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金鑫, 史彩通, 许兰洲, 岳雯, 商亚博, 黄俊玮, 许路, 石烜, 白雪, 宋吉娜, 金鹏康
    摘要 (107) RichHTML (9) PDF全文 (1501)

    国内油田的开发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油田开发与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油田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我国石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目前,混凝工艺因其成熟、经济、实用等特点成为油田废水处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综述了混凝工艺处理油田废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介绍了油田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工艺,阐述了典型混凝剂在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并列举了新型复合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用于提升混凝效果的工艺技术。此外,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着重分析了混凝工艺处理油田废水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油田废水混凝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 陈世金, 孙理密, 刘圣东, 李晨晨, 仇品潮, 朱丽
    摘要 (175) RichHTML (0) PDF全文 (964)

    介绍了浙江某印染企业二期项目8 000 m3/d废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背景及现状,从工艺、构筑物结构、设备选型等方面总结了工程设计的集约化与低碳化特征,设计上的主要特色为构建筑物集成布局和部分双层结构:曝气调节池、初沉池、厌氧配水池和中间沉淀池集成布局为综合池一,并设计为双层钢砼结构;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终沉池、膜车间进水提升池、污泥浓缩池及加氯加药间、鼓风机房等集成设计为综合池二。同时基于厌氧脱色设计目标的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设计高度居国内首位,有效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土建成本,并实现超长水力停留时间,为用地紧张条件下的工业污水处理工程扩容或新建提供工艺设计及布局上的参考与借鉴。工程试运行期间进水量为目标水量的50%,各单元处理效果均达到预期目标,各指标均低于相应标准限值,EGSB的脱色率为87.5%,系统COD总去除率达到97.6%。

  • 陆彩霞, 尉勇, 赵剑涛, 师晓光, 刘来峰, 邢哲, 谢陈鑫, 王连峰
    摘要 (34) RichHTML (0) PDF全文 (905)

    在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厌氧反应器结构基础上,设计了IC脱氮反应器,并研究了其在炼化反渗透浓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IC脱氮反应器启动快、运行稳定。在进水TN为18.7~39.0 mg/L,平均26.6 mg/L条件下,经IC脱氮反应器处理后出水TN为1.89~14.0 mg/L,平均4.65 mg/L,显著低于《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2018)表1中B标准对于TN≤15 mg/L的排放要求;出水悬浮物质量浓度低,平均为18.6 mg/L;后续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出水COD平均为35.4 mg/L,可稳定控制在50 mg/L以下,综合处理效果好。同时,该设备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水处理直接成本为1.36元/m3,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 王荣红, 范小龙, 毛迪, 易海明, 王宁, 马园园, 张得位
    摘要 (31) RichHTML (0) PDF全文 (839)

    污水厂超负荷下稳定运行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高效脱氮除磷是稳定运行过程中的难点。郑州某污水处理厂采用前置预缺氧改良A2/O工艺,处理水量是设计值的1.2~1.8倍,进水BOD5/COD、BOD5/TN、BOD5/TP范围分别为0.19~0.88、1.38~7.21、13.12~89.17,采用多点进水、提高内回流比、精确曝气等运行方式,分析了污水全流程中氮磷的变化。结果表明,当进水均匀分配在预缺氧、厌氧、缺氧工段,内回流比为400%,好氧池DO质量浓度为0.5 mg/L以下时,COD、TN、TP去除率达到90.4%、83%、98.55%,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

  • 蔡涵颖, 王文龙, 吴乾元, 熊江磊, 巫寅虎, 黄南, 王琦, 胡洪营
    2023, 43(6): 1-6.
    摘要 (417) RichHTML (16) PDF全文 (381)

    电子级超纯水(Ultrapure water,UPW)是电子行业的基础性生产资料,需求量大且对水质要求极高〔电阻率>18.2 MΩ·cm,TOC<5 μg/L(以C计)〕。随着中国电子行业自主化发展的要求,电子级超纯水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水质要求也将日趋严格。然而,中国在电子级超纯水制备领域面临3大关键难题:(1)关键材料设备与技术工艺被国外厂商垄断;(2)水质标准体系与检测能力全面落后;(3)电子级超纯水的多样化供水水源导致反渗透产水中电中性小分子有机物浓度升高且组分更复杂,加剧了电子级超纯水的制备难度。为此,提出应加快国产核心材料设备与关键技术工艺的研发、试验与应用工作,建立水质指标先进标准体系及领先检测方法和平台,开发新型超高标准技术设备与工艺,以实现多样化水源生产的3条解决思路,支撑中国电子级超纯水自主化制备。

  • 代朝猛,贾辰炎,胡佳俊,刘曙光,张亚雷,游学极

    过氧乙酸高级氧化技术(PAA-AOPs)能原位产生羟基(·OH)、有机自由基(R—C·)、超氧自由基(·O2-)和单线态氧(1O2)等高活性物质,可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甚至使其完全矿化。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PAA-AOPs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和毒副产物少等优势,潜力巨大。对PAA-AOPs的反应机理、研究现状、特有性质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综述了光照、过渡金属和碳质材料等方式活化PAA的机理,并分析对比了三种活化方式的优缺点,然后对PAA-AOPs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优势活性物质、易反应结构和主要反应路径进行了总结;其次根据PAA-AOPs的工艺特点,系统阐述了pH、PAA浓度、Cl-、CO32-、NO3-和天然有机质(NOM)等因素对PAA-AOPs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并对其中的深层次机理进行了概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梁茹婷, 庄海峰

    厌氧生物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能耗低与资源回收等突出优势,是实现废水有机污染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最有效的绿色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但传统厌氧技术出水可生化性差,系统易酸化。如何提高厌氧生物技术的高效性及系统稳定性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分别介绍了磁性炭、微电流以及微电流耦合炭材料这3种方式用于强化厌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磁性炭及微电流强化厌氧生物降解有机物存在的强化机理以及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微电流耦合碳材料构建二维、三维生物电化学系统对强化厌氧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厌氧生物技术今后研究需关注的重点,以期为厌氧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王庆宏, 李湲馨, 张璇, 王雪, 朱帅, 李琢宇, 陈春茂

    我国石油与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工业废水来源。环烷酸(通式C n H2n+z O x )来自于原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是石油石化废水特有的一类高毒性难降解化合物,《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对其最高排放浓度进行了专门限定。对环烷酸类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一直是水污染控制领域重要的科研方向与工程热点。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油石化废水环烷酸去除方法及机理的研究进展,对环烷酸在强化分离(混凝和吸附)以及强化化学转化(高级氧化和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强化环烷酸去除的技术发展方向,以期对提升石油石化行业废水治理技术水平、降低其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排放强度提供参考。

  • 肖天宇, 王凯, 武道吉, 刘德钊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由于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和反应速度快的优点,在污水处理工艺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填料在MBBR反应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生物膜的生长,进而影响处理效率。介绍了无机填料、有机高分子填料和天然可降解高分子填料3种类型的填料并对不同类型填料的水处理效能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得出聚乙烯填料是MBBR工艺的首选工程应用材料,但其也与其他种类材料一样存在处理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基于此,针对原始填料,深入分析了填充改性、共混改性、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及复合改性等填料改性方法在废水生物处理优化和反应器效率提升中的应用,提出开发商业生产经济可行的亲水性有机填料和营养缓释型填料并尽快实现工程化应用为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 丁付革, 沈志伟, 张骏, 甘雁飞

    为有效解决农村污水乱排和污水水质难以达标的问题,采用两级A2/O+磁混凝工艺处理安徽省某村50 t/d的生活污水。介绍了工程背景、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设备运行效果、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运行结果表明,进水量平均达到46.1 t/d,出水COD、氨氮、TN、TP、SS分别降低至36.8、4.2、12.5、0.21、3.3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88.6%、86.1%、71%、95.9%、97.9%,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总建设费用为154.9万元,运行成本为1.196元/m3。临近节假日会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水量变多、水质变差,但该处理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其中对TP和SS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并且出水保持相对稳定达标的状态。

  • 杨洁, 李旋坤, 李光辉, 饶品华, 郭健

    无机陶瓷膜具有通量高、耐化学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目前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膜污染问题是影响陶瓷膜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限制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关键。因此,研究陶瓷膜的膜污染机制,并开发针对陶瓷膜膜污染的控制技术可有效解决其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了陶瓷膜膜污染的形成机制,重点梳理了近年来与膜污染控制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可为解决陶瓷膜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新思路。

  • 李志雷, 刘宝富, 陈秀娟, 张德祥

    某焦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因进水中总氰等有毒物质频繁超标、可生化性差等问题导致生化系统活性污泥培养困难,深度处理粉末活性炭消耗量过大,出水COD、TN等难以稳定达标。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将一级处理改造为臭氧预氧化+水解酸化池,破氰的同时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二级处理改造为A/A/O+MBR工艺,充分发挥生化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降解有机物作用,MBR出水的低浊性也减少了后续臭氧的无效投加量;深度处理改造为臭氧氧化。2017年底改造完成后,此组合工艺展现出良好的运行效果,处理成本比改造前降低了3元/m3,出水COD、氨氮等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 李秀玲, 梁瀚予, 钟兰燕, 韦岩松

    以Ce(NO33·6H2O和Zn(NO32·6H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e-Zn复合吸附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吸附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吸附剂进行再生处理,研究其可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表面生成了水合氧化铈和氧化锌颗粒,表面粗糙,呈多孔结构;磷酸盐离子取代复合吸附剂表面的金属羟基是吸附除磷的主要原因。除磷最佳工艺条件:磷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pH为4,Ce-Zn复合吸附剂投加量为0.07 g、反应时间为240 min;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反应自发进行,且为吸热反应;利用碱液对吸附剂进行3次循环脱附再生,对磷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证明该吸附剂可以循环使用。

  • 孙一卓, 李振宇, 周晓吉, 白仁碧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工业水处理膜的耐腐蚀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述了各类膜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并介绍了当前膜的耐腐蚀改性方法及优缺点、应用效果,分析了改性后膜的性能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应用于极端条件下水处理膜的研究现状就未来新型耐腐蚀性膜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 穆道彬, 杨军, 张程蕾, 聂荣健

    某炼厂基于节水减排的需求,采用增设电化学装置作为改造方案,对循环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为将循环水钙硬度+总碱度控制在1 000 mg/L以下,综合考虑电化学装置的处理能力、补水水质情况和业主要求的2 a收回改造成本的目标,确定将升级改造后系统的浓缩倍率提高至7倍。以该电化学节水技术升级改造的电化学与药剂联合处理循环水控制的节水系统为案例进行分析,连续运行0.5 a后,升级改造后使该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率由4倍提高到7倍以上,循环补水量降低了19.7%,排污量降低了64.5%。并分析了电化学节水技术的经济性。升级改造后,系统的缓蚀阻垢剂和杀菌剂投加量分别降低了50%和98%,每年可节省约155万元。

  • 陈付爱, 牛纪娥

    太阳能热脱盐(Solar thermal desalination,STD)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低能耗、可持续海水淡化新方法,可用于在能源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干旱地区生产清洁淡水。目前,通过改进太阳能吸收材料和系统设计来提高STD效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高效光热转换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利用太阳辐射进行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然后从隔热结构和冷凝结构设计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STD系统的热能管控措施,并进一步阐明了潜热回收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STD系统工艺现有的局限性和提高STD系统脱盐效率的有效途径,并对STD系统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更高产水率、更低能耗的可再生能源脱盐新工艺提供参考。

  • 武宇鹏, 房慧, 刘潇冉, 张玉蕾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成分复杂,COD来源主要为亚硫酸盐和连二硫酸盐等还原性无机物。此外,脱硫废水中的Cl-浓度很高,在降解COD时会形成较大干扰。电催化氧化法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较多,但较少应用于脱硫废水。尝试采用钌铱、铂金、掺硼金刚石(BDD)这3种不同材料作为阳极极板,电催化氧化处理脱硫废水COD。首先筛选出最佳极板材料,再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响应面分析实验条件,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法设计实验并分析极板间距、电压、反应时间的交互影响作用,最后研究SO42-和Cl-对电催化氧化处理脱硫废水COD的影响。结果表明,BDD极板对于脱硫废水的电催化氧化性最强,最佳反应条件:极板间距为1.52 cm,电压为25 V,反应时间为40 min。此时COD去除率最高,为87.1%。适当质量浓度的SO42-和Cl-在溶液中可起到促进氧化的作用,但当SO42-和Cl-分别超过8 000 mg/L和5 000 mg/L时会抑制COD的去除效果。

  • 周俊, 方继敏, 方鉥, 廖鑫

    采用环丙沙星(CIP)生物矿化调控制备γ-Al2O3/SiO2吸附剂,研究所制备吸附剂的形貌与微结构变化及对CIP的吸附作用机制。在浸渍法制备γ-Al2O3/SiO2的过程中,采用不同浓度的CIP调控γ-Al2O3/SiO2的形貌与微结构。结果表明,采用0.1 mg/L CIP调控制备的吸附剂表面活性位密度(Nt )由6.68×10-4 mol/g增加到7.48×10-4 mol/g,平衡吸附量由8.60 mg/g增加到9.30 mg/g。pH=7.0时平衡吸附量最大,此时CIP 98%以分子形态存在、吸附剂表面形态98%为≡AlOH。从两者之间的分子形态作用结合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分析,推测吸附作用机制是γ-Al2O3/SiO2表面的≡AlOH与CIP中性分子之间以表面络合和金属离子配位作用为主。

  • 门枢, 王凯, 杨飞

    针对某焦化厂焦化废水经生化+Fenton氧化处理后的出水可生化性差、COD及电导率高的特点,设计了“多介质过滤+活性炭吸附+超滤(UF)+反渗透(RO)+电渗析(ED)”组合回用处理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塔可有效去除Fenton氧化后废水中的COD,COD去除率达到30%~50%;经过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塔、超滤后,反渗透产水率可达到82%,脱盐率大于98%;电渗析装置可有效去除RO浓水含盐量,脱盐率约65%,产水率约55%。经组合回用处理工艺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回收率可稳定达到92%以上,产水水质优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2017)中再生水水质指标要求,可作为厂区循环冷却水补充水使用。成本分析表明,该工艺吨水运行成本约4.63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 刘紫岩, 马宏瑞, 朱超, 耿跃, 郝永永

    以活性炭为主的吸附材料在面对工业尾水时对不同种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难以彻底去除。实验通过粉末活性炭(PAC)对焦化反渗透浓水(ROC)的吸附过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PAC的吸附选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十四烷、角鲨烯等部分长链有机物的分子直径大于PAC的最佳吸附孔径(0.5~1 nm),因此难以得到有效去除;另一方面,有机物对PAC表面大量含氧官能团的相互竞争以及PAC表面含氮官能团的缺少,使得苯酚类有机物与PAC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从PAC对ROC的吸附过程来看,吸附启动阶段PAC主要依靠孔道通过物理作用吸附芳香类有机物,而在吸附中期则依靠表面官能团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吸附烷烃、烯烃等非芳香族有机物,整体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

  • 李增强

    利用废弃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离子液体法制备了小麦秸秆纤维素基水凝胶(SCH),合成了磁性秸秆纤维素基水凝胶负载Fe3O4(SCH@Fe3O4)催化剂。将SCH@Fe3O4催化剂经原位固定铜离子和化学还原法合成了原位负载的SCH @Fe3O4/Cu催化剂,并研究了该催化剂活化NaBH4催化还原硝基苯甲酸(NA)的性能。同时,优化了催化剂投加量、NaBH4投加量、NA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NA催化还原效果的影响。SCH@Fe3O4/Cu催化剂活化NaBH4还原NA的性能优于商品纳米零价铁,该过程能够抵抗水体背景阴离子的干扰,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此外,SCH@Fe3O4/Cu催化剂饱和磁化强度为13.1 emu/g,说明其具有强磁性,易于从水体中分离,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利用。利用农作物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制备功能性生物质催化剂,并用于水体污染物的治理,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标。

  • 张立屹, 杨朝美, 曾广勇

    在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大量油类污染物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水体中,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MXene是一种拥有二维片层结构的过渡金属碳/氮化物,由于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和优异的亲水性,已在油水分离领域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MXene的油水分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分离机理也有待进一步明确。首先归纳总结了MXene纳米片的制备方法,从MXene表面润湿性原理的角度出发,结合MXene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从理论上论证了MXene材料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的可行性。其次,综述了当前MXene基吸附材料与MXene基膜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证明了MXene材料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类型的含油废水,并系统地分析了MXene材料对于油污的吸附和分离机理。最后,归纳了目前MXene在油水处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对MXene在油水分离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 刘伟萍, 欧阳文恒, 胡智华, 武永前, 叶扬天

    对自行设计的高速混床“多支管布水+多孔帽”布水结构(模型1)和传统“一次挡板+水帽”布水结构(模型2)树脂颗粒表层扰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模型1高速混床试验和模拟压差值证明了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2种布水结构在流速为140 m/h时的出水流速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1出水流速分布更为均匀,且最大流速明显小于模型2。针对树脂颗粒之间互相作用力复杂、难以通过仿真模拟树脂颗粒表层真实搅动状态的问题,采用试验法观测树脂颗粒表层搅动状态。结果表明,模型1树脂颗粒表层发生搅动临界流速位于80~100 m/h,同时通过模拟得出流速为80 m/h时树脂颗粒表层的水流分布情况,结合试验和模拟结果得出树脂颗粒表层扰动临界速度为0.05 m/s;对模型1流速为140 m/h时树脂颗粒表层的水流分布进行模拟,得出最大流速为0.075 m/s,超临界速度面积占比为41.9%,且试验结果表明,流速为140 m/h时树脂颗粒表层稳定。因此,后续设计中当树脂颗粒表层最大流速不大于0.075 m/s,且超临界速度面积占比不大于40%时,可认为此时树脂颗粒表层稳定,满足要求。

  • 张志军, 成鹏, 谢智翔, 束蒋成

    使用NiO做中间层,并掺杂稀土元素(La)对Ti/PbO2电极进行改性,制备了Ti/NiO/PbO2-La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X光电子能谱对电极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NiO/PbO2-La电极表层形貌致密、规整,具有较大的活性比表面积,因此具有较Ti/PbO2电极更多的活性位点,且La以La2O3的状态被掺杂在PbO2中。通过循环伏安法(CV)、线性伏安法(LSV)和交流阻抗(EIS)一系列电化学分析,证实以NiO修饰钛基、活性层掺杂La均可以改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将Ti/NiO/PbO2-La电极用于对四环素(TC)的电催化氧化,初步分析了溶液pH、电流密度和TC初始浓度对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Ti/NiO/PbO2-La电极对TC的电催化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当溶液pH为4.5,电流密度为20 mA/cm2,TC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反应90 min后,TC去除率可高达98.4%。

  • 刘丽华, 钟山, 张漓杉, 刘保江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Ti掺杂的BiOCl纳米片,并利用XRD、SEM和PFM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技术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测试。以四环素(TC)为目标污染物,在模拟太阳光和超声作用下,研究了Ti-BiOCl的压电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Ti-BiOCl材料由厚度为25~250 nm的纳米片组成,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和较高的压电响应能力。在光(300 W)和超声(45 kHz,100 W)协同作用下,Ti-BiOCl在20 min内可以去除94.79%的TC。室温下一级反应速率常数达0.168 min-1,显著优于单独光催化或单独压电催化过程。

  • 许丹丹

    将流动注射分析仪总氮通道与消解相关的管路进行调整、简单改装并调整进样程序参数后用于测定硝酸盐氮项目。采用改装后的流动注射分析仪总氮通道绘制的硝酸盐氮标准曲线的斜率为0.001 7,相关系数r值为0.999 8,线性结果良好。根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168—2020)的相关规定分别验证该方法的检出限、测定下限。结果表明,检出限为0.002 mg/L,测定下限为0.008 mg/L。同时对标准样品进行检测,标准样品的检测结果合格,相对标准偏差为1.46%。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水进行检测,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8%、0.40%和0.25%。为检验该方法与环境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将该方法与环境标准方法进行比对,结果表示2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

  • 成悦, 季伟伟, 邵敏, 万玉山

    通过氢氧化钠-高温煅烧法对活性炭纤维(ACF)进行复合改性,制备出改性活性炭纤维ACF-Na-HT,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改性前后的ACF进行表征。采用ACF-Na-HT对含镉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利用批量实验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对吸附过程进行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ACF-Na-HT对含镉废水的Cd2+去除率可达到98%,Cd2+吸附量为17.7 mg/g,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王孝文, 王允东, 朱紫燕, 金龙, 李娟红, 刘忻

    在高级氧化过程中,相比于羟基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可无差别地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活性氧粒子单线态氧可以有选择性地降解特定有机污染物,这一特点为处理复杂水体污染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方案。分别从光促进、通过活性中间体以及在催化材料中构造特殊结构这3个角度,系统梳理了当前文献中报道的单线态氧生成的主要途径,并就各生成途径的优缺点做了比对。光促进途径涉及气-液-固三相反应,光能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通过活性中间体生成单线态氧的途径往往不易准确把握活性中间体的含量。与这2种生成方式相比,通过在催化材料中构造特殊结构的单线态氧生成方式局限性低,在未来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 杜康, 刘永国, 郭萍, 陈志刚, 慕进升, 黄凯, 王琛

    采出水回注是国内处理气田采出水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不同工艺处理效果存在差异,导致采出水中未被处理的部分悬浮物对回注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堵塞伤害。运用激光粒度衍射分析技术、室内物理流动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采出水回注室内模拟实验,定量评价采出水悬浮物对岩心样品的伤害程度,明确不同工艺处理效果,揭示回注地层堵塞伤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气田采出水悬浮物粒径尺度是影响回注地层堵塞程度的主控因素,发生堵塞伤害的悬浮物粒径主要分布在7.65~52.62 μm;采用“破乳+油水分离+沉降除油+气浮+旋流分离+过滤”工艺处理效果最佳,悬浮物粒径均值下降率为76.31%,中值下降率为77.46%,回注后地层渗透率伤害率仅为2.16%,孔隙度伤害率降至10.77%;而“沉降除油”工艺处理效果较差,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较小孔喉堵塞程度为24.15%,整体孔喉堵塞程度达到24.18%,回注后对地层渗透率伤害率达26.09%,孔隙度伤害率为13.64%。综合分析认为,采出水中的较大粒径悬浮物是造成回注地层发生堵塞伤害的主要原因,根据回注地层储层物性特征,针对性地选择高效的水处理工艺,是延长回注地层寿命,实现气田采出水高效回注的有效方法。

  • 王弄潮, 王建芳, 骆子琛, 胡俊彤

    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中探究厌氧氨氧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的分步培养,以及进水氮负荷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C/N为0.65,逐步提升总氮负荷(NLR),50 d左右可实现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脱氮,总氮去除率可达95.8%。NLR波动值低于1.04 kg/(m3·d)时,对工艺脱氮性能无显著影响。负荷变化幅度越大,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受抑制越显著,对反硝化菌基本无影响,负荷波动值达到2.10 kg/(m3·d)时厌氧氨氧化对氮的去除贡献(CA)下降至54.8%,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协同脱氮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胞外聚合物(EPS)对系统负荷波动有较好的响应规律,负荷波动越大,EPS提高越多,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