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21, 41(6): 252-257 doi: 10.11894/iwt.2020-0831

试验研究

优化食用菌渣活性炭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去除特性

刘连鑫,1, 马彦彪1, 刘哲2, 王芳3, 崔建国1, 李红艳,1

Preparation optimization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 activated carbon for methylene blue wastewater treatment

Liu Lianxin,1, Ma Yanbiao1, Liu Zhe2, Wang Fang3, Cui Jianguo1, Li Hongyan,1

通讯作者: 李红艳, E-mail: lihongyan002@tyut.edu.cn

收稿日期: 2021-04-6  

基金资助: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发展领域).  201803D31046

Received: 2021-04-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刘连鑫(1995-),硕士电话:15834019286,E-mail:824219624@qq.com , E-mail:824219624@qq.com

Abstract

Edible fungus residue is a natural raw material etched by fungi and has a loose structure with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Edible fungus residue was used as a low-cost precursor to prepare edible fungus residue activated carbon(EFAC). The optimum prepara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methylene blue(MB) in water by EFAC prepar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dosage of EFAC was 0.4 g/L, the removal rate of MB in the 100 mg/L MB solution was as high as 99.32%. The Langmuir isotherm adsorption model could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MB by EFAC,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666.67 mg/g at 25℃. Adsorption was mainly through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hydrogen bonding, and π-π interaction.

Keywords: edible fungus residue ; adsorption ; methylene blue ; biomass activated carbon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刘连鑫, 马彦彪, 刘哲, 王芳, 崔建国, 李红艳. 优化食用菌渣活性炭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去除特性. 工业水处理[J], 2021, 41(6): 252-257 doi:10.11894/iwt.2020-0831

Liu Lianxin. Preparation optimization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 activated carbon for methylene blue wastewater treatment.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21, 41(6): 252-257 doi:10.11894/iwt.2020-0831

亚甲基蓝(MB)广泛用于印染、电镀、制革等相关行业1,由此产生大量含MB废水。该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目前,处理MB废水的方法主要有光催化降解法、膜过滤法、高级氧化法和吸附法3-5。其中,吸附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吸附材料经再生后可回收利用、经济高效等优势,被认为是处理MB染料废水的有效方法。但现有的吸附材料存在成本高、吸附能力低等问题。因此,制备高吸附性能的经济型吸附剂对于MB染料废水的处理至关重要。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如:核桃壳、花生壳、玉米芯6-7。食用菌渣是食用菌的副产物,我国每年产生的食用菌渣超过1 300万t8,其中大多数被丢弃或做燃烧处理,造成环境污染,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稳定发展。食用菌渣的主要成分为木屑和棉籽壳,真菌在其上生长,真菌菌丝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形成具有蜂窝状结构的疏松前体9。这种结构能够促进活化剂的渗透,确保高效的化学活化过程。因此,食用菌渣可以作为制备活性炭的经济高效的原料。但是,现有关于食用菌渣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改良基质、动物饲料、肥料等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其适合用作活性炭前体的特性10

本研究以食用菌渣为原料制备低成本、高比表面积的食用菌渣活性炭(EFAC)。利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浸渍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EFAC去除水中MB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考察了EFAC投加量、溶液pH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机理。该项研究可为食用菌渣的高值利用和高效处理染料废水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主要试剂:亚甲基蓝、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锌,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采用ZMQS50001超纯水系统(美国密理博)所产去离子水。

主要仪器:XL-1马弗炉,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STP电子分析天平,上海仪器有限公司;FE20精密pH计,梅特·托里仪器有限公司;THZ-82B数字恒温振荡器,金坛市盛威实验仪器厂;752 UV-Vis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仪器有限公司;ASAP246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仪,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GeminiSEM 300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ZEISS公司;IS5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Thermo Fisher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美国赛默飞公司。

1.2 吸附剂的制备

食用菌渣由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提供。将原料去皮、清洗、干燥后,磨碎。将磨碎的食用菌渣(10 g)与相对密度为1.53的一定质量的氯化锌溶液(10、20、30 g)混合,搅拌均匀后,静置24 h。将浸渍后的材料置于马弗炉中,在一定的温度(400、500、600 ℃)下活化一定时间(1、2、3 h)。冷却,用质量分数为30%的稀盐酸清洗,再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放入烘箱中,于80 ℃干燥6 h,研磨,过100目筛(孔径0.15 mm),制得食用菌渣活性炭(EFAC)。

1.3 吸附实验

将100 mL 100 mg/L的亚甲基蓝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入0.04 g的EFAC,密封后放入恒温振荡器中,在25 ℃、180 r/min的条件下吸附2 h。取样,过滤,测定滤液中的亚甲基蓝浓度。所有试验均重复3次。

2 结果与讨论

2.1 制备条件优化

采用BBD设计实验,并借助Design-Expert 12进行响应面分析,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以浸渍比(A,氯化锌溶液与食用菌渣质量比,g/g)、活化时间(B)和活化温度(C)为自变量,以亚甲基蓝去除率(Y)为响应值的试验设计和试验结果见表 1

表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编号A浸渍比B活化时间/hC活化温度/℃MB去除率/%
13∶1350094.71
23∶1150082.65
33∶1240086.14
42∶1250093.11
51∶1150077.95
61∶1350085.57
72∶1250090.84
83∶1260096.65
92∶1250092.48
102∶1360099.32
112∶1160085.48
121∶1240074.61
132∶1250091.53
141∶1260087.48
152∶1140075.08
162∶1250089.50
172∶1340093.1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 1的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拟合二次回归方程:

该方程R2=0.963 5,拟合效果良好。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2

表2   方差分析

来源离差平方和自由度平均离差平方和FP显著性
模型795.81988.4216.180.000 7**
A149.131149.1327.290.001 2**
B331.921331.9260.740.000 1**
C199.101199.1036.440.000 5**
AB4.9314.930.901 90.373 9
AC1.3911.390.254 80.629 2
BC4.5614.560.834 20.391 4
A272.42172.4213.250.008 3**
B219.01119.013.480.104 4
C25.3315.330.974 80.356 4
失拟项30.26310.095.050.075 8

注:* 表示显著影响,** 表示极显著影响。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 2可知,该模型回归显著。失拟度是反映试验数据与模型符合程度的指标,失拟项P=0.075 8 > 0.05,失拟度不显著。不同因素对MB去除率影响的响应曲面如图 1~3所示。

图1

图1   浸渍比和活化时间影响MB去除率的响应曲面(活化温度500 ℃)


图2

图2   浸渍比和活化温度影响MB去除率的响应曲面(活化时间2 h)


图3

图3   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影响MB去除率的响应曲面(浸渍比2∶1)


结果表明,当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一定时,MB去除率随着浸渍比的升高而增大;当活化温度、浸渍比一定时,MB去除率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当活化时间、浸渍比一定时,MB去除率随着活化温度的增加明显升高。由图 1~3可以看出,响应面为开口向下的曲面,但并没有突出;同时其等高线图近似圆形,说明2个因素交互作用对MB去除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EFAC的最佳制备条件:浸渍比2.751,活化时间2.999 h,活化温度566.507 ℃,在此条件下MB去除率可以达到99.359%。综合考虑成本和去除率,选择EFAC的最佳制备条件:浸渍比2∶1,活化时间3 h,活化温度600 ℃,在此条件下经过3次重复试验,MB去除率均在99%以上,后续均采用此条件下制备的EFAC进行试验。

2.2 EFAC投加量对MB去除率的影响

EFAC投加量对MB去除率的影响如图 4所示。

图4

图4   EFAC投加量对MB去除率的影响


图 4可知,随着EFAC投加量的增加,MB去除率增大,当EFAC投加量为0.4 g/L时,MB去除率达到(99.32±0.28)%,继续增加吸附剂投加量,MB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另外,当EFAC投加量从0.1 g/L增加到0.5 g/L时,吸附量从802.16 mg/g降至198.68 mg/g。这是由于EFAC投加量较低时,EFAC的吸附位点能够充分与过量的MB接触,使得吸附量很高;而随着EFAC投加量的增加,MB基本被吸附完全,过量的吸附位点与MB之间的接触速率降低,使得吸附量降低。

2.3 溶液初始pH对MB去除率的影响

溶液初始pH对MB去除率的影响如图 5所示。

图5

图5   溶液pH对MB去除率的影响


图 5可知,EFAC去除MB受溶液pH的影响较小,随着pH的增加,MB去除率略有增大。经测定,EFAC的电荷零点(pHpzc)为6.93,当溶液pH < pHpzc时,吸附剂的表面带正电11。MB在水溶液中带正电荷,当溶液为酸性时,MB分子和EFAC表面均带正电荷,不利于EFAC对MB的吸附12。另外,pH较低时溶液中H+较多,导致H+与MB分子对吸附位点的竞争,阻碍了EFAC对MB的吸附。随着pH的增加,活性炭表面上的阴离子会增加,而阴离子会中和活性炭表面上的正电荷,从而提高了活性炭和MB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最终MB去除率有所上升。

2.4 吸附等温线

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等温吸附试验,并采用Langmuir、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见表 3

表3   吸附等温线拟合参数

温度/K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
qmax/(mg·g-1RL/(g·L-1R2nKFR2qmax/(mg·g-1E/(J·mol-1R2
288.15625.490.130 10.980 31.643 1169.5180.955 4461.241 574.10.848 3
298.15666.670.165 20.987 04.025 310.594 10.967 2454.533 551.60.844 4
308.15714.290.175 10.983 34.185 910.444 80.958 6486.387 583.10.872 8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 3可知,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EFAC对MB的吸附过程,这表明吸附发生在EFAC的均匀表面上,为单层吸附。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15、25、35 ℃下,EFAC对M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25.49、666.67、714.29 mg/g。RL值在0~1 g/L,表明吸附为有利吸附。该吸附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增加了吸附剂的表面活性,并且吸附动能增加,从而提高了去除效率。

用D-R吸附等温线模型计算自由能,在15、25、35 ℃下,自由能分别为1.57、3.55、7.58 kJ/mol,总体自由能小于8 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分子间力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3

2.5 表征分析

2.5.1 比表面积和SEM分析

食用菌渣(EF)和EFAC的BET分析结果如表 4所示。

表4   样品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样品比表面积/(m2·g-1总孔容/(cm3·g-1平均孔径/nm
EF2.2920.000 3816.19
EFAC1 0810.692.6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 4可知,食用菌渣经过活化后,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显著增加,平均孔径减小。

EFAC和MEFAC(吸附MB后的EFAC)的SEM表征结果如图 6所示。

图6

图6   EFAC(a)和MEFAC(b)的扫描电镜


图 6可以看出,所制备的活性炭表面粗糙,具有多孔结构,表面分布粒径为100 nm至1 μm的细颗粒,裂纹和缝隙分布不均匀。其中,微孔分布广泛,丰富的微孔结构表明其对污染物具有很大的吸附潜力。丰富的孔结构促进了活性炭与有机分子的接触,从而实现了对染料分子的有效吸附。MEFAC上有大量孔塌陷,而表面覆盖着细颗粒。

2.5.2 官能团分析

吸附MB前后的EFAC的FTIR及其C1s的XPS表征结果如图 7所示。

图7

图7   EFAC和MEFAC的FTIR光谱(a)和C1s的XPS能谱(b)


图 7(a)可知,对于EFAC,3 386 cm-1左右存在O—H拉伸振动吸收峰,2 920 cm-1和2 840 cm-1左右存在烷烃C—H键的拉伸振动吸收峰,2 351 cm-1左右存在—COOH官能团中O—H键的拉伸振动吸收峰,1 576 cm-1处存在C=O键的拉伸振动吸收峰,而1 153 cm-1左右存在材料表面C—O—C键的反对称拉伸振动吸收峰。吸附MB后,O—H和—COOH峰变弱,可能是由于吸附过程中羟基的消耗所致,说明吸附过程中氢键起了作用14。由图 7(b)可知,相较于EFAC,吸附MB后的EFAC中出现了C—N峰,说明MB被成功吸附到EFAC上,C—C和C—H的相对含量减少,进一步说明氢键在吸附过程中起了作用15

2.6 吸附机制研究

通过溶液pH对吸附效果影响的研究发现,静电相互作用对MB的吸附有一定影响。这是由于EFAC的零电位点为6.93,处理水的pH为7,此时活性炭表面带有少量负电荷,可以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吸附带正电的MB分子。吸附MB后的EFAC羧基、羟基、羰基等官能团的红外吸收峰强度发生了变化,但没有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总体自由能小于8 kJ/mol,表明羧基、羟基和羰基等含氧官能团有助于去除过程,但未发生化学变化。EFAC表面的含氧基团—COOH和—OH可通过氢键吸附带有N原子的MB。由于MB是带有芳香环的平面分子,因此MB分子结构中存在的p电子和EFAC表面上的p电子将耦合形成π-π键,从而促进MB分子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此外,该吸附过程还存在分子间范德华力。综上分析,EFAC吸附MB的机理如图 8所示。

图8

图8   EFAC吸附MB机理分析


3 结论

(1)采用响应面法对食用菌渣活性炭(EFAC)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浸渍比为2∶1,活化温度为600 ℃,活化时间为3 h的条件下,使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32±0.28)%。

(2)EFAC去除MB受溶液pH的影响较小;EFAC对MB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25 ℃下最大吸附量为666.67 mg/g。

(3)制备的EFAC比表面积高达1 081 m2/g。MB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吸附在EFAC表面上。EFAC成本低,且具有高效的吸附性能。

参考文献

郭俊元, 甘鹏飞, 陈诚, .

磁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处理亚甲基蓝废水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 (6): 2422- 2430.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9.06.023      [本文引用: 1]

潘紫倩, 黄华军, 何小武, .

污泥液化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 (1): 217- 226.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20.01.024      [本文引用: 1]

张程蕾, 韩恩山, 滕厚开, .

MnO2/Gh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2020, 40 (5): 44- 48.

URL     [本文引用: 1]

黄永兰, 郭迪.

碳纳米管-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J]. 水处理技术, 2018, 44 (1): 71- 75.

URL    

刘月. 复合半导体光催化材料Bi2MoO6/ZnSnO3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本文引用: 1]

严云, 杨公秀, 李松, .

核桃壳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J]. 环境工程, 2018, 36 (3): 138- 142.

URL     [本文引用: 1]

Li Hongyan , Gao Pei , Cui Jianguo , et al.

Preparation and Cr(Ⅵ) removal performance of corncob activated carbon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5, 20743- 20755.

DOI:10.1007/s11356-018-2026-y      [本文引用: 1]

Chen Guanyi , Yu Hongdi , Lin Fawei , et al.

Utilization of edible fungi residues towards synthesis of high-performance porous carbon for effective sorption of Cl-VOCs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27, 138475.

DOI:10.1016/j.scitotenv.2020.138475      [本文引用: 1]

Wang Ping , Ye Huan , Yin Yaxia , et al.

Fungi-enabled synthesis of ultrahigh-surface-area porous carbon

[J].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31 (4): 1- 7.

URL     [本文引用: 1]

刘景坤, 吴松展, 程汉亭, .

食用菌菌渣基质化利用研究进展

[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 (1): 191- 198.

DOI:10.3969/j.issn.1000-2561.2019.01.028      [本文引用: 1]

Xie Yanhua , Li Shiyu , Liu Guangli , et al.

Equilibrium,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on perchlorate adsorption by cross-linked quaternary chitosan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 192, 269- 275.

DOI:10.1016/j.cej.2012.04.014      [本文引用: 1]

李淦, 赵永华, 王星, .

碱活化高岭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 32 (5): 739- 745.

DOI:10.3969/j.issn.1004-1656.2020.05.007      [本文引用: 1]

马福臻, 周少奇, 刘泽珺, .

三维网状HZO@SGH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作用和机制

[J]. 环境科学, 2018, 39 (2): 828- 837.

URL     [本文引用: 1]

李强, 张玉臻, 陈明.

生物吸附剂ZL5-2对六价铬离子吸附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 25 (5): 708- 711.

DOI:10.3321/j.issn:1000-0593.2005.05.019      [本文引用: 1]

杨招艺, 陶家林, 王瑞露, .

热解温度对污泥碳基材料表面性质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 (11): 2711- 2721.

DOI:10.12030/j.cjee.20181116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