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培睿,李宗义,秦广雍.吡啶及其衍生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7,17(4):96-97.
[2] 张彬彬,田凤蓉,杨志林,等.NaCl盐度波动对处于污泥膨胀的耐盐脱氮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4,8(4):1491-1496.
[3] 李凤娟,徐菲,李小龙,等.高盐度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2):72-75.
[4] 李咏梅,顾国维,赵建夫.焦化废水中几种含氮杂环化合物缺氧降解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6):720-723.
[5] 金艳,李咏梅,黄明祝.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的缺氧降解和毒性削减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3):171-174.
[6] 程静,张超杰,谢丽,等.氮杂环化合物吡啶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及共代谢研究[J].净水技术,2008,27(6):30-33.
[7] 韩钰洁,岳秀萍,王孝维,等.厌氧污泥对共基质条件下吡啶降解动力学[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5,46(3):294-297.
[8] 白凡玉,岳秀萍,段燕青,等.以吡啶、喹啉和吲哚为单一碳源时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15,9(2):665-669.
[9] 杜宪,岳秀萍,王孝维,等.厌氧复合床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反硝化动力学[J].化工学报,2013,64(7):2650-2655.
[10] 郑广宏.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缺氧生物降解特性及机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