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脱胶废水处理工程提质改造及效果研究
Upgrading reconstruc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hemp degumm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1-10-19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1-10-19
A hemp degumm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of a textile enterprise needed to be upgraded and reconstructed to meet improved discharge standard. The main part of the project, which had been reconstructed, extend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since then, is anaerobic treatment-aerobic treatment-air flotation.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the anaerobic and aerobic treatment are 12.2 h and 39.7 h,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designed HRT of anaerobic treatment was insufficient in view of the low COD removal rate. An upflow anaerobic filter was added downstream of the existing anaerobic filter as upgrading measure to fully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e anaerobic function. Therefore, the overall HRT of the anaerobic treatment was prolonged to 32.2 h. Consequently, the main contributor of COD removal was shifted from the original aerobic treatment to anaerobic treatment. Meanwhile,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removed bio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 more thoroughly than before.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by anaerobic treatment improved from 26.29% to 56.55% and the total removal rate by biological treatment improved from 76.65% to 85.05%. The effluent water quality stably meets the improved discharge standard during eight months regular operation.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孙进才, 陈自建, 陈宏平.
SUN Jincai.
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以大麻为主要生产原料,其脱胶工序产生的废水主要由蒸煮、漂白、洗麻等废水混合组成。其中蒸煮废水含有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高分子难降解物质,COD高、色度深、碱性强,有恶臭,对自然环境危害极大。
该企业污水站于1997年建成(以下简称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为360 m3/d,出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2006年因生产规模扩大,污水站扩建并进行工艺改造(以下简称改扩建工程)〔8-9〕,执行的排放标准未变。2013年、2015年分别执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938—2012)中的表 1、表 2要求时,出水均可达标。2018年因排放标准再次提高,分析了改扩建工程的沿程处理效果,结合当地排放标准可能继续提高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提质改造工程(以下简称提质工程)并建设实施,工程完工后经调试运行,出水达到GB 28938—2012中表 3要求,随后投入正式运行。笔者对污水站改扩建工程、提质工程的沿程处理效果进行长期监测,为再次提质改造提供了设计依据,同时可为大麻废水处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表1 改扩建工程主要控制污染物的沿程处理效果
Table 1
构筑物 | pH | 色度/倍 | 悬浮物/(mg·L-1) | COD/(mg·L-1) |
调节池 | 8.50 | 1450 | 1 620.45 | 2 916.21 |
厌氧池 | 7.52 | 一 | 一 | 2 149.64 |
一级好氧沉淀池 | 8.03 | 一 | 一 | 1 089.21 |
二级好氧沉淀池 | 8.17 | 一 | 一 | 681.02 |
气浮池 | 6.75 | 20 | 2.63 | 77.53 |
表2 改扩建、提质工程出水标准
Table 2
构筑物 | pH | 色度/倍 | 悬浮物/(mg·L-1) | COD/(mg·L-1) |
改扩建工程 | 6~9 | 50 | 50 | 100 |
提质工程 | 6~9 | 30 | 20 | 60 |
表3 提质工程主要控制污染物沿程处理效果
Table 3
构筑物 | pH | 色度/倍 | 悬浮物/(mg·L-1) | COD/(mg·L-1) |
调节池 | 8.65 | 1 400 | 369.03 | 3 056.96 |
原厌氧池+UBF | 7.78 | 900 | 316.60 | 1 328.33 |
一级好氧池 | 7.59 | 600 | 147.50 | 594.57 |
二级好氧池 | 7.56 | 450 | 113.59 | 456.41 |
气浮池 | 6.60 | 25 | 9.11 | 50.13 |
1 改扩建工程的构筑物及运行效果
原工程、改扩建工程和提质改造工程的工艺流程见图 1。
图1
图1
原工程、改扩建工程、提质工程的工艺流程
Fig.1
Process of original project,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upgrade project
采用多参数水质测定仪(6B-2000型,江苏盛奥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改扩建工程主要控制污染物进行检测,每周1次。改扩建工程2018年工作周48组数据的平均值见表 1。
1.1 格栅
脱胶车间产生的废水在汇水渠混合后流入室外调节池。汇水渠在室内设有一道粗格栅,调节池进口设有竖直安装的细格栅,为原工程设备。改扩建工程运行期间将细格栅改造为网孔斜筛,对麻丝的截留、回收效果显著提高,不仅回收了更多生产原料,还极大降低了管道、设备、水处理设施堵塞的风险。
1.2 调节池
调节池为原工程构筑物,改扩建工程未作改动,废水在池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9.6 h。蒸煮废水COD最高在20 000 mg/L以上,水温最高接近100 ℃,pH接近14,当其瞬时排放进入调节池与漂白、洗麻废水混合后,水质趋于稳定,池内COD最高为5 029.4 mg/L,pH最高为9.95,水温最高50 ℃。调节池对水质、水量的均和大大缓解了处理系统受到的冲击。池内设置提升泵将废水提升至后续厌氧池。
1.3 厌氧池
厌氧池为原工程构筑物,池型为厌氧生物滤池,改扩建工程未作变动。扩建后处理水量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由28.8 h缩短为8.6 h,不利于厌氧反应的完全进行。改扩建工程设计池内仅发生水解酸化反应,目的是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但实测对COD有去除效果,遂将原工程废弃的好氧池改造为厌氧池,使厌氧水力停留时间延长至12.2 h,COD去除率达到26.29%,说明部分有机物被厌氧反应降解为最终产物。有16组数据的出水COD大于进水,主要原因在于调节池、厌氧池同时取样,未考虑进、出水时间差,检测数据没有反映出实际处理效果。
水温、有机负荷等因素的波动会阻碍厌氧反应的完全进行。厌氧反应产甲烷阶段的最佳温度在35~40 ℃,水温超出此范围1~2 ℃就会使反应效率迅速下降,偏离更多时反应接近终止〔10〕。当调节池处于低水位时,蒸煮废水排入将使池内水温大幅升高,不利于厌氧反应的发生。此外,即使有调节池的水质调节作用,高浓度的蒸煮废水瞬时排放时厌氧池进水COD仍会突增。厌氧池内平均pH由8.50降至7.52,说明有部分厌氧反应只进行到水解酸化阶段。
COD的去除、pH降低表明厌氧池内既有完全的厌氧反应发生,也有部分厌氧反应只进行到水解酸化阶段即终止。当环境条件满足厌氧反应完全进行的要求时,有机物被完全去除的比例增加;环境条件不满足要求时,有机物仅被水解酸化所占的比例增加。
1.4 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全部为改扩建工程新建,分为二级以便形成分段效应,提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和处理效率。一级好氧池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结合的复合生物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2.5 h;池内设弹性立体填料,微孔曝气头曝气;一级沉淀池为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为0.94 m3/(m2·h),静水压力排泥,污泥回流至一级好氧池,最大回流比为60%。二级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为27.2 h,其余与一级好氧池相同;二级沉淀池表面负荷0.70 m3/(m2·h),污泥回流至二级好氧池,其余与一级沉淀池相同。两级处理的污泥回流管连通,二级沉淀池污泥可直接回流至一级好氧池,废水也可从一级好氧池超越一级沉淀池直接进入二级好氧池,运行更灵活。
COD经一、二级好氧生物处理后,去除率分别为36.36%、14.00%,总去除率为50.36%。由于厌氧池水解酸化产生的酸性有机物被好氧生物降解,好氧池内pH上升,由一级好氧池进水口的7.52最终升至二级沉淀池出水口的8.17。
1.5 气浮池
气浮池为改扩建工程新建,加压溶气气浮方式,配套穿孔旋流反应池,气浮区表面负荷为1.7 m3/(m2·h)。废水中的COD主要由原料的木质素、果胶、半纤维素和腊脂素等非纤维素物质脱胶后进入水体形成。气浮池在去除生物处理无法去除的胶体及悬浮物(SS)的同时,也可去除COD,去除率为20.69%。
SS、色度主要在气浮池被去除。由于SS、色度不是主要的超标风险控制指标,未进行全程监测。废水流经调节池时SS、色度平均值分别为1 620.45 mg/L、1 450倍,经气浮池后,出水SS和色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63 mg/L、20倍。pH在气浮池由8.17降到6.75,可能是去除的胶体及悬浮物中碱性物质比例高、投加的絮凝剂pH低所致。
1.6 污泥处理
污泥处理采用叠螺式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日产干化污泥9 m3(含水率80%~85%)。
2 提质工艺的确定
改扩建工程曾尝试超越厌氧池运行,好氧处理效果迅速下降。再次启用厌氧池,系统出水水质得以恢复,说明厌氧处理所起作用较大。而改扩建工程的厌氧处理水力停留时间只有12.2 h,未充分发挥作用。增建厌氧池可同时提高厌氧、好氧处理对COD的去除率,保证出水达标。
3 厌氧池设计
厌氧反应器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应用较多的有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上流式厌氧过滤床(UBF)等。其中,UBF是在UASB和AF基础上开发的新型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克服了二者的缺点而兼具其优点,可承受的有机负荷高、启动速度快,对水质、水量的冲击及温度、pH的波动承受能力均较强〔11〕,因此增建厌氧池确定采用UBF池型。
UBF由池体和池顶的脉冲池组成,结构见图 2。
图2
废水先进入脉冲池,充满后通过虹吸作用被快速抽吸到池底的布水器,在池底均匀向上依次通过布水区、滤料层、集水区后流出。现有厌氧池出水流入转输水池,提升后进入新建UBF。转输水池长5 m,宽1.8 m,深2.5 m,超高0.3 m,水力停留时间20 h。内设100WQ80-25-11提升泵2台,1用1备。额定流量80 m3/h,扬程25 m,功率11 kW。
厌氧池本身产泥量少,现有的污泥处理设备余量足以满足处理要求,污泥处理设施不再扩容。
4 提质工程的运行效果
改扩建工程和提质工程的COD去除率对比情况见表 4。
表4
改扩建、提质工程的COD沿程去除率对比
Table 4
构筑物 | 厌氧池 | 一级好氧池 | 二级好氧池 | 气浮池 | 总计 |
改扩建工程 | 26.29 | 36.36 | 14.00 | 20.69 | 97.34 |
提质工程 | 56.55 | 24.00 | 4.50 | 13.29 | 98.34 |
注:提质工程的厌氧池COD去除率为原厌氧池+UBF的总COD去除率。
从表 4可知,提质工程投入运行后,各处理单元承担的COD去除作用较原来发生变化。改扩建工程的COD去除主要由好氧处理完成,一、二级好氧池的总COD去除率为50.36%,以一级好氧池为主;提质工程的COD去除主要由厌氧处理完成,原厌氧池+UBF的总去除率为56.55%,一、二级好氧池总去除率及气浮池去除率分别下降为28.50%和13.29%。生物处理对COD的总去除率由76.65%提高到85.05%,整体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率由97.34%升至98.33%,出水稳定达标。
改扩建工程的厌氧池、一级好氧池对COD的去除率之和为62.65%,提质工程的原厌氧池+UBF、一级好氧池对COD的去除率之和为80.55%。前段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提升后,二级好氧池对COD去除率由14.00%降为4.50%。而二级好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是一级好氧池的2倍以上,但COD去除率不及后者的1/3,说明废水中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经过原厌氧池+UBF、一级好氧池后已接近完全去除,继续减少出水COD需要依靠物理化学方法。
5 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
新建厌氧池及配套设施土建费140万元,设备费64万元,工程总投资204万元。新建厌氧池运行成本仅有动力费,现电费单价调整为0.6元/(kW·h)。改扩建工程的污水处理成本现为0.48元/m3,新建厌氧池新增成本0.12元/m3,提质工程的污水处理成本总计为0.60元/m3。
6 结论
(1)改扩建工程的厌氧、好氧处理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26.29%、50.36%,COD主要由好氧处理工艺去除。提质工程的厌氧、好氧处理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6.55%、28.50%,COD主要由厌氧处理工艺去除。提质工程增设了UBF,使厌氧处理水力停留时间由12.2 h延长至32.2 h,为厌氧反应的完全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二级好氧处理对COD的去除率由改扩建工程的14.00%降至提质工程的4.50%,说明提质工程生物处理对COD中可生物降解部分的去除相对彻底,若排放标准再次提高,则需要强化深度处理,利用物化法去除残留的COD。
(3)污水站经提质改造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 28938—2012中表 3的要求。由于实际工程所受干扰因素多,厌氧池从启动到成熟运行的时间相对较长,处理效果的提升以年计。提质工程投入正式运行时间不足1年,新建厌氧池对COD的去除作用有待充分发挥,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处理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苎麻脱胶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J].DOI:10.3969/j.issn.1000-3770.2006.10.026 [本文引用: 1]
水解酸化-气浮-厌氧-好氧处理苎麻脱胶废水
[J].DOI:10.3969/j.issn.1001-425X.2006.12.009 [本文引用: 1]
物化-生化-深度处理工艺处理苎麻脱胶废水
[J].DOI:10.3969/j.issn.1001-3644.2009.02.010 [本文引用: 1]
酸化水解/生物氧化/光化工艺处理苎麻脱胶废水
[J].DOI:10.3321/j.issn:1000-4602.2006.14.016 [本文引用: 1]
不同工艺阶段的苎麻废水厌氧消化产沼气研究
[J].DOI:10.3969/j.issn.1000-1166.2018.06.005 [本文引用: 1]
用苎麻生物脱胶废水生产热带假丝酵母单细胞蛋白
[J].DOI:10.3969/j.issn.1006-1878.2012.03.013 [本文引用: 1]
苎麻脱胶废水工程改造与运行
[J].DOI:10.3969/j.issn.2095-0802.2011.03.018 [本文引用: 1]
苎麻脱胶废水处理工程改扩建设计
[J].DOI:10.3969/j.issn.1005-829X.2011.08.026 [本文引用: 1]
新型厌氧反应器UBF的发展及应用
[J].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1.28.114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