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项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近年来MBR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污水脱氮除磷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膜的性质和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性质以及膜分离操作条件等对膜污染防治的影响;指出了MBR进一步研究的领域:膜污染的机理和防治,与其他处理工艺的结合和改进,特殊废水的处理研究,设计规范和操作参数的确定,数学模式的研究等。
纳米TiO2光电催化技术,能有效减少太阳能光催化降解工业废水反应中光生电子与光生空穴的复合,提高量子利用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光催化效率。简要介绍了纳米TiO2光电催化技术机理和应用该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技术特点;综述了二维纳米TiO22光电催化体系、三维纳米TiO2光电催化体系、分隔式纳米TiO2光电催化体系,以及矿物担载纳米TiO2光电催化体系等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纳米TiO2光电催化技术降解工业废水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是环境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光合细菌(PSB)以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的能力,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综述了光合细菌降解较复杂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降解机理、有关的降解酶类和降解性质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扩大光合细菌实际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其表面活性剂废水对环境的危害,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对各类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应从预处理与回收并用,同时考虑化学处理与生物降解处理该类废水。
介绍了新型厌氧处理工艺———厌氧迁移式污泥床反应器(AMBR)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和颗粒污泥的培养。AMBR工艺是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两种工艺的基础上开发的,因而它具有运行方式灵活、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和甲烷产率高等优点。
膨润土是一种由蒙脱石构成的粘土矿物,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目前膨润土已开始应用于废水处理中,但是未经改性的膨润土对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脱色效果较差,故一般用于废水处理的膨润土都要经过改性,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吸附能力。对国内外膨润土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改性方法、活化方法等做了概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研究了CaO2/H+/FeSO4复合体系对以酸性黑10B为代表的4种水溶性染料模拟废水的处理,并以酸性黑10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25mg/L时,pH在2~3,CaO2为200mg/L,FeSO4·7H2O为100~150mg/L,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脱色率即可达到近100%,溶液无色透明。对高色度、高CODCr实际染料废水,采用以CaO2/H+/FeSO4复合体系催化氧化为主的稀释-催化氧化-絮凝-吸附综合处理工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该体系对水溶性染料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且脱色速率快,药品用量少,成本低,在废水处理上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采用无机陶瓷膜处理轧钢乳化液废水,完全可以解决我国钢铁行业难以处理的乳化液废水问题;国产无机陶瓷膜替代进口同类设备,可大大降低处理成本,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采用树脂吸附法治理2-羟基-3-萘酸(2,3酸)废水。研究了不同树脂吸附剂、脱附溶剂以及吸附倍数、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DF-211树脂吸附剂在pH为2,流速为4~8BV/h条件下,吸附倍数达到80~120BV,用溶剂E脱附后,树脂可反复使用。
磷酸铵镁(MAP)法采用化学沉淀法原理,以Na2HPO4和MgSO4为化学沉淀剂,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与高浓度氨氮废水的NH4+生成MAP的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氨氮的去除率95%,余磷6mg/L,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对高浓度印钞凹印废水进行了一系列的非加酸工艺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完全可以采用非加酸工艺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当投加S-1018系列处理剂后,出水pH控制在6~7,CODCr控制在<2000mg/L的范围内,为该废水治理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
研究了一体式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反应器在炼油废水深度处理中的除污染效能,采用常规方法通过多次由富营养到贫营养的驯化,筛选出除COD、氨氮和油的工程菌,通过连续循环固化后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40min时,反应器对COD、氨氮和油去除率均>90%,出水满足循环冷却水的用水要求,为炼油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开辟了一条简捷的新途径。
从光化学的角度,对砂子负载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光催化剂降解工业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多种因素对光降解的影响。实验显示在紫外光和纳米二氧化钛共同存在下,能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砂子负载纳米二氧化钛进行光催化降解的最佳条件:纳米二氧化钛的质量分数为2%,焙烧温度约300℃,工业污水的pH为6.0~7.0。
硫酸盐还原菌(SRB)可以造成较严重的腐蚀和环境恶化。合成了一种以甲硝唑为母体,以环氧氯丙烷作联接剂的新型杀菌剂甲硝唑改性双季铵盐(MBQA),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光谱表征,采用APIRP-38法对其杀菌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BQA易溶于水,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其杀菌性能也优于"1227",且较甲硝唑也有明显改善。
利用自制的双卤代醚与长碳链叔胺,合成了具有双季铵结构的新型杀菌剂TS-826,对其杀菌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与1227进行了杀菌性能的对比。实验表明:TS-826对异养菌、硫酸盐还原菌及铁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且其价格与1227相当,有较好的杀菌能力和经济效益。
在现有季铵盐类杀菌灭藻剂上增加一个脂键,连接一个有机酸基团,合成一种兼具阻垢缓蚀功能的新型工业水处理用杀菌灭藻剂(多功能杀菌剂),经一系列评价实验表明:新型杀菌剂是较理想的杀菌剂,在较低浓度下,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及腐生菌(TGB)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优于1227杀菌剂,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缓蚀阻垢效果。
以马来酸酐、丙烯酸和含磷化合物为主要原料,在水相中一步合成出含膦马-丙多元共聚物TJ-302;筛选出一种阻垢增效剂,并对其阻垢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质量浓度40mg/L下,TJ-302的阻垢率为94.9%,超过了分步合成后再复配的TJ-301的阻垢性能,且该药剂适用于较高pH(pH=9.2);当阻垢增效剂质量浓度为2.00mg/L时,其阻垢率提高了4.3%。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分析技术(HG-AFS)同时测定水样中汞、砷。通过一系列条件实验,设定了合理有效的水样前处理方法,仪器测定条件以及主要试剂的浓度。并从其线性范围、最低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等方面进行检测,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优越于传统方法,可同时测定水中汞和砷,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采用水解-接触氧化-气浮-混凝沉淀-生物炭工艺处理以分散染料为主的印染废水,设计规模为960m3/d,进水水质为:pH8.01,CODCr992mg/L,BOD5251mg/L,SS298mg/L,色度400倍;经本工艺处理后,总排放口出水水质为:pH7.64,CODCr72mg/L,BOD519mg/L,SS61mg/L,色度16倍。
根据洗浴废水的水质水量,设计了生物接触氧化和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水量为120m3/d)。通过对工艺相关设计参数的选取和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强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
以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作为对电厂污水净化处理的要求,在净化处理中引入电厂冲灰水作为助凝剂,提高了处理效果,然后用净化后的污水做阻垢缓蚀试验,筛选出合适的配方,达到污水回用的目的,使电厂污水基本达到零排放。
衡水发电厂循环水系统补充水属中硬度、高含盐量、强腐蚀性水质,水质波动较大,循环水系统严重腐蚀。根据该厂的水质特点和工况条件,研制开发了以膦磺羧多元共聚物为主要成分的缓蚀阻垢剂TS-5118。该药剂含有羧基、磺酸基、膦酸基等特效基团,有良好的缓蚀阻垢效果。经过近2a的运行,证明该药剂防腐蚀、防结垢效果是十分有效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简要叙述了转炉炼钢除尘水的特点及一般工艺处理流程,重点介绍了絮凝剂和阻垢分散剂的选择及现场应用实效。现场结果表明,经絮凝处理后,转炉除尘水浊度可以达到<50mg/L,阻垢效果明显,老垢逐渐脱落。
针对青岛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色度的问题,进行了微电解法处理带色城市污水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污水脱色率达78%,CODCr去除率达86.7%,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
介绍了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染整废水。运转结果表明:CODCr及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7%和97.1%,最终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在染整废水处理中具有实用性。
介绍了成都齐达科技开发公司低磷配方QD-631-5、无磷配方QD-680的研究和在泸天化(集团)公司3#循环水系统、长庆石化公司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情况。
电去离子(EDI)技术是结合电渗析和离子交换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膜分离过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EDI技术已成功地用于药用水生产。介绍了EDI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通过对23家药厂和医院的调查以及EDI与其他纯水生产技术进行的比较,指出了EDI技术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