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处理分散染料生产废水的效率与机理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and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disperse dye production by ozone oxidation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3-8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3-8
Fund supported: |
|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孙志强(1993-),硕士在读电话:17862956529,E-mail:
采用臭氧氧化处理分散染料实际生产废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碱性条件下芳香族有机物去除率约为酸性条件下的1.23倍,弱酸性条件下苯并异噻唑类有机物去除率为酸性条件下的1.05倍。碱性条件下废水的臭氧氧化以HO·氧化为主,其对特征指标UV254、UV350、UV435的去除速率分别为臭氧的22、7.5、180倍,同时实现有机物结构破坏和矿化。废水中的主要有机物为苯胺类和苯并异噻唑类,其助色基和生色基被氧化脱落,生成硝基苯、苯酚及有机酸等。
关键词:
Ozone oxidation method has been used for treating the wastewater from actual disperse dy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moving rates of aromatic organic substances under alkalineconditions are about 1.23 times of that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The removing rates of isothiazole organic substances under weak acid conditions are 1.05 times of that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The ozone oxidation of wastewater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is dominated by HO· oxidation, by which the removing rates of th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UV254, UV350, UV435) are 22 times, 7.5 times and 180 times of ozone, respectively, realizing the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substan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organic substances in the wastewater are anilines and benzisothiazoles, and their auxochrome and chromophore are oxidized and shedded to form nitrobenzene, phenol, organic acids, etc.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孙志强, 袁东, 韩广业, 荆明阳, 高灿柱, 刘汝涛, 牛启桂.
Sun Zhiqiang.
在臭氧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中,大多采用模拟废水,水质情况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差距较大。本研究选用染料生产工厂的实际生产废水,探究臭氧氧化的处理效果、氧化机理和降解路径,以期为染料生产企业的废水处理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实验用水采用烟台某染料公司分散染料实际生产废水(经氧化钙混凝吸附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指标:COD为4 291 mg/L,TOC为1 410 mg/L,总氮为511 mg/L,氨氮为23 mg/L,pH为8.5,色度为1 250倍。
1.2 实验方法
反应在自制的反应器(有效容积0.5 L,高径比10:1)中进行,首先加入废水50 mL,控制反应温度为25 ℃,通入臭氧连续曝气,臭氧发生器以纯氧作为气源,高压放电后得到臭氧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臭氧通过反应器底部的微孔板以微气泡的形式均匀进入,稳定后定时取样,反应后的混合气体经过2%的KI和10%的NaOH溶液吸收后排出。采用NaOH和稀硫酸调节pH,通过控制反应时间调整臭氧投加量,探究pH和臭氧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废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指标(UV254、UV350、UV435)在氧化前后的去除率表征相应有机物结构的破坏效果;通过COD、TOC、总氮、氨氮、硝氮表征废水的处理效果。其中,COD采用微波消解重铬酸钾法测定;总氮、氨氮和硝氮采用国标法进行测定〔4〕;TOC采用TOC-VCPH型TOC仪(岛津)测定。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处理过程中废水中有机物的变化。废水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经自动进样器吸取10 μL样品,以0.2%甲酸和甲醇为流动相,打入液相色谱,经C18柱分离。通过质谱仪中的离子源攻击,使分子发生电离,进一步裂解为碎片离子,之后在电场和磁场的双重作用下,按照不同质荷比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不同进行分离。最后用检测器检测,得到质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对UV254、UV350、UV435去除率的影响
在臭氧投加量为136.8 g/L,pH分别为1、5.5、10的实验条件下,探究pH对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效果的影响,以UV254、UV350、UV435去除率判断相应有机物结构的破坏效果,结果见表1。
表1 pH对UV254、UV350、UV435去除率的影响
pH | UV254去除率/% | UV350去除率/% | UV435去除率/% |
1 | 46.50 | 84.25 | 98.81 |
5.5 | 49.60 | 88.18 | 98.83 |
10 | 57.00 | 88.00 | 99.03 |
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结合企业废水的实际情况,如果臭氧氧化进水pH过高,前段氧化钙混凝吸附时产生的硫酸钙渣较多,经济性较差,因此选取在pH=8.5的条件下,探究臭氧氧化处理分散染料废水的效率与机理。
2.2 臭氧对废水中有机物结构破坏效率
在臭氧投加量分别为0、1、2、3、4.5、9、13.5、18、36、72 g/L下进行实验,考察臭氧投加量对UV254、UV350、UV435的残留率和废水pH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在碱性条件下,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废水颜色明显变淡,由深棕色变为浅黄色。由图1可知,当臭氧投加量为72 g/L时,UV254、UV350、UV435的残留率分别为26%、19%、1%,因此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UV254、UV350、UV435明显下降。说明在臭氧氧化过程中,废水中的染料生产副产物和中间产物中的偶氮双键断裂,助色基团和生色基团脱落。
在臭氧投加量达到3 g/L之前,特征指标下降得较快,之后下降速率较慢。因此可以以3 g/L为界,简单地将氧化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计算两个阶段的臭氧消耗量占总臭氧消耗量的比例(ω臭氧)、OH-变化量占总OH-变化量的比例(ω)和特征指标变
化量占总特征指标变化量的比例(ωμ),计算UV254、UV350、UV435在两个阶段的去除反应速率常数(K)和线性相关系数(R2),结果见表2。
表2 臭氧氧化两阶段废水特征指标变化统计数据
吸光度 | ωμ/% | ω臭氧/% | ωOH-/% | K/(L·g-1) | R2 | |
第一阶段 | UV254 | 48.37 | 4.17 | 99.85 | -0.002 2 | 0.925 8 |
UV350 | 28.61 | -0.001 5 | 0.880 1 | |||
UV435 | 88.26 | -0.005 4 | 0.730 6 | |||
第二阶段 | UV254 | 51.63 | 95.83 | 0.15 | -0.000 1 | 0.987 1 |
UV350 | 71.39 | -0.000 2 | 0.941 6 | |||
UV435 | 11.74 | -0.000 03 | 0.577 9 |
由表2可知,在第一阶段,UV254、UV350、UV435的ωμ分别为48.37%、28.61%、88.26%,仅消耗4.17%的臭氧,但消耗了99.85%的OH-;第二阶段,UV254、UV350、UV435的ωμ分别为51.63%、71.39%、11.74%,消耗了95.83%的臭氧和0.15%的OH-。在反应的第一阶段,UV254、UV350、UV435的氧化速率分别为第二阶段的22、7.5、180倍。
2.3 臭氧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在臭氧投加量分别为0、2、3、4.5、9、18、36、72 g/L下进行实验,考察不同臭氧投加量下废水的COD和TOC变化,结果见图2。
图2
由图2可知,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废水的COD逐渐降低,TOC先下降到最低,然后又微弱地上升后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差减法测定TOC时易受水中无机碳含量的影响,在反应前段,废水中有机物矿化产生的CO2在废水中积累,有机物矿化达到最大程度时,水中CO2浓度最大,导致TOC测定值偏低;随着体系pH的持续降低,TOC难以被去除,水中CO2逐渐被吹脱,使得TOC的测定值微弱上升,接近真实值〔9〕。根据上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结果,废水的臭氧氧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2.5%和15%;在第二阶段,当臭氧投加量达到72 g/L时,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25%和15%。TOC的去除在第一阶段就已经完成、COD第一阶段的去除速率为第二阶段的19倍。因此,臭氧氧化过程中废水中有机物的矿化发生在HO·作用的第一阶段,HO·氧化对有机物结构破坏和有机物的去除贡献更大,臭氧发挥氧化作用时难以实现有机物的矿化〔10〕。
2.4 含氮组分变化
在臭氧投加量分别为0、2、3、4.5、9、18、36 g/L的实验条件下,废水中含氮组分的变化见表3。
表3 废水中含氮组分的变化
臭氧投加量/(g·L-1) | 总氮/(mg·L-1) | 硝氮/(mg·L-1) | 氨氮/(mg·L-1) | 有机氮/(mg·L-1) |
0 | 511.12 | 0 | 22.53 | 488.60 |
1 | 489.43 | 0 | 43.86 | 445.58 |
2 | 522.91 | 0 | 43.16 | 479.76 |
4.5 | 510.90 | 54.18 | 42.41 | 414.32 |
9 | 503.17 | 70.34 | 33.77 | 399.06 |
18 | 514.24 | 106.14 | 15.28 | 392.81 |
36 | 548.33 | 138.20 | 10.44 | 399.70 |
72 | 564.24 | 125.56 | 1.00 | 437.68 |
由表3可知,在臭氧投加量为1 g/L时,氨氮达43.86 mg/L,之后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逐渐下降;在臭氧投加量为72 g/L时,降至1 mg/L。因此,在废水的臭氧氧化过程中,氨基易与有机物主体分离,进入水溶液中被氧化去除。原废水中硝氮量很低,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硝氮量逐渐增加;臭氧投加量达到36 g/L时,硝氮达到138.20 mg/L;总氮含量略有上升,主要受检测方法影响;有机氮在臭氧投加量为18 g/L时降至392.81 mg/L,随后受总氮含量影响浓度轻微上升。
在染料废水的臭氧氧化过程中,染料中的氮元素主要是以氮气或硝态氮的形式被释放〔11〕。臭氧进入废水中生成的HO·发挥氧化作用,有机物中部分氨基受到HO·的攻击直接脱落进入水中,造成氨氮量短暂增加,进一步被氧化为硝酸根;染料中的偶氮键等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废水中,此类不饱和发色基团容易受到攻击而发生化学反应,被氧化为硝基或进一步生成硝酸根进入废水中,但仍有大量氮元素保留在有机物中。因此废水中氨氮和有机氮浓度下降,硝态氮浓度上升。总氮在测定过程中使用的消解液为碱性过硫酸钾,碱性过硫酸钾中的碱与废水中的氨氮会生成氨水,氨水挥发生成氨气和水,造成废水中总氮测定含量偏低。在氧化的前期,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随着氧化过程的持续进行,废水中的氨氮被氧化为硝态氮,因此在氧化前期废水中总氮测定含量略低于氧化后期,表现出总氮含量略有上升,随之计算的有机氮含量也略有上升〔12〕。
2.5 降解路径分析
在臭氧投加量分别为0、3、9、72 g/L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废水组分变化。通过谱图比对分析发现,氧化过程中废水的组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原废水中存在的物质种类较多,包含染料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及其结构类似物,含量较多的是3-羟基-5-硝基-2,1-苯并异噻唑、3-氨基-5-硝基-2,1-苯并异噻唑、N-乙基-N-氰乙氧乙基间甲苯胺。在臭氧氧化过程中,废水中的有机物组分明显减少,最先减少的是苯胺类物质,在臭氧投加量为3 g/L时,2种苯胺类染料生产副产物减少明显,苯并异噻唑类含量仍较高;在臭氧投加量达到9 g/L时,苯胺类物质几乎完全被氧化,苯并异噻唑类显著减少,同时,有3,5-二硝基-2,1-苯并异噻唑、对硝基苯酚和硝基甲苯等降解中间产物生成;在臭氧投加量达到72 g/L时,苯并异噻唑类几乎完全被氧化,废水中可以检测到仅有少量的苯胺类降解中间产物存在。
由废水的COD、TOC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结果可知,废水的吸光度下降明显,说明废水中有机物结构被破坏,但废水中的COD并未完全去除,且TOC去除比例明显少于COD去除比例,说明在臭氧氧化过程中,废水中染料中间体的生色基和助色基脱落,有机物结构改变,但有机物并未完全矿化。
3 结论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废水中芳香族有机物和偶氮键在碱性条件(pH=10)下更易被去除,苯并异噻唑类有机物在弱酸性条件(pH=5.5)下更易被去除,因此,可根据实际废水组分情况调整臭氧氧化初始pH,以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2)碱性条件下的臭氧氧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HO·发挥主要氧化作用,第二阶段臭氧发挥主要氧化作用。HO·对废水特征指标(UV254、UV350、UV435)的氧化速率分别约为臭氧的22、7.5、180倍。
COD和TOC的去除率为25%和15%,HO·对COD的去除速率为臭氧的19倍,而TOC的去除基本全部由HO·完成。因此在氧化过程中,废水中有机物结构破坏和矿化同时发生,HO·对有机物结构破坏和矿化的贡献程度更高。
(3)废水中氨氮和部分有机氮被氧化,转化为硝氮,废水中总氮并未达到明显的去除。
(4)废水中存在的主要有机物为苯胺类和苯并异噻唑类,在氧化过程中,有机物中氮组分被氧化为硝态氮,有机物的助色基和生色基脱落,结构被破坏,导致了废水中有机物结构破坏和矿化,氧化的中间产物主要为对硝基苯酚和硝基甲苯等,进一步生成有机酸、醇类,反而限制了HO·产率,使得氧化进程难以继续进行,限制了最终的氧化效率。
参考文献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and toxicity reduction of C. I. Basic Red 29 solution and textile wastewater by using diamond anode
[J].
臭氧氧化与生物法联合处理苯酚和苯胺废水研究
[J].DOI:10.11894/1005-829x.2015.35(12).061 [本文引用: 1]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7 in aqueous solution by a novel electro/Fe2+/peroxydisulfate process
[J].DOI:10.1016/j.jhazmat.2012.02.047 [本文引用: 1]
Photochemistry of 5-nitro-1, 2-benzisothiazole derivatives:effects of substituents, solvents and excitation wavelength
[J].DOI:10.1016/j.tetlet.2008.03.104
A novel catalytic ceramic membrane fabricated with CuMn2O4 particles for emerging UV absorbers degradation from aqueous and membrane fouling elimination
[J].DOI:10.1016/j.jhazmat.2017.11.044 [本文引用: 1]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J].DOI:10.3969/j.issn.1005-829X.2006.06.001 [本文引用: 1]
Decolorization of textile basic dy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ozone
[J].DOI:10.1016/j.dyepig.2011.07.012 [本文引用: 1]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ozone to the discolor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solutions containing the dye reactive orange 122
[J].DOI:10.1016/j.jhazmat.2008.07.108 [本文引用: 1]
水体中总氮测定方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J].DOI:10.3969/j.issn.1674-8409.2014.16.187 [本文引用: 1]
Mechanism and dynamic study of reactive red X-3B dye degradation by ultrasonic-assisted ozone oxidation process
[J].DOI:10.1016/j.ultsonch.2016.08.006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