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掺杂BiVO4的制备及光催化还原Cr(Ⅳ)的研究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doped BiVO4 for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r(Ⅵ)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6-6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6-6
Fund supported: |
|
采用水热法制备单斜晶型BiVO4及活性炭掺杂的BiVO4(C/BiVO4)。利用X-射线衍射、N2吸脱附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了2种样品在模拟太阳光下对Cr(Ⅵ)的降解。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掺杂使BiVO4晶粒度变小、比表面积增大、禁带宽度变窄,比BiVO4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柠檬酸的加入可与BiVO4发生协同效应,共同促进Cr(Ⅵ)的还原。在一定范围内,体系pH越低、C/BiVO4投加量越多、柠檬酸浓度越高、Cr(Ⅵ)初始浓度越低,越有利于Cr(Ⅵ)的去除。
关键词:
In this paper, monoclinic BiVO4 and activated carbon-doped BiVO4 were prepared using hydrothermal method. Then the prepar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N2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and UV-vis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um. At last, the degradation of Cr(Ⅵ) by these two samples was studied under simulated solar l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ped activated carbon makes the grain size of BiVO4 smaller, increas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narrows the forbidden bandwidth. Compared with the pure BiVO4, the activated carbon-doped BiVO4 exhibits a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Besides, the addition of citric acid can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Cr(Ⅵ) via its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BiVO4. Within a certain range, it is found that lower pH of the system, higher dosage of C/BiVO4,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citric acid and lower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r(Ⅵ) are all beneficial to the removal of Cr(Ⅵ).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陈嘉瑾, 梁娟, 高智睿, 龙晴.
Chen Jiajin.
铬作为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在水体环境中一般以Cr(Ⅵ)与Cr(Ⅲ)的形式存在并且Cr(Ⅵ)的毒性为Cr(Ⅲ)的100倍〔1〕,对人体和动植物具有很大的危害。目前Cr(Ⅵ)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光催化法等。光催化法由于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可直接利用太阳光等优点成为去除水中Cr(Ⅵ)的有效方法。BiVO4禁带宽度较窄(2.4 eV),在可见光波段内有响应〔1-2〕,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可见光催化材料。但由于其电子-空穴复合速率快、吸附能力较差,纯BiVO4去除Cr(Ⅵ)的效果并不理想〔2〕。元素掺杂是改善BiVO4光催化活性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Si、石墨烯、Ag、碳〔3〕的掺杂等可使BiVO4的光催化活性有一定的提高。碳材料掺杂可以提高光生电子的转移速率,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都能有效提高光催化剂催化效果。活性炭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碳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与催化性能〔4〕。然而相关研究中多数是以活性炭做载体,活性炭掺杂到材料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BiVO4与活性炭掺杂BiVO4,研究活性炭掺杂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并对活性炭掺杂BiVO4还原Cr(Ⅵ)的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降解Cr(Ⅵ)的工艺提供新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化学药品
五水硝酸铋、偏钒酸铵、无水柠檬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氧化钠、重铬酸钾、二苯基卡巴肼,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活性炭为实验室自制,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1.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CEL-HXF300/CEL-HXUV300型氙灯光源,北京中教金源科技有限公司;KQ-100E型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CJJ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北京精诚华泰仪表有限公司;UV-2600型紫外光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SA224S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塞多利斯、PHS-3E型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ASIQM 0001-5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仪,美国康塔;D2 PHASER衍射仪,德国布鲁克。
1.2 BiVO4与活性炭掺杂BiVO4的合成
采用水热法制备BiVO4:将6.0 mmol Bi(NO3)3· 5H2O溶解在10.0 mL 1 mol/L的HNO3溶液中,同时将6.0 mmol NH4VO3溶解在10.0 mL 1 mol/L NaOH溶液中,剧烈搅拌,使溶液充分混合,随后用2 mol/L NaOH调节pH=3,继续搅拌30 min后将前驱液倒入100 mL反应釜中,180 ℃下陈化24 h,冷却后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反复洗涤3次,最后放入烘箱中于80 ℃干燥6 h,用玛瑙研钵研磨可得。
活性炭掺杂BiVO4的制备:在Bi(NO3)3·5H2O与NH4VO3混合溶液中加入BiVO4质量1%(0.036 g)的活性炭粉末,其余过程同纯BiVO4的制备,最终可得活性炭掺杂BiVO4复合材料,记为C/BiVO4。
1.3 光催化性能测试实验
取一定量浓度的Cr(Ⅵ)溶液200 mL,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用稀H2SO4与NaOH调节pH。加入一定量的纯BiVO4或C/BiVO4,超声5 min使催化剂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避光反应30 min后开启氙灯光源进行照射,每隔10~20 min取4 mL上层清液并加入2 mL显色剂,在540 nm处测定Cr(Ⅵ)的吸光度〔5〕,通过吸光度与浓度的比例确定Cr(Ⅵ)的浓度。暗反应后的Cr(Ⅵ)浓度记为C0,每一次取样测试的浓度记为Ct,以Ct/C0反映Cr(Ⅵ)的降解率。
1.4 材料的表征
(1)XRD:利用D2 PHASER衍射仪对样品的晶相进行分析。以Cu Kα为光源,加速电压为30 kV,加速电流为10 mA,扫描范围为5°~85°。
(2)BET:利用ASIQM 0001-5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仪,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小进行分析。
(3)UV-vis:利用UV-2600型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来分析样品吸光性能。以标准BaSO4粉末作为参比物,扫描范围为220~700 nm。
2 结果与讨论
2.1 BiVO4与C/BiVO4的物相分析
BiVO4与C/BiVO4的XRD结果表明,2种光催化剂在18.8°、28.80°、30.44°、34.42°、35.13°、39.98°、42.42°、47.25°、47.68°、53.20°出现的特征峰,与单斜晶相的BiVO4标准衍射卡(JCPDS No.14—0688)对比一致,并且BiVO4的各个衍射峰均高于C/BiVO4,说明活性炭掺杂对BiVO4的结晶度有一定影响。C/BiVO4在2θ为20°~30°的范围内存在碳微晶的弥散峰,说明活性炭成功掺杂到BiVO4中。不过这些弥散峰比较难观察,原因可能是活性炭的量太少。以Scherrer公式计算催化剂112晶面的晶粒度,结果表明,BiVO4晶粒度为29.5 nm,C/BiVO4晶粒度为26.5 nm,C掺杂BiVO4的晶粒度比BiVO4略有缩小,说明活性炭的掺杂抑制BiVO4晶粒的生长。
2.2 BiVO4、C/BiVO4的比表面积分析
采用氮气吸附法测定BiVO4、C/BiVO4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2.220、15.291 m2/g,C/BiVO4的比表面积明显高于纯BiVO4。在光催化实验中,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大小对于光催化反应非常重要。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且能提供的活性位点越多〔6〕,有利于提高光生电子的转移,提高光催化反应速率。
2.3 BiVO4、C/BiVO4的UV-vis光谱分析
BiVO4、C/BiVO4的UV-vis结果表明,2种催化剂在紫外-可见光段均有明显的吸收,并且C/BiVO4吸收带相比于纯BiVO4稍有红移(BiVO4为485 nm,C/BiVO4为494 nm)。BiVO4、C/BiVO4的禁带宽度分别为2.56、2.51 eV,表明掺杂活性炭后BiVO4的禁带宽度变窄,与纯BiVO4相比,C/BiVO4可能具有更好的可见光响应效果。
2.4 光催化剂催化柠檬酸还原Cr(Ⅵ)的效果
在pH=3,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加入0.15 g/L BiVO4或C/BiVO4,或同时加入2.60 mmol/L柠檬酸,考察不同条件下C/BiVO4和BiVO4催化柠檬酸还原Cr(Ⅵ)的效果,结果见图1。
图1
由图1还可知,在避光条件下和纯光照条件下,2种催化剂对Cr(Ⅵ)均无明显的降解效果;单独柠檬酸在光照条件下120 min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60%。反应过程中BiVO4和柠檬酸可能发生了协同效应,柠檬酸作为空穴捕获剂可以减小BiVO4光催化过程中电子-空穴复合率,BiVO4的加入促进柠檬酸的光化学还原率,从而提高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
2.5 pH对Cr(Ⅵ)还原效果的影响
在C/BiVO4投加量为0.15 g/L,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柠檬酸投加量为2.60 mmol/L的条件下研究了pH对Cr(Ⅵ)还原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单斜晶型BiVO4的等电点(zpc)在pH=5.10〔9〕,本研究所制C/BiVO4中活性炭的掺杂量较少,对等电点位置的影响不大。pH<pHzpc时,C/BiVO4表面带正电,对柠檬酸根离子、HCrO4-、CrO42-、Cr2O72-有吸附作用;pH>pHzpc时,C/BiVO4表面带负电,对柠檬酸根离子、HCrO4-、CrO42-、Cr2O72-有排斥作用;pH越低,C/BiVO4对Cr(Ⅵ)的吸附能力越强,对Cr(Ⅵ)的降解速率越高,降解程度越彻底。此外,体系H+浓度越高,HCrO4-/Cr3+、CrO42-/Cr3+、Cr2O72-/Cr3+电对电极电势越高,Cr(Ⅵ)越容易被还原。
2.6 C/BiVO4投加量对Cr(Ⅵ)还原的影响
在pH=3,柠檬酸投加量为2.60 mmol/L,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研究了C/BiVO4投加量对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2.7 柠檬酸浓度对Cr(Ⅵ)还原效果的影响
在C/BiVO4投加量为0.15 g/L,pH=3,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考察了柠檬酸浓度对Cr(Ⅵ)还原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由图4可知,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Cr(Ⅵ)的降解速率也随之增加。当柠檬酸浓度为13.01 mmol/L时,50 min就可将Cr(Ⅵ)降解完全。值得注意的是当柠檬酸浓度为2.60 mmol/L与13.01 mmol/L时的降解速率的差距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C/BiVO4的低投加量与Cr(Ⅵ)的低初始浓度限制了高浓度柠檬酸对Cr(Ⅵ)的还原速率。
2.8 Cr(Ⅵ)初始浓度对Cr(Ⅵ)还原效果的影响
在C/BiVO4投加量为0.15 g/L,pH=3,柠檬酸投加量为2.60 mmol/L的条件下研究了Cr(Ⅵ)初始浓度对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见图5。
图5
由图5可知,随着Cr(Ⅵ)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Cr(Ⅵ)的还原速率与还原程度不断降低。当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40 min后Cr(Ⅵ)可被完全还原;而当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时,反应120 min后只有33.2%的Cr(Ⅵ)被还原,可见低初始浓度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原因可能由2个方面因素组成:一方面是随着Cr(Ⅵ)浓度的增加,C/BiVO4催化剂以及柠檬酸的量相对变少,对Cr(Ⅵ)的吸附能力减弱,且无法产生足够的光生电子与CO2·-自由基来还原Cr(Ⅵ)。另一方面,Cr(Ⅵ)溶液属于有色溶液,Cr(Ⅵ)的浓度越大,溶液色度也就越大,透光率随之减小〔11〕,催化剂得到的光子能量也随之减少,激发出光生电子数量变少,进而使光催化反应速率减慢。
2.9 光催化还原机理探讨
当模拟太阳光所提供光子的能量大于等于禁带宽度时,C/BiVO4价带(VB)上的电子被激发到导带(CB),同时价带上会留下带正电的空穴h+。光生电子有强还原性,空穴有强氧化性。C/BiVO4所激发的光生电子一部分先由催化剂表面转移到活性炭表面再转移到Cr(Ⅵ)上进行还原;另一部分直接由催化剂表面转移到Cr(Ⅵ)进行还原;柠檬酸上的—COO-基团捕获空穴生成CO2·-自由基,一方面抑制了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另一方面产生的CO2·-自由基有强还原性〔12〕,可以还原Cr(Ⅵ)为Cr(Ⅲ);活性炭在其中起到了吸附Cr(Ⅵ)与柠檬酸、加快电子转移、减少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的作用。这三方面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还原速率与还原效果的提高。
3 结论
(1)活性炭掺杂改变了BiVO4的结晶度、比表面积和禁带宽度,增强了BiVO4吸附能力,促进了光生电子传递,从而提高了BiVO4的光催化还原活性。
(2)体系中柠檬酸的加入一方面可作为空穴捕获剂减小光催化过程中电子-空穴复合率;另一方面空穴被柠檬酸捕获产生的CO2·-自由基对Cr(Ⅵ)也具有还原作用。
(3)结合实验数据与实际工程状况考虑,体系pH适宜范围为2至3,C/BiVO4催化剂投加量适宜范围为0.15~0.5 g/L,柠檬酸投加量适宜范围为2.60 mmol/L左右,Cr(Ⅵ)适宜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
参考文献
Effects of carbon content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BiVO4 composite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J].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g-TiO2 multiphase nanocomposite thin film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J].
Visa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r(Ⅵ) on TiO2 in situ modified with small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