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敏,张建玲. 国产超临界机组调试展望[J]. 湖南电力,2005,25(s2):2-5.
[2] 王光辉. 除氧器水位及凝汽器热井水位的控制策略[J]. 冶金动力,2015(11):64-67.
[3] 王欢,肖洁,张震,等. 热力除氧器浅析[J]. 石油化工设备,2011, 40(1):41-43.
[4] 祁世栋. 关于热力除氧器的发展简况[J]. 东北电力技术,1994(3):36-38.
[5] 高璞珍,邢永辉,庞凤阁. 小型热力除氧器传热计算[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9,20(6):29-35.
[6] 刘树华,田凤歧,危光日,等. 旋膜式除氧器传热传质特点及性能试验[J]. 汽轮机技术,2006,48(4):281-286.
[7] 贾辉,田瑞峰,李兆俊. 丝网膜式除氧器性能实验研究[J]. 电站系统工程,2006,22(4):36-38.
[8] 郭振市. 大型电站热力除氧器性能实验研究[D].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9.
[9] 李桂龙. 几种除氧器除氧效果的分析[J]. 电力建设,2004,25(4):44-46.
[10] 任秀堃,李政. 无头喷雾式除氧器与常规除氧器的比较[J]. 电站辅机,2007,28(4):22-25.
[11] 沈发荣. 大型电站新型内置式除氧器的性能试验研究[J]. 云南电力技术,2007,35(8):31-32.
[12] 黄燕. 弹簧喷嘴雾化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