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20, 40(12): 83-87 doi: 10.11894/iwt.2020-0085

试验研究

FeCu/BT的绿色合成及其除铀性能研究

招国栋,1, 凌显勇1, 邓真宁2, 滑熠龙1, 刘清,2

Green synthesis of FeCu/BT and its removal performance of uranium

Zhao Guodong,1, Ling Xianyong1, Deng Zhenning2, Hua Yilong1, Liu Qing,2

通讯作者: 刘清,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liuqing197901@163.com

收稿日期: 2020-11-2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508317
湖南省教育厅基金.  18C0432
铀矿冶放射性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放课题.  2018YKZX2011

Received: 2020-11-22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招国栋(1977-),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zgd777908@163.com , E-mail:zgd777908@163.com

摘要

制备了膨润土负载纳米铁铜双金属复合材料(FeCu/BT),用SEM、EDS、FTIR、XRD、XPS进行表征并分析铀去除机理,考察了pH、投加量、初始浓度、离子干扰等因素对水溶液中铀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7、投加量为4 g/L、反应时间为60 min、初始铀质量浓度为10 mg/L时,铀去除率达到95.5%。共存离子PO43-对去除效率的影响最大,SO42-、NO3-几乎无影响。FeCu/BT除铀过程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为非均一多分子层吸附。FeCu/BT除铀过程主要为吸附、还原、络合作用,Cu起到催化、固定和吸附的作用。

关键词: 绿色合成 ; 膨润土 ; 纳米铁铜 ; 含铀废水

Abstract

Bentonite-supported nano-iron-copper bimetal material(FeCu/BT) was prepared, characterized by SEM, EDS, FTIR, XRD, and XPS, and its uranium removal mechanism was analyzed. The uranium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t different pH, dosage, initial concentration, and ion interference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uranium reached 95.5% at the conditions of pH=7, the dosage 4 g/L, the reaction time 60 min, and the initial uranium mass concentration 10 mg/L. Co-existing ion PO43- had the most negative effect on reaction, meanwhile that SO42- and NO3- almost had no effect.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uranium removal by FeCu/BT was well fitted with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and dominated by chemical adsorption. And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conformed to Freundlich model, which was heterogeneous multilayer adsorption. The process of uranium removal mainly included adsorption, reduction, complexation, and Cu played the role of catalysis, fixation and adsorption.

Keywords: green synthesis ; bentonite ; nano-iron-copper ; wastewater containing uranium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招国栋, 凌显勇, 邓真宁, 滑熠龙, 刘清. FeCu/BT的绿色合成及其除铀性能研究. 工业水处理[J], 2020, 40(12): 83-87 doi:10.11894/iwt.2020-0085

Zhao Guodong. Green synthesis of FeCu/BT and its removal performance of uranium.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20, 40(12): 83-87 doi:10.11894/iwt.2020-0085

在发展和利用核能过程中,伴随着核燃料供给和核废物处置,产生大量低浓度含铀废水,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1。纳米零价铁比表面积大、活性强,具有一定吸附能力2,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环境修复材料。传统纳米零价铁制备技术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液相化学沉积是常用的合成方法。绿色合成法可通过植物提取液中的还原性物质(多酚、黄酮等)制备纳米零价铁,与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相比,具有可持续性、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3

虽然纳米零价铁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极好,但其制备和存储过程中易发生团聚及氧化,导致活性降低,大大限制了修复性能4。针对上述缺点,常用改性、负载、多金属、乳化、磁化修饰等方法降低纳米零价铁的团聚和氧化程度,提高其处理污染物的效率。

与纳米双金属材料或负载型纳米单金属材料相比,负载型双金属纳米材料在活性上进一步提升,处理污染物的效率更高。笔者采用向日葵提取液通过绿色合成法制备了膨润土负载的纳米铁铜双金属(FeCu/BT)复合材料,用其处理含铀废水,探讨了pH、投加量、时间、温度、干扰离子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SEM、XRD、FTIR、XPS、EDS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铀去除的反应动力学、吸附模型及去除机理,为纳米零价铁的改性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FeSO4·7H2O、CuSO4·5H2O、U3O8、NaOH、盐酸、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天然膨润土;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新鲜向日葵叶片购自花卉市场。

JSM-7500F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Escalab 250Xi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D8 X射线衍射仪,德国布鲁克;X-Max X射线能谱仪,英国牛津;Nicolet-iS1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赛默飞。

1.2 FeCu/BT制备

称取40 g新鲜向日葵叶片,用蒸馏水洗净后剪碎,加入到500 mL烧杯中;量取200 mL蒸馏水加入烧杯,置于80 ℃水浴锅中加热2 h,真空抽滤得到200 mL向日葵提取液。配制0.1 mol/L的FeSO4溶液、0.1 mol/L的CuSO4溶液,将膨润土、FeSO4溶液和CuSO4溶液以2.24 g:200 mL:10 mL的比例加入500 mL锥形瓶中,通入氮气后超声30 min,在氮气条件下加入200 mL向日葵提取液,搅拌60 min,离心,抽滤,放入80 ℃真空干燥箱内干燥12 h,得到膨润土负载纳米铁铜双金属复合材料FeCu/BT。

1.3 FeCu/BT对铀的去除

取一定量FeCu/BT加入到含铀水溶液中,置于150 r/min摇床中震荡,取上清液过滤,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反应后的铀浓度,计算去除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FeCu/BT除铀的影响因素

2.1.1 初始pH

在303 K、吸附时间为4 h、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FeCu/BT投加量为4 g/L的条件下,考察初始pH对FeCu/BT去除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强酸性条件下(pH < 3),FeCu/BT对铀的去除率仅为35.8%,大量H+一方面与铁铜氧化物及膨润土中的Al2O3发生反应,影响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与UO22+竞争亲核位点,导致FeCu/BT除铀性能降低。随着pH的增加,FeCu/BT对铀的去除率稳定在91%以上,pH为7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5.5%。可见合成的FeCu/BT材料可以适应弱酸到弱碱溶液(3 < pH < 8),对铀进行去除。

2.1.2 FeCu/BT投加量

在303 K、吸附时间为4 h、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pH为7的条件下,考察FeCu/BT投加量(1、2、3、4、6 g/L)对除铀效果的影响。随着FeCu/BT投加量的增大,活性位点增多,与铀的接触几率增大,去除率显著提高;FeCu/BT投加量为4 g/L时,铀去除率达到94.5%,基本达到最大值;此后,投加量进一步增加将出现团聚问题,且反应速度和去除率的增长趋于平缓。因此,确定4 g/L为FeCu/BT最佳投加量。

2.1.3 铀初始质量浓度

在303 K、吸附时间为4 h、FeCu/BT投加量为4 g/L、pH为7的实验条件下,考察溶液中铀初始质量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图1   铀质量浓度对FeCu/BT吸附效果的影响


随着溶液中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固-液界面的传质推动力增大,FeCu/BT与铀发生更多的有效碰撞,吸附量增大,铀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11 mg/g;但去除率却随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选择30 mg/L作为最佳铀初始质量浓度。

2.1.4 干扰离子

在303 K、吸附时间为4 h、FeCu/BT投加量为4 g/L、pH为7、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实验条件下,考察阴离子PO43-、CO32-、HCO3-、NO3-、SO42-和阳离子Ca2+、Mg2+对除铀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图2   干扰离子对FeCu/BT吸附效果的影响


图2所示,NO3-和SO42-对铀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其他离子的影响从小到大依次为Ca2+ < HCO3- < Mg2+ < CO32- < PO43-。阴离子可能与铁铜发生反应,降低其还原和吸附作用;PO43-、HCO3-、CO32-会与UO2+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阳离子一方面与铀竞争,另一方面还可能与FeCu/BT的有机基团结合,减少反应位点,从而影响去除效果。

2.1.5 吸附动力学分析

为了解FeCu/BT对铀的去除规律,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吸附动力学参数

模型理论平衡吸附量/(mg·g-1实际平衡吸附量/(mg·g-1kR2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0.203 02.387 50.029 47 min-10.881 7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2.395 72.387 50.504 7 g/(mg·min)0.999 9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1可知,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的R12=0.881 7,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9 9,且准二动力学模型得出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十分接近,故FeCu/BT对铀的吸附规律更贴近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涉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作用。

2.1.6 吸附等温线分析

在303.15 K、吸附时间为4 h、FeCu/BT投加量为4 g/L、pH为7的条件下,采用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FeCu/BT吸附铀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等温吸附模型参数

T/KLangmuirFreundlich
qmax/ (mg·g-1)b/ (L·mg-1)R2KF/(L·g-1)1/nR2
303.1518.436 618.436 60.976 53.204 10.717 80.997 9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2可以看出,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R2为0.997 9,优于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R2=0.976 5),更适于描述FeCu/BT吸附铀的情况。说明FeCu/BT吸附铀的过程为表面非均一多分子层吸附,具有多种吸附位点。其中0 < 1/n < 1,较易发生吸附,表明FeCu/BT吸附性能较好。

2.2 FeCu/BT表征及机理分析

2.2.1 SEM表征

图3为天然膨润土和FeCu/BT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3

图3   膨润土(a、b)和FeCu/BT(c、d)的SEM照片


图3可见,放大倍数为5 000倍时,天然膨润土表面整体上较为尖锐,有大量间隙和微孔结构;而FeCu/BT表面整体上较为圆润,表面的间隙与微孔基本被填充。放大倍数为50 000倍时,天然膨润土表面较为光滑平整,FeCu/BT表面则有大量的不规则物质分布。SEM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铁铜双金属在形成过程中附着在膨润土表面,主要存在于膨润土的间隙和微孔中,且制得的纳米双金属复合材料为不规则形状。

2.2.2 EDS表征

为进一步测定膨润土负载纳米铁铜双金属的元素组成,用X射线能谱仪对材料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图4所示。

表3   反应前后FeCu/BT中的元素含量

元素COAlSiFeCuU
质量分数/%反应前21.2550.784.5017.893.362.21未检出
反应后17.5843.244.9018.604.731.308.43
原子分数/%反应前30.2854.332.8610.901.030.59未检出
反应后28.1551.973.4912.731.630.390.68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4

图4   膨润土(a)和FeCu/BT(b)的EDS谱图


表3可见,FeCu/BT除含有膨润土中原本含有的Si、Al、O元素外,还增加了Fe、Cu元素及C元素,表明有大量有机官能团附着在该材料表面,与SEM分析结果相印证。从表3图4可见,FeCu/BT进行去除铀反应后,出现铀元素峰,铀达到8.43%,且材料表面变得光滑,间隙和微孔被完全填充,说明铀元素附着在材料表面;同时C、O元素含量减少,说明有机官能团参与了铀的去除。

2.2.3 FTIR表征

根据膨润土和反应前后FeCu/BT的红外谱图可知,FeCu/BT在3 400 cm-1附近的吸收峰为缔合状态下的O—H吸收峰,3 623 cm-1附近的吸收峰为游离状态的O—H吸收峰,1 651 cm-1对应C=O伸缩振动峰,1 042、1 088 cm-1对应C—O伸缩振动峰5,表明FeCu/BT制备过程中结合了向日葵提取液中大量有机基团,尤其是多元醇和多元酚。FeCu/BT吸附铀后,在3 400、3 623 cm-1处的O—H及1 651 cm-1处的C=O峰大幅减弱,说明O—H和C=O参与去除铀,且缔合状态的O—H比游离状态的O—H对整个反应的影响更大。

2.2.4 XRD表征

膨润土和反应前后FeCu/BT的XRD图谱见图5

图5

图5   膨润土和FeCu/BT反应前后的XRD谱图


FeCu/BT在45°、50°附近分别出现Fe0和Cu0的特征衍射峰,34°~36°及55°附近出现相应氧化物的特征衍射峰,表明纳米铁铜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固定在膨润土表面6,但处于结构外层的大多数被氧化为Fe2O3、CuO、Fe3O4、Cu2O。对比反应前后的谱图可以发现,与铀反应后FeCu/BT在FexOy、Fe0处的峰值均有所减弱,这是由于除铀过程中Fe0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xOy、Cu2O等氧化物吸附铀可能形成铁铜的氢氧化物,铀覆盖在FeCu/BT表面,导致衍射峰减弱。

2.2.5 XPS表征

采用XPS研究反应前后FeCu/BT中铁和铜的价态变化,进一步探究其反应机理,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图6   反应前后FeCu/BT中Fe(a、b)、Cu(c、d)的XPS图谱


图6(a)中,709.8、711.6 eV代表Fe2p3/2,723.4、725 eV代表Fe2p1/2,分别为FeO、Fe2O3的结合能位置7-8。在706.8 eV处有微弱的信号峰,表明存在Fe0。由于XPS是对材料表面3~5 nm深度进行探测,由此可知FeCu/BT表面主要为氧化物,这与XRD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反应后FeCu/BT表面铁的价态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原因可能是FeCu/BT除铀过程中其表面主要完成纳米铁氧化物的吸附作用,铀的还原作用主要发生在内部。

对于铜的XPS,932.4、933.6 eV附近为Cu2p3/2,952、954 eV附近为Cu2p1/2,分别代表Cu、Cu2O和CuO结合能位置。945 eV处有微弱的卫星峰,说明材料中存在Cu、Cu2O和CuO9。吸附反应后FeCu/BT中的CuO信号峰较弱,Cu、Cu2O信号峰较强,可能是由于铜不直接参与还原反应,在整个反应中起到固定铁、催化和吸附铀的作用。通过XPS分析并结合XRD,可知FeCu/BT对铀的去除以吸附为主、还原反应为辅,共同作用下完成去除过程。

3 结论

(1)用向日葵提取液还原制备了FeCu/BT材料,该材料以微米级天然膨润土为主体,纳米铁铜呈不规则形态固定在表面,纳米铁铜内部以Fe0和Cu0为主,表面外层以Fe2O3、CuO、Fe3O4、Cu2O为主,结合大量有机基团,形成类似核-壳结构10

(2)FeCu/BT的分散性较好,对铀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pH为7、投加量为4 g/L、反应时间60 min,初始铀质量浓度为10 mg/L时,铀去除率达到95.5%。FeCu/BT除铀过程对pH的依赖性较低,PO43-对去除率影响最大,SO42-、NO3-对去除率影响最小。除铀过程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为非均一多分子层吸附。

(3)FeCu/BT除铀过程主要是通过其中的膨润土、纳米铁铜及表面有机基团对铀进行吸附、还原、络合而共同完成,其中吸附占据主导作用,铁的还原起协助作用。Cu在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催化及固定纳米铁,不参与还原反应。

参考文献

伍浩松, 王树.

全球铀需求将快速增长

[J]. 国外核新闻, 2019, 10, 11- 12.

URL     [本文引用: 1]

谢青青, 姚楠.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J]. 化工进展, 2017, 36 (6): 2208- 2214.

URL     [本文引用: 1]

刘清, 李超, 招国栋.

紫花苜蓿绿色合成纳米铁及其对U(Ⅵ)去除性能的研究

[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7, 7, 1160- 1166.

DOI:10.7538/yzk.2017.51.07.1160      [本文引用: 1]

张守秋, 岑洁, 吕德义, .

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重金属铅、铬离子的研究

[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9, 33 (3): 524- 532.

DOI:10.3969/j.issn.1003-9015.2019.03.003      [本文引用: 1]

Zhu Fang , Ma Shaoyun , Liu Tao , et al.

Green synthesis of nano zerovalent iron/Cu by green tea to remove hexavalent chromium from groundwater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74, 184- 190.

DOI:10.1016/j.jclepro.2017.10.302      [本文引用: 1]

Soliemanzadeh A , Fekri M .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tea extract to prepare bentonite-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and its performance on removal of Cr(Ⅵ):effect of relative parameters and soil experiments

[J].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17, 239, 60- 69.

DOI:10.1016/j.micromeso.2016.09.050      [本文引用: 1]

Wu Yuwei , Yue Qinyan , Gao Yuan , et al.

Performance of bimetallic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particles for removal of oxytetracyclin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69, 173- 182.

DOI:10.1016/j.jes.2017.10.006      [本文引用: 1]

Lv Dan , Zhou Xiaoxin , Zhou Jiasheng , et al.

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ide-modifi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for cadmium(Ⅱ)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8, 442, 114- 123.

DOI:10.1016/j.apsusc.2018.02.085      [本文引用: 1]

Jiang Danni , Huang Danlian , Lai Cui , et al.

Difunctional chitosanstabilized Fe/C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for removal of hexavalent chromium wastewater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4, 1181- 1189.

DOI:10.1016/j.scitotenv.2018.06.367      [本文引用: 1]

阳鹏飞, 黎杰鑫, 朱春霞.

磁性纳米材料处理含铀废水的研究进展

[J]. 化工进展, 2019, 36 (1): 206- 215.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