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20, 40(1): 63-66 doi: 10.11894/iwt.2018-1145

试验研究

煤化工废水中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分离工艺研究

裴旭东,, 陈卫红, 李朝恒

Study on separation process of sodium sulfate-sodium chloride-sodium nitrate in coal chemical wastewater

Pei Xudong,, Chen Weihong, Li Chaoheng

收稿日期: 2019-12-10  

Received: 2019-12-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裴旭东(1975—),高级工程师E-mail:peixudong.segr@sinopec.com , E-mail:peixudong.segr@sinopec.com

摘要

根据硫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钠溶解度曲线及Na+//Cl-、SO42--H2O三元水盐体系相图,制定了分盐结晶工艺方案,考察了一次蒸发率、冷冻温度、二次蒸发率等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一次蒸发率为68%,冷冻温度为-5℃,二次蒸发率为70%,采用本方案得到了纯度为96.7%的硫酸钠、94.3%的氯化钠和98.4%的硝酸钠,产品都达到工业标准,解决了杂盐危废问题,消除了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盐的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 水盐体系 ; 分盐结晶 ; 资源化利用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olubility curves of sodium sulfate, sodium chloride and sodium nitrate and the phase diagram of Na+//Cl- and SO42--H2O ternary water-salt system, a salt separation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scheme was established. The effects of parameters such as primary evaporation rate, secondary evaporation rate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 on the separation effect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rimary evaporation rate was controlled at 68%, the freezing temperature was -5℃, and the secondary evaporation rate was 70%, the separation purities of sodium sulfate, sodium chloride and sodium nitrate reached 96.7%, 94.3% and 98.4%, respectively, which all meet industrial standards. Therefore, this study solves the problem of hazardous salt waste, eliminates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truly realizes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alt.

Keywords: coal chemical wastewater ; water-salt system ;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salt separation ; resource utilization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裴旭东, 陈卫红, 李朝恒. 煤化工废水中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分离工艺研究. 工业水处理[J], 2020, 40(1): 63-66 doi:10.11894/iwt.2018-1145

Pei Xudong. Study on separation process of sodium sulfate-sodium chloride-sodium nitrate in coal chemical wastewater.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20, 40(1): 63-66 doi:10.11894/iwt.2018-1145

近年来,随着煤化工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高浓度盐水处理工艺单元产生无法资源化利用的结晶杂盐,主要为氯化钠、硫酸钠以及少量硝酸钠。环保部发布的《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将其定性为危险废物1-2。但危废处理的成本较高(约3 000元/t),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分离3-4,分离出的氯化钠、硫酸钠制成工业盐或其他用途,从而实现高盐废水的零排放及资源化应用5

本研究依据硫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和Na+//Cl-、SO42--H2O三元水盐体系相图6制定了详细的分盐结晶实验方案,通过对高盐废水中的杂盐进行分质结晶,实现了硫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钠的分离,产品达到工业标准。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某煤制油外排废水,先进行预处理(生物处理、氧化降COD、软化过滤、反渗透等),将盐质量分数提高到15%以上,得到浓盐水,其组成见表1

表1   某煤制油废水组成

项目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H2O合计
质量分数/%7.697.002.31831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2 实验原理

硝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均易溶于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7图1

图1

图1   硝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图1可知,硝酸钠的溶解度远高于硫酸钠和氯化钠,并且随温度的上升而显著增加,而且硝酸钠含量低,在蒸发过程中,先结晶的必然是硫酸钠和氯化钠,因此实验方案中先对硫酸钠和氯化钠进行分离。

Na+//Cl-、SO42--H2O体系在-5、100 ℃时的相平衡8-9图2

图2

图2   Na+//Cl-、SO42--H2O结晶分盐三元相图


其中NBC为100 ℃时氯化钠、硫酸钠饱和溶解度曲线,BAN是氯化钠结晶区,BCE是硫酸钠结晶区,ABE是氯化钠、硫酸钠的混合结晶区。M点为废水初始浓度点,首先进行蒸发浓缩,系统沿OM到达P点,进入硫酸钠结晶区,控制一次蒸发率(蒸发量与废水质量比)使蒸发点不超过Q点,结晶析出硫酸钠,液相点到达B点。在B点时降温至-5 ℃,析出十水硫酸钠和二水氯化钠晶体,此时液相点落在R点上,再蒸发浓缩,进入氯化钠结晶区,液相点落在100 ℃饱和溶解度曲线S点上,控制二次蒸发率(蒸发量与母液质量比)使蒸发点不超过T点,析出氯化钠结晶,从而实现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分离。

1.3 分盐结晶工艺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了分盐结晶工艺方案10,具体操作步骤:(1)一次蒸发,蒸发温度为100 ℃,先进入硫酸钠结晶区,控制蒸发终点,结晶析出硫酸钠,趁热过滤;(2)高温滤液降温冷冻,析出含结晶水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混盐,杂盐返回原料中;(3)冷冻母液再进行二次蒸发,进入氯化钠结晶区,控制蒸发终点,结晶析出氯化钠,趁热过滤;(4)二次蒸发滤液再降温,析出硝酸钠晶体,过滤分离得硝酸钠晶体,工艺流程见图3

图3

图3   分盐结晶工艺流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一次蒸发率对硫酸钠结晶纯度的影响

对一次蒸发析出的结晶趁热过滤、烘干,并分析硫酸钠纯度,考察一次蒸发率对硫酸钠结晶纯度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图4   一次蒸发率对硫酸钠结晶纯度的影响


图4可知,废水经过蒸发浓缩,在一次蒸发率为46%时出现晶体后,起始硫酸钠产品的纯度基本保持不变,随着一次蒸发水量的增加,硫酸钠产品纯度逐渐降低,氯化钠质量分数升高,说明进入了混合结晶区。为保证硫酸钠在一次蒸发阶段能完全结晶,从图中可以看出,控制一次蒸发率为68%是合适的,此时硫酸钠在保证纯度的前提下能结晶完全,与图2理论分析的Q点是一致的。

2.2 冷冻温度对母液的影响

对一次蒸发过滤后的高温滤液进行降温冷冻,因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急剧降低,冷冻会析出晶体,此时母液的组成发生改变,硫酸钠质量分数进一步降低,二次蒸发进入氯化钠结晶区,保证了氯化钠的纯度,考察不同冷冻温度对母液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冷冻温度的影响

冷冻温度/℃氯化钠质量分数/%硫酸钠质量分数/%
1015.03.1
015.01.2
-515.00.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2可知,温度越低,冷冻母液中硫酸钠析出越完全,-5 ℃时母液中硫酸钠质量分数已降至0.6%,由图2可以看出,系统已到R点,这样二次蒸发时系统沿OR线进入氯化钠结晶区时,保证了最大量氯化钠晶体的析出。

2.3 二次蒸发率对氯化钠结晶纯度的影响

对二次蒸发析出的结晶趁热过滤、烘干,并分析氯化钠纯度,考察二次蒸发率对氯化钠结晶纯度的影响,结果见图5

图5

图5   二次蒸发率对氯化钠结晶纯度的影响


图5可知,母液经过蒸发浓缩出现晶体后趋势与硫酸钠结晶相似,经过蒸发浓缩在二次蒸发率为45%出现晶体后,起始氯化钠产品的纯度基本保持不变,随着蒸发水量的增加,氯化钠产品纯度逐渐降低,为保证氯化钠能完全结晶,控制二次蒸发率为70%是合适的,此时氯化钠在保证纯度的前提下结晶完全,与图2理论分析中的T点是一致的。

2.4 硝酸钠的分离

实验过程中,二次蒸发结晶后的滤液中含微量硫酸钠、氯化钠和大量的硝酸钠,考虑到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大,将二次蒸发结晶后的滤液再次降温,可大量析出硝酸钠晶体。为此,对二次蒸发结晶后的滤液再一次冷却,得到结晶产品,晶体组成分析见表3

表3   冷却温度对晶体组成的影响

冷却温度/℃硝酸钠
/%
硫酸钠
/%
氯化钠
质量分数/%
2098.70.40.9
1098.40.51.1
598.00.61.4
097.80.71.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3可知,0~20 ℃下冷却对结晶产品的组成影响不大,结晶所得的硝酸钠纯度达到98%,达到了GB/T 4553—2002工业硝酸钠合格品的标准,基本能够满足工业品要求。

硝酸钠结晶后的滤液组成见表4

表4   结晶后的滤液组成

冷却温度/℃硝酸钠
质量分数/%
硫酸钠
质量分数/%
氯化钠
质量分数/%
2028.82.214.2
1027.61.815.6
530.62.813.6
031.21.814.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4可知,结晶后的滤液中仍含有大量的硝酸钠和氯化钠,而硫酸钠的含量很低,可以将这股滤液再返回,与二次蒸发溶液混合,既防止了硫酸钠的累积,又无外排废液。为此考察了滤液返回时的蒸发结晶情况,实验条件不变,所得晶体组成见表5

表5   晶体组成 %

晶体组成硝酸钠硫酸钠氯化钠
一次蒸发1.296.72.1
二次蒸发4.61.194.3
低温结晶98.40.51.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5可知,硝酸钠结晶后的滤液返回低温冷冻阶段进行二次蒸发,对晶体组成影响不大,分盐结晶出的产品都达到了工业品标准。

3 结论

(1)根据硫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钠溶解度曲线和硫酸钠-氯化钠-H2O三元水盐体系相图,制定了分盐结晶工艺方案,先对硫酸钠和氯化钠进行了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钠晶体达到了GB/T6009—2014工业无水硫酸钠Ⅲ类合格品(>92%),氯化钠晶体达到了GB/T 5462—2003日晒工业盐Ⅱ类标准(>92%)。

(2)将氯化钠二次蒸发结晶后的母液再次降温,析出硝酸钠晶体纯度高达98%,达到了GB/T 4553—2002工业硝酸钠合格品的标准,硝酸钠结晶后的滤液返回低温冷冻阶段对结晶产品无影响。

(3)实验表明分盐结晶工艺技术可行,操作方便,是实现废水中盐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杂盐危废排放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庄海峰, 袁小利, 韩洪军.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

[J]. 工业水处理, 2017, 37 (1): 1- 6.

URL     [本文引用: 1]

姚硕, 刘杰, 孔祥西, .

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J]. 工业水处理, 2016, 36 (3): 16- 21.

URL     [本文引用: 1]

张桐, 刘健, 霍卫东, .

煤化工反渗透浓缩液的"零排放"技术的研究现状

[J]. 工业水处理, 2016, 36 (2): 15- 20.

URL     [本文引用: 1]

邵国华, 方棣.

电厂脱硫废水正渗透膜浓缩零排放技术的应用

[J]. 工业水处理, 2016, 36 (8): 109- 112.

URL     [本文引用: 1]

徐成燕, 俞彬, 王小军, .

催化废水零排放及分盐中试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2018, 38 (5): 39- 41.

URL     [本文引用: 1]

张霞, 黄雪莉.

低温下Na+//Cl-, SO42-, NO3--H2O体系相平衡研究

[J]. 化学通报, 2015, 78 (4): 337- 341.

URL     [本文引用: 1]

赛世杰.

纳滤膜在高盐废水零排放领域的分盐性能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2017, 37 (9): 75- 78.

URL     [本文引用: 1]

牛自得. 水盐体系相图及其应用[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53- 59.

[本文引用: 1]

Hasan M , Rotich N , John M , et al.

Salt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by air-cooled eutectic freeze crystallization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7, 326, 192- 200.

DOI:10.1016/j.cej.2017.05.136      [本文引用: 1]

Sun J T .

Selection of high-salt wastewater treatment scheme for coalmade ethylene glycol technology

[J].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2017, 37 (4): 164- 167.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