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宝军. 生活垃圾渗滤液吸附降解及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2] 卢宁川, 陈天宏, 刘志宏.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与邻近小城镇生活污水协同处理[J]. 环境导报, 2002(2):18-19.
[3] 张鑫磊. 三峡库区垃圾渗滤液与城镇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特征及准入负荷研究[D]. 河北:河北工业大学, 2010.
[4] 曾晓岚, 丁文川, 徐洲, 等. 采用CASS工艺协同处理渗滤液与城镇污水的准入负荷[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3 (7):2877-2882.
[5] 张大铃, 李小平, 冀世峰, 等.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与城镇污水合并处理生化试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1):8588.
[6] 何品晶, 付强, 邵立明, 等. 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过程的有机物去除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7):954-958.
[7] Kalcíková G, Babic J. Fungal and enzymatic treatment of mature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J]. Waste Management, 2014, 34(4): 798-803.
[8] 乔勇, 赵国志. 垃圾渗滤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探讨[J]. 给水排水, 2006, 32(7):13-16.
[9] 唐光临, 孙国新, 徐楚韶, 等. 亚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J]. 工业水处理, 2001, 21(11):11-13.
[10] 魏海娟, 张永祥, 蒋源, 等. 碳源对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影响[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6(4):506-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