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EndNote)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第七届编委会
第二届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引
投稿指南
写作指南
出版伦理
相关下载
开放获取
订阅指南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20
专论与综述
试验研究
分析与监测
工程实例
经验交流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Select
饮用水源水中嗅味化合物去除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董国文, 周亮, 金亮, 黄金阳, 陈铮
2018,38(4): 1-5.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01
摘要 (
)
饮用水源水的异味问题是净水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现阶段除臭进展的基础上,综述了水源水中嗅味化合物的来源、种类及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介绍了现阶段水源水的除臭治理中常见的工艺方法,对各种工艺技术的特点及功效进行了评述,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展望认为采用高级氧化来取代传统的氯消毒工艺是今后净水工艺发展的方向,同时对该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及评价。
Select
改性TiO
2
光催化剂催化降解双酚A的研究进展
刘旭, 张西慧
2018,38(4): 6-1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06
摘要 (
)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光催化氧化法是废水净化常用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TiO
2
是研究最多、最具潜力的光催化剂之一,但其带隙较宽、电子-空穴复合率较大而无法大规模应用,因此对TiO
2
光催化剂进行改性得到广泛关注。介绍了近年来改性TiO
2
光催化剂降解双酚A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改性TiO
2
光催化剂今后的研究方向。
Select
市政污泥脱水及生物淋滤调理技术综述
杨文锋, 张庆芳, 杨期勇, 朱琼
2018,38(4): 11-1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11
摘要 (
)
随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的不断增加,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终极目标。分析了市政污泥脱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了目前广泛采用的市政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生物淋滤技术及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Select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吸附研究进展
徐朋飞, 王光辉, 李鹏, 王学刚, 姜遥, 喻文超
2018,38(4): 17-2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17
摘要 (
)
双酚A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地表水、地下水及废水中,饮用水中也含有微量双酚A。其具有生物毒性和内分泌干扰作用,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重点介绍了几种材料对双酚A的吸附效果和特性,通过化学改性可以明显提高吸附材料对双酚A的吸附效果,最后对环境水体中双酚A吸附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试验研究
Select
低碳源污水条件下UniTank工艺快速启动研究
池春榕, 陈刚, 董姗燕, 刘祖文, 万励谦, 陈奇春
2018,38(4): 21-24,3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21
摘要 (
)
以赣南地区低碳源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UniTank工艺小试装置的启动运行。结果表明:通过连续进水及调整人工配水与实际污水比例的方式对污泥进行驯化,培养至最后阶段,出水COD、TN、NH
3
-N和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0、9.3、0.5、0.4 mg/L左右,污泥中出现原生动物,反应器启动成功。通过控制UniTank工艺的时间运行参数,可形成间歇的脱氮除磷空间。同时,边池进水时间与中池进水时间比例为2∶1时,NH
3
-N的平均去除率为83.0%,最高可达98.3%。
Select
响应曲面法优化碱改性活性炭吸附水中苯酚研究
李虹雨, 王可, 邢璇, 夏建新, 廖艺霓, 余丽媛, 何琼
2018,38(4): 25-28.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25
摘要 (
)
利用响应曲面法确定氢氧化钠改性椰壳活性炭的最佳条件为碱液浓度3.7 mol/L,改性时间4.6 h,将改性活性炭用于水中苯酚的吸附。改性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增大了2.8%,平均孔容提高了6.7%,其中微孔孔容增加明显;其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减少,碱性含氧基团增加,吸附活性位点增多;吸附效果较未改性时提高了16.6%。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碱改性后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行为。
Select
橄榄油生产废水处理研究
施英乔, 王成章, 田庆文, 盘爱享, 梁龙, 房桂干
2018,38(4): 29-32.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29
摘要 (
)
甘肃某橄榄油企业产生的废水COD和总酚很高,尚无较好的处理方法。根据该地区的气象条件,橄榄油浓废水宜采用自然蒸发处理。采用催化氧化法对橄榄油废水进行预处理,可同时降低废水的COD和总酚,提高后续厌氧、好氧处理的效率。废水经催化氧化—厌氧—好氧处理后,COD从2 280 mg/L降至88 mg/L,总酚从160 mg/L降至35 mg/L,TN从81 mg/L降至12 mg/L,TP从11 mg/L降至0.8 mg/L,达到综合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Select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红霉素影响因素研究
刘行浩, 胡淑恒, 韩化轩, 许子牧
2018,38(4): 33-3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33
摘要 (
)
抗生素属于难降解物质,普通的物理化学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降解红霉素(ETM),考察ETM初始质量浓度、放电功率、液体流速、空气流量对降解率的影响以及降解过程中TOC的变化。结果表明:放电功率为80 W、初始pH为8、液体流速为50 L/h,空气流量为60 L/h时,处理0.5 mg/L ETM溶液60 min后COD去除率为63.99%,60 min后TOC变化趋于平稳。
Select
Fe(Cu)/N改性TiO
2
薄膜对盐酸四环素的光催化效果
沈亨杰, 刘楠楠, 骆尚廉
2018,38(4): 37-41.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37
摘要 (
)
采用溶胶凝胶法及浸渍提拉法,制备了Fe/N、Cu/N共掺杂以及Fe、Cu、N单一离子掺杂改性的TiO
2
薄膜,并进行SEM表征。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条件下,考察了改性TiO
2
薄膜对盐酸四环素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紫外光照下,Cu、N单一掺杂TiO
2
薄膜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果较Fe/N、Cu/N共掺杂TiO
2
薄膜的效果好。太阳光照下,Cu/N掺杂TiO
2
薄膜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率达到69%,比其他改性TiO
2
薄膜的降解效果要好,且制备条件简单易行。
Select
一株产絮凝剂菌株K8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孙学哲, 刘圣鹏, 姚刚, 王珍, 秦森, 车树刚
2018,38(4): 41-45.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41
摘要 (
)
从滨州港海域中分离到一株高效产絮菌株枯草芽孢杆菌K8,其絮凝产物发酵属于Ⅰ型发酵;发酵32 h时絮凝活性最高,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可达86.30%,发酵上清液絮凝率达95.4%。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发酵液处理石化二沉池出水时絮凝率达84.61%,pH与温度适应范围宽,对小球藻液也有一定的絮凝沉降作用。该菌株在水处理工程尤其是石化污水处理中显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Select
垃圾渗滤液纳滤膜浓缩液减量中试处理研究
周俊, 徐辉, 蔡斌, 周兰, 欧阳鹏, 陈艺
2018,38(4): 46-48,5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46
摘要 (
)
采用二级物料分离膜工艺对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纳滤浓缩液进行处理,研究了温度、压力、膜通量、截留率等的影响,确定工艺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可减量73.1%以上,产水清液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Select
CABR+SBR组合工艺处理大蒜生产废水的研究
郑庆柱, 田侠, 宫品品
2018,38(4): 49-52.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49
摘要 (
)
采用填料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CA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组合工艺处理大蒜废水,重点研究组合工艺的启动过程及对COD、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低负荷启动方式,启动过程中逐渐提高负荷,CABR+SBR组合工艺启动迅速,污泥培养时间较短。CABR经40 d培养,进水COD为3 000 mg/L时去除率稳定在87%以上;SBR经15 d培养,进水COD为350 mg/L时去除率稳定在85%以上。系统稳定后,进水COD约为6 000 mg/L时,组合工艺出水的COD、总氮、总磷分别为83.12、11.30、1.28 mg/L,总去除率分别为98.58%、84.68%、82.48%,出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二级排放标准。
Select
蛋白质对反渗透膜的污染研究
罗美莲, 李龙, 蒋荣
2018,38(4): 53-5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53
摘要 (
)
研究了不同pH、离子强度、Ca
2+
浓度条件下,牛血清蛋白质(BSA)对反渗透膜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pH对膜污染的影响大小依次为4.7 > 4 > 3 > 6 > 10。离子强度为1、2 mmol/L时对反渗透膜污染的影响均较小,而离子强度为10、20、60 mmol/L时会显著加速膜污染。当BSA溶液pH为6时,Ca
2+
的存在加重了膜污染;pH为4时,Ca
2+
反而减缓了膜污染。Ca
2+
存在时,污染膜的脱盐率显著降低。
Select
脉冲曝气方式下活性污泥降解特征分析
马陈熀, 程盼盼, 高欢, 张勇
2018,38(4): 57-59.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57
摘要 (
)
研究了脉冲曝气方式对活性污泥降解模拟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曝气时,总有机碳去除率与连续曝气下的去除率相当,均在85%左右,氨氮去除率比连续曝气时的去除率低4%~5%,总氮去除率比连续曝气时的高3%~4%,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产出浓度比连续曝气下的低2 mg/L左右。
Select
采用三维电极反应器去除废水中4-氯酚的试验研究
匡少平, 朱卫国, 宋洋, 丁原红, 赵文轩, 邱立伟
2018,38(4): 60-63.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60
摘要 (
)
采用三维电极反应器去除废水中的4-氯酚,考察了不同电极体系和不同因素对4-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结果表明:钛-催化电极体系对4-氯酚的去除效果最好,当4-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电压为10 V,石墨烯投加量为0.083 g/L,氯离子为0.83 g/L时,反应1 h后4-氯酚的去除率达到最高,为96.79%。
Select
天然与改性沸石对磷酸盐吸附效能及机理研究
邵立荣, 宋振杨, 冯素敏, 秦晓玲, 靳薛凯
2018,38(4): 64-68.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64
摘要 (
)
对天然沸石和FeCl
3
改性沸石的物化特性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效能和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后沸石的晶体形貌、表面性能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在粒径为0.3~0.6 mm、投加量为50 g/L、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温度为25℃、pH=7、吸附时间为10 h的条件下,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24.3%、98.45%。改性沸石的再生能力较强。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和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Select
响应面法优化两性超支化聚丙烯酰胺合成及性能研究
郭睿, 土瑞香, 王瑛瑛, 郭煜, 李云鹏
2018,38(4): 69-73.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69
摘要 (
)
以丙烯酰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季戊四醇为支化剂,硝酸铈铵作引发剂,制备了一种超支化两性聚丙烯酰胺(PAD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支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工艺条件,确定较佳工艺条件:引发剂占总单体质量的0.05%,正硅酸乙酯占丙烯酰胺质量的2.5%、反应温度50℃。在PADS投加量为25 mg/L、温度35℃、硅藻土悬浮液pH为6的条件下,硅藻土悬浮液上清液透光率和絮凝时间达97.69%和8 s,表明PADS对模拟废水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Select
UASB厌氧氨氧化工艺多指标正交试验与数学模拟
李亚峰, 张文文, 叶友林
2018,38(4): 74-79.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74
摘要 (
)
通过正交试验对UASB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价,探索该工艺的最优因素水平,并建立各因素与氨氮去除率的数学模型,对影响规律实现定量分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DO > HRT > 葡萄糖 > pH > NaHCO
3
> 温度。最佳反应条件:DO为0.1~0.3 mg/L,葡萄糖为50 mg/L,NaHCO
3
为0.5 g/L,pH为8,温度为26℃,HRT为9 h。多因素模型得出氨氮去除率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方程式:
F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f
1
(
x
1
)
-2.227 3
·
f
2
(
x
2
)
1.186 6
·
f
3
(
x
3
)
-0.001 2
·
f
4
(
x
4
)
1.109 2
·
f
5
(
x
5
)
0.716 1
·
f
6
(
x
6
)
0.157 8
。
Select
PBTCA和HEDP低温条件下碳酸钙阻垢性能评价
楼琼慧, 谢文州, 秦会敏, 郦和生, 吴颖
2018,38(4): 80-83.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80
摘要 (
)
通过静态阻垢试验研究了PBTCA和HEDP在低温条件下(2~15℃)的阻碳酸钙垢性能。结果表明: PBTCA和HEDP在2~15℃下的阻碳酸钙垢性能良好。初始钙离子+碱度对PBTCA和HEDP的阻垢性能影响较大,当钙离子+碱度从(500+600) mg/L提高至(800+800) mg/L时,PBTCA和HEDP的阻垢率从100%分别降至65%、60%。PO
4
3-
、Zn
2+
和浊度等的存在对PBTCA和HEDP阻垢效果的影响较小。
Select
氧化锡锑/石墨烯的制备及电除盐性能研究
王国栋, 杨文忠
2018,38(4): 83-87.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83
摘要 (
)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比例的氧化锡锑/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用SEM、XPS和XRD进行表征,考察了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进行CDI测试。实验结果表明,ATO纳米颗粒的嵌入可以有效抑制石墨烯片间的自团聚效应,形成的复合材料呈现3D结构。当
m
(ATO)∶
m
(RGO)为20%时,ATO/RGO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量(124.1 F/g)和电吸附性能(8.63 mg/g)最佳,远远超出石墨烯(74.3 F/g,3.98 mg/g)。
分析与监测
Select
新型显色剂在挥发酚测定中的应用
戴博森, 石新政, 陈欣娟
2018,38(4): 87-9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87
摘要 (
)
目前国家标准规定的挥发酚类物质检测方法为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4-AAP法),此方法在应用中存在检测灵敏度低、操作难度大、萃取剂三氯甲烷毒性高等缺点。采用一种新型显色剂与萃取剂,可替代4-氨基安替吡啉和三氯甲烷用于水中挥发酚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与4-AAP法相比,基于新型试剂的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好、重现性佳、萃取剂无毒等优点。
工程实例
Select
某人造板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马步春
2018,38(4): 91-94.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91
摘要 (
)
从废水水质、处理工艺、设计参数、运行效果及成本等方面出发,介绍了某人造板厂的废水处理工程。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机械固液分离—1
#
混凝沉淀—气浮—IEHC厌氧—SBR—2#混凝沉淀—氧化脱色组合工艺可有效处理人造板生产废水。工程调试运行后,COD
Cr
、BOD
5
、SS、色度的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最终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处理后的废水可部分直接回用于水洗生产车间,或经砂滤、碳滤进一步处理后用于带机反冲洗,实现了水资源的部分循环回用。
Select
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程实例
俞彬, 陈飞, 王小军, 王玉慧, 李桂平, 吴亮
2018,38(4): 94-9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94
摘要 (
)
以山东某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流程、主要工艺以及项目调试运行情况。从运行效果来看,采用混凝沉淀+多介质过滤+DTRO+蒸发结晶可完全实现脱硫废水的零排放要求,膜浓缩产水及蒸发器凝液符合回用要求。
经验交流
Select
COD菌剂及助剂强化处理石化废水工程应用
雷太平, 王艺林, 车凯, 顾锡慧, 官赟赟, 张艳芳
2018,38(4): 97-99.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097
摘要 (
)
以某石化企业烯烃废水处理系统为对象,进行COD菌剂及助剂强化应用,强化后,曝气池污泥质量浓度由5.0 g/L降至3.8 g/L,而曝气池MLVSS/MLSS由56.2%提高至59.7%,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由0.007 3 mg/(g·min)升至0.015 3 mg/(g·min),说明原污水生化系统的污泥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污泥活性得以增强。应用COD菌剂及助剂后,二沉池出水COD稳定在40 mg/L左右,COD平均去除率较强化前提高20.5%,说明该菌剂及助剂对出水COD的强化效果比较明显。
Select
非晶种法蒸发技术在煤制烯烃污水零排放中的应用
李成, 魏江波, 肖杰, 吕剑明
2018,38(4): 100-103.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100
摘要 (
)
为实现废水零排放,在某煤化工项目的高盐废水处理回用工段应用非晶种法蒸发技术。采用非晶种法蒸发技术后,系统运行更稳定,操作更简单,药剂及工程消耗量更小,运行成本更低。详细介绍了非晶种法蒸发工艺的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并对该技术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总结。
Select
热电厂反渗透浓水回用处理的试验研究
李世强, 任伟, 刘宝山, 王斌, 程志杨, 王天哲, 杨军
2018,38(4): 104-10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104
摘要 (
)
采用超滤+强化阻垢反渗透工艺对某热电厂的高盐度反渗透浓水进行回收,结果表明,超滤+强化阻垢反渗透工艺完全适合反渗透浓水的回收,对离子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显著。设备运行稳定,处理后的出水满足二级反渗透的进水水质要求,运行成本与常规的超滤+反渗透工艺的成本基本无异。
Select
降雾节水型冷却塔在榆林炼油厂的应用
高怀荣
2018,38(4): 106-108.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8.38(4).106
摘要 (
)
分析了榆林炼油厂2×3 000 m
3
N/h循环水装置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原循环水冷却塔存在的缺陷进行科学改造,将原来普通的冷却塔改造成降雾节水型冷却塔。1年多生产运行实践结果表明,改造后装置的降雾节水效果明显,企业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为企业水处理系统节水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