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东升. 我国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环境污 染与防治, 1996, 18(1) : 26-28.
[2] 郑冀鲁. 印染废水脱色技术与理论述评[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与设备, 2000, 1(5) : 29-35.
[3] 余刚. 染料废水物理化学脱色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环境科学, 1994, 15(4): 75-79.
[4] 戴树桂. 偶氮染料与其生物降解性关系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 进展, 1996, 4(6) : 1-9.
[5] 姜应和. 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方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8 (3) : 36-38.
[6] 张林生. 染料废水的脱色方法[J]. 化工环保, 2000, 20(1) : 14-18.
[7] 刘帅霞, 何松.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02, 18(11) : 75-76.
[8] 李旭东, 杨俊仕, 李国欣, 等. 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法处理印染废 水[J]. 环境工程, 2003(2) : 22-23.
[9] 李勇, 朱又春, 林美强. 电解絮凝—生物炭滤池法处理印染废 水
[ 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4(2) : 29-32.
[10] 陈群燕, 钟卫国. AB 生化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水处 理技术, 2003, 29(4) : 236-238.
[11] 赵大全, 张洪荣, 贾洪斌. 核桃壳固定微生物处理高浓度印染废 水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04, 24(4) : 17-19.
[12] 龚丽雯. 生物微电解—高效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 机 械给排水, 2003(2) : 9-12.
[13] 郝瑞霞, 程水源. SBR 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 环境科学进 展, 1996, 4(5) : 56-62.
[14] 方旭, 付振强, 韩宏大. 复合式好氧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J]. 环 境保护科学, 2004, 30(3) : 20-23.
[15] 唐传祥. 好氧生物流化床废水处理技术[J]. 化工给排水设计, 1994(4): 34-39.
[16] 周红艺, 汪大翚, 黄新文. 废铁屑处理难生物降解染料废水[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2(4) : 219-221.
[17] 陈红.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及应用[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0(1):32-33.
[18] 黄江丽, 赵文生, 汪印, 等. 利用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02, 20(5) : 24-28.
[19] 陈梅雪, 王菊思, 樊耀波, 等. 两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 的比较[J]. 中国给水排水, 2002, 18(7) : 42-44.
[20] 魏民乐, 同帜, 仝攀瑞, 等. 优势菌处理纺织印染废水的研究[J].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01, 14(2) : 110-114.
[21] 吴友明, 龙世明. 针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J]. 工业水处理, 1995, 15(2): 20-22.
[22] 左玉芬. 厌氧生物— 水生植物— 好氧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J]. 化工环保, 1998, 18(5) : 311-314.
[23] 白韬光, 周建仁. 物化—厌氧—好氧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 应用[J].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4, 24(1) : 33-35.
[24] 熊春梅. (ABR+SBR) 特性分析及其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5(4) : 24-26.
[25] 袁洪志. 厌氧—好氧并用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 环境科 学与技术, 1998(4) : 39-41.
[26] 肖利, 刘振鸿, 陈季华. 缺氧—好氧—亚滤—富氧生物炭工艺处 理印染废水[J]. 环境工程, 2002, 20(4) : 33-35.
[27] 薛惠娣. 印染废水的厌氧— 好氧生物处理[J]. 河北建筑工程学 院学报, 1997(2) : 86-92.
[28] 韩力平. 生物强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J]. 环境 科学, 1999, 20(6) : 1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