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MBR工艺在煤化工综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A/O+MBR process i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oal chemical wastewater
收稿日期: 2020-06-28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06-28
The application and feasibility of A/O+MBR process in the comprehensive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were illustrated. The main process of A/O+MBR was adopted the wastewater biochemical treatment system. The oper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ODCr and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actual influent water quality of the wastewater biochemical system were 165 mg/L and 250 mg/L, respectively. The indicators such as CODCr, ammonia nitrogen, total nitrogen, turbidity, SS and BOD5 were superior to the first-class standard of comprehensive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s. The whole process system was stable in operation and high in impact load, which me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of coal chemical enterprise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晓伟, 姜春东, 党康飞, 张婷婷.
Wang Xiaowei.
煤化工产业会产生大量化工废水。以煤为原料生产1 t甲醇大概排放20 m3化工废水〔1〕,且废水中通常含有多环芳香族化合物、酚类、联苯类等有机污染物〔2〕,成分复杂,给废水处理带来较大困难。由于煤化工废水含有高毒性、高含盐量及各种有毒物质、高浓度难降解物质等〔3〕,可生化性较差,需采用物化法对其进行预处理,使用生物法进行深层次处理,使其达标排放或回用〔4〕。煤化工废水常用的处理技术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生物流化床(CBR)及序批式活性污泥(SBR)等〔5〕。MBR技术可用膜组件取代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减少用地面积;膜组件的强截留作用可增加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数量;反应器内的污泥龄长、负荷低,对废水中的氮、磷去除能力较强〔6〕,因此MBR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7〕。
某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化工废水,包括气化废水、煤制烯烃(MTO)废水、烯烃装置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其中部分废水需先在各自装置区域内处理,达到进入废水生化系统要求后,再通过厂区管网输送至废水生化系统内进行处理。笔者对这些综合废水的处理情况进行论述,废水经过均质、好氧氧化、A/O生化处理、MBR膜过滤4项工艺处理,达到设计出水水质后,送至废水回用系统进一步处理,产品水循序利用。
1 设计进出水水质
煤化工综合废水来源于多个装置区域,成分复杂且含有很多有毒及难降解的有机物。需要对废水水质有较多了解,才能选出合适的工艺,本项目的设计水质见表 1。
表1 综合废水设计流量及进水水质
项目 | 流量/(m3·h-1) | CODCr/(mg·L-1) | 氨氮/(mg·L-1) | BOD5/(mg·L-1) | SS/(mg·L-1) | 油/(mg·L-1) |
气化废水 | 550 | ≤400 | ≤200 | 200 | ≤100 | — |
MTO废水 | 250 | ≤1 000 | — | — | ≤50 | ≤30 |
烯烃装置 | 100 | ≤300 | — | 100 | ≤50 | ≤10 |
生活污水 | 50 | ≤300 | — | ≤200 | — | — |
其他 | 50 | ≤350 | ≤150 | ≤200 | — | — |
设计平均水质 | 1 000 | ≤600 | ≤200 | 185 | ≤50 | 2.6 |
2 工艺流程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 1所示。
图1
煤化工综合废水进入一级好氧池后,通过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部分有机污染物碳化,使污染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出水进入A/O反应池,通过硝化反硝化反应有效去除氨氮,降低总氮,兼性降低废水中的CODCr和BOD;膜池与A/O池结合能够有效截留硝化菌,使其完全保留在反应池内,避免污泥流失,并可截留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延长其在反应池的停留时间,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分解。
3 主要构筑物
污水经调节池预处理后,依次进入一级好氧池、A/O池、膜池。其中一级好氧池的污泥回流比控制在50%~150%,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3 000~5 000 mg/L。A池溶解氧控制在0.2~0.5 mg/L,O池溶解氧控制在2~3 mg/L,污泥回流比控制在50%~150%。膜池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6 000~10 000 mg/L。应用MBR技术后,CODCr去除率≥93%,SS去除率可达100%。产水中的悬浮物和浊度近乎为零,处理后的水质良好且稳定,可直接回用,实现了污水资源化。
淹没式MBR膜池内安装了增强型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帘式膜组件,膜截留孔径为0.1 μm,产水流量为4.0~7.0 m3/d。设置6座膜池,每座膜池内10套膜组件,每套膜组件的膜面积为15 m2,总膜面积为900 m2。膜组件的中空纤维膜采用PVDF合金膜作为过滤层,其特殊的内外致密双皮层结构可使污染物不进入膜的网状孔内,易于清洗,清洗通量恢复好。各构筑物的参数与规格见表 2。
表2 主要构筑物参数
构筑物 | 规格 | 有效容积/m3 | 数量 |
调节池 | 140 m×22 m×7 m | 20 000 | 2 |
一级好氧池 | 26.5 m×25 m×7 m | 3 900 | 4 |
A/O反应池 | 110 m×22 m×7 m | 16 500 | 4 |
膜池 | 9 m×5 m×5 m | 216 | 8 |
膜产水池 | 16 m×9 m×5 m | 650 | 1 |
污泥浓缩池 | D 12 m×4.5 m | 500 | 2 |
污泥提升池 | 9 m×6 m×5 m | 250 | 1 |
4 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共62 d的运行过程中,一级好氧池的污泥回流比控制在50%~150%;A池溶解氧控制在0.2~0.5 mg/L,ORP控制在-1 000~1 000 mV,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2 000~4 000 mg/L;O池溶解氧控制在2~3 mg/L,pH控制在7.5~9,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3 000~5 000 mg/L,污泥回流比控制在50%~150%,消化液回流比控制在400%;MBR池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6 000~10 000 mg/L。废水生化系统对CODCr的去除效果如图 2所示,氨氮的去除效果如图 3所示,总氮的去除效果如图 4所示,SS的去除效果如图 5所示。
图2
图3
图4
图5
由图 2可见,综合废水经调节池调节后,进水CODCr基本在102~315 mg/L,平均为165 mg/L,经过一级好氧+A/O+MBR工艺处理后,出水CODCr基本维持在<21 mg/L,CODCr平均去除率维持在85%以上。可见此生化工艺对煤制烯烃综合废水的CODCr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由图 3可见,综合废水经调节池调节后,进水氨氮基本在181~381 mg/L,平均氨氮在250 mg/L,经过一级好氧+A/O+MBR工艺处理后,出水氨氮基本维持在<2 mg/L。
总氮为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之和,由图 4可见,进水总氮基本在181~381 mg/L,平均为250 mg/L,处理后出水中的亚硝态氮基本为零,出水总氮维持在<160 mg/L,总氮去除率平均为61.2%。可见该工艺对煤制烯烃综合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由图 5可见,综合废水经调节池调节后,进水SS基本在41~172 mg/L,平均为100 mg/L,经一级好氧+A/O+MBR工艺处理后,出水SS基本维持在<23 mg/L,平均去除率在85%以上。生化工艺对煤制烯烃综合废水中的S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综上,废水生化系统出水的COD、氨氮、浊度、SS、BOD5等指标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B标准。
5 投资运行成本分析
本工程概算总投资19 312万元,直接运行成本包括电费15元/t、污泥处置2元/t、药剂费0.5元/t、人工费0.3元/t、膜更换17.2元/t,总计35元/t。
6 结论
(1)A/O+MBR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可达85%,出水CODCr均值<21 mg/L;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8%,出水氨氮均值<2 mg/L,总氮去除率平均为61.2%,且运行稳定;对SS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出水SS均值<23 mg/L,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1996的一级标准要求。
(2)A/O+MBR工艺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运行,解决了传统生化处理工艺中占地面积大、剩余污泥量大、去除效率低等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The behaviors and fat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in a cok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