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19, 39(12): 97-100 doi: 10.11894/iwt.2018-1082

工程实例

曝气增氧-生物膜组合工艺提升黑臭水体实例

黄加昀,, 黄永炳,

Case study of aeration oxygenation-biofilm combination process for improving the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Huang Jiayun,, Huang Yongbing,

通讯作者: 黄永炳,副教授。电话:18908636975, E-mail:hyb2019@163.com

收稿日期: 2019-11-1  

Received: 2019-11-1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黄加昀(1992-),硕士研究生电话:18120520599,E-mail:jiayu_3988@163.com , E-mail:jiayu_3988@163.com

摘要

以深圳市茅洲河某黑臭河道水质提升为目标,采用控源截污技术、造流循环系统、曝气增氧技术和生物膜降解技术组合工艺进行治理,经过近3个月的安装调试运行,水质提升效果最终达到预期要求:透明度> 25 cm,ORP > 50 mV,NH3-N < 8 mg/L,DO > 2 mg/L。河道黑臭气味消失,透明度增加,水质改善明显。该组合工艺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环境效益。

关键词: 黑臭水体 ; 水质提升 ; 造流循环 ; 曝气增氧 ; 生物膜降解

Abstract

It is aime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a malodorous tributary of Maozhou River in Shenzhen City. A combined process is carried out, consisting of the source control technology of sewage, flow circulation system, increasing the oxygen aer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membrane degradation technology. After nearly three months of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river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nsparency, ORP and DO are higher than 25 cm, 50 mV, and 2 mg/L, respectively. Meanwhile, NH3-N is lower than 8 mg/L. The disappearance of odor, the increase of transparen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river course have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is feasible and has excellen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words: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 flowing water technology ; aeration and oxygen enrichment ; biofilm degradation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黄加昀, 黄永炳. 曝气增氧-生物膜组合工艺提升黑臭水体实例. 工业水处理[J], 2019, 39(12): 97-100 doi:10.11894/iwt.2018-1082

Huang Jiayun. Case study of aeration oxygenation-biofilm combination process for improving the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19, 39(12): 97-100 doi:10.11894/iwt.2018-1082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导致我国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景观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1。治理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黑臭河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修复法3类3。投加化学药剂的化学法能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但会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单独依靠截污、清淤、配水等物理方法不能完全消除污染4,需结合生物修复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黑臭问题,恢复河流生态系统5

笔者以深圳市宝安区内茅洲河某黑臭河道的一段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试验区水体流动性差、溶解氧低、土著生物少等特点,结合以往工程经验,采用控源截污、曝气增氧、造流循环和生物膜降解组合工艺进行处理。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段位于深圳市茅洲河某支流下游,总河道长约90 m,宽约48 m,水深约1.5 m,总面积约4 320 m2。治理前水质如表1所示。

表1   黑臭水体治理前水质

点位pH透明度/cmORP/mVDO/(mg·L-1)NH3-N/(mg·L-1)
16~99.83-180.50.1512
26~99.96-180.00.141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针对该工程段现状,治理后河道水质要求达到水面洁净,具有较好透明度,无藻类等漂浮物。指标要求见表2

表2   水体治理后的指标要求

项目数值
透明度/cm>25
ORP/mV>50
NH3-N/(mg·L-1)< 8
DO/(mg·L-1)>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 工艺设计

根据工程段水体水质特点与场地情况,采用控源截污、造流循环、曝气增氧与生物膜降解组合技术进行黑臭水体净化与恢复,平面流程见图1

图1

图1   黑臭水体治理平面流程


2.1 控源截污系统

污染底泥是水体最主要的内源,存在污染物二次释放的风险6。为减少内源污染,首先用绞吸式挖泥船对河道进行底泥疏浚,降低了内源污染负荷及其释放风险,消除河道断面情况7。在两侧布置2个吸渣器,收集水面垃圾浮渣,人工定期清理。

由于河道上游处有2个显著的工业废水排放口和生活污水排放口,故用隔水布将工程段围挡封闭。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与试验区水体隔离后进行导流,尽量保证工程段水质不受外界影响。

2.2 造流循环系统

黑臭水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局部形成死水区,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低,厌氧微生物大量生长,产生臭气8。为提高河道流动性,采用3 m长、2 m深的PP隔水板连接组合方式,将河道中间分别隔成宽15~20 m左右的河道,并用隔水布在两端进行围挡,利用射流曝气机的推力造流形成内循环,提高水体流速,以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改善水体水质。

2.3 曝气增氧系统

针对水体缺氧严重的情况,采用曝气增氧技术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连续曝气使水体由缺氧状态转变为富氧状态,给好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抑制厌氧微生物的厌氧分解,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曝气能增加水体紊动,提高水体自然复氧能力,抑制藻类生长9

沿内循环水流方向布设6台推流曝气机,功率为1.0 kW,电压为380 V,增氧能力1.86 kg/h;河道中部垂直水流方向布置3台射流曝气机,功率为2.5 kW,电压为380 V,进气量22 L/min;河道四周沿河岸布置4台微纳米曝气机,功率7.5 kW,电压380 V,气泡发生量18~20 m3/h。

2.4 生物膜降解系统

为使河道所接纳污染物得到强化降解,采用原位生物膜降解技术。生物膜降解是以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为生物载体,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环境,通过膜上微生物的吸附或降解作用,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10

选取比表面积大、性能稳定的3种生物载体:碳素纤维草、阿科蔓生态基、生物飘带组成生物膜降解系统。

碳素纤维草:长为0.65 m、宽为0.4 m,安装间距2 m,下沉式悬挂。生物飘带:长为1 m、直径为0.08 m,安装间距1 m,上浮式悬挂。阿科蔓生态基:长为0.75 m、宽为0.31 m,安装间距0.9 m,上浮式悬挂。填料距离水面、水底均预留0.1~0.2 m,其上部采用绳索悬挂,并采用适量浮球对其进行水面纵向固定,避免沉入水底,影响挂膜,同时下部用绳索串联,防止打结。

设置生物载体后,投加由生物膜形成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多种细菌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促使载体上形成大量生物膜,进而降解水中污染物。

3 运行效果

在2017年11月~2018年1月工程实施期间对河道水质进行定期监测,每星期采样1次。根据水流方向沿岸设置2个取样点,用采水器定点在水深1 m处取样。

3.1 透明度

透明度是衡量水质的直观指标之一,试验区水体透明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图2   水体透明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图2可以看出,水体透明度由初始的10 cm分别增加到63、61 cm,高于透明度25 cm的要求。河道采取治理措施前淤泥较厚且有断流现象,透明度在10 cm左右。前期控源截污过程中底泥搅动对水体透明度有影响,导致数值有所波动。控源截污完成后,曝气造流使水体循环流动,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下透明度逐渐上升,分别从13、16 cm上升到58、62 cm,后期稳定在60 cm左右。可见该组合工艺对提升河道透明度有明显作用。

3.2 DO

试验区水体DO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图3   水体DO随时间变化情况


图3可以看出,DO由治理前的0.16、0.14 mg/L分别增加到4.30、4.46 mg/L,河道平均DO>2 mg/L,达到河道水质要求。前期DO数值波动可能是由于疏浚过程中底泥上浮,其中的耗氧污染物重新释放到水体中,污染物的耗氧速率大于水体的复氧速率,导致DO下降。随着水体不断充氧,微生物作用增加,DO后期稳定在4 mg/L左右。说明控源截污后,曝气增氧加上微生物降解作用能稳定提升河道中的溶解氧含量。

3.3 NH3-N

试验区水体NH3-N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图4   水体氨氮随时间变化情况


图4可以看出,NH3-N由初始的14、15 mg/L分别降到5.4、5.0 mg/L,达到NH3-N < 8 mg/L的水质要求。前期由于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到水体中,氨氮呈现不规则波动,随着治理时间延长,生物膜降解系统作用增强,水体中的NH3-N快速下降,后期稳定在5 mg/L左右。综上可见,生物膜对水体中氨氮的降解有显著效果。

3.4 ORP

试验区水体ORP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图5   水体ORP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5显示,ORP由最初的-104.2、-89.4 mV增加到173.2、172.8 mV,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前期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曝气过程的进行,ORP在100 mV附近波动,最后>100 mV,达到ORP>50 mV的水质要求。可见该组合工艺对提升河道ORP有显著作用。

3.5 生物膜生长情况

挂膜期间,生物膜的颜色从浅黄色逐渐变为棕褐色,黏度逐渐增加,填料无裸露。生物膜厚度约为1 cm,光学显微镜检测可见大量钟虫、变形虫、草履虫、累枝虫和轮虫等微生物,种群丰富,结构完整。综合以上因素可认为挂膜成功11

4 结论

控源截污、生物膜降解、曝气复氧、造流循环等技术组合经过近3个月的调试运行,最终使黑臭水体水质提升效果达到预期要求。该工程耗时短、成本低,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黑臭消除,水面洁净,增加了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工程的成功运行说明采用该组合技术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技术路线可行,运行效果稳定,为同类河道治理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蔡国飞.

深圳茅洲河水环境治理简介

[J]. 能源与环境, 2017, (2): 59- 67.

DOI:10.3969/j.issn.1672-9064.2017.02.030      [本文引用: 1]

邹从阳, 张维佳, 李欣华, .

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30 (8): 99- 102.

DOI:10.3969/j.issn.1003-6504.2007.08.036      [本文引用: 1]

谢飞, 吴俊峰.

城市黑臭河流成因及治理技术研究

[J]. 污染防治技术, 2016, 29 (1): 1- 3.

URL     [本文引用: 1]

Goslich R , Dillert R , Bahnemann D .

Solar water treatment:principles and reactors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35 (4): 137- 148.

DOI:10.2166/wst.1997.0105      [本文引用: 1]

胡洪营, 孙艳, 席劲瑛, .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

[J]. 环境保护, 2015, 43 (13): 24- 26.

URL     [本文引用: 1]

姜霞, 王书航, 张晴波, .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的理念·应用条件·关键问题

[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 30 (10): 1497- 1504.

URL     [本文引用: 1]

钟继承, 范成新.

底泥疏浚效果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船舶科学, 2007, 19 (1): 1- 10.

URL     [本文引用: 1]

段云霞, 檀翠玲, 石岩, .

黑臭水体组合工艺治理技术研究及设计

[J]. 水处理技术, 2018, 44 (6): 134- 137.

URL     [本文引用: 1]

杨兆华, 何连生, 姜登岭, .

黑臭水体曝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J]. 水处理技术, 2017, 43 (10): 49- 52.

URL     [本文引用: 1]

胡一珍, 张永明.

用生物膜方法修复受污染河道水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6 (6): 91- 98.

URL     [本文引用: 1]

郭艳君, 魏伟, 何义亮, .

A/O生物膜法处理低碳源污水挂膜启动研究

[J]. 应用化工, 2016, 45 (10): 1816- 1819.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