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含油废水电化学氧化预处理研究 
					
										
							Study on pretreatment of the ship's oily wastewater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6-22
Received: 2020-06-22
				 
				
									 采用电化学氧化法预处理船舶含油废水,考察了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初始氯离子浓度对废水中氨氮、COD去除率的影响,并在优化条件下对比了反应前后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极板间距2 cm,电流密度20 mA/cm2,初始氯离子质量浓度4 000 mg/L,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处理出水中的氨氮、总氮、石油类、悬浮物均达到船舶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难生化降解苯系物氧化分解为易生化降解小分子烷烃类、醇酮类物质,水质可生化性明显改善。
										关键词: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was used to pretreat the ship's oily wastewater. The effects of electrode distance, current density and initial chloride 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removal rates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COD in the wastewater were studied. In addition, changes of key indexes and removal ratios of organic pollutants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 were compar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e optimized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the electrode distance 2 cm, the current density 20 mA/cm2, the initial chloride ion concentration 4 000 mg/L and the reaction time 3 h. Furthermore,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 the ammonia nitrogen, the total nitrogen, the petroleum and the suspended matter in effluent that all reached the pollutant emission limit of domestic sewage from ships. The refractory benzene series were oxidized and decomposed into the small molecule matters which could be easily degraded by biochemical methods, such as alkanes, alcohol ketone, etc. And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wastewater was obviously improv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边婷婷, 李阳, 王储, 郭晓培, 刘涛, 郭绍辉, 阎光绪. 
								Bian Tingting. 
关于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对于氰化物的降解,直到近20 a,随着电化学氧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污染物降解机理及动力学的深入探讨〔6〕,其才广泛应用于石化〔7〕、制药〔8〕、制革〔9〕、纺织〔10〕以及垃圾渗滤液〔11〕等工业废水的处理。电化学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间接氧化最为常见,该技术利用废水中的介质离子在阳极产生的强氧化性中间体(如活性氯)达到氧化降解污染物的目的〔12〕。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原油回收后的船舶含油废水,考察了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初始氯离子浓度对废水中氨氮、COD去除率的影响,并在优化条件下对比了反应前后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情况,以期为后续工业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原水水质
原水样取自沿海某地区港口经原油回收处理后的船舶含油废水,其水质:pH 7.6~8.2,COD 1 380~1 450 mg/L,氨氮66.5~69.7 mg/L,总氮70.9~75.0 mg/L,氯离子1 980~2 140 mg/L,石油类46.6~49.2 mg/L,悬浮物273~296 mg/L。
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1.2.1 实验装置
实验阳极选择析氯型钌系Ti/RuO2-IrO2极板,阴极为钛板,尺寸均为10 cm×10 cm×1 mm。实验装置由直流稳压电源、电解槽、电极、磁力搅拌器等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电解槽由有机玻璃制成,有效容积为1.4 L。
图1
1.2.2 实验方法
实验前先对电极超声处理10 min,以去除表面的沉积物,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若干次。实验时取1.2 L船舶含油废水置于电解槽中(电解液体积与电极表面积之比典型值在0.1左右〔13〕),用分析纯固体氯化钠调节氯离子浓度,待电解质完全溶解后,打开电源,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为了加快电解质溶解、加强传质效果并防止浓差极化现象,采用磁力搅拌器以400 r/min转速进行搅拌。
1.3 分析方法
pH采用上海仪电PHS-25 pH计测定,COD、氨氮、总氮、石油类、悬浮物均采用哈希DR6000水质分析仪测定,氯离子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有机污染物分析采用GC-MS技术。采用日本岛津GCMS-QP2010 Ultra气质联用仪,色谱条件:色谱柱Rxi-5ms(30 m×0.25 mm×0.5 μm);程序升温,柱箱温度为40 ℃,以3 ℃/min升至95 ℃,再以2 ℃/min升至110℃,再以4 ℃/min升至200 ℃,最后以10 ℃/min升至295 ℃;载气为氦气。质谱条件:离子电源EI,接口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230 ℃,检测器电压960 V,扫描范围m/z为45~600。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条件优化
2.1.1 极板间距优化
电化学氧化过程中,极板间距的选择对电子转移速率和能耗均有较大影响。取未添加电解质的原水样,控制电流密度为20 mA/cm2,考察极板间距对氨氮、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2.1.2 电流密度优化
电流密度决定着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电流效率,并影响着电极的使用寿命。取未添加电解质的原水样,控制极板间距为2 cm,考察电流密度对氨氮、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由图3可知,当电流密度>10 mA/cm2时,氨氮、COD去除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电流密度分别为10、20、30 mA/cm2时,反应4 h,氨氮去除率分别为34%、86%、95%,COD去除率分别为59%、73%、79%,即当电流密度由10 mA/cm2升至20 mA/cm2时,污染物去除率提升最大,去除效率最高。这是因为低电流密度下,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不充分,容易在电极表面生成聚合物膜,使得电极活性表面减少,降低了氧化效率〔5〕;当电流密度增大时,电极的极化作用增强,电极电势增高,产生更多的强氧化性活性物质,提升了氧化效率。但同时阳极吸氧副反应、热损耗也会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加大,电极使用寿命则会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综合考虑,电流密度取20 mA/cm2为宜。
2.1.3 初始氯离子浓度优化
氯离子的存在不仅能增加废水电导率,而且能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强氧化性的活性氯(Cl2、HClO以及ClO-)氧化废水中的污染物。分别取未添加电解质的原水样以及调节至不同氯离子浓度的水样,控制极板间距为2 cm、电流密度为20 mA/cm2,考察初始氯离子浓度对氨氮、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由图4可知,增加氯离子的浓度,氨氮、COD去除率均有提高。当氯离子质量浓度增加到4 000 mg/L时,反应4 h,氨氮、COD去除率分别达到100%、82%;继续提高氯离子浓度,COD去除率仅增加5%左右,氨氮去除率提升不明显。这是因为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活性氯更多,加快了氨氮、COD的氧化;但是氯离子浓度过高,阳极析氯反应剧烈,反应产生的大量氯气会逸出废水,导致氨氮、COD去除率提高缓慢甚至下降。考虑到氯离子浓度越高,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后续脱氯除盐成本更高;而且氯化钠投加量的增加会使运行成本进一步提高,初始氯离子质量浓度控制在4 000 mg/L较为合适。
同时发现,当氯离子质量浓度为4 000 mg/L时,氨氮去除率在反应3 h时即达到100%,此时COD去除率为72%。而继续延长反应时间仅对COD的去除有少量提升,而且也达不到相关排放限值。因此,从节约能耗与提升反应效率考虑,反应时间取3 h为宜。
2.2 处理前后关键指标变化
在上述优化反应条件下,采用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船舶含油废水,分析处理前后废水中关键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处理前后废水关键指标变化情况
| 项目 | 氨氮 | 总氮 | COD | 石油类 | 悬浮物 | 
| 原水样/(mg·L-1) | 68.5 | 73.6 | 1 440 | 49.5 | 287 | 
| 处理后水样/(mg·L-1) | 0.06 | 6.8 | 402 | 4.8 | 18 | 
| 去除率/% | 100 | 90.8 | 72.1 | 90.3 | 93.7 | 
由表1可知,电化学氧化法可以同时去除废水中多种污染物。在有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氨氮进行活性氯的间接氧化反应生成N2以及少量NO3-,达到同时去除氨氮与总氮的目的,其中本实验中97.6%的氨氮被彻底氧化成无害化的N2;COD与石油类等有机污染物则主要被强氧化性的活性氯氧化成CO2,或者仅仅破坏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后转化成小分子物质,从而降低了有机污染物浓度;悬浮物与少量石油类的去除过程则类似于气浮作用,利用电解时阴阳极产生的微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与废水中的杂质微粒、石油类黏附,浮至水面上分离去除。而且处理后氨氮、总氮、石油类、悬浮物浓度均达到船舶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仅有COD需要进一步处理。
2.3 有机污染物去除情况
在上述优化反应条件下,采用GC-MS技术检测船舶含油废水处理前后有机污染物的变化情况。水样预处理过程: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采用二氯甲烷萃取2次,恒温浓缩。结果显示,船舶含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达100多种,包括烷烃类、醇、酚类、芳烃类、醛、酮类、酯类、酸类等,主要污染物(具体见表2)浓度占全部污染物的85%左右。经过电化学氧化处理后,气相色谱图中杂峰显著减少,大部分峰高也明显降低,表明废水中难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苯酚、间二甲苯等)被氧化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或彻底矿化,大大降低了水体毒性。其中苯酚、苯甲醛、苯丙酸、间二甲苯的去除率均达到100%,而二(6-甲基庚基)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率仅为32.1%,说明电化学氧化对废水中不同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也有所不同。
表2 处理前后主要有机污染物变化情况
| 有机物名称 | 处理前有机物峰面积含量 | 处理后有机物峰面积含量 | 去除率/% | 
| 苯酚 | 103 395 941 | 0 | 100 | 
| 苯甲醛 | 4 135 180 | 0 | 100 | 
| 苯丙酸 | 3 642 576 | 0 | 100 | 
| 间二甲苯 | 7 849 773 | 0 | 100 | 
| 1,3-二甲基丁二醇 | 2 812 043 | 504 440 | 82 | 
| 环戊酮 | 2 622 745 | 1 034 557 | 60.6 | 
| 二(6-甲基庚基)邻苯二甲酸酯 | 87 389 629 | 59 332 638 | 32.1 | 
电化学氧化处理后,出水中可生化性较好的小分子直链烷烃、酮类有机物大幅增加,同时还生成了多种原水中不存在的、生化性好的醇类等物质(具体见表3),极大地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进一步降低COD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3 电化学氧化生成易生物降解有机物情况
| 有机物名称 | 处理前有机物峰面积含量 | 处理后有机物峰面积含量 | 增加率/% | 
| 己烷 | 4 194 833 | 43 626 330 | 1 040 | 
| 1-乙酮 | 701 883 | 3 362 811 | 479.1 | 
| 正己醇 | 0 | 5 503 537 | |
| 2,5-己二醇 | 0 | 15 499 064 | |
| 2,4-二甲基癸烷 | 0 | 2 927 808 | 
3 结论
(1)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反应条件:极板间距为2 cm,电流密度20 mA/cm2,初始氯离子质量浓度4 000 mg/L,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船舶含油废水中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72%。
(2)对比处理前后废水中关键指标的变化发现,电化学氧化法能够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处理出水中的氨氮、总氮、石油类、悬浮物均达到船舶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仅有COD需要进一步处理,证明电化学氧化适合作为预处理技术处理船舶含油废水。
(3)GC-MS检测结果表明,废水中的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如苯酚、间二甲苯等)经过电化学氧化处理,分解生成易生化降解的小分子烷烃、醇酮类,其中苯酚、苯甲醛等物质去除率能达到100%,水质可生化性明显改善,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进一步降低COD。
								参考文献 
								
									
									
								
							
							Direct and mediated anodic oxi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J].DOI:10.1021/cr9001319 [本文引用: 2]
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i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J].
On the role of salt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s containing pharmaceuticals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using a boron doped diamond anode
[J].DOI:10.1016/j.electacta.2017.01.160 [本文引用: 1]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rochemical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for a tannery wastewater effluent
[J].DOI:10.1016/j.jelechem.2013.11.016 [本文引用: 1]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COD from real textile wastewaters:Kinetic stud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J].DOI:10.1016/j.chemosphere.2016.12.065 [本文引用: 1]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for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J].DOI:10.1016/j.wasman.2006.02.004 [本文引用: 1]
Effects of anode materials and chloride ions on current efficiency of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carbohydrate compounds
[J].DOI:10.1149/2.0801913jes [本文引用: 1]
/
| 〈 |  | 〉 | 
 
	

 
										 
										 
										 
										
 津公网安备 12010602120337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60212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