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抗生素生产废水的水质特征及污染因子,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抗生素废水处理过程中采用的物化法、生化法及其他组合处理方法,指出了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新技术、新材料及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防治抗生素废水污染。为该类废水的治理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水代替酸碱作为再生剂再生失效离子交换树脂的体外电再生工艺,使离子交换水处理变为一种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从混床树脂和复床树脂再生两个方面,分别简述树脂电再生的原理及7次试验研究结果。另外,从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管理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树脂电再生法与化学再生法的对比评价,离子交换树脂绿色再生工艺将成为绿色化学中新的领域。
藻类污染作为水体污染的一部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对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冷却水中的藻类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概述。综述了光磁协同、电化学等物理除藻方法,铜电解、臭氧氧化、化学药剂复配等化学除藻方法,以及利用水网藻和改性海带的生物除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除藻机理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述。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光电催化水处理是一种电化学辅助的光催化反应技术,通过施加外部偏压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从而提高其量子效率使有机污染物彻底矿化。作者综述了光电催化的机理、光电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光电催化氧化技术对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展望了光电催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需进一步完善的研究内容。
研究了用185nmUV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机理,185nmUV首先光解高纯水,并通过实验测出所形成的H2O2,证实了185nmUV照射水时,可以产生活性中间体等。185nmUV应用到高纯水制备系统中,能有效地将高纯水中的总有机碳(TOC)降低到≤0.3μg/L,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水的需要。同时185nmUV对废水中的有机物也有较好降解作用,是一种降解水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的新方法,有利于丰富高级氧化技术以及环境保护。
用活性炭脱除糖蜜酒精废液色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成本过高制约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作者提出用造纸黑液提取的木质素替代活性炭脱除糖蜜酒精废液色素的新治理方法,可以使脱色率达95%,COD去除率达82%。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成本低,且工业化应用的可能性大。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负载TiO2薄膜电极,以125W高压汞灯为光源,以负载TiO2薄膜的石墨片为工作电极,铂电极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建立三电极的光电催化体系,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考察了初始浓度、涂敷层数、外加电压、通入空气对甲基橙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石墨是光催化剂良好的载体,外加电压可以促进光催化降解的效率,外加电压2V、涂敷3层、通入空气时对目标物质的降解效果最好。
植酸是从粮食作物中提取的有机磷酸化合物,它是天然的无毒化工产品。通过鼓泡法和旋转腐蚀挂片失重法对其阻垢性能和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植酸具有一定的缓蚀性能和阻垢性能,其阻垢性能虽比常用的药剂PBTCA、HEDP、HPMA稍差,但可通过同其他的药剂复配生成低磷或无磷的阻垢剂,是较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缓蚀阻垢产品。
采用以新型高分子材料为生物载体的生物流化床工艺处理高浓度的抗生素废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载体挂膜容易,启动快,一个月后载体附着的生物量可达4136mg/L,在载体表观体积为反应器总体积的50%、进水COD容积负荷低于2.5kg/(m3>·d)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85%以上。该生物流化床对BOD5的去除率平均高达89.21%,与COD的去除率具有同步性。并研究了反应器中悬浮污泥浓度SS和总生物量MLSS在整个实验期间的动态变化,表明稳定运行时SS和总MLSS基本上稳定不变,当系统受到高负荷冲击时,SS降低,总MLSS升高,而且生物活性也大幅度提高,生物膜处在适应期,反应器抗冲击负荷能力增强。
建立了一种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高浓度氟的新方法。该方法在体积为100.0mL、浓度为1.000×10-4mol/L的氟标准溶液中连续4次加入1.000mL高浓度试样,分别测定其电动势。用格氏作图法的原理,由得到的5个电动势和相应的溶液体积计算样品含氟量、10次测定的标准偏差<0.0052,相对标准偏差<3.4%,3个水平、6次测定的回收率为99.3%~105%。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特点,用于分析工业废水和化学试剂中氟含量,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在实验室对集装箱喷漆废水处理工艺及主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BR生化降解-物化混凝处理喷漆废水在技术上完全可行。采用SBR法处理喷漆废水时,喷漆废水与生活污水按6∶4左右的比例混合,使进水COD控制在1400~1600mg/L。在此条件下,经过24h的生物好氧处理,能将出水的COD降至150mg/L以下。之后,再投加混凝剂〔V(聚铝)∶V(聚丙烯酰胺)=2∶1〕进行混凝处理,可进一步将出水COD降到80mg/L以下,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利用自行研制的生物无纺布反应器对进入济南市鹊山水库一号泵站的黄河水进行了生物预处理试验研究。当水力负荷从2m3>/(m2>·h)增加到8m3>/(m2>·h)时,深入地探讨了生物无纺布对黄河水中的CODMn、NH4+-N、浊度、藻类、色度和SS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无纺布反应器能够有效地去除黄河水中的CODMn、NH4+-N等污染物质,是解决水源水微污染的有效预处理工艺。
研究了沉淀气浮法回收化肥厂废水中氨氮的工艺及气浮药剂与沉淀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氯化镁和磷酸氢二钠作为沉淀剂时,pH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pH值为10.5时氨氮沉淀率可达95%以上。气浮剂的用量是影响气浮效果的重要因素,在pH值为10.5,气浮剂十二酸钠用量为75mg/L时,气浮回收率可以达到96%以上。经X衍射分析表明,生产的沉淀物以晶态MgNH4PO·46H2O为主。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十二酸钠在磷酸铵镁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从而使其表面疏水而上浮。
通过对维生素B1生产废水混凝试验中是否投加高锰酸钾的试验研究,发现高锰酸钾是一种高效的强化混凝药剂。同时研究了投药顺序、投药量、转速、搅拌时间、pH值、温度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处理维生素B1废水的最佳混凝条件。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燕化公司西区污水处理场的二级出水进行了处理,研究了进水NH3-N浓度、COD浓度、m(COD)∶m(NH3-N)、碱度及气水比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NH3-N质量浓度小于30mg/L时,曝气生物滤池对NH3-N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平均NH3-N去除率达到90.4%,出水NH3-N质量浓度可降至1mg/L以下。NH3-N去除率随进水m(COD)∶m(NH3-N)的增加而降低;当进水m(COD)∶m(NH3-N)小于2.0时,NH3-N去除率达到90%以上。在进水碱度约为290mg/L和气水比为3∶1的工艺条件下运行,系统可获得较高的NH3-N去除率。
对采用超滤、反渗透技术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并回用的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超滤产水SDI15<1.5、浊度<0.15NTU、余氯质量浓度<0.10mg/L,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反渗透膜进水要求;反渗透膜脱盐率>99%。该工艺开辟了一个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的新途径,应用前景广阔。
试验采用粉末活性炭处理微污染黄河水。结果表明,不同的投加点处理效果明显不同,选择合适的投加点,最大限度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对改善出水水质,降低处理成本十分重要。
论证了氟碳材料在斜板(管)沉淀池当中应用的可行性,将氟碳涂料涂到斜板(管)上,利用氟碳涂料具有很低的表面能而对细菌具有驱赶作用,来解决斜板(管)沉淀池中由于结生物膜而带来的问题;提出可以将氟碳材料加入到斜板(管)的制作材料当中,来减小微生物对斜板(管)的附着作用。并在污水处理系统的曝气池中进行了挂板实验,实验证明生活污水处理可以用涂氟碳材料的斜板(管)沉淀池,以提高斜板(管)沉淀池的效率。
对神华集团上湾热电厂水务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节水方案进行总结。神华公司热电厂根据不同系统采取不同的节水措施,不同水质水各尽其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全厂节水工作卓有成效。
通过电站凝汽器铜管化学除垢应用实践,概括分析了凝汽器铜管长期运行腐蚀与结垢现象及除垢主要过程,论述了凝汽器铜管化学除垢工作带来的显著节能效益,并提出了今后循环水系统管理的主要意见。
LTZ型一体化净水器采用了改进型喉管水力絮凝反应、斜管沉淀、石英砂和无烟煤过滤、大阻力配水反冲洗等相结合的净水工艺。作者简要阐述了上海莘庄工业开发区第二热供站锅炉给水净化处理工艺以及各净水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并对一体化净水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工艺特点作了详细的介绍。
天津滨海热电厂采用天津开发区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研究了适应天津滨海热电厂系统材质和工况条件的水处理药剂及其配套处理技术,并应用于现场运行。一年多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中水回用于循环水系统的处理技术获得成功,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A863彗星式纤维滤料是一种和传统石英砂滤料有很大区别的过滤介质,具有滤速高、过滤精度高、自适应性强等特点。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自备水厂采用该滤料对原有双阀滤池进行了改造,并对设计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