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源优配SBR工艺用于高含氮印染废水提标改造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source in SBR for the upgrading of high nitrogen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收稿日期: 2019-08-1
Received: 2019-08-1
按照碳源优配原则优化分配进水流量,进行多段进水和进水比例可变条件下SBR脱氮效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BR三段进水模式,当进水流量比为3:2:1时,系统脱氮效果最佳,此时NH4+-N、TN去除率分别为80.5%、67.4%。采用碳源优配原则对实际高氮印染废水处理工程进行提标改造,最终出水TN和NH4+-N均能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78-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
关键词:
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source, the effect of denitrification in an SBR was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ulti-stage water intake and variable water inlet rati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itrification effect of the system was the best when the SBR selected the three-stage water inflow mode and the optimal water inflow rate was 3:2:1 in the basin. Besides, the removal rate of NH4+-N and TN was 80.5% and 67.4%, respectively. The optimized carbon source distribution for SBR was conducted to upgrade the actual high-nitrogen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ject. The TN and NH4+-N of effluent met the indirect emission standard of Discharge Standard of Water Pollutants for Dyeing and Finishing of Textile Industry(GB 4278-2012).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尉笑, 王佳, 王自元, 刘惠岳, 杨梓君, 金鑫, 金鹏康.
Wei Xiao.
研究表明,生物脱氮过程中,充足的有机碳源是反硝化细菌高效脱氮的关键〔5〕。传统SBR模式下,废水进入SBR池后首先进行好氧氧化,硝化细菌在好氧条件下将废水中大部分有机氮转化为硝氮和亚硝氮;然后进入缺氧状态,由于大量优质碳源在好氧段已被降解,碳氮比降低,使反硝化过程受阻。对于碳氮比偏低的高氮印染废水,提高脱氮效率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缺氧段优质碳源。SBR工艺中补充优质碳源的方法包括外加碳源和碳源优配技术2种〔6-8〕,而外加碳源不但会增加处理成本,且会增加废水有机物浓度。采用碳源优配技术合理分配进水流量,是提高脱氮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SBR工艺的时序控制可以实现时间上多段进水,此时再投加少量的碳源,即可使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TN<2 mg/L〔9〕。将碳源优配技术应用于高氮印染废水SBR处理工艺改造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高氮印染废水处理的提标改造,提出碳源优配SBR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水
实验进水取自印染废水处理系统水解酸化池出水,其水质:COD 195~270 mg/L,TN 64~66 mg/L(碳氮质量比3.0~4.1),NH4+-N 46~47 mg/L,pH 7~9。
1.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SBR反应器为有机玻璃材质,内径200 mm,高40 mm,有效容积10 L。内置曝气装置和搅拌机,顶端设置取样口,底部设有排泥管。采用空气泵供气,采用气体流量计控制曝气量。SBR的进水、曝气、沉淀、排水等各阶段的操作时间根据实验需要设定,由液位器和自动控制系统控制。
图1
1.3 实验方法
1.3.1 污泥培养驯化
实验接种污泥取自SBR池剩余污泥。先闷曝2 d,然后向反应器内注入少量废水,按照原有SBR工艺运行模式进行驯化。逐渐加大水量至6 L,在污泥质量浓度达到3 000 mg/L左右,且污泥性状稳定后进行实验。
1.3.2 分段进水模式
SBR进水方式与反应器运行状态控制模式见表1。4种SBR进水模式均等流量进水运行30 d,根据进水段数平均分配厌氧、好氧、缺氧运行时间,运行结束后排水静置。厌氧段DO控制在0.3 mg/L以下,好氧段DO控制在2~3 mg/L,缺氧段DO控制为0.5~1 mg/L,温度控制在22~33 ℃。
表1 SBR进水方式与反应器运行状态
项目 | 进水方式 | 运行周期/h | 运行模式 | 污泥质量浓度 |
一段进水 | 等流量进水 | 8 | 瞬时进水,厌氧1 h,好氧4 h,缺氧2 h,静置0.5 h,排水0.5 h | 均控制在3 000 mg/L |
二段进水 | 间歇进水 | 8 | 第1段,瞬时进水,厌氧0.5 h,好氧2 h,缺氧1 h;第2段与前段一致;静置0.5 h,排水0.5 h | |
三段进水 | 间歇进水 | 8 | 第1段,瞬时进水,厌氧20 min,好氧80 min,缺氧40 min;第2、3段与第1段一致;静置0.5 h,排水0.5 h | |
四段进水 | 间歇进水 | 8 | 第1段,瞬时进水,厌氧0.25 h,好氧1 h,缺氧0.5 h;第2、3、4段与第1段一致;静置0.5 h,排水0.5 h |
在最佳分段运行模式下,按不同进水流量比(进水比)连续运行,确定最佳进水比。
1.4 分析方法
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DO采用HI9146型便携式溶解氧仪监测,pH采用PHSJ-3F型pH计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SBR运行模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连续进水与分段进水模式下的COD去除效果见图2。
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四段进水模式下的COD去除率约为60%左右,明显低于其他运行模式。分析原因可能是HRT影响了有机物降解。一段式SBR的HRT为7 h;二段式SBR(2次进水,3 L/次)的HRT分别为420、210 min;三段式SBR(3次进水,2 L/次)的HRT分别为420、280、140 min;四段式SBR(4次进水,1.5 L/次)的HRT分别为420、315、210、105 min。可知1个SBR运行周期条件下,分段数增多,会导致HRT不够长,使一些易降解有机物未及时被微生物降解便被排出,导致COD去除率稍有降低。总体而言,在足够长的HRT条件下,SBR分段进水模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较小。
2.2 SBR运行模式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连续进水与分段进水模式下的脱氮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分段进水段数的增加,TN去除率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在生物反硝化过程中,废水中的含碳有机物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10〕。本研究进水碳氮质量比在3.0~4.1,可见废水中的碳源可满足氮源所需,理论上不需补充外加碳源。当分段数少时,前段废水中残留的硝氮、亚硝氮反硝化主要依靠后段进水补充的碳源;当分段数增多时,好氧段有机物去除率降低,前段废水中残留的硝氮、亚硝氮反硝化所需的有机物将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自身残留易降解有机物,一部分为后段进水补充的有机物。因此,对于单个运行周期,在进水总氮含量一定,总氮转化为硝氮的量一定的条件下,当前期进水未被去除的碳源达到后期每段产生的硝氮反硝化所需碳源时,分段数增加将有利于提高总氮去除率。
对比不同分段数下的氨氮去除效果,可知一段式、二段式SBR的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40%和68.90%,三段式、四段式SBR的NH4+-N去除率差异不大,均在80%左右。研究表明,pH会影响硝化细菌的活性,进而影响氨氮硝化作用。SBR进水pH为7~9,适宜硝化菌生长〔10〕。一段进水模式下好氧段时间较为集中,好氧段前期硝化反应消耗碱度,使得系统pH降低,硝化菌活性降低,阻碍了好氧段后期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降低了后期氨氮到硝氮的转化率。分段进水则实现了“厌氧-好氧-缺氧”交替出现,使得系统缺氧反硝化产生的碱度可以中和好氧段硝化反应消耗的碱度,确保整个过程中pH在6.0~7.5,使得硝化反应进行较彻底,提高了NH4+-N去除率。
综上,碳源优配SBR工艺中,三段进水运行模式下COD和氮的去除率综合最优,因此确定系统优化模式为三段进水运行模式。
2.3 进水流量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优化运行模式下,进水流量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见图4。
图4
2.4 进水流量比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优化运行模式下,进水流量比对NH4+-N和TN去除率的影响见图5。
图5
3种进水流量比下的NH4+-N平均去除率均约为80.50%。虽然进水流量比不同,但每种进水模式的水力停留时间分配是一致的,尤其是好氧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起主导作用,且水力停留时间足以使硝化反应彻底进行,从而使3种进水流量比下的NH4+-N去除率无明显差异。综合考虑COD和氮的去除率,三段进水运行模式下,进水流量比为3:2:1最优。
3 改造方案及运行效果
浙江某印染企业日排放生产废水4 000 m3,印染废水处理主体构筑物为4个SBR池,单池尺寸为18 m×14 m。SBR采用传统运行模式,运行周期为8 h,包括进水1 h、曝气4 h、静置2 h和排水1 h。处理出水TN为43.7 mg/L,NH4+-N为18.2 mg/L,未能稳定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78— 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对此,根据碳源优配原则和实验效果对其进行提标改造。改造措施:在1个SRB周期内实现3次进水和处理。第1段包括进水、厌氧20 min、好氧80 min、缺氧40 min,第2、3段与第1段相同,此后静置0.5 h、排水0.5 h。第1、2、3段的进水流量比为3:2:1。该废水处理工程提标改造完成后,进行了长期运行,处理出水稳定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78—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系统出水水质见表2。进水为处理系统调节池出水。
表2 系统出水水质
项目 | COD/(mg·L-1) | BOD5/(mg·L-1) | pH | TN/(mg·L-1) | NH4+-N/(mg·L-1) |
进水 | 400~600 | 80~100 | 8~9 | 60~90 | 40~50 |
出水 | 91±11.4 | 10.3±3.2 | 7.1±0.61 | 21±2.45 | 9.0±3.5 |
排放限值 | 200 | 50 | 6~9 | 30 | 20 |
4 结论
(1)采用SBR处理高氮印染废水,进水次数过多,会降低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难以保证高效脱氮。研究表明,SBR工艺在三段进水模式下,当进水流量比为3:2:1时,对COD、TN和NH4+-N的去除效果最佳。
(2)将碳源优配SBR工艺用于高氮印染废水处理工程的提标改造,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出水COD、TN和NH4+-N可稳定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78—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现状
[J].DOI:10.3969/j.issn.1005-9350.2014.11.002 [本文引用: 1]
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
[J].DOI:10.3969/j.issn.1671-4792.2015.10.030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with minimal COD requirement by integration of denitrifying dephosphat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 a two-sludge system
[J].DOI:10.1016/0043-1354(96)00050-4 [本文引用: 1]
外加碳源对SBR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
[J].DOI:10.3969/j.issn.1674-9944.2012.09.079 [本文引用: 1]
外加碳源对SBR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影响
[J].DOI:10.3969/j.issn.1001-9677.2015.20.056 [本文引用: 1]
分段进水SBR工艺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J].DOI:10.3969/j.issn.1001-425X.2015.01.003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