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19, 39(11): 36-40 doi: 10.11894/iwt.2018-0869

试验研究

PC-CS复合材料对甲苯增溶废水的吸附

陆晓慧,, 史宁, 王西亭, 张颖, 苟乐, 彭啸, 吴燕,

Adsorption of toluene-solubilized wastewater by PC-CS composites

Lu Xiaohui,, Shi Ning, Wang Xiting, Zhang Ying, Gou Le, Peng Xiao, Wu Yan,

通讯作者: 吴燕,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uyan@tust.edu.cn

收稿日期: 2019-09-2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80060444
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710057061
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  2015LG08
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1703A304

Received: 2019-09-22  

Fund supporte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80060444
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710057061
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  2015LG08
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1703A30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陆晓慧(1991-),硕士E-mail:838962846@qq.com , E-mail:838962846@qq.com

摘要

简述了多孔碳-碳球材料(PC-CS)的制备方法。通过N2-吸附/脱附、SEM、TEM、XRD等测试及吸附实验分析PC-CS对K12、TX-100和AES三种表面活性剂增溶废水中甲苯的吸附性能,并探讨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中,PC-CS对K12增溶废水中甲苯的吸附量最高,其最大吸附量为1 164.9 mg/g,吸附率达到97.1%,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关键词: 多孔碳-碳球 ; 泡沫碳 ; 吸附 ; 增溶 ; 甲苯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porous carbon-carbon sphere(PC-C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dsorption of PC-CS on toluene in K12, TX-100 and AES solubilized wastewater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N2-adsorption/desorption, SEM, TEM and XRD, and its adsorption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three surfactants, PC-CS had the highest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oluene in K12 solubilized wastewater. Its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1 164.9 mg/g, and the adsorption rate was 97.1%. Besides,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was in accordance with Langmuir model and second-order kinetic equation.

Keywords: porous carbon-carbon spheres ; carbon foam ; adsorption ; solubilization ; toluene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陆晓慧, 史宁, 王西亭, 张颖, 苟乐, 彭啸, 吴燕. PC-CS复合材料对甲苯增溶废水的吸附. 工业水处理[J], 2019, 39(11): 36-40 doi:10.11894/iwt.2018-0869

Lu Xiaohui. Adsorption of toluene-solubilized wastewater by PC-CS composites.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19, 39(11): 36-40 doi:10.11894/iwt.2018-0869

作为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化学品,苯、甲苯等是最为常见的原料。表面活性剂对苯系物具有增溶作用,且广泛应用于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但所形成的苯系物增溶废水具有高毒性和难降解性,且远远超过污水排放标准。据报道1,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苯系物的挥发速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变小,挥发的半衰期值变大,是水体中主要有机污染物之一。因此,从水中去除这些有机污染物十分关键1-5。目前增溶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氧化法和生物法。吸附法是物理法的一种,吸附法因具有操作简便、净化效率高、吸附量大及吸附选择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有机废水的处理6-7。多孔碳材料是一种高效吸附剂,具有丰富的孔洞结构,其孔径大小不一,呈现各种不规则的形状,且比表面积较大,能较好吸附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8-11。生物质富含碳元素,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原料来制备炭材料12-16。但目前对利用吸附法处理废水中有机物仍存在一些不足:(1)吸附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较繁琐;(2)吸附材料通常因表面疏水性较强,而不能实现与污染水体的充分接触。因此制备具有亲疏水双微区的复合吸附材料是本课题研究重点,提高吸附材料亲水性,进而实现吸附材料与水体的充分接触,吸附材料疏水区对甲苯增溶胶束的锚定,从而提高吸附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效率。

本研究基于以上吸附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特点,探究以稻壳炭、葡萄糖等为原料制备亲水性较好的多孔碳-碳球材料(PC-CS),选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甲苯废水进行增溶;通过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研究该复合材料对表面活性剂增溶甲苯废水的吸附性能。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稻壳炭(粗纤维35.5%~45%、木质素21%~26%、多聚戊糖16%~21%、灰分11.4%~22%等),市售;聚氨酯泡沫塑料(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市售;甲苯、氧化锌、十二烷基硫酸钠(K12)、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曲拉通X-100(TX-1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等,均为市售分析纯。

ZEISS EVO18 SEM型扫描电子显微镜,FEI香港有限公司;XD-2型X射线衍射仪、TU-19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utosorb-iQ-MP型全自动比表面与孔径分析仪,美国康塔公司;100 mL水热反应釜,济南恒化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PC材料的制备

(1)将稻壳炭置于石英舟中,在氮气气氛中进行炭化处理,以2 ℃/min的速率升温至400 ℃下煅烧并保温20 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炭渣。取5 g炭渣加入100 mL浓度为2 mol/L的KOH溶液中浸渍12 h,过滤,蒸馏水洗涤至中性,放置105 ℃烘箱2 h至烘干。

(2)将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浸泡的聚氨酯泡沫(1 cm×1 cm×1 cm的小正方体)在50 ℃的恒温水浴中水解60 min后反复洗涤至中性,烘干,冷却至室温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3)9 g玉米淀粉与91 g水混合,在100 ℃恒温水浴条件下加热,搅拌形成黏稠液后,加入1 g氧化锌、3 g浸渍处理过的稻壳炭,形成均匀稳定的碳源溶液。在配制好的碳源溶液中放入备用聚氨酯泡沫,不断搅拌充分浸渍20 min后取出置于培养皿中进行固化、活化处理得泡沫碳(PC)。

1.2.2 PC-CS材料的制备

取30 mL浓度为0.5 mol/L的葡萄糖溶液,加入0.375 g泡沫碳,超声分散10 min后,在容量为50 mL的水热反应釜中,于180 ℃反应5 h,自然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和乙醇分别洗涤3次后烘干备用,即为多孔碳-碳球材料(PC-CS)。

1.3 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的增溶实验

通过表面张力仪测得表面活性剂K12、TX-100、AES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8、0.2、0.625 mmol/L。

配制不同浓度的K12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分别滴加过量的甲苯搅拌,离心。通过测定下层饱和甲苯溶液的甲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据表面活性剂中甲苯的标准曲线求出溶质的增溶量,TX-100和AES溶液的增溶实验同K12。

1.4 复合材料对甲苯增溶废水的吸附实验

1.4.1 饱和吸附量测定及吸附动力学实验

分别取80 mL K12、TX-100、AES的临界浓度的水溶液于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1 400 mg/L(CMC下增溶甲苯的最大质量浓度)甲苯溶液,分别在293、313、333 K恒温培养振荡器中恒温振荡,待其充分混合均匀后,向其中加入1 g/L的PC-CS材料,继续振荡,间隔一定时间取样离心后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上层清液的吸光度,计算吸附量。

为了分析PC-CS吸附甲苯的吸附速率并探讨吸附机理,采用2种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见式(1)、式(2)。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表达式17

(1)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达式18

(2)

式中:qeqt——分别为平衡吸附量、t时刻的吸附量,mg/g;

K1——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1

K2——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mg/(g·min)。

1.4.2 等温吸附实验

在一系列100 mL碘量瓶中分别加入20 mL的浓度为8 mmol/L的K12溶液、1 g/L的PC-CS和不同量的甲苯,分别于293、313、333 K下,在恒温振荡器中振荡一定时间,取样离心后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上层清液的吸光度,计算甲苯的吸附量。

TX-100和AES溶液中吸附实验同K12,浓度均为临界胶束浓度。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分别描述了均匀表面单层吸附和非均匀表面非均匀吸附19-22,其表达式分别见式(3)、式(4)。

(3)

(4)

式中:Ce——吸附平衡时甲苯的质量浓度,mg/L;

qeqm——分别为平衡吸附量、最大吸附量,mg/g;

b——吸附平衡常数,L/mg;

Kfn——均为Freundlich常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X射线衍射

图1为稻壳炭、PC-CS、PC的XRD图。

图1

图1   多孔碳材料的XRD图


图1可以看出,稻壳炭在2θ=26.6°左右出现衍射尖峰,说明其中含有大量的SiO2;经过KOH活化处理的PC,去除了大部分的SiO2。PC-CS和PC衍射峰无明显差别。在2θ为31.7°、34.4°、36.6°、47.5°、56.6°、62.8°、67.9°处出现很强的尖锐的衍射峰为纤锌晶型的ZnO,ZnO可以吸附并分解附着在多孔碳表面或空隙中的空气中的杂质23,从而保证PC-CS有足够的活性位点吸附甲苯分子。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

图2(a)为PC-CS的SEM图。可以看出,PC-CS复合材料表面和内部均匀分布着大量的碳球,且没有出现团簇的现象。图2(b)是PC-CS的碳球边缘形貌的HR-TEM图。由图2(b)可以看出,碳球表面附着一层无定形碳,且可以看出,该无定形碳呈局部蠕虫状不规则结构,进一步证明多孔碳与碳球的高效复合且吸附潜能进一步提升。且多孔碳与碳球复合后复合材料PC-CS接触角减小,约为63°,亲水性增强。同时复合材料PC-SC表面形成亲/疏水双区,当单分子表面活性剂或胶束携带甲苯分子吸附于材料表面时,表面活性剂与甲苯发生定向分离,使得甲苯稳定吸附在复合材料表面,进而提高甲苯吸附量。

图2

图2   复合碳材料的SEM图和TEM图


2.3 N2吸附/脱附分析

图3(a)是PC-CS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图3(b)是PC-CS的孔径分布曲线。从图3(a)可以看出,复合材料PC-CS的曲线类型属于典型的Ⅳ型曲线,表明材料具有介孔结构。PC-CS在相对压力较高时才出现毛细管凝聚现象,其滞后环比较落后,孔多属于H1型。吸附脱附曲线陡峭,这说明复合材料的介孔孔径较大,以中孔为主。复合材料PC-CS平均孔径为40 nm,为介孔材料,同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约为79 m2/g,可以为污染物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

图3

图3   PC-CS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


2.4 吸附性能及吸附动力学

图4表示分别在293、313、333 K条件下,PC-CS对K12、AES、TX-1003种表面活性剂增溶甲苯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表1是其对应的吸附动力学拟合参数。

图4

图4   不同温度下PC-CS对K12、AES、TX-100增溶甲苯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表1   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温度/K表面活性剂实际饱和吸附量qt/(mg·g-1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qe/(mg·g-1K1/min-1R2qe/(mg·g-1K2/(mg·g-1·min-1R2
293K12730.0675.82.307 90.931 9737.90.005 90.978 4
AES711.2648.34.123 90.915 9690.90.011 80.972 0
TX-100500.0460.44.019 70.916 6496.80.015 90.972 7
313K12843.0805.14.552 40.913 8826.70.010 90.984 3
AES809.6771.33.523 60.919 8796.80.008 60.981 2
TX-100635.4591.74.305 70.915 0608.40.014 10.983 1
333K12984.0936.56.838 00.906 8954.70.014 70.973 6
AES911.2859.57.219 20.906 1875.50.017 00.965 6
TX-100723.5685.76.795 50.906 9699.10.020 00.975 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4表1得:293 K时,复合材料PC-CS对K12、TX-100、AES甲苯增溶废水的实际饱和吸附量分别为730.0、500.0、711.2 mg/g,且随温度升高饱和吸附量增大。可以看出,复合材料PC-CS对K12甲苯增溶废水的饱和吸附量最大,是因为3种表面活性剂中K12的HLB值最大为40,其亲水性较其他两种表面活性剂强,从而能更多地吸附在亲水性较强的PC-CS复合材料上,进一步提高了甲苯的吸附量。张玲等11研究多孔炭质材料的孔结构特性及对苯酚的吸附性能得出:多孔炭质材料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为187.5 mg/g,通过对比发现复合材料PC-CS对增溶后有机废水的吸附效果较好。在不同温度下,PC-CS对甲苯增溶废水吸附的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相关系数R2>0.96,高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因此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

2.5 吸附热力学

图5表示分别在293、313、333 K条件下,PC-CS对K12、AES、TX-100增溶甲苯的吸附等温线,表2是其对应的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参数。

图5

图5   不同温度下PC-CS对3种表面活性剂增溶甲苯的吸附等温线


表2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参数

温度/K表面活性剂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
qm/(mg·g-1b/(L·mg-1R2KfnR2
K12787.20.007 00.996 9126.452.586 90.906 9
293AES755.10.004 60.998 4117.392.564 50.899 0
TX-100545.30.000 80.988 549.5601.374 20.900 2
K121 000.10.029 80.996 8152.632.065 80.954 6
313AES898.30.006 80.986 9126.402.668 20.916 3
TX-100681.70.001 30.992 644.7801.104 10.936 2
K121 164.90.111 00.996 2307.442.796 30.952 0
333AES1 047.40.015 50.988 1154.892.728 50.935 4
TX-100830.90.001 90.992 247.2801.082 00.949 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5表2得:不同温度下,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相关系数较Freundlich高,说明PC-CS对3种表面活性剂增溶甲苯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293~333 K范围内,3种表面活性剂中,复合材料对表面活性剂K12增溶甲苯废水的吸附平衡常数b最大,吸附效果最好。333 K时,PC-CS对K12增溶甲苯体系的最大吸附量为1 164.9 mg/g,吸附完成体系中甲苯平衡质量浓度约为40.9 mg/L,吸附率达到97.1%。周烈兴23通过对微波处理废触媒制备的活性炭对苯和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得出:30 ℃条件下,掺杂活性炭对苯的理论最大吸附量约为277.8 mg/g,且对甲苯有相似的吸附效果,最大偏差仅6%。通过对比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PC-CS复合材料对K12增溶甲苯体系的高效吸附性能。

2.6 复合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

选用浓度为8 mmol/L的K12增溶1 000 mg/L的甲苯,加入1 g/L的PC-CS复合材料进行吸附实验,实验完成后,进行抽滤,烘干,将滤渣进行重复试验,如此反复进行8次,进行循环使用性能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PC-CS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其对甲苯的吸附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不断吸附甲苯过程中,一部分甲苯占据了复合材料的孔隙结构所导致的。复合材料PC-CS重复使用8次后,其对甲苯的吸附率仍在70%以上,说明该种复合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较强,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使用。

3 结论

(1)PC-CS复合材料表面和内部均匀分布着大量的碳球,且没有出现团簇的现象;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提高,可以与甲苯增溶废水均匀混合;PC-CS表面分布着大量均一的CS,吸附潜能增强。

(2)20~60 ℃温度范围内,3种表面活性剂中,复合材料PC-CS对K12增溶甲苯的饱和吸附量最大。333 K时,PC-CS对K12增溶甲苯体系的最大吸附量为1 164.9 mg/g,吸附率达到97.1%。复合材料PC-CS重复使用8次后,其对甲苯的吸附率仍在70%以上。

(3)复合材料PC-CS对3种表面活性剂增溶的甲苯溶液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速率常数增大;吸附过程均属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说明复合材料PC-CS对甲苯增溶废水存在物理吸附的基础上也存在单分子层吸附形式的化学吸附。

参考文献

沈学优, 孙俊杰, 马战宇, .

表面活性剂对苯系物在静水面挥发的影响

[J]. 环境科学, 2005, 26 (1): 122- 126.

DOI:10.3321/j.issn:0250-3301.2005.01.026      [本文引用: 2]

田雷.复合介质PRB去除地下水中氯代烃和苯系物混合污染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杨巍. 水污染控制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1- 7.

Butterfield M T , Agbaria R A , Warner I M .

Extraction of volatile PAHs from air by use of solid cyclodextrin

[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6, 68 (7): 1187- 1190.

DOI:10.1021/ac9510144     

Huang H L , Lee W M G .

Enhanced naphthalene solu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effect of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J]. Chemosphere, 2001, 44 (5): 963- 972.

DOI:10.1016/S0045-6535(00)00367-2      [本文引用: 1]

林仁漳, 陈玉成, 魏世强.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催化氧化技术及其进展

[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 (5): 49- 54.

URL     [本文引用: 1]

何黎, 白娟, 殷俊, .

苯系物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

[J]. 应用化工, 2017, (10): 179- 182.

URL     [本文引用: 1]

杨通在, 罗顺忠.

氮吸附法表征多孔材料的孔结构

[J]. 炭素, 2006, (1): 17- 22.

DOI:10.3969/j.issn.1001-8948.2006.01.004      [本文引用: 1]

余梅芳, 胡晓斌, 王康成, .

KOH活化制备高比表面积竹活性炭研究

[J]. 浙江林业科技, 2006, 26 (3): 17- 20.

DOI:10.3969/j.issn.1001-3776.2006.03.004     

周旭健.

多孔碳材料对二噁英吸附性能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 38 (1): 76- 81.

URL    

张玲, 詹肇麟, 张天栋, .

高比表面积多孔炭质材料的孔结构特性及对苯酚的吸附

[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 (2): 123- 125.

URL     [本文引用: 2]

史蕊, 李依丽, 尹晶, .

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

[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 (8): 3428- 3432.

URL     [本文引用: 1]

孙鹏.

稻谷壳深加工工艺及设备探索

[J]. 大众科技, 2007, 9 (2): 120- 121.

URL    

吴京凤, 党昱, 白波, .

酵母基多孔碳珠对染料废水的吸附特性研究

[J]. 应用化工, 2013, 42 (3): 425- 429.

URL    

黄曼雯, 刘敬勇, 蔡华梅, .

柚子皮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1): 143- 147.

DOI:10.3969/j.issn.1001-3601.2012.01.045     

纪趁趁, 葛雪松, 李平, .

淀粉/蒙脱土复合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 45 (1): 237- 239.

URL     [本文引用: 1]

Ni Z M , Xia S J , Wang L G , et al.

Treatment of methyl orange by calcin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in aqueous solution:Adsorption property and kinetic studies

[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7, 316 (2): 284- 291.

DOI:10.1016/j.jcis.2007.07.045      [本文引用: 1]

Ho Y S , McKay G .

Pseudo-second order model for sorption processes

[J]. Process Biochemistry, 1999, 34 (5): 451- 465.

DOI:10.1016/S0032-9592(98)00112-5      [本文引用: 1]

邓述波, 余刚. 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23- 26.

[本文引用: 1]

姚超, 刘敏, 李为民, .

凹凸棒石/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6): 1211- 1219.

URL    

高淑玲, 杨翠玲, 罗鑫圣, .

坡缕石黏土污泥对水相中亚甲基蓝吸附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1): 78- 84.

URL    

姜德彬, 余静, 叶芝祥, .

磁性纳米复合物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及其机理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 (6): 1763- 1772.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6.06.025      [本文引用: 1]

周烈兴.

活性炭掺杂氧化锌对苯的吸附等温线测定及甲苯的吸附等温线预测

[J]. 功能材料, 2010, 41 (8): 1473- 1476.

URL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