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19, 39(7): 32-36 doi: 10.11894/iwt.2018-0630

试验研究

重金属捕集剂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的制备

刘福龙,, 王刚,, 杨凯, 陈学民

Preparation of heavy metal trapping agent with dithiocarboxyl acrylamide

Liu Fulong,, Wang Gang,, Yang Kai, Chen Xuemin

通讯作者: 王刚,副教授,博士。电话:18919181885, E-mail:gangw99@mail.lzjtu.cn

收稿日期: 2019-04-2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368030

Received: 2019-04-22  

Fund supporte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36803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刘福龙(1992-),硕士电话:15769416083,E-mail:1213885653@qq.com , E-mail:1213885653@qq.com

摘要

以丙烯酰胺(AM)、二硫化碳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重金属捕集剂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DTAM),以含Cu(Ⅱ)的水样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研究了DTAM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AM质量分数为3%,n(NaOH):n(CS2):n(AM)为2:2:1,预反应温度为35℃,预反应时间为60 min,主反应温度为50℃,主反应时间为150 min时,制备的DTAM对Cu(Ⅱ)去除率最高可达97.38%。

关键词: 重金属捕集剂 ; 丙烯酰胺 ; 含铜废水

Abstract

A novel heavy metal trapping agent dithiocarboxyl acrylamide(DTAM)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acrylamide, carbon disulfide and sodium hydroxide as raw materials.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f DTAM were studied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with water samples containing Cu(Ⅱ),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removal rate of Cu(Ⅱ) could reach 97.38% when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f DTAM were as follows:the mass fraction of AM was 3%, n(NaOH):n(CS2):n(AM) was 2:2:1, the pre-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35℃, the pre-reaction time was 60 min, the main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50℃ and the main reaction time was 150 min.

Keywords: heavy metal trapping agent ; acrylamide ; cooper-containing wastewater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刘福龙, 王刚, 杨凯, 陈学民. 重金属捕集剂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的制备. 工业水处理[J], 2019, 39(7): 32-36 doi:10.11894/iwt.2018-0630

Liu Fulong. Preparation of heavy metal trapping agent with dithiocarboxyl acrylamide.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19, 39(7): 32-36 doi:10.11894/iwt.2018-0630

金属加工业或电镀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氰化物、碱性清洗剂等1,其中铜、铬和镉等重金属因具有毒性和生物累积性2,任意排放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故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治迫在眉睫。目前,常用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3-4、吸附法5、膜分离法6和化学沉淀法7-8等,其中化学沉淀法因其适用范围广、处理效能高、应用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9。化学沉淀法又可分为重金属捕集剂法、碱式沉淀法和硫化物沉淀法等10,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类重金属捕集剂因其合成工艺相对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成本低、能处理大多数重金属且生成的沉淀物稳定性好、渗出率低等优点在水处理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以丙烯酰胺(AM)、二硫化碳(CS2)、氢氧化钠(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将具有还原性和强螯合性的基团二硫代羧基接枝到AM分子链上,制备出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DTAM)。以含铜水样为考察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AM浓度、反应物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DTAM制备条件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DTAM的最优制备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主要试剂:丙烯酰胺、二硫化碳、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铜,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主要仪器:220FS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瓦里安公司;JB-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雷磁新泾仪器有限公司;FA2004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S6-1型程控混凝实验搅拌仪,武汉恒岭科技有限公司;IR Prestige-21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DTAM的制备

首先将一定质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CS2加入到三口烧瓶中,在温度20 ℃反应30 min后,再加入一定量的AM溶液,调节至所需反应温度T1(预反应温度)后,反应一段时间t1(预反应时间)后再调节温度至T2(主反应温度),继续反应t2(主反应时间)后即可得到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DTAM)。

1.2.2 单因素实验

选取AM浓度、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T1t1T2t2作为DTAM制备的影响因素。通过改变制备条件中的一个因素,固定其他因素不变,按照DTAM的制备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

1.2.3 正交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AM质量分数(A)、反应物比例(B)、T1C)、t1D)、T2E)、t2F)为影响因素,采用6因素5水平的实验方案进行正交实验。正交实验选取的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

水平因素
A/%BC/℃D/minE/℃F/min
131:1.5:120154030
251.5:1.5:125304560
382:1.5:130455090
4101.5:2:1356055120
5122:2:140756015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2.4 红外表征

用无水乙醇沉析制备好的DTAM,沉淀物经过滤、数次洗涤后在55 ℃下进行真空干燥;将干燥后的DTAM与KBr混合、研磨、压片,用红外分光光度计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分析波数为500~4 000 cm-1

1.2.5 絮凝实验

取400 mL含铜水样,Cu(Ⅱ)初始质量浓度为25 mg/L,用HCl溶液调节其pH为6.0,投加一定量的DTAM,采用程控混凝试验搅拌仪,经搅拌、静置15 min后,用移液管吸取上清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u(Ⅱ)的剩余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法确定DTAM制备影响因素

2.1.1 AM浓度的影响

固定T1为30 ℃,t1为90 min,T2为50 ℃,t2为120 min,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改变AM浓度,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含Cu(Ⅱ)水样进行絮凝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图1   AM浓度对DTAM除Cu(Ⅱ)的影响


图1表明,随着AM浓度的升高,所制备的DTAM对Cu(Ⅱ)的去除率呈现先略有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AM质量分数为5%,DTAM投加质量浓度为180、240 mg/L时,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均达到最高。这是因为,随着AM浓度的增加,反应体系中可发生二硫代羧基化反应的胺基基团数量增多,有利于反应进行,制备的DTAM中二硫代羧基含量增加,从而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升高;当反应体系中AM浓度继续升高,反应体系会由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变成含有黄色固体的黏稠状液体,增加了分子间运动的阻力,不利于分子间的碰撞,从而接枝到丙烯酰胺分子链上的二硫代羧基数量降低,所制备的DTAM对Cu(Ⅱ)的去除性能下降。所以选取AM质量分数为5%作为DTAM的后续制备条件。

2.1.2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选取AM质量分数为5%,T1为30 ℃,t1为90 min,T2为50 ℃,t2为120 min,改变反应物比例,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含Cu(Ⅱ)水样进行絮凝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图2   反应物比例对DTAM除Cu(Ⅱ)的影响


图2表明,随着反应物中NaOH和CS2的升高,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性能均升高。当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不同DTAM投加量下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均达到最高。这是因为,随着反应体系中NaOH和CS2的增多,接枝到丙烯酰胺分子链上二硫代羧基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升高。但是当固定反应体系中NaOH的量,只增加CS2的量时,所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反而会略有下降。这是因为,二硫代羧基化反应属于亲核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当反应体系的碱度不足时,会减缓反应的进行,从而接枝到丙烯酰胺分子链上的二硫代羧基数量降低,所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性能降低。故选取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作为DTAM的后续制备条件。

2.1.3 预反应温度的影响

固定AM质量分数为5%,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t1为90 min,T2为50 ℃,t2为120 min,改变T1,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含Cu(Ⅱ)水样进行絮凝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图3   预反应温度对DTAM除Cu(Ⅱ)的影响


图3表明,随着T1的升高,所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性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是因为,当反应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较慢;当反应温度较高时,未完全反应的CS2会挥发,所以较高或较低的T1都不利于DTAM的合成11。当T1为30 ℃,DTAM投加质量浓度为240、270、300 mg/L时,Cu(Ⅱ)的去除率均达到最高。所以选取T1为30 ℃作为DTAM的后续制备条件。

2.1.4 预反应时间的影响

选取AM质量分数为5%,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T1为30 ℃,T2为50 ℃,t2为120 min,改变t1,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含Cu(Ⅱ)水样进行絮凝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图4   预反应时间对DTAM除Cu(Ⅱ)的影响


图4表明,随着t1的增长,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在不同DTAM投加量下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增长t1有利于反应更充分的进行。当t1为120 min,不同DTAM投加量下Cu(Ⅱ)的去除率达到最高。所以选取t1为120 min作为DTAM的后续制备条件。

2.1.5 主反应温度的影响

固定AM质量分数为5%,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T1为30 ℃,t1为120 min,t2为120 min,改变T2,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含Cu(Ⅱ)水样进行絮凝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图5   主反应温度对DTAM除Cu(Ⅱ)的影响


图5表明,随着T2的升高,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当T2较低时,反应不充分;而当T2较高时,因为反应体系呈碱性,会加剧AM的水解,所以较高或较低的温度都不利于DTAM的制备。当T2为50 ℃,不同DTAM投加量下Cu(Ⅱ)的去除率达到最高。因此选取T2为50 ℃作为DTAM的后续制备条件。

2.1.6 主反应时间的影响

选取AM质量分数为5%,反应物比例〔n(NaOH):n(CS2):n(AM)〕为2:1.5:1,T1为30 ℃,t1为120 min,T2为50 ℃,改变t2,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含Cu(Ⅱ)水样进行絮凝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图6   主反应时间对DTAM除Cu(Ⅱ)的影响


图6表明,t2对DTAM的除Cu(Ⅱ)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当DTAM投加质量浓度为270、300 mg/L时,随着t2的升高,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当DTAM投加量较低时,随着t2的升高,制备的DT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当t2为60 min,DTAM投加质量浓度为270 mg/L时,Cu(Ⅱ)的去除率达到96.95%。故选取t2为60 min。

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得出制备DTAM较优的条件:AM质量分数为5%,反应物比例为2:1.5:1,T1为30 ℃,t1为120 min,T2为50 ℃,t2为60 min。在上述各单因素实验相对应的DTAM制备过程中发现,合成反应前投入的原料AM溶液、NaOH溶液以及CS2均为无色,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后,获得的产物均为橘黄色液体,由此可初步确定各单因素实验条件下制备的最终产物均为DTAM。

2.2 正交实验法优化DTAM制备条件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6因素5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案来优化DTAM制备条件。选取DTAM投加质量浓度为300 mg/L。实验结果与极差分析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与极差结果分析

因素ABCDEFCu(Ⅱ)
去除率/%
111111139.73
212222281.38
313333396.10
414444487.37
515555596.72
621234550.07
722345185.58
823451293.13
924512374.06
1025123484.66
1131352451.56
1232413580.33
1333524183.63
1434135271.39
1535241397.20
1641425339.98
1742531466.96
1843142586.28
1944253175.96
2045314271.17
2151543270.77
2252154361.38
2353215476.72
2454321587.40
2555432196.52
K1/580.2650.4268.6968.4076.8876.28
K2/577.5075.1376.2775.4177.9677.57
K3/576.8287.1778.3676.2181.5673.74
K4/568.0779.2479.4785.4470.7273.45
K5/578.5689.2578.4375.7574.0880.16
R12.1938.8310.7817.0410.846.4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结果

差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显著性
A451.114112.78152.40较显著
B4 828.1441 207.041 631.13显著
C383.67495.92129.62较显著
D734.754183.69248.23显著
E334.08483.52112.86较显著
F155.68438.9252.60不显著
误差e0.7410.74

注:F0.05(4,1)<FF0.01(4,1),影响显著;F0.10(4,1)<FF0.05(4,1),影响较显著;F0.20(4,1)<FF0.10(4,1),影响不显著;其中,F0.01(4,1)=5 625,F0.05(4,1)=224.6,F0.10(4,1)=55.83,F0.20(4,1)=13.701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2可知,DTAM最优制备条件为A1B5C4D4E3F5,即AM质量分数为3%,反应物比例为2:2:1,T1为35 ℃,t1为60 min,T2为50 ℃,t2为150 min,以此条件制备的DTAM对Cu(Ⅱ)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7.38%。由极差分析可知,在制备DTAM的过程中,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B>D>A>E>C>F,即反应物比例影响最大,其次为t1、AM浓度、T2T1t2

表3方差分析可知,DTAM制备条件中反应物比例(B)和t1D)这两个影响因素是显著的,为主要影响因素;AM浓度(A)、T1C)和T2E)的影响为较显著,对DTAM的制备有一定的影响;而t2F)的影响为不显著,对DTAM的制备影响较小。

2.3 红外表征

将AM、DTAM采用KBr压片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图7   AM和DTAM红外谱图


图7表明,相比于AM的红外光谱,DTAM在1 398.39、561.29 cm-1处分别出现了新的吸收峰,此处分别为硫代酰胺中C=S的伸缩振动峰和C—S的伸缩振动峰13,这表明AM分子链上成功地接上了二硫代羧基。在AM谱图中3 348.42、3 176.76 cm-1处伯酰胺(—NH2)的对称伸缩振动峰、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右移到DTAM谱图中3 271.41、2 972.31 cm-1处,且峰值减弱;1610.56 cm-1处—NH2的变形振动峰消失。由此表明,二硫代羧基化反应主要发生在AM的伯胺基上,可推断出DTAM制备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如式(1)所示。

(1)

3 结论

采用丙烯酰胺、二硫化碳和氢氧化钠制备了重金属捕集剂DTAM,其对水样中的Cu(Ⅱ)具有很好的去除性能。相对于单因素实验法,正交实验法在确定DTAM制备条件和其除铜性能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得出DTAM最优制备条件:AM质量分数为3%,n(NaOH):n(CS2):n(AM)为2:1:1,预反应温度为35 ℃,预反应时间为60 min,主反应温度为50 ℃,主反应时间为150 min,最优条件下DTAM对水样中Cu(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7.38%。

参考文献

Arshadi M .

Manganese chloride nanoparticles:A practical adsorbent for the sequestration of Hg(Ⅱ)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259:170- 182.

DOI:10.1016/j.cej.2014.07.111      [本文引用: 1]

Zhao Yue , Chen Hui , Yan Qun .

Enhanced phosphate removal during the simultaneous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and Ni2+ from electroless nickel wastewater by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CSH)

[J].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17, 8:141- 149.

URL     [本文引用: 1]

Yang Jingyong , Kong Meiling , Li Shuangquan , et al.

The pilot plant test of recovering chrome from plating wastewater using ion exchange resin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295/296/297/298:1120- 1124.

URL     [本文引用: 1]

肖轲, 徐夫元, 降林华, .

离子交换法处理含Cr(Ⅵ)废水研究进展

[J]. 水处理技术, 2015, 41 (6): 6- 11.

URL     [本文引用: 1]

魏建文, 王记华, 赵淞盛, .

偕胺肟基功能化SBA-15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

[J]. 水处理技术, 2016, 42 (7): 39- 43.

URL     [本文引用: 1]

张连凯, 张尊举, 张一婷, .

膜分离技术处理印制电路板重金属废水应用研究

[J]. 水处理技术, 2011, 37 (7): 127- 129.

URL     [本文引用: 1]

陈雅琼, 于春波.

高分子型重金属去除剂处理含铜废水

[J]. 水处理技术, 2016, 42 (3): 99- 102.

URL     [本文引用: 1]

Fu Fenglian , Wang Qi .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wastewaters:A review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92 (3): 407- 418.

DOI:10.1016/j.jenvman.2010.11.011      [本文引用: 1]

Baltpurvins K A , Burns R C , Lawrance G A .

Heavy metals in wastewater:Modelling the hydroxide precipitation of copper(Ⅱ) from wastewater using lime as the precipitant

[J]. Waste Management, 1996, 16 (8): 717- 725.

DOI:10.1016/S0956-053X(97)00014-7      [本文引用: 1]

李清峰, 赖水秀, 杨岳平.

DTC类重金属捕集剂对Cu2+去除的实验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41 (1): 78- 81.

URL     [本文引用: 1]

王志科, 王刚, 徐敏, .

具有除Cd(Ⅱ)功能的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

[J]. 工业水处理, 2017, 37 (3): 26- 29.

URL     [本文引用: 1]

何为, 薛卫东, 唐斌. 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数据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43- 346.

[本文引用: 1]

卢涌泉, 邓振华. 实用红外光谱解析[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9: 200- 20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