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催化氧化处理新型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
Treatment of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by coagulation-catalyzed oxidation
Received: 2020-07-27
采用纳米Fe3O4/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和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新型制药废水(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类),CODCr为5 500~6 000 mg/L。当pH 5~6,PAC投加质量浓度为1.2 g/L,Fe3O4投加质量浓度为0.8 g/L时,混凝段CODCr去除率为45.8%;当Fe2+投加质量浓度为2 g/L,过硫酸钠投加质量浓度为2~3 g/L时,反应时间为8 h,氧化段CODCr去除率为60.40%;实验对CODCr的总去除率87.78%。废水的CODCr降低到700~1 000 mg/L。
关键词:
Nano Fe3O4/polyaluminum chloride(PAC) coagulation and catalytic oxidation technology for treating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carboxymethyl chitosan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with CODCr of 5 500-6 000 mg/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 5-6, the dosage of PAC 1.2 g/L, and the Fe3O4 dosage 0.8 g/L, the removal rate of CODCr in the flocculation section was 45.8%. With the condition Fe2+ dosage 2 g/L, sodium persulfate dosage 2-3 g/L, reaction time 8 h, the CODCr removal rate in the oxidation stage was 60.40%, and the total removal rate of CODCr in the experiment was 87.78%. The CODCr of the wastewater reduced to 700-1 000 mg/L.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鲁秀国, 肖凡昊, 郑宇佳.
Lu Xiuguo.
1 实验与材料
1.1 试剂与仪器
实验废水:来自江西九江某医药企业,含有质量分数约2%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成分。废水呈乳白色浑浊状,无气味,CODCr为5 500~6 000 mg/L。
试剂:聚合氯化铝(30%);纳米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过硫酸钠(AR)以及测定CODCr常用药剂。
仪器:AL204型电子分析天平,上海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杭州仪表电机;pHS-3E型pH计,上海精科雷磁仪器厂;DHG-9101-2S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三发仪器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杭州蓝天仪器有限公司;Galanz-WMX型微波密闭消解仪,汕头市环海工程总公司;SHZ-82A型数显恒温振荡器,金坛市华城开元实验仪器厂。
1.2 实验方法
1.2.1 混凝
1.2.2 催化氧化
以硫酸亚铁为催化剂,过硫酸钠为氧化剂,催化氧化经过纳米Fe3O4/PAC混凝处理后的废水水样。分别取若干份100 mL混凝处理后的水样于250 mL锥形瓶中,用0.1 mol/L H2SO4和0.1 mol/L NaOH调节水样pH为3~4。向水样中依次投加硫酸亚铁和过硫酸钠,摇匀后置于恒温振荡箱中,于150 r/min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反应过程中保持pH稳定。反应后将水样取出,用0.1 mol/L NaOH调节水样的pH为9~10。将水样静置沉淀15 min后,取上清液移入离心管中,使用高速离心机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20 min后取澄清液测定CODCr。
2 结果与讨论
2.1 混凝
投入相同质量的PAC于6份水样中,分别快速搅拌一定时间(10、30、60、90、120、150 s)后,转为慢速搅拌一定时间(15、30、45、60、75、90 min),之后静置沉淀采样测试CODCr。结果表明,采取先快速搅拌120 s,后慢速搅拌45 min,之后静置沉淀的试验方案,可以达到最佳的混凝处理效果。
2.1.1 pH对混凝工艺的影响
固定PAC投加质量浓度为1 g/L,调节水样pH分别为2、3、4、5、6、7、8、9,按1.2.1进行混凝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由图1可知,随着水样pH的增加,CODCr的去除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pH为5~6时,絮体溶解度小,混凝工艺处理效果最佳,CODCr去除率达到33%左右。这是因为弱酸条件下,水中离子态有机物的浓度会降低,分子态有机物浓度相对升高,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应降低,在PAC的吸附架桥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沉淀;在pH>7时,已经聚合的有机污染物会产生部分溶解,产生带负电荷的络合粒子由于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造成了胶体再稳现象,影响絮凝反应,水质处理效果下降。
2.1.2 PAC投加量对混凝工艺的影响
调节废水pH为5~6,改变PAC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6、0.8、1.0、1.2、1.4、1.6 g/L,按1.2.1进行混凝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由图2可知,随着PAC投加量的逐渐增加,CODCr去除率先增加后慢慢减小,在PAC投加质量浓度为1.2 g/L时,CODCr去除率达到最优,为37%,而后去除率缓慢降低。原因在于PAC在合适投加量下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在分子链的两端吸附胶体颗粒形成絮体,达到水质处理效果;当PAC投加量超过了限度继续增加时,分子物质全部覆盖在胶体粒子的吸附表面,由于表面分子物质的相互挤压,胶体粒子之间产生排斥作用不能聚集,产生“胶体保护”作用,阻碍胶体絮凝,导致胶体“再稳”。当PAC投加量不足时,不能将所有胶体粒子通过吸附架桥作用连接起来,无法达到最佳的水质处理效果;而过量投加,又会产生胶体再稳现象,不仅影响了水质处理效果,同时还提升了处理成本。
2.1.3 磁混凝技术
磁混凝是将传统的混凝剂PAC与磁性材料相结合处理废水,以提高处理效果。本研究以纳米Fe3O4作为磁性材料进行实验。调节废水pH为5~6,向其中投入1 g/L的PAC后,再分别投入0.4、0.5、0.7、0.8、1.0、1.2 g/L的纳米Fe3O4进行混凝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2.2 催化氧化
2.2.1 Fe2+投加量对催化氧化影响
向混凝处理后的废水中依次投加0.5、1.0、1.5、2.0、2.5、3.0 g/L硫酸亚铁和2 g/L过硫酸钠,按1.2.2进行催化氧化处理,反应8 h,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由图4可知,随着Fe2+投加量的增加,CODCr去除率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过程。Fe2+作为催化剂,是产生大量自由基氧化高分子污染物的必要因素〔13〕。当Fe2+投加量小时,水中自由基含量少,生产速率慢,氧化过程受到限制,水质处理效果低下,去除率随着Fe2+投加量的逐渐增多而提高;当Fe2+投加质量浓度为2.0 g/L时,CODCr去除率达到最高;随后Fe2+的投加量超过一定限度,去除率缓慢下降,原因在于当Fe2+过量投加时,反应中生成过量SO4·-不仅本身会发生猝灭反应,同时与剩余的Fe2+发生副反应,造成SO4·-消耗,能斯特方程表明:SO4·-/SO42-还原电位与SO42-的浓度呈反比,SO4·-含量的减少和过多的SO42-造成氧化性能降低,水质处理效果变差,同时过量的Fe2+投加不仅会对水体色度造成污染,同时也会杀死水体中的微生物,提升了后续生化处理的难度,水处理成本增加。
2.2.2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催化氧化影响
向混凝处理后的水中依次投加2.0 g/L硫酸亚铁和1.0、1.5、2.0、2.5、3.0、3.5、4.0、4.5、5.0 g/L过硫酸钠,按1.2.2进行催化氧化处理,反应8 h,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CODCr去除率先随着过硫酸钠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3 g/L时达到最佳,之后减缓并趋于稳定不变。这是因为随着过硫酸钠投加量的增加,水样中SO4·-的含量也不断增加,氧化能力提升,CODCr去除率也随之提高;而后当继续增加过硫酸钠投加量时,在水中产生过量的SO4·-,过多的SO4·-会与目标物竞争发生猝灭反应降低了SO4·-含量,影响了其氧化效能,限制了其催化氧化效果,导致CODCr去除率不再提升。
2.2.3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的影响
依次投加2.0 g/L硫酸亚铁和2.0 g/L过硫酸钠,摇匀后置于恒温振荡箱中,于150 r/min下分别反应1、2、4、6、8、10、12、14、16 h,考察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的影响,结果见图6。
图6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CODCr的去除率逐渐增加,从1 h到8 h,CODCr去除率从10.24%增加到60.40%。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逐渐产生SO4·-,将大分子污染物转化为对环境友好的H2O和CO2等小分子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当反应时间达到8 h后,随着反应时间的继续增加,CODCr去除率未发生明显改变,表明反应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氧化体系已经反应完全,去除率基本不再变化。
3 结论
实验通过考察混凝工艺和催化氧化工艺中的不同因素对废水CODCr去除率的影响,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佳实验条件,混凝工艺在pH 5~6,纳米Fe3O4投加质量浓度为0.8 g/L,PAC投加质量浓度为1.2 g/L的条件下达到最佳效果;催化氧化实验在Fe2+投加质量浓度为2 g/L,过硫酸钠投加质量浓度为2~3 g/L时,反应时间为8 h,氧化工艺取得最好效果。在上述最佳条件下进行混凝氧化实验,CODCr从初始的5 500~6 000 mg/L下降为600~700 mg/L,混凝氧化组合工艺取得最优效果,CODCr去除率87.78%,为进一步的生化处理废水提供了优良的基础。
参考文献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Fe3O4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J].
The synthesization of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based on natural iron san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 for the used of the adsorption of Cu and Pb ions
[J].
Treatment of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wastewater by combined polyferric sulfate coagulation, Fenton and sedimentation process
[J].
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in aqueous solution by persulfate activated with ferrous ion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