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运行性能评估与优化分析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system for mine wastewater in coal mine
收稿日期: 2021-10-24
Received: 2021-10-2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仁雷(1980-),硕士,高级工程师电话:18657175868,E-mail:
Double alkali softening treatment+ceramic membrane ultrafiltration+RO desalination+nanofiltration salt separation+DTRO membrane concentration+MVR evaporation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is adopted i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system of mine wastewater of a large coal mine in Northwest China. Designed water quantity is 1 900 m3/h, and the final product water meets the reuse standard of industrial water, farmland and greening irrigation water. The solid product is over 98% high purity sodium sulfate. Evaluation of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s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operation parameters and effluent quality of each equipment were tes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asically m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mine wastewater and zero discharg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such as non-resource utilized sludge from high-density sedimentation tank, high membrane flux of ultrafiltration, high influent pressure of concentrated water ultrafiltration, low output and recovery rate of nanofiltration device were optimized and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仁雷, 秦树蓬, 马红亮, 唐国瑞, 衡世权.
WANG Renlei.
西北地区某大型煤矿是一座年产量达1 000万t的现代化矿井,属于坑口电厂的配套项目。煤矿原有矿井水预处理系统为4×225 m3/h无阀滤池及3×200 m3/h高效旋流净化器,合计处理能力1 500 m3/h。2013年建成一期深度处理系统,工艺为3×225 m3/h浸没式超滤+3×169 m3/h纳滤,纳滤产水可供煤矿生产生活使用。由于矿井水含盐量大、硬度高,排水无法达到当地环保要求,2019年二期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建成,其中预处理部分新增2×200 m3/h高效旋流净化器,最终矿井水处理能力达到1 900 m3/h。笔者对该矿井水利用系统进行性能评估试验,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为掌握该系统的工艺特性及技术指标提供一定参考。
1 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
1.1 水质与水量
该矿井水水质总体比较稳定,硬度较高,约为1 100 mg/L(以碳酸钙计),碱度低,约为100 mg/L(以碳酸钙计)。水中含盐2 600~3 300 mg/L,属中等含盐量的苦咸水;含硫酸根1 700~2 100 mg/L,悬浮物约100 mg/L,pH 7.0~8.0,CODCr约10 mg/L。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来水水源为一期1 500 m3/h预处理车间出水及二期2×200 m3/h预处理系统出水,设计进水水量为1 900 m3/h。
1.2 综合利用系统
图1
表1 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Table 1
设备 | 主要技术参数 | 数量 |
高效旋流净化器 | 配有闪混器,Q=200m3/h | 2台 |
高密度沉淀池 | 钢筋混凝土结构,Q=1000m3/h | 2座 |
超滤装置 | 陶瓷膜,Q=250m3/h,设计膜通量260L/(m2_h) | 6套 |
反渗透装置 | 产水187m3/h,回收率75%,脱盐率逸98%,一级两段32颐16, 段间增压 | 6套 |
浓水高密度沉淀池 | 钢筋混凝土结构,Q=350m3/h | 2座 |
浓水超滤装置 | 陶瓷膜,Q=250m3/h | 2套 |
阳离子交换器 | Q=185m3/h,弱酸阳床 | 4台 |
纳滤装置 | Q=250m3/h,回收率85%,脱盐率逸97%,一级二段30:20:10, 段间增压 | 2套 |
DTRO装置 | Q=40m3/h,回收率50%,脱盐率逸95% | 2套 |
臭氧氧化系统 | 臭氧反应池V=200m3, 臭氧发生器2x40kg/h | 1套 |
管式微滤膜装置 | 1套共4组,每组出力10m3/h | 1套 |
蒸发结晶系统 | Q=35m3/h,产盐量5.8t/h,杂盐0.32t/h | 1套 |
1.2.1 矿井水预处理
井下排水首先进入井下水处理站已有配水井,然后由负压引水罐经过高效旋流净化器给水泵供至闪混器,在闪混器前后管道中分别添加混凝剂PAC、助凝剂PAM,然后进入高效旋流净化器,出水进入原水池。底部污泥排入煤泥压滤系统,泥饼外运,滤液回至配水井。
软化工艺采用高密度沉淀池系统,按2×1 000 m3/h配置。工艺流程为预处理后矿井水→原水池→原水泵→前混合池→絮凝沉淀池→后中和池→软化水池。在前混合池中分别投加碳酸钠、氢氧化钠和聚铁PFS以去除钙、镁离子,在絮凝池中继续加入助凝剂PAM,在斜管澄清池进行固液分离,在后中和池投加硫酸调节pH至中性后进入软化水池。软化处理后的出水总硬度及浊度分别在300 mg/L(以CaCO3计)、5 NTU以下。絮凝沉淀池底泥经污泥泵送至板框式压滤机,产生的泥饼外运,滤液回收至原水池。
软化处理主要涉及的化学反应如式(1)~式(3)所示。
1.2.2 矿井水脱盐处理
矿井水脱盐处理工艺采用超滤+反渗透系统,工艺流程为软化水池→超滤给水泵→超滤装置→超滤水池→反渗透给水泵→保安过滤器→反渗透高压泵→反渗透装置〔4〕。其中超滤装置按6×250 m3/h配置,采用进口陶瓷膜,材质为α-氧化铝,平均过滤孔径约为30 nm。单个膜组件的膜面积为24.3 m2,单套系统共配有39根膜组件,设计膜通量260 L/(m2·h),出水SDI和浊度分别在3、1 NTU以下。反渗透装置按6×187 m3/h配置,一级二段(32∶16),段间设有增压泵,设计回收率75%,脱盐率≥98%。RO产水回收至外供水池,RO浓水与一期纳滤浓水一起进入后续膜浓缩系统。
1.2.3 浓缩处理
膜浓缩工艺采用深度软化+纳滤+DTRO系统,工艺流程为浓水高密池→变空隙滤池→浓水超滤装置→弱酸阳离子交换器→脱碳器→纳滤装置→ DTRO。浓水高密池按2×350 m3/h配置,与原水高密池类似采用双碱法软化工艺,出水总硬度及浊度分别在100 mg/L(以CaCO3计)、5 NTU以下。浓水超滤装置按2×250 m3/h配置,技术参数与原水超滤相同。弱酸阳离子交换器按4×185 m3/h配置,设计出水硬度不超过5 mg/L。纳滤装置按2×250 m3/h配置,一级三段(30∶20∶10),段间均设有增压泵,设计回收率85%,脱盐率≥97%(以硫酸根计),其主要作用是分离水中的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实现分盐处理〔5〕。纳滤产水回收至外供水池,纳滤浓水进入DTRO深度浓缩。DTRO按2×40 m3/h配置,设计回收率50%,脱盐率≥95%。DTRO淡水回收至外供水池,浓水进入蒸发结晶系统。
1.2.4 蒸发结晶
蒸发结晶工艺设计采用臭氧氧化+管式膜微滤+ MVR系统。臭氧反应池容积为200 m3,配套2台40 kg/h臭氧发生器。管式微滤膜按1套共4组,每组出力10 m3/h设计,在其前置的混凝沉淀反应槽内先后投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进行除硅、除硬,然后用管式微滤膜进行固液分离,出水最后进入pH调节箱。
MVR蒸发结晶系统出力按照1×35 m3/h设计,设计产硫酸钠盐5.8 t/h,杂盐0.32 t/h。主要设备包括预热器、降膜蒸发器、1#机械蒸汽压缩机、降膜循环泵、蒸发冷凝水罐、硫酸钠结晶罐、结晶罐循环泵、2#机械蒸汽压缩机、结晶冷凝水罐、硫酸钠母液罐、离心机等〔6〕,产生的蒸馏水回收至外供水池。硫酸钠干燥及包装工艺系统按照1×7.0 m3/h设计,包括振动流化床干燥器(配套引风机)、硫酸钠料仓、包装机等。此外,硫酸钠结晶罐内母液会富集有机物、硅等杂质,可定期排至杂盐干化系统,该系统主要由2×1 m3/h真空圆盘干燥器构成。
2 性能评估
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于2019年10月正式投运,2020年6月进行性能评估试验,对各子系统的出水水质及运行参数进行连续7天(168 h)测试。试验期间矿井水水质情况见表 2,可见系统进水水质与设计进水水质基本一致。
表2 性能评估期间矿井水水质
Table 2
项目 | pH | TDS/(mg·L-1) | SO42-/(mg·L-1) | Cl—/(mg·L-1) | SS/(mg·L—l) | Ca2+/(mg·L—1) | Mg2+/(mg·L-1) | HCO3—/(mmol·L—1) | 全硅/(mg·L-1) |
矿井水 | 7.65 | 4 160 | 2 630 | 43.5 | 48 | 439 | 52.9 | 4.20 | 6.35 |
2.1 软化处理系统
试验期间高密度沉淀池平均流量为1835 m2/h,总硬度约1 300 mg/L。经双碱法软化处理后的产水水质情况如表 3所示。
表3 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水质
Table 3
曰期 | pH | 硬度/(mg·L-1) | 碱度/(mmol·L-1) | 浊度/NTU | Ca2+/(mg·L—1) | Mg2+/(mg·L—1) | CODGr/(mg·L—1) |
2020—06—20 | 7.59 | 72 | 0.68 | 4 | 22.9 | 3.78 | 4 |
2020—06—22 | 7.65 | 183 | 0.70 | 4 | 51.3 | 13.7 | 4 |
表4 高密度沉淀池污泥品质
Table 4
项目 | 烧失量/% | 二氧化硅/% | 氧化铁/% | 氧化铝/% | 氧化钙/% | 氧化镁/% |
数值 | 42.74 | 2.52 | 3.26 | 0.80 | 41.42 | 6.17 |
由表 4计算可知,污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约74%),其次为氢氧化镁(约9%),且矿井水中的硅基本转移到污泥中。
2.2 脱盐系统
陶瓷膜超滤装置的总进水流量为1 739 m3/h,平均单套出力290 m3/h,膜通量达到300 L/(m2·h)。超滤装置的进水压力在0.06~0.07 MPa,跨膜压差在0.03~0.04 MPa,产水浊度为0.15~0.17 NTU,远低于1 NTU,SDI<3,达到设计要求。
试验期间单套反渗透装置平均产水流量为186 m3/h,回收率为80.87%,满足设计要求。反渗透装置一段进水压力1.15~1.30 MPa,一段压差0.10~0.15 MPa,二段进水压力1.15~1.25 MPa,二段压差0.05~ 0.10 MPa。反渗透产水及浓水水质如表 5所示。
表5 反渗透产水及浓水水质
Table 5
项目 | pH | TDS/(mg·L-1) | SO42-/(mg·L-1) | Cl-/(mg·L-1) | Ca2+/(mg·L-1) | Mg2+/(mg·L-1) | Na+/(mg·L-1) | 碱度/(mmol·L-1) | 硅/(mg·L-1) | |
2020-06-20 | 产水 | 6.57 | 27 | 15.6 | 2.51 | 0.16 | 0.02 | 10.9 | ||
浓水 | 6.93 | 1.59x104 | 1.22x104 | 223 | 98 | 17.1 | 0.83 | 0.35 | ||
2020-06-22 | 产水 | 6.91 | 35 | 13.4 | 1.96 | 0.14 | 0.02 | 9.0 | ||
浓水 | 6.71 | 1.43x104 | 1.08x104 | 212 | 78 | 15.8 | 0.73 | 0.45 |
由表 5可见,反渗透产水的电导率约50 μS/cm,脱盐率(按含盐量计算)为99.14%。反渗透浓水约含盐1.5×104 mg/L,硬度约300 mg/L,钙离子约100 mg/L,碱度约1 mmol/L,全硅约0.5 mg/L。
2.3 浓缩系统
试验期间浓水高密度沉淀池平均流量为382 m3/h,出水浊度<2 NTU,硬度<80 mg/L,钙离子<30 mg/L,碱度<1.5 mmol/L。浓水超滤装置进水平均流量为228 m3/h,压力为0.20~0.25 MPa,出水浊度<1 NTU,压力为0.15~0.20 MPa,跨膜压差约0.05~0.10 MPa。弱酸阳床总产水平均流量为206 m3/h,出水硬度<20 mg/L,全硅<0.2 mg/L,但未达到设计出水的硬度要求(≤5 mg/L)。
试验期间纳滤装置平均进水流量为151 m3/h,平均回收率为65.56%,未达到85%的设计要求。纳滤一段进水压力为1.70~1.80 MPa,一段压差0.10~ 0.15 MPa,二段进水压力为2.15~2.25 MPa,二段压差0.05~0.10 MPa,三段进水压力为2.40~2.50 MPa,三段压差0.05~0.10 MPa。纳滤装置产水电导率约为2 500 μS/cm,平均脱盐率(按硫酸根计)为94.3%,基本达到分盐目的。纳滤浓水水质见表 6。
表6 纳滤浓水水质
Table 6
采样日期 | pH | TDS/(104mg·L-1) | SO42-/(104 mg·L-1) | Cl-/(mg·L-1) | Ca2+/(mg·L-1) | Mg2+/(mg·L-1) | 碱度/(mmol·L-1) | 硅/(mg·L-1) |
2020-06-20 | 6.90 | 7.12 | 4.89 | 44 | 97.8 | 17.8 | 0.90 | 0.65 |
2020-06-22 | 6.56 | 7.14 | 4.86 | 40 | 80.5 | 10.2 | 0.85 | 0.67 |
由表 6可知,纳滤浓水约含盐7×104 mg/L,硬度约为260 mg/L,钙离子约为90 mg/L,碱度<1 mmol/L,浊度<1 NTU,全硅<1 mg/L。
试验期间DTRO装置平均进水流量为34.5 m3/h,平均回收率为53.62%,基本满足设计要求。DTRO进水压力为5.5~5.7 MPa,出口压力为5.2~5.3 MPa。DTRO装置产水电导率约为240 μS/cm,平均脱盐率(按含盐量计算)为99.78%。DTRO浓水的水质情况见表 7。
表7 DTRO浓水水质
Table 7
采样日期 | pH | TDS/(104mg·L-1) | SO42-/(104mg·L-1) | Cl—/(mg·L-1) | Ca2+/(mg·L-1) | Mg2+/(mg·L-1) | 碱度/ (mmol·L-1) | 硅/(mg·L-1) |
2020-06-20 | 6.90 | 14.2 | 9.61 | 30 | 102 | 20.1 | 0.60 | 1.25 |
2020-06-22 | 6.56 | 14.3 | 9.67 | 36 | 113 | 15.8 | 0.65 | 0.95 |
由表 7可知,DTRO浓水约含盐14×104 mg/L,含盐量约浓缩1倍,硬度约为340 mg/L,钙离子约为110 mg/L,碱度约0.6 mmol/L,浊度约2 FTU,全硅约1 mg/L。
2.4 蒸发结晶系统
蒸发结晶系统的蒸馏水电导率<40 μS/cm,其产盐品质为:Na2SO4 98.69%(以质量分数计,下同)、Fe 0.007%、Ca2++Mg2+ 0.08%、水不溶物0.04%、氯化物0.02%。可见盐中所含Na2SO4>98.5%,基本达到工业无水硫酸钠的Ⅰ类一等品标准要求。
试验期间外供水的水质情况:pH为7.72、TDS 418 mg/L、SO42- 176 mg/L、Cl- 57.5 mg/L、Ca2+ 4.5 mg/L、浊度1.05 FTU、碱度46 mg/L、总硬度13 mg/L、COD 11 mg/L、Fe 34.8 μg/L。可见外供水水质完全达到设计出水水质的要求,除可满足矿井生产及生活自用外,一部分输送至附近坑口电厂作为循环冷却补充用水,剩余全部输送至地方供水公司统一调配使用,主要用作生态补水、煤矿采空区及周边农村农灌用水等。
3 系统优化分析
(1)高密度沉淀池所产污泥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量分数在70%以上,可考虑用作附近坑口电厂的脱硫吸收剂,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
(2)单台超滤装置的进水平均流量为290 m3/h,膜通量达到300 L/(m2·h),明显高于设计膜通量〔260 L/(m2·h)〕,从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考虑,建议将进水流量调整到250 m3/h左右〔7〕。
(3)单台反渗透装置平均产水流量为186 m3/h,回收率为80.87%,脱盐率(按含盐量计算)为99.14%,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建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后续供水要求及RO膜性能对回收率进行适当调整。
(4)系统调试过程中发现变孔隙滤池产水的污染指数SDI>5,故在弱酸阳床前新增2套浓水超滤装置,确保SDI合格。但浓水超滤装置的进水压力偏高(0.20~0.25 MPa),产水流量略低于设计值(250 m3/h),建议及时进行化学清洗,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调整。
(5)单台纳滤装置平均进水流量为151 m3/h,回收率为65.56%,均偏离设计值较大。主要原因是投运以来2套纳滤装置一直连续运行,未能及时停运进行化学清洗,膜污堵较为严重,导致出力明显下降。建议增加1套纳滤装置,形成2运1备配置,便于纳滤装置进行化学清洗,及时恢复设备出力。另外,2套纳滤和6套反渗透共用一套化学清洗装置,不便于膜清洗工作,建议增加1套纳滤清洗装置。
(6)由于目前DTRO浓水中COD不高(100 mg/L以下),且臭氧氧化运行费用较高,故臭氧氧化系统一直未投入运行。加上后续管式微滤膜有一定的COD去除能力,因此亦能保证蒸发结晶系统进水COD满足要求。建议后续运行过程中对DTRO浓水COD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超标及时启动臭氧氧化系统。
(7)试验中发现蒸发结晶系统离心机的下料管过长,易堵塞,影响系统稳定运行,建议增加1台振打器。此外结晶包装系统周围的粉尘浓度较高,环境卫生较差,可考虑增加1台除尘器。
4 结论
该工程于2020年6月通过性能评估,随后转入正式商业运行,目前系统运行较稳定,产出的外供水及工业盐均达到标准要求。实践表明,采用双碱法软化+反渗透脱盐+膜法浓缩+MVR蒸发结晶工艺是可行的,为国内大型煤矿矿井水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8〕。但由于国内运行业绩相对较少,积累的经验数据(尤其是膜浓缩系统)尚不多,仍需进一步探索与优化。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