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医院污水达标排放这个课题,探讨了目前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工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探讨医院污水处理工艺发展趋势。国内外的一些工程实践证明:周期性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配合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能使二级处理的费用达到三级处理的出水效果,是目前医院污水处理最理想的方法。对医院污水中特殊污染物的处理提出了单独处理的建议,并从经济和工艺效果角度提出好的处理方案。
介绍了国内外蒽醌类染料废水处理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例举了微电解-催化氧化生化处理法、流动态微波催化反应法、稀土催化-H2O2氧化耦合法、青霉菌X5法、膜分离法、电子束脱色法和光催化法。为找到高效环保的处理蒽醌类染料废水的方法提供了颇有价值的依据。
人工湿地作为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一种廉价替代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对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土壤堵塞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分析了影响土壤堵塞的因素,并对其堵塞机理和堵塞模型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避免堵塞的解决办法。
以废水回用为目的,用FT-50纳滤膜处理聚丙烯腈生产废水,对影响纳滤过程的因素,如操作压力、工作流量和运行时间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纳滤膜对废水的CODCr、浊度、电导率和S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二级纳滤处理的出水中CODCr为83mg/L、浊度为2NTU、电导率为50μS/cm,检不出SS。此出水可作为聚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冲洗用水,达到废水循环使用的目的,并可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同时,用去离子水冲洗就可使纳滤膜的纯水通量恢复率达到95%。
钻井污水是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成分复杂、CODCr高、色度大的废水,其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实验研究发现,采用PAC絮凝剂絮凝和Fenton试剂化学氧化两步方法可使钻井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介绍了实验过程,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给出了最佳操作条件,分析了絮凝和化学氧化的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絮凝和化学氧化”两步方法可使钻井污水的色度和CODCr同时达标,CODCr去除率达95%。
介绍了絮凝剂的筛选研究经过,给出了研究结果。在井楼稠油污水处理系统改造过程中,采用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联合作用的方法,可对污水中所含有的污油和机杂等悬浮物产生很好的絮凝沉降效果,且加药浓度、加药顺序以及沉降时间等因素均与絮凝沉降效果有关。
通过对1t/h电去离子(EDI)净水设备的实验研究,得出确定其最佳工作参数的方法。介绍实验得出的EDI净水设备的电压-电流曲线和电流与产水电阻率曲线,依据这些曲线来确定EDI净水设备的极限电流密度和最佳工作参数,方便、可靠、形象、直观,且较简单。
研究了电压、pH、流量等因素对EDI去除高纯水中硅的影响,探讨了EDI装置对高纯水中硅的去除机理,并对传统工艺与EDI的除硅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pH、流量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电压的增加有利于EDI对硅的脱除;在电压、流量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EDI对硅的脱除率随着pH的增加先增加,然后有所下降;在电压、pH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流量的增加不利于EDI对硅的脱除。
介绍了循环水系统中氨氮的降解方式,将其概括为冷却塔的吹脱作用、硝化作用、其他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和加氯氧化作用四个方面。随后从微生物及金属腐蚀两方面论述了氨氮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指出了氨氮与微生物滋生的关系,以及氨氮造成金属腐蚀的四种方式。最后,通过静态挂片试验,得出B30管的腐蚀速率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是以幂函数的形式增长的,其关系式为y=0.0004x1.4461。
试验采用SBR工艺的三种运行方式对高氨氮工业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一步对低溶解氧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进行了初始pH以及不同溶解氧浓度影响的探索。结果表明:对于去除氨氮,低溶解氧系统和传统的缺氧/好氧脱氮工艺具有相似的去除效率,但前者所需动力费用低;pH及溶解氧可作为系统运行的指示参数进行控制。
以武汉晨鸣纸业的黑液为研究对象,采用1040kHz的高频超声处理造纸黑液。考察了不同频率、饱和气体、离子强度、催化剂等对超声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与低频超声相比,高频超声有更强的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在30min的反应时间内CODCr的去除率达到20.8%;(2)溶解气体的存在,有利于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3)加入适量的NaCl能强化超声降解效果;(4)TiO2的存在可提高超声降解效果。
采用溶胶-凝胶法,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掺铟纳米TiO2,采用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In2O3与TiO2复合后,不同含铟量的复合半导体的比表面积、晶型、颗粒大小等特性及其对罗丹明与甲基橙光催化脱色降解的影响,将半导体的物理性能与光催化性能结合起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发现掺铟的纳米TiO2复合材料,并不是只对特定结构的物质才有降解作用,处理实际的印染废水再次验证掺铟TiO2能提高TiO2的光催化效能,其中铟与TiO2的物质的量比为0.1%的复合材料光催化效果最好。
pH越接近中性,硅酸的胶凝速度越快,碱度或酸度越高,胶凝速度相对减缓;硅酸活化过程中单体和低聚体迅速转化为高聚体,活化产物中氧化硅的主要存在形态为高聚体,达80%以上,凝胶色谱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3×103,制备的活化硅酸为粒状阴离子型无机高分子物质。黄浦江原水中活化硅酸助凝剂最佳投加质量浓度约1mg/L(以SiO2计),可以节省混凝剂用量28.2%,沉淀池出水浊度稳定。
主要研究了聚合硫酸铁的不同的水解形态对粉丝废水混凝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烧杯混凝实验分析了投加量以及pH对聚合硫酸铁在粉丝废水中的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碱化度在0.1~0.2时混凝效果最好。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中聚态铁转化为高聚态铁,聚合硫酸铁的混凝性能降低。用聚合硫酸铁处理粉丝废水是可行的,COD去除率可高达80%。
荧光水处理药剂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是目前水处理领域的前沿,介绍了荧光聚合物的发展状况和合成方法,即通过含一定侧基的聚合物与一定的有机荧光衍生物之间的(转)酰胺反应或水处理剂单体与荧光化合物或由其标记的单体进行的共聚反应合成荧光聚合物。
根据GB11894—1989《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中的检测方法检测水源水中的总氮时发现,当水样的浑浊度高时,水样在波长275nm处的干扰值有明显增高现象。通过实验对比显示,消解后设法降低水样的浑浊度,会使空白值下降。
对由富马酸二甲酯为原料所合成的某PBTC工业产品,进行了化学分析及13CNMR和31P NMR谱的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除PBTC外,还存在膦酰基丁二酸(PBDA)、PBTC酯的部分水解产物(PHPE)、膦酰基丙酸(PPA)、1-膦酰基-1-羧基-环戊-3-酮、H3PO3和H3PO3等副产物;它们主要是由反应不完全及发生了副反应等所致。研究成果,为寻求相应PBTC合成工艺最优化条件及进一步做好PBTC产品质量检测提供了依据。
新乡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水解/卡鲁塞尔(Carrousel)氧化沟工艺处理麦草制浆造纸中段废水(设计规模为25000m3/d),出水达到了GB3544—2001《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抚顺石化公司洗涤剂化工厂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AEC及DIANIO(DⅡ),在大量使用中水作为循环水系统补水水源和较高浓缩倍数下,装置运行稳定,创造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针对河南油田双河水厂混凝处理加药量偏大的情况,分析计算混凝处理各阶段的水力参数,模拟生产运行中的混合、反应和沉淀过程,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并通过生产现场校核,得出针对不同原水水质加药处理的最佳投加量。通过实践证明:降低加药成本达75%,且水质提高效果显著。
阐述了低压锅炉运行中氧腐蚀的特征、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危害,表明低压锅炉运行中的腐蚀主要是氧腐蚀,介绍了TGS-A新型除氧剂的除氧机理和现场应用,表明TGS-A除氧剂除氧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控制锅炉的氧腐蚀,延长锅炉使用寿命,保证锅炉安全运行。最后阐述了锅炉除氧对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意义。
针对大同某煤矿用水困难,矿井废水铁锰含量高,采用微孔曝气、锰砂过滤、超滤、反渗透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解决矿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从而推动了膜分离技术在中水回用方面的应用。
描述了小试规模的曝气生物滤池(BAF)在天津石化乙烯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工艺特性,研究了BAF对乙烯厂二级出水COD、BOD及浊度的去除效果。试验表明:水温对BAF的运行有一定影响。
针对厚板厂净环和浊环水系统泄漏,以及水质变差等问题,进行了以去除黏泥和水垢为主的不停产化学清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结合山西丰喜集团临猗分公司反渗透系统清洗的实例,系统的分析了反渗透系统清洗的必要性,总结运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就如何使反渗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提出建议。
通过煤气回收净化装置循环水四个子系统的热量衡算,指出了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循环水系统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操作实践,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