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19, 39(11): 17-21 doi: 10.11894/iwt.2018-0851

试验研究

石墨烯/壳聚糖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邵敏,, 王安慰, 韩惠, 沈梦, 万玉山,

Preparation of graphene/chitosan materials and its study on adsorption performance

Shao Min,, Wang Anwei, Han Hui, Shen Meng, Wan Yushan,

通讯作者: 万玉山,副教授。E-mail:wanyushan@126.com

收稿日期: 2019-09-1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72240

Received: 2019-09-16  

Fund supporte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7224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邵敏(1976-),讲师E-mail:hj_shao@cczu.edu.cn , E-mail:hj_shao@cczu.edu.cn

摘要

以石墨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石墨烯/壳聚糖(G/Cs)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G/Cs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作为污染物,G/Cs为吸附材料,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在25℃、pH=4、材料用量0.1 g/L条件下,对400 mg/L的罗丹明B污染物反应12 h后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达856.95 mg/g。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相关因素关联分析,得出污染物浓度因素对罗丹明B吸附容量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石墨烯 ; 壳聚糖 ; 罗丹明B ; 吸附容量 ; 关联分析

Abstract

Graphene/chitosan materials(G/Cs) were prepared by freeze-drying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hodamine B(RhB) adsorption onto G/Cs. The maximum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856.95 mg/g after 12 h adsorption, when the material consumption was 0.1 g/L and the RhB solution was 400 mg/L under conditions of 25℃ and pH 4. Simultaneously, grey system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factor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RhB.

Keywords: graphene ; chitosan ; rhodamine B ; adsorption capacity ; correlation analysis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邵敏, 王安慰, 韩惠, 沈梦, 万玉山. 石墨烯/壳聚糖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工业水处理[J], 2019, 39(11): 17-21 doi:10.11894/iwt.2018-0851

Shao Min. Preparation of graphene/chitosan materials and its study on adsorption performance.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19, 39(11): 17-21 doi:10.11894/iwt.2018-0851

印染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色度深等特点,逐渐成为工业废水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印染废水的现有处理技术包括膜技术、生化法和吸附法等,其中膜技术一次性造价高,膜污染会提高预算成本,生化法处理印染废水容易出现废物沉积和二次污染的现象,相比之下,吸附法因具有高效、经济可行性和便于操作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1-3

吸附法的关键在于吸附剂的选择,常见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树脂材料等,但这些吸附材料存在吸附容量小,吸附效率低下的缺陷4-6。石墨烯(G)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拥有巨大比表面积(约2 630 m2/g),且吸附的活性位点多7-8。石墨烯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孔隙度等性质,增加其吸附能力,但石墨烯在实际应用中会因吸附作用而发生团聚,导致其吸附性能明显降低,同时分散态的石墨烯难以分离,生物相容性差,这些缺陷都限制了石墨烯的实际应用10-12。壳聚糖(Cs)作为一种典型的天然有机吸附剂,与石墨烯复合可以减少石墨烯的层层堆叠,增大吸附剂的实际吸附容量13。许多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制备出不同形态的石墨烯/壳聚糖吸附材料14-15,但存在工艺成本较高,制备过程要求条件高且复杂等缺点。冷冻干燥法简单易操作,组分浓度容易控制,可以保持材料的结构并且制备过程环境友好16-18。直接将石墨烯和壳聚糖共混,不会改变石墨烯独特的物理结构,也可以有效避免其他方法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高成本、二次污染等缺陷19-20

笔者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石墨烯/壳聚糖材料(G/Cs),使用XRD、SEM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以确定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复合均匀程度。以罗丹明B(Rh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初始pH、污染物浓度、吸附剂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RhB的最佳吸附工艺条件,并运用灰色关联系统理论,计算影响材料吸附染料系统的主次因素。

1 实验方法

1.1 石墨烯/壳聚糖材料的制备

称量500 mg的石墨烯缓慢倒入盛有500 mL去离子水的烧杯中,超声2 h,得到1 g/L的石墨烯悬浮液。称取等量的壳聚糖,放入25 mL的3%的冰乙酸中,超声30 min充分溶解后,缓慢倒入之前的石墨烯悬浮液,随后将体系置于超声洗涤器中超声搅拌1 h,然后电动搅拌16 h。用去离子水对其进行离心洗涤直至中性,放入冰箱冷冻,得到的固体置于冷冻干燥箱中干燥,至粉末状,得到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材料。

1.2 材料表征

1.2.1 SEM表征

采用日本岛津SSX-5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SEM表征,加速电压为0.5~30 kV,10 V/步;放大倍数20~30万;二次电子像点分辨率≤3.5 nm;用碳双面胶把待测样品黏在铜质载体上面,喷金,干燥,测试。

1.2.2 XRD表征

采用荷兰帕纳科公司X’PertPro MPD型X射线衍射仪对材料进行分析,铜靶测试、X射线发生器在加速电压、电流分别为40 kV、40 mA处进行,扫描范围(2θ)为0°~167°,分辨率为0.037°,最小步长为0.000 1°。

1.3 批量吸附实验

将适量的G/Cs添加到50 mL一定浓度的染料溶液中,将混合液放置在水浴振荡器中振荡一段时间达到吸附平衡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波长554 nm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计算G/Cs对罗丹明B的吸附容量。

2 材料的表征

2.1 SEM分析

由Cs的扫描电镜图可知,壳聚糖内部呈丝状结构,并存在大量孔隙,内部结构坚固,而G的表面比较光滑,呈絮状结构,存在大量褶皱。与Cs相比,G/Cs呈絮状,表面比较光滑,没有明显缝隙,存在石墨烯的特征褶皱,这是由于石墨烯的引入改善了壳聚糖的结构形态。另外根据元素分析图可以发现,G/Cs材料中存在氧元素,原因在于Cs是生物质,其主要元素构成为C、H、O,而石墨烯是碳质材料,这可以说明所制得材料为G/Cs材料。

2.2 XRD分析

图1是G/Cs的X射线衍射图。

图1

图1   石墨烯/壳聚糖(G/Cs)的XRD图


根据PDF卡片,G/Cs在20.057°处没有出现明显衍射峰,而是转移至25.399°处出现新的衍射峰,归因于石墨烯的负载,导致壳聚糖原有的2θ=20.057°处衍射峰被覆盖,致使没有出现;并且Cs在72.663°处发现尖锐衍射峰,对应层间距为1.300 nm,该衍射峰明显被增强,说明G/Cs材料的结晶度较高、粒径变大。

3 吸附实验

当Cs的剂量达到一定数值时才具有相对明显的吸附效果,并且当pH低至一定数值时,Cs会发生溶解,因此,首先探究初始pH对Cs、G/Cs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3.1 初始pH对G/Cs吸附影响

将5 mg的G/Cs、Cs、G分别放入到初始pH不同的50 mL 100 mg/L的RhB溶液中,在25 ℃、150 r/min条件下振荡24 h,结果见图2

图2

图2   初始pH对G/Cs、Cs、G吸附RhB效果的影响


图2可以看出,由于Cs分子中带有游离氨基,能够溶于强酸性溶液,Cs对RhB的吸附性在强酸性的条件下波动较大,随着pH增大,吸附容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吸附容量整体偏低;石墨烯材料对RhB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pH 4~7之间吸附容量平稳,达到320.87 mg/g;而G/Cs材料对RhB的吸附容量较高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出现峰值,分别在pH=4、pH=10处得到吸附容量的极大值,且pH=4处得到最大饱和吸附容量,吸附容量为369.11 mg/g。

3.2 污染物浓度对G/Cs吸附的影响

将5 mg的G/Cs、Cs、G分别加入到50 mL不同浓度的RhB溶液中,在25 ℃、150 r/min、pH=4下振荡24 h,结果见图3

图3

图3   污染物浓度对G/Cs、Cs、G吸附RhB效果的影响


图3可以看出,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大,Cs对染料的吸附容量缓慢增大,在污染物质量浓度到达300 mg/L时出现峰值,但整体的吸附容量偏低。而G和G/Cs对染料的吸附性明显较好,在低浓度的变化范围中,随着污染物浓度增加,材料的吸附容量都逐渐增加,G/Cs在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400 mg/L时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724.24 mg/g,之后在700 mg/g上下波动。这可以说明污染物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G/Cs材料吸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3.3 吸附剂质量对G/Cs吸附的影响

探究吸附剂质量(5~20 mg)对材料吸附染料的影响。将不同剂量的G/Cs加入到50 mL 100 mg/L的罗丹明B溶液中,在水浴振荡器内于25 ℃、150 r/min、pH=4条件下振荡24 h,结果见图4

图4

图4   吸附剂质量对G/Cs吸附RhB效果的影响


图4可以看出,随着G/Cs加入量的增加,该材料对RhB的吸附容量不断降低,且在本实验中,吸附材料剂量为5 mg时出现最大饱和吸附容量(617.15 mg/g),即5 mg为最佳的吸附剂投加量。原因在于增加吸附剂质量,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吸附活性位点,另一方面大量的吸附剂堆积在一起不能与染料充分接触,使得复合材料的单位吸附量却与投入量成反比,大量有效吸附位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了单位质量的吸附剂对染料吸附量的降低。

3.4 反应时间对G/Cs吸附的影响

将5 mg的G/Cs、Cs、G分别加入到50 mL 100 mg/L的RhB溶液中,在25 ℃、150 r/min、pH=4的条件下振荡一段时间,结果见图5

图5

图5   反应时间对G/Cs、Cs、G吸附RhB效果的影响


图5可以看出,Cs的吸附能力较弱,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其对RhB的吸附容量没有大幅度的升高。在反应前期,G和G/Cs对RhB的吸附容量呈波动增加的态势,这是由于吸附过程是吸附和解吸同时进行;随着时间增加,G/Cs在180~720 min内吸附作用增强,吸附容量增长幅度较大,直至12 h达到吸附饱和,此时的吸附容量最大为354.01 mg/g。而G材料需要在18 h后才达到吸附饱和,吸附容量为258.72 mg/g。

3.5 温度对G/Cs吸附的影响

将5 mg G/Cs、Cs、G分别加入到50 mL 100 mg/L的RhB溶液中,设置不同温度,在150 r/min、pH=4的条件下振荡24 h,结果见图6

图6

图6   反应温度对G/Cs、Cs、G吸附RhB效果的影响


图6可以看出,Cs对染料的吸附能力比较低,随着温度升高吸附容量逐渐上升,25 ℃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当温度逐渐升高,G/Cs和G对RhB的吸附容量大幅增长,在25 ℃达到峰值。当温度继续升高,其吸附容量开始下降,可能是因为布朗运动剧烈,不易于吸附剂捕捉染料分子;温度持续上升,吸附剂对罗丹明B的吸附容量再次升高。因此25 ℃是G/Cs和G吸附染料的最佳反应温度,此时G/Cs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352.69 mg/g,而G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95.52 mg/g。

根据上述内容,得出实验制得的G/Cs吸附50 mL RhB溶液的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H=4,污染物质量浓度为400 mg/L,吸附剂质量为5 mg,反应温度为25 ℃,反应时间为12 h,最后得出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856.95 mg/g。

3.6 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探究本次实验中所考虑到的影响因子对G/Cs吸附RhB的吸附性能影响程度,有必要对吸附实验考虑到的因素与实验结果量化分析21。G/Cs对RhB的吸附容量相关因素行为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G/Cs对RhB的吸附容量相关因素行为数据

项目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
x0(吸附容量)/(mg·g-1369.11724.53617.28350.85
x1(初始pH)44.54.54.5
x2(污染物质量浓度)/(mg·L-1100400100100
x3(吸附剂质量)/mg12.512.5512.5
x4(反应时间)/h2424241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首先建立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参考数列x0k),k=1,2,…,n;比较数列xik),i=1,2,…,m。然后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式(1)。

(1)

根据式(1)得到新的数据矩阵,见式(2)。

(2)

由式(2)得出:|s0|=594.460、|s1|=1.250、|s2|=300.000、|s3|=-7.500、|s4|=-6.000,同时得出式(3)。

(3)

由式(3)得出:|s1-s0|=593.210、|s2-s0|=294.460、|s3-s0|=601.960、|s3-s0|=600.460,同时得出式(4)。

(4)

由式(4)得绝对关联度:ε01=0.501、ε02=0.753、ε03=0.494、ε04=0.496,然后计算相对关联度,先求出xii=1,2,3,4)的初值项,见式(5)。

(5)

根据式(5)求出新的数据矩阵:

将上述矩阵诸如xii=0,1,2,3,4)的始点零化项为式(6)。

(6)

带入表1的数据得出式(7)、式(8)。

(7)

(8)

根据式(7),式(8)得出:|s0|=1.610,|s1|=0.312,|s2|=3.000,|s3|=-0.600,|s4|=-0.250;|s1-s0|=1.300,|s2-s0|=1.390,|s3-s0|=2.210,|s3-s0|=1.860,同时得出式(9)。

(9)

由式(9)得到相对关联度:γ01=0.692,γ02=0.801,γ03=0.476,γ04=0.363。

θ=0.5,由ρ0i=θε0i+(1-θγ0ii=1,2,3,4,得到综合关联度:ρ01=0.597,ρ02=0.777,ρ03=0.485,ρ04=0.429。

通过计算,得到ρ02 >ρ01 >ρ03 >ρ04,可知:x2(污染物浓度)>x1(初始pH)>x3(吸附剂质量)>x4(反应时间)。即污染物浓度对G/Cs吸附RhB容量的影响最大,初始pH对其吸附容量的影响仅次于污染物浓度,反应时间的影响最小。

4 结论

(1)采用冷冻干燥制备法成功制备G/Cs材料,改善了Cs的结构形态,具有经济性、高效性、可行性的特点。

(2)实验结果表明:在25 ℃、pH=4、石墨烯/壳聚糖用量0.1 g/L的条件下,对400 mg/L的罗丹明B污染物反应12 h后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达856.95 mg/g。

(3)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污染物浓度这一影响因子对G/Cs吸附材料吸附罗丹明B的能力影响最大,反应时间对其影响最小。

参考文献

任南琪, 周显娇, 郭婉茜, .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J]. 化工学报, 2013, 64 (1): 84- 9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3.01.011      [本文引用: 1]

Isah A U , Abdulraheem G , Bala S , et al.

Kinetics, equilibrium and thermodynamics studies of C.I. Reactive Blue 19 dye adsorption on coconut shell based activated carbon

[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5, 102:265- 273.

URL    

Zhang T , Wang Y M , Peng C S , et al.

Review on the treatment of dye wastewater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 2016, 22 (1): 36- 40.

URL     [本文引用: 1]

杨胜韬, 赵连勤.

石墨烯吸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0 (2): 203- 218.

URL     [本文引用: 1]

杨晓霞.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6.

URL    

吴楠.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3.

URL     [本文引用: 1]

李艳丽.新型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有机废水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16.

URL     [本文引用: 1]

徐静, 闻宏亮, 欧阳建波, .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材料对甲烯蓝的吸附动力学

[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9 (4): 400- 404.

URL     [本文引用: 1]

吕生华, 李莹, 杨文强, .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J]. 材料工程, 2016, 44 (10): 119- 128.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6.10.017     

Peter A , Mihaly-Cozmuta L , Mihaly-Cozmuta A , et al.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photoactivity of two types of graphene oxide-TiO2 composites

[J]. Chemical Papers, 2015, 69 (6): 780- 795.

URL     [本文引用: 1]

Czajka M , Shanks R A , Kong I .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and inclusion in composites with poly(styrene-b-butadiene-b-styrene)

[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5, 22 (1): 636- 643.

URL    

Li H Y , Wang W A , Cheng L ,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oxide/PMMA nanocomposites with amino-terminated vinyl polydimethylsiloxane phase interfaces

[J]. Journal of Polymer Engineering, 2016, 36 (9): 102- 210.

URL     [本文引用: 1]

陈元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6.

URL     [本文引用: 1]

许晓琪.氧化石墨烯复合海绵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6.

URL     [本文引用: 1]

王佳伟.改性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17.

URL     [本文引用: 1]

Wang Q , Zhang J P , Wang A Q .

Freeze-drying:A versatile method to overcome re-aggregation and improv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palygorskite for sustained release of ofloxacin

[J]. Applied Clay Science, 2014, 87:7- 13.

DOI:10.1016/j.clay.2013.11.017      [本文引用: 1]

Russo P , Hu A M , Compagnini G .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porous graphene:A review

[J]. Nano-Micro Letters, 2013, 5 (4): 260- 273.

DOI:10.1007/BF03353757     

Kamiya S , Takamatsu H , Sonobe T , et al.

The physicochemical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raffinose during freeze-dry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4, 465 (1/2): 97- 101.

URL     [本文引用: 1]

Yu B W , Xu J , Liu J H , et al.

Adsorption behavior of copper ions on graphene oxide-chitosan aeroge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 1 (4): 1044- 1050.

DOI:10.1016/j.jece.2013.08.017      [本文引用: 1]

Onyszko M , Urbas K , Aleksandrzak M , et al.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nd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 Polish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2015, 17 (4): 95- 103.

DOI:10.1515/pjct-2015-0074      [本文引用: 1]

慕金波.

灰色物元分析及其在环境治理工程方案评标中的应用

[J]. 污染防治技术, 1997, 10 (1): 5- 10.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