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仲生.印染生产工艺及其废水的特性[J].民营科技,2011(6):5.
[2] 许秀琴,朱勇,杨挺,等.水体重金属的污染危害及其修复技术[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 (4): 67-69.
[3] 李洪利,高晓田.水体常见几种重金属污染物及对水生生物的危害[J].河北渔业,2007 (3):1-4.
[4] 李学鹏,段青源,励建荣.我国贝类产品中重金属镉的危害及污染分析[J].食品科学,2010,31(17):457-461.
[5] 王志平,王凤英,乌日娜.重金属汞的污染与危害[J].集宁师专学报,2006,28(4):70-71.
[6] 张丽娜,陈一资.锰及其毒性的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07(7):38-42.
[7] 方展强,王春凤.砸对汞致剑尾鱼肝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5):3-6.
[8] 廖琳,胡晓荣,李晖.生态环境中隔对生物体毒性作用机理及硒对该毒性拮抗作用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2,21(2):22-24.
[9] 王银秋,张迎梅,赵东芹.重金属镉、铅、锌对鲫鱼和泥鳅的毒性[J].甘肃科学学报,2003,15(1 ):35-38.
[10] 王莹,郝家胜,陈娜.铅、镉和锌3种重金属离子对水螅的联合毒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1 ):91-94.
[11] 刁红丽,刘国光.快速PFU微型生物群落毒性试验法对铜、铅、砷联合毒性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3,22( 1):80-84.
[12] 林晨,张江山,林增祥.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 114-119.
[13] 潘大志,张焱,李成柱,等.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模糊识别模型的建立和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
(3):132-135.
[14] 张一修,王济,秦樊鑫.贵阳市道路灰尘和土壤重金属来源识别比较[J].环境科学学报,2012,23(1):204-212.
[15] 卜红梅,谭香,张全发.陕西省金水河中溶解性重金属的分析及 污染源识别[J].环境化学,2009,28(1):107-111.
[16] 王银瓶,潘跃峰,李毅,等.海水痕量重金属元素现场自动识别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 (2):230-235.
[17] 张一修,王济,秦樊鑫.贵阳市道路灰尘和土壤重金属来源识别比较[J].环境科学学报,2012,23(1):204-212.
[18] 陈征贤,金晓英,张江山.属性识别模型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2):108- 113.
[19] 郭燕妮,方增坤,胡杰华,等.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31 (12):9-13.
[20] 万柳,徐海林.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11,25 (5): 20-22.
[21] 黄君涛,熊帆,谢伟立,等.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6,32(2):9-12.
[22] 王雅静,戴惠新.生物吸附法分离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冶金分析,2006,26(1) :40-45.
[23] 尚宇,周健,黄艳.生物吸附剂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化工,2011,34( 11 ):35-37.
[24] 陈跃辉,张伟,汪爰河.含重金属废水微生物吸附法处理技术的简介[J].科技信息,2010(21):897-898.
[25] 贺国旭,朱广东,邵会波.电浮选法在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中的应用[J].湿法冶金,2011,30(3):201-204.
[26] 计建洪.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水[J].天津化工,2011,25(2):60-62.
[27] 余萍,任月明,张密林.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7):103-108.
[28] 宋京津,李科林.微生物絮凝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1,41(2): 14-16.
[29] 余驰超,张玲霞,秦飞,等.介孔-枝状化合物复合体系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8(6): 1231-1235.
[30] 邓旭,郑杨春,李清彪,等.基因工程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5,31(5):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