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 2019, 39(9): 58-62 doi: 10.11894/iwt.2018-0246

试验研究

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的絮凝特征研究

李谢玲,

Study on floc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lluted water treated by PAC-PDMDAAC

Li Xieling,

收稿日期: 2019-07-9  

基金资助: 2017年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  Xm2017175

Received: 2019-07-9  

Fund supported: 2017年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  Xm201717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谢玲(1982-),硕士,讲师E-mail:13344981@qq.com , E-mail:13344981@qq.com

摘要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考察了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对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絮凝度测定仪(PDA)在线监测絮凝过程,分析了不同pH、不同搅拌条件下的FI指数、分形维数的絮凝特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AC与PDMDAAC的最佳质量比为5:1,PAC-PDMDAAC最佳投加量为30 mg/L,最佳pH为5.0。当快搅强度为100 r/min时,FI曲线的平衡值最大,絮凝效果最佳;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快搅时间分别增加至2 min和3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关键词: PAC-PDMDAAC ; 微污染水 ; 絮凝 ; FI指数 ; 分形维数

Abstract

In this study, inorganic-organic composite flocculants(PAC-PDMDAAC) was used to treat micro-polluted water. The effects of PAC-PDMDAAC mass ratio, dosage of PAC-PDMDAAC on the turbidity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removal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pH and stirring conditions on the flocculation index(FI) and fractal dimens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on-line monitoring by using 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r(PD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the ratio of PAC to PDMDAAC is 5:1, the dosage of PAC-PDMDAAC is 30 mg/L, and the pH value is about 8.0,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best flocculation effect is obtained at the fast stirring intensity of 100 r/min, as the equilibrium value of FI curve is the highest. When the fast stirring time is 1 min, the fractal dimension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ast stirring intensity. In contrast, as the fast stirring time extends to 2 or 3 min, respectively, the fractal dimens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ast stirring intensity.

Keywords: PAC-PDMDAAC ; micro-polluted water ; flocculation ; flocculation index ; fractal dimension

PDF (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谢玲. 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的絮凝特征研究. 工业水处理[J], 2019, 39(9): 58-62 doi:10.11894/iwt.2018-0246

Li Xieling. Study on floc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lluted water treated by PAC-PDMDAAC.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J], 2019, 39(9): 58-62 doi:10.11894/iwt.2018-0246

一般来说,将受到天然有机物、氨氮、微量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但经过处理后可再次利用的水源水统称为微污染水1,此类水源部分指标超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体规定的范围,而且污染物成分复杂、难以生物降解、危害较大,对微污染水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絮凝作为常规的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污染物,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适应污染物负荷变化大的优势2。微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较低,絮凝水解产物所能捕获的微粒较少,使得形成的絮体小而松散,沉降速度较慢,因此微污染水对絮凝反应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也一直是水处理技术领域的难点。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价格低廉、制备工艺成熟,在水处理领域受到了广泛应用3。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是一种阳离子型有机助凝剂,分子质量大、水溶性好、安全无毒,是近年来有机絮凝剂的研究热点4。将PAC与PDMDAAC制备成PAC- PDMDAAC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可发挥各组分的协同增效作用,弥补单一絮凝剂的缺点,从而提高污水的絮凝效果。

本研究针对微污染水的水质特征,以某水厂的水库水为研究对象,探讨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pH、搅拌条件对微污染水絮凝的影响作用机理,通过在线监测絮体的生长情况及分形维数调控絮体特性,获得最佳絮凝效果的运行条件,以期为水厂处理过程中降低絮体破碎程度、提高固液分离及后续处理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ZR4-6型混凝试验搅拌机,上海标卓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DA2000型絮凝度测定仪,英国Rank Brothers公司;ME2002E型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PHSJ-4A型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000型浊度仪,美国Hach公司;Multi N/C 3100型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德国Analytik Jena公司;ECLIPSE 80i型显微操作系统,日本Nikon公司。

试剂:PAC,工业级,盐基度为88.3%,重庆蓝洁自来水材料有限公司;PDMDAAC,黏度为1 000~ 3 000 mPa·s,山东鲁岳化工有限公司。

1.2 实验水质

实验用水为某水库水,水质指标:pH为7.03~ 7.41,温度为20~30 ℃,DOC为8.06~14.23 mg/L,DO为4.8~7.4 mg/L。

1.3 PAC-PDMDAAC复合絮凝剂的制备

将PAC按一定比例溶解于蒸馏水,在搅拌下缓慢倒入PDMDAAC,搅拌均匀使PAC与PDMDAAC按照不同比例互溶,制备出不同质量比的PAC-PDMDAAC复合絮凝剂。

1.4 实验方法

在烧杯中取1 L水样,在200 r/min快速搅拌2 min,40 r/min慢速搅拌15 min的条件下进行絮凝实验,采用PDA2000絮凝度测定仪监测絮体的入射光与透射光强度,通过测定FI指数(光强度震荡值的均方根与平均透射光强度的比值)5来反映不同pH条件下絮体的生长过程及絮凝特征6

搅拌结束后,静置30 min,然后迅速采集絮体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拍照,并利用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静置后,在烧杯液面3 cm以下收集上清液,用2000型浊度仪测定浊度;将上清液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用Multi N/C 3100型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测定DOC。

絮体的分形维数(D2)与絮体的投影面积A和长轴长度L的关系见式(1)7

(1)

式中:A——絮体面积,μm2

L——长轴长度,μm;

α——比例常数。

通过测定不同的AL,按照式(1)作图,所得斜率即为分形维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PAC与PDMDAAC质量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PAC-PDMDAAC投加量为20 mg/L时,不同PAC与PDMDAAC质量比对水库水浊度、DOC的去除效果见图1

图1

图1   PAC与PDMDAAC质量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图1可知,PAC与PDMDAAC质量比分别为20:1、10:1、5:1时,PAC-PDMDAAC对浊度、DOC去除率均随着PDMDAAC所占比例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浊度、DOC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2.1%、55.2%,这是因为带正电荷的PDMDAAC增强了PAC-PDMDAAC的电中和能力,通过压缩带负电污染物的扩散层,将污染物吸附在表面生成微絮体,同时絮体之间再经吸附架桥作用产生凝聚,形成尺寸更大的絮体,从而达到絮凝效果;当PAC与PDMDAAC质量比为2:1时,PDMDAAC含量偏高,PAC-PDMDAAC的黏度增大,高分子链间的交联程度变大,因此克服分子作用力达到扩散水解的难度也越大,导致PAC-PDMDAAC水解得不够彻底,影响了絮凝效果,此外过剩的PDMDAAC还会使脱稳的絮体周围带上相反的电荷而重新稳定,因此浊度、DOC去除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PAC与PDMDAAC质量比为5:1时的絮凝效果最佳。

2.2 PAC-PDMDAAC投加量对Zeta电位的影响

Zeta电位是表征体系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为了考察PAC-PDMDAAC的电中和能力,对比了PAC与PAC-PDMDAAC(质量比5:1)在不同投加量下体系中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见图2

图2

图2   投加量对Zeta电位的影响


图2可知,向体系中投加絮凝剂时,引入的异电荷会通过电中和作用使Zeta电位更趋近于0。当投加量为10 mg/L时,PAC与PAC-PDMDAAC所在体系的颗粒表面所带电荷较多,Zeta电位分别为-19.0、-15.2,较高的Zeta电位使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体系的稳定性增强,因此难以发生凝聚;随着投加量的增加,由于电中和作用颗粒表面带电荷变少,较低的Zeta电位使颗粒间的排斥力减小而使体系脱稳;在等电点时,颗粒间的排斥力最小,最易发生絮凝反应。在相同投加量下,投加PAC-PDMDAAC比PAC的Zeta电位上升得更快,当投加量为30 mg/L时,PAC-PDMDAAC已接近等电点,而PAC尚未达到等电点,说明PDMDAAC增强了PAC的电中和能力。

2.3 PAC-PDMDAAC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PAC与PDMDAAC质量比为5:1时,不同PAC-PDMDAAC投加量对水库水浊度、DOC的去除效果见图3

图3

图3   PAC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图3可知,浊度、DOC的去除率随投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PAC-PDMDAAC投加量由10 mg/L增加至30 mg/L时,浊度去除率由82.1%增长至94.6%,DOC去除率由41.2%增长至59.7%;PDMDAAC的高分子链结构可将PAC吸附于表面,增强了对污染物的电中和与吸附架桥能力,促进了絮体的生长;当PAC-PDMDAAC投加量较少时,长链上的吸附位点有限,无法有效吸附更多的污染颗粒,随着PAC-PDMDAAC投加量的增加,吸附位点逐渐增多,因此絮凝效率逐渐升高;随着投加量的继续增加,浊度与DOC去除率均有所减小,这是因为过量的PAC-PDMDAAC会覆盖在吸附饱和的胶体颗粒表面,使已脱稳的胶体颗粒再次达到稳定状态,导致絮凝效果降低。由此可见,PAC-PDMDAAC投加量为30 mg/L时的絮凝效果最佳。

2.4 pH对FI指数的影响

絮凝剂的水解产物是决定絮凝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pH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200 r/min快速搅拌2 min、40 r/min慢速搅拌15 min条件下,考察不同pH对FI指数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图4   pH对FI指数的影响


图4可知,在快速搅拌阶段,PAC-PDMDAAC复合絮凝剂迅速扩散并水解,微污染水中的污染物开始脱稳,FI指数逐渐增长;有研究表明,絮体粒径越大,FI指数越大,絮凝效果越显著8。随着慢速搅拌时间逐渐增加,微絮体发生凝聚与破碎,最终达到平衡状态,曲线的FI指数趋于平稳。在酸性范围内,PAC-PDMDAAC水解产物的正电荷密度较大,对带负电荷污染物的电中和能力较强,同时PAC的水解产物以高聚体铝与固态Al(OH)3的形态存在,可通过吸附架桥与络合反应对污染物产生絮凝作用,因此平衡时的FI指数较大;随着pH的逐渐增大,PAC水解产物中多核络合物的电荷密度减少,因此对污染物的电中和能力也有所减弱,从而导致絮凝效果降低,曲线平衡时的FI指数仅在0.7左右。综上所述,当pH为5时,絮凝效果最佳。

2.5 快速搅拌对FI指数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快速搅拌对于絮凝过程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絮凝剂的水解效率、生成絮体的尺寸及密实程度9,因此在上述最佳反应条件下,控制快速搅拌后用40 r/min慢速搅拌15 min,考察不同快搅强度和快搅时间对FI指数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见图5

图5

图5   快速搅拌对FI指数的影响


图5可知,曲线平衡后的FI指数随着快搅强度的增大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絮体的形成与流体的剪切速率密切相关,强度过大的快速搅拌会造成絮体破碎,从而影响絮凝效果;FI平衡值代表絮体的尺寸,当搅拌强度为300 r/min时,FI曲线的平衡值最小,说明剪切力过大不利于絮体的凝聚生长;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不同搅拌强度下FI曲线的平衡值差异不明显,说明在1 min内的搅拌强度对絮体的形成影响不大;当快搅时间增加至2 min及3 min时,在搅拌时间的第3~4 min,FI曲线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絮体发生了破碎;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FI曲线再次上升并逐渐达到平衡状态,这是由于破碎的絮体发生了再凝聚现象。由此可见,适宜的快速搅拌条件才能在保证絮凝剂完全水解的同时,提高絮体的抗破碎能力,有利于后续的固液分离。

2.6 快速搅拌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分形维数作为反映絮体所占空间的填充量度,是描述絮体密实的重要特征参数,研究认为,分形维数越大,絮体结构越密实,孔隙率越小10。为了进一步探讨快速搅拌对絮体密实程度的影响作用,测定了快搅时间分别为1、2、3 min,快搅强度分别为100、200、300 r/min条件下絮体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絮体的分形维数在1.681 9~1.977 6范围内,说明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5;随着快搅时间的延长,絮体的分形维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搅拌时间越长,絮体间的孔隙越多,因此絮体结构更加疏松。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快搅强度分别为100、200、300 r/min下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755 8、1.968 7、1.977 6,分形维数随着快搅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剪切力过小容易使絮凝剂的扩散、水解不够充分,生成的絮体结构较为松散;当快搅时间增加至2 min及3 min时,分形维数随着快搅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微絮体之间主要通过吸附架桥结合成尺寸更大的絮体,过大的剪切力不仅减少了絮体之间的碰撞几率,使破碎絮体再凝聚的能力下降,同时还会破坏微絮体之间的结合键,使得絮体结构更加疏松。

3 结论

(1)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与pH对微污染水的絮凝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PAC与PDMDAAC质量比为5:1、PAC-PDMDAAC投加量为30 mg/L时,浊度去除率、DOC去除率分别为94.6%、59.7%;当pH为5.0时,PAC- PDMDAAC对带负电荷污染物的电中和能力最强,同时PAC的水解产物可通过吸附架桥与络合反应对污染物产生絮凝作用,因此曲线平衡时的FI指数最大,絮凝效果最佳。

(2)曲线平衡后的FI指数随着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变小,分形维数随着快搅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快搅强度过大或搅拌时间过长,均不利于絮体的凝聚生长;当搅拌时间为1 min时,分形维数随着快搅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搅拌时间增加至2 min及3 min时,分形维数随着快搅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参考文献

王占生, 刘文君.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9- 20.

[本文引用: 1]

魏锦程, 高宝玉, 王燕, .

聚合铁复合絮凝剂用于城镇纳污河河水化学强化处理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J]. 精细化工, 2008, 25 (2): 171- 200.

DOI:10.3321/j.issn:1003-5214.2008.02.017      [本文引用: 1]

贾如升, 柏玉林.

夏季投加聚合氯化铝强化混凝处理淠河水的试验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2018, 38 (8): 63- 65.

URL     [本文引用: 1]

张桂英, 刘占孟, 聂发辉, .

PFMS-PDMDAAC的制备及其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J]. 工业水处理, 2012, 32 (8): 23- 26.

DOI:10.3969/j.issn.1005-829X.2012.08.006      [本文引用: 1]

俞文正.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URL     [本文引用: 2]

王晓昌, 金鹏康.

腐殖酸铝盐絮凝体的动态特性

[J]. 环境科学, 2002, 23 (4): 71- 75.

DOI:10.3321/j.issn:0250-3301.2002.04.015      [本文引用: 1]

Chakraborti R K , Atkinson J F , Van Benschoten Benschoten J E .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 floc by image analysi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34 (18): 3969- 3976.

DOI:10.1021/es990818o      [本文引用: 1]

杨忠莲, 高宝玉, 王燕, .

聚合氯化铁-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复合絮凝剂在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中的絮体特性研究

[J]. 功能材料, 2012, 43 (14): 1936- 1940.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2.14.029      [本文引用: 1]

Rossini M , Garrido J G , Galluzzo M .

Optimization of th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treatment:influence of rapid mix parameters

[J]. Water Research, 1999, 33 (8): 1817- 1826.

DOI:10.1016/S0043-1354(98)00367-4      [本文引用: 1]

邹瑜斌, 陈昊雯, 段淑璇, .

混凝-超滤过程中絮体形态对膜污染的影响

[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 (12): 6226- 6232.

DOI:10.12030/j.cjee.20170409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