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19, 39(9): 13-17 doi: 10.11894/iwt.2018-0872

专论与综述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缪飞,, 栾安博, 邱美坚

Progress on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Legionella in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Miao Fei,, Luan Anbo, Qiu Meijian

收稿日期: 2019-07-2  

基金资助: 广东省科学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  2017 GDASCX-0116

Received: 2019-07-2  

Fund supported: 广东省科学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  2017 GDASCX-011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缪飞(1983-),硕士,高级工程师E-mail:miaofei-1983@163.com , E-mail:miaofei-1983@163.com

摘要

结合军团菌存活的条件和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的特点,分析了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有利于军团菌生长的因素。综述了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的控制技术以及国内外在军团菌控制中的标准制订。从控制效果和安全环保等方面总结了目前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军团菌控制途径。

关键词: 军团菌 ; 中央空调冷却水 ; 控制技术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ionella survival conditions and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factor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Legionella in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In addition, the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Legionella in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and the standards for Legionella control were reviewed. Finally, the current technical deficiencies we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control performanc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 new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to control Legionella.

Keywords: Legionell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 control technology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缪飞, 栾安博, 邱美坚.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工业水处理[J], 2019, 39(9): 13-17 doi:10.11894/iwt.2018-0872

Miao Fei. Progress on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Legionella in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19, 39(9): 13-17 doi:10.11894/iwt.2018-0872

军团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浅红色的短杆菌,直径0.3~0.5 μm,长约1.2~5 μm或更长,菌体一端有鞭毛。现已发现50个种,70多个血清型,至少有20个种可引起人感染,引发特殊的肺炎,称为军团病1。饮用受污染的水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会引起军团病,但是通过呼吸道雾化吸入受污染的水珠或冰珠会引起军团病,其具有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易爆发流行的特点,尤其在免疫抑制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爆发流行的可能性更大、病死率更高2

随着人们对中央空调的需求日益加大,大型医院、商场、酒店、写字楼、车站、飞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均有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近年来在汕头口岸中央空调系统3、惠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4、上海市金山区集中空调冷却水5、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塔6、深圳市南山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塔7、天津空港口岸中央空调冷却塔8中均检测出军团菌。一旦军团菌通过气溶胶、空气形成交叉污染,极有可能引起人群感染,有区域性爆发流行军团病的危险。因此,实现对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的有效控制,对社会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有利于军团菌生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综述了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的控制技术及国内外在军团菌控制中的标准制订,对传统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途径。

1 有利于军团菌生长的因素

军团菌在温度适宜(理想温度是25~42 ℃)、含氧量较大和养分充足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在中央空调冷却水体中,水温基本都在30~35 ℃,无机离子和有机营养物质的浓度很高,利于军团菌的滋生与繁殖。而且这些水体中经常产生沉淀、生物膜(即生物黏泥)和过多的有机物,进而产生藻类、细菌及原虫,而由这些构成的共生关系为军团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的营养源关系见图1

图1

图1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的营养源关系


图1可知,冷却塔的阳光与水既是产生藻类的必要条件,又可为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提供用之不完的能源和基础材料;有机物可为阿米巴等原生动物、军团菌和其他细菌提供食源;细菌既是有机物的消费者,又是阿米巴等原生动物和军团菌所需营养的生产者;阿米巴等原生动物虽处于较高生态位,是有机物、细菌的消费者,但又可以为军团菌的大量生长繁殖捕捉、聚集其所需的各种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军团菌所需营养的提供者。

显而易见,在空调冷却水这个军团菌人工水生环境的生态系统中,由此构成的生态系统没有限制因子,所以在该生态环境中军团菌可以大量生长繁殖,空调冷却水系统成了军团菌的理想生存环境和潜在传播源9。在系统内,军团菌主要有3种存在方式:(1)以个体的形式,自由存在于水里面;(2)寄生于一些原生动物如阿米巴虫里面。原生动物是军团菌的天然宿主,其不仅会为军团菌提供抵御不良环境和增殖的场所,还增强军团菌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毒性10。(3)藏匿于生物膜内。因沉积物累积所形成的微生态环境,聚集生长了细菌、真菌、原虫和藻类堆积而成的黏泥层,是军团菌(也包括其他细菌)最容易繁殖的场所。美国水处理技术年会(AWT)近几年有关冷却水处理的论文中,超过一半和军团菌以及生物膜有关,并发现生物膜是军团菌的重要藏匿处,90%~99%的细菌存在于生物膜中,而不在水体中。军团菌更喜欢生物膜这样的保护性环境,可以帮助军团菌抵抗外界的恶劣环境,如高浓度的氯消毒,形成附着式生长11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生物膜工程研究中心(CBE)对生物膜的特性及本质展开了深度的研究。简要来说,生物膜会在以下条件下产生:(1)必要的停泊点;(2)养分物质;(3)适当的水温。这些条件会存在于冷却水塔或者流速较慢的系统管道内:因为较低的流速不会影响生物膜的停泊和生长。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易产生军团菌的部位包括冷却塔的塔池、填料、喷头、收水器、风扇、系统管线死角、吸水井等。

2 军团菌的控制技术

杀灭控制技术包括化学杀菌、物理杀菌、生物噬菌技术;非杀灭控制技术包括微滤超滤法、生态透析技术。

2.1 杀灭控制技术

2.1.1 化学杀菌剂

化学杀菌剂主要有氧化性和非氧化性两大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的应用最多。

在使用的氧化性杀菌剂中,卤素及其化合物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尤以含氯制剂最多,包括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氯胺(NH2Cl)、次氯酸盐〔NaClO、Ca(ClO)2等〕、氯代异氰酸酯等。张新峰等12采用彻底清洗空调系统中冷凝器和冷却盘的方法,用含有效氯1 000~2 000 mg/L的消毒液喷洒消毒30 min,可使冷凝水和冷却水中无存活军团菌检出。Zhe Zhang等13的研究表明,使用ClO2可以显著降低医院内免疫力低下人员患上军团菌病的风险。除了含卤制剂外,臭氧(O3)、过氧化氢(H2O2)等氧化性杀菌剂对军团菌也能起到有效的杀灭作用。E. L. Domingue等14发现臭氧灭活军团菌比Cl2和H2O2更有效,投加0.3~1 mg/L O3在5 min内灭活率达到99%,而达到同样的灭活效果,Cl2和H2O2则需要30 min。

某些非氧化性杀菌剂,如DBNPA、异噻唑啉酮、戊二醛和季铵盐对军团菌的杀灭效果较好。王玲等15使用复合季铵盐200 mg/L与体积分数1.5%乙醇组成的防锈型空调消毒液,对嗜肺军团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pH偏酸性对其杀菌效果有影响。蔡怡珊等16研究表明,季铵盐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均在较低浓度下能有效杀灭悬液内嗜肺军团菌,对不锈钢基本无腐蚀性。此外,田忠梅等17发现一种新型胍类消毒剂水溶液对悬液内嗜肺军团菌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C. W. Chang等18从土肉桂中提抽的肉桂油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军团菌抗菌物。

化学杀菌剂大多具有腐蚀管道及污染环境的弊病。从实践应用来说,非氧化性杀菌剂不如氧化性杀菌剂的效果好,在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商业化应用得较多的是含氯、溴的氧化性杀菌剂,有些系统采用的是含氯、溴氧化性杀菌剂和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使用的方案,非氧化性杀生剂采用长时间、低浓度的投加;氧化性杀生剂采用间断和冲击式投加的方法控制水体军团菌的生长。

2.1.2 物理杀菌

物理杀菌主要包括加热控制法、铜/银离子法、紫外(UV)法、电脉冲或超声波法等。

加热控制法依靠的是高温杀菌,只要将水温保持在50 ℃以上军团菌就不可能发展,而且在数小时内就会被完全地消灭。C. W. Chang等19的研究表明,加热能破坏军团菌的膜细胞。铜/银离子能改变细菌组织结构的渗透性从而导致菌体失活。D. S. Blanc等20的研究表明,铜/银离子可以有效控制热水和冷水中的军团菌。周卓为等21研究表明,铜/银离子协同氯离子,比单独铜/银离子对军团菌的杀灭效果更好。M. Triassi等22研究表明,通过紫外杀菌法对水体中的军团菌进行消毒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电脉冲或超声波法具有杀菌效力主要是由其产生的空化作用所引起的,P. Declerck等23的研究表明,超声波具有应用于控制水系统中军团菌的潜力。

在物理杀菌控制技术中,加热控制法主要应用于热水系统,而其他控制技术大都还处于试验阶段,实际应用于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并不多,主要因为这些技术存在一定的缺点,如铜/银离子法的使用成本太高;紫外杀菌法只能对流经紫外灯附近小范围内的水起杀菌作用;超声波法的处理量有限,而且无法有效控制军团菌的再生。

2.1.3 物理化学杀菌

物理化学杀菌主要包括光催化法、微电解法、电化学控制法等。

光催化过程具有强氧化性,对大多数细菌都有很强的杀伤力,Y. W. Cheng等24使用光催化氧化使得军团菌菌株失活。李涛等25使用光催化水处理器处理24 h后水样中军团菌由阳性变为未检出,达到消毒效果。微电解作用对大肠杆菌等一般性细菌的杀灭效果是相当理想的,郑惠东等26发现低压高频电解水可以有效杀灭中央空调冷却循环水中嗜肺军团菌。G. Cossali等27的电化学装置可以有效控制热水供应系统内的军团菌。夏静28将电化学技术应用于军团菌的控制,研究其杀菌主导机制为: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生成活性杀菌物质→杀菌物质对微生物灭活。

物理化学杀菌对军团菌的控制只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机理尚不完全被掌握。光催化氧化杀菌存在光能利用率低、催化剂难回收等缺点,但其反应条件温和、而且非常清洁,是一种有潜力的军团菌控制技术。电解消毒效果受pH及水硬度的影响,pH高或水硬度高其杀菌效果就不好,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电化学技术控制军团菌的研究多集中在关键参数与杀菌效果之间的探讨,对内在作用机理的探索也多为推测,在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待评估。

2.1.4 生物噬菌技术

生物噬菌技术是利用一种叫“噬菌体”的细菌病毒吃掉细菌。这一技术避免了化学、物理杀菌法常见的腐蚀管道及污染环境的弊病,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型消除军团菌的方法,但是成本较高。

2.2 非杀灭控制技术

微滤超滤法的优点在于其不需在水系统内加入化学物质,能过滤小于1 μm的微粒。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成本高、过滤器易污堵而降低其效果、过滤器可能产生其他种类的细菌等。

生态透析技术对被军团菌寄生的宿主——藻类具有降解作用,因而藻类的去除便削减了军团菌的庇护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冷却水中军团菌的增殖。生态透析持续进行48 d后藻类去除率达到76.9%,对应的嗜肺军团菌的生物量降低了78.1%29。这类技术由于安全环保受到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

3 军团菌控制相关的标准制订

目前,发达国家对军团菌的控制均有一定的规范。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发布的行业标准(ASHRAE Guideline 12-2000)对建筑物内如中央空调系统中军团菌的生长传播控制进行了详细说明。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署(OSHA)公布并推荐了佐治亚州Pathcon微生物实验室提出的冷却塔水中军团菌浓度应≤100 mL-1;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冷却水中军团菌制订的标准为≤100 mL-1。2010年为了控制和预防欧盟成员国爆发军团病,欧洲军团菌感染工作组(EWGLI)与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合作,并将其更名为欧洲军团病监测网络(ELDS Net),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完善的军团病监测网络30,2017年6月ECDC发布了关于军团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和调查的欧洲技术准则,其中对冷却塔中微生物数量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作了规定(30 ℃,培养时间≥48 h),见表1

表1   冷却塔中微生物数量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的规定

总菌数/mL-1军团菌数/mL-1说明/措施
≤10 000≤1 000告知负责人或水安全小组,确保pH、杀菌剂浓度等所有实时监测参数均在限值内。
10 000~100 0001 000~10 000审查风险评估、程序操作和监测结果,立即再次取样检测菌数。若检出结果相似,必须采取控制措施和风险评估补救。
≥100 000≥10 000执行改正措施:关闭冷却塔直至措施到位和系统安全,然后定点投加适宜的杀菌剂作为预防、控制措施和风险评估作为补救手段。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澳大利亚也制订了相关标准——Legionella Control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nd Cooling Towers,该标准认为单纯采用水中军团菌数量来作为评价军团病爆发的可能性还存在诸多局限,推荐采用总菌数(TBC)来作为评价指标。国际上接受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推荐的控制指标,认为水样中测得了军团菌就应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100 mL-1,即存在大量军团菌;10~100 mL-1,即存在军团菌;<10 mL-1,即存在少量军团菌。

我国卫生部2012年9月发布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其中对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数的规定是:200 mL取样,不得检出。2013年12月卫生部又发布了国家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GB/T 18204.5—2013),其中规定了用培养法定性测定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的嗜肺军团菌。《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4323—2012)规定了循环冷却水中军团菌的检测与计数方法。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一直以来,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军团菌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消灭军团菌,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含氯、溴的氧化性杀菌剂对军团菌的杀灭效果较好。但是,一旦军团菌与藻类、原生动物形成生物膜,在生物膜的保护下,杀菌消毒措施往往控制不住军团菌的繁殖,等到军团菌生长繁殖到一定浓度,再以气溶胶为载体经空气传播吸入肺部而使人类感染。该控制技术主要存在的缺陷是:含氯、溴的氧化性杀菌剂只能杀灭水体中浮游微生物,当军团菌藏匿于原虫、生物膜内时,杀菌剂达到不了作用部位而无法达到杀灭效果或者需要非常高的药剂浓度,不但浪费药剂,溴、氯等有害物还会破坏环境。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大量报道生物膜是军团菌的重要藏匿处,并将军团病的爆发归因于生物膜31。因此,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和根除不同环境下生物膜的方法至关重要,而消除或控制人工水环境中的藻类、生物膜、泥砂沉积物和原生动物等可能是控制军团菌的关键步骤。除了研究直接消灭军团菌的控制方法,还应该开辟一种新的控制途径,即从源头上消除军团菌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控制藻类生长(军团菌的营养源),钝化阿米巴虫的活性,驱散生物膜和垢瘤(军团菌的栖身处),重点开发具有较强渗透性和剥离生物黏泥的药剂再配合杀菌消毒的控制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攻克“无法有效控制军团菌”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Jamilloux Y , Jarraud S , Lina G , et al.

Legionella, Legionnaires'disease

[J]. Médecine Sciences M/s, 2012, 28 (6/7): 639- 645.

URL     [本文引用: 1]

陶丘熙.环境及临床军团菌分离株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分析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14.

URL     [本文引用: 1]

魏锐, 林楚炎, 蔡翁义, .

汕头口岸中央空调系统军团菌污染现状及人群感染水平的监测研究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0, (6): 368- 370.

URL     [本文引用: 1]

方巧云, 琚雄飞, 罗泽燕, .

惠州市公共场所中央空调系统军团菌污染状况调查

[J]. 华南预防医学, 2012, (2): 72- 74.

URL     [本文引用: 1]

李广普, 倪淑萍, 曾德才, .

集中空调冷却水中嗜肺军团菌污染状况与防控措施

[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3, (5): 406- 408.

URL     [本文引用: 1]

尹全芬.

空调系统冷却塔水、冷凝水军团菌污染调查分析

[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4, (1): 67- 68.

URL     [本文引用: 1]

牟敬锋, 严宙宁, 袁梦, .

集中空调冷却塔卫生管理措施对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影响

[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5, 31 (2): 104- 107.

URL     [本文引用: 1]

韩辉, 左锋, 吴海磊, .

天津空港口岸中央空调冷却塔水检出军团菌以及消毒处理效果评价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6, (1): 33- 35.

URL     [本文引用: 1]

张凌娜.电化学技术控制生物膜和军团菌的机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URL     [本文引用: 1]

García M T , Jones S , Pelaz C , et al.

Acanthamoeba polyphaga resuscitates viable non-culturable Legionella pneumophila after disinfection

[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7, 9 (5): 1267- 1277.

DOI:10.1111/j.1462-2920.2007.01245.x      [本文引用: 1]

Cooper I R , Hanlon G W .

Resistance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serotype 1 biofilms to chlorine-based disinfection

[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0, 74 (2): 152- 159.

DOI:10.1016/j.jhin.2009.07.005      [本文引用: 1]

张新峰, 胡春红, 王长勇, .

泰安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塔冷凝水军团菌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调查

[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6, 33 (4): 318- 320.

URL     [本文引用: 1]

Zhang Zhe , Mccann C , Hanrahan J , et al.

Legionella control by chlorine dioxide in hospital water systems

[J]. Journal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2009, 101 (5): 117- 127.

DOI:10.1002/j.1551-8833.2009.tb09894.x      [本文引用: 1]

Domingue E L , Tyndall R L , Mayberry W R , et al.

Effects of there oxidizing biocides on Legionella pneumophila serogroup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8, 54 (3): 741- 747.

URL     [本文引用: 1]

王玲, 徐燕, 陈越英, .

防锈型空调消毒液对嗜肺军团菌杀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观察

[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 (5): 530- 531.

URL     [本文引用: 1]

蔡怡珊, 刘海涛, 黄金宝, .

五种消毒剂杀灭军团菌效果观察

[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28 (6): 679- 681.

URL     [本文引用: 1]

田忠梅, 赵克义, 陈璐, .

一种新型胍类消毒剂对军团杆菌杀灭效果研究

[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11): 1155- 1157.

URL     [本文引用: 1]

Chang C W , Chang W L , Chang S T .

Influence of pH on bioactivity of cinnamon oil against Legionella pneumophila and its disinfection efficacy in hot springs

[J]. Water Research, 2008, 42 (20): 5022- 5030.

DOI:10.1016/j.watres.2008.09.006      [本文引用: 1]

Chang C W , Hwang Y H , Cheng W Y , et al.

Effects of chlorination and heat disinfection on long-term starved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warm water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7, 102 (6): 1636- 1644.

DOI:10.1111/j.1365-2672.2006.03195.x      [本文引用: 1]

Blanc D S , Carrara P , Zanetti G , et al.

Water disinfection with ozone, copper and silver ions,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control Legionella:Seve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5, 60 (1): 69- 72.

DOI:10.1016/j.jhin.2004.10.016      [本文引用: 1]

周卓为,杨冠东,黄春喜,等. 3种方法对集中空调冷却塔水军团菌的消毒效果研究[C]//第八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西安: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2012: 194-197.

URL     [本文引用: 1]

Triassi M , Popolo A D , D'Alcalà G R , et al.

Cli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stribution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italy:Efficacy of ultraviolet disinfection

[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 62 (4): 494- 501.

DOI:10.1016/j.jhin.2005.09.029      [本文引用: 1]

Declerck P , Vanysacker L , Hulsmans A , et al.

Evaluation of power ultrasound for disinfection of both Legionella pneumophila and its environmental host acanthamoeba castellanli

[J]. Water Research, 2010, 44 (3): 703- 710.

DOI:10.1016/j.watres.2009.09.062      [本文引用: 1]

Cheng Y W , Chan R C Y , Wong P K .

Disinfection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by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J]. Water Research, 2007, 41 (4): 842- 852.

DOI:10.1016/j.watres.2006.11.033      [本文引用: 1]

李涛, 周铁生, 李睿, .

光触媒水处理器对集中空调水处理系统中军团菌及自然菌去除效果的实验观察

[J]. 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5): 76- 77.

DOI:10.3969/j.issn.1672-1756.2008.05.030      [本文引用: 1]

郑惠东, 杨建秀, 郑丽萍, .

惠州市中央空调冷却循环水中嗜肺军团菌污染状况和杀灭效果观察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6): 2441- 2444.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2.16.055      [本文引用: 1]

Cossali G , Routledge E J , Ratcliffe M S , et al.

Inactivation of e. Coli, Legionella, and Pseudomonas in tap water using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6, 142 (12): 60- 63.

[本文引用: 1]

夏静.电化学技术控制军团菌的机理和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8.

URL     [本文引用: 1]

吴丹, 卓陈雅, 陈步丹, .

利用生态透析技术控制空调冷却塔冷却水嗜肺军团菌生物量的研究

[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 (1): 16- 18.

URL     [本文引用: 1]

de Jong B , Payne Hallstrom L , Robesyn E , et al.

Travel-associated Legionnaires'disease in Europe, 2010

[J]. Eurosurveillance, 2013, 18 (23): 2- 9.

[本文引用: 1]

Arwa A K , Amal O A .

Factors mediating environmental biofilm formation by Legionella pneumophila

[J].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18, 8 (2): 1- 10.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