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含氰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处理含氰废水的技术和生物法在含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使用的主要菌属、氰化物的降解机理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对各种处理含氰废水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者认为将生物处理法和其他方法相结合来处理含氰废水更能满足环境的要求.
电子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作者对电子水处理技术在阻垢除垢、杀菌灭藻和缓蚀防腐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以及技术实施的要点进行了探讨,并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对医药废水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工艺原理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该技术在医药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对光催化氧化工艺处理医药废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因地制宜地开发分散式供水模式,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在阐述了西北水窖特点的基础上,作者重点分析了膜材料、操作条件和进水水质等因素对膜通量和膜污染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最后深入地讨论和分析了超滤膜技术在农村地区应用和推广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同时还介绍了相应的应用实例.
试验研究了浸没式厌氧双轴旋转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时膜的污染特性.试验分析了膜阻力分布和膜污染速率及稳定运行时膜过滤阻力随运行时间变化的阻力模型.结果表明,膜表面滤饼层很薄,膜污染很轻,膜污染速率很小.结果表明系统由膜组件双轴旋转而形成的良好水力学条件,能有效地减小浓差极化和避免污泥颗粒在膜表面的沉积,可有效控制膜污染.
在低温(15℃)与常温(25℃)条件下,用SBR反应器对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与低温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污泥均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总磷质量分数分别为2.3%~3.7%和1.6%~2.1%;DPB占总PAOs的质量分数(RDPB)分别约为77%和51%;VSS/SS分别为76%~88.6%和74%~85.3%.低温下DPB污泥中存在钟虫和少量轮虫等原生动物.低温下DPB污泥系统运行正常,可通过增加污泥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以提高除磷率.
分析了光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机理,通过试验,探讨了COD去除率和脱色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H2O2投加量、废水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利用粉煤灰负载Fe3+制备异相催化剂,研究了采用该催化剂的UV/Fenton体系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探讨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反应体系、铁负载量、H2O2投加量和初始pH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浸渍法制得的Fe-A1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及催化性能,在pH为3,H2O2投加量为5.0mmol/L,催化剂投加质量浓度为0.2g/L的基准反应条件下,处理500mL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的苯酚模拟废水,60min之内对苯酚的降解率达95%以上,并且催化剂重复利用3次后,60min内对苯酚的降解率仍可达93%以上.
采用微波强化Fenton氧化—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邻氨基苯甲酸废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将进水COD1800~2000mg/L、邻氨基苯甲酸4.3~21.3mg/L的生产废水处理至出水COD63mg/L、邻氨基苯甲酸0.24mg/L.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冲击负荷试验表明,当进水COD提高到2850mg/L时,膜生物处理出水COD>130mg/L,冲击后在3d内恢复正常.周期试验表明,反硝化对COD的去除和pH调节有重要作用,缺、好氧反应的时间对膜反应器的正常运行有重要影响.
研究了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和膨胀颗粒污泥床(ExpandedGranularSludgeBed,简称EGSB)反应器处理富马酸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作为预处理方法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处理效果,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43%,B/C由0.12上升到0.40;较低的pH有利于微电解的处理,pH<4以后,COD去除率下降较快;m(铁):m(炭)=2:1~5:1时,微电解处理效果最好.EGSB反应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经微电解处理后的富马酸生产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组合工艺可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
对冷却水系统的抗菌藻涂料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换热器材质,不同冷却水水质条件下,涂层的抗菌藻效果.实验表明:不锈钢的防腐性能最优异,碳钢极易被腐蚀,必须对其进行涂层保护.金属铜本身具有抗菌抑藻能力,但不能解决生物黏泥、腐蚀等危害,必须对其进行涂层保护.自制抗菌藻涂层适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温度和pH范围,并且适应江河水、湖泊水和海水等在内的不同特点的水质.
试验研究了利用曝气生物滤池与O3耦合技术对木薯酒精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研究不同操作条件如水力停留时间、O3投加量、氧化循环比对COD和色度处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当进水COD为168~230mg/L、色度为80~125倍时,出水COD>100mg/L,色度>30倍,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以铁、锌、铝盐为原料制备了含硼聚硅酸铝铁锌(PSAFZB)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研究了各种因素对PSAFZB絮凝剂絮凝行为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硅酸聚合时间为45min,硅酸聚合pH为3.5,最佳n(Fe):n(Si)=0.5、n(Zn):n(Si)=4.0、n(Al):n(Si)=2.0、n(B):n(Si)=0.4,熟化24h.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PSAFZB的稳定时间可达30d以上.用光学显微镜对PSAFZB复合絮凝剂及絮体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用PSAFZB处理印刷废水和印染废水,具有电中和能力和吸附架桥能力强、絮凝效果好、沉降速度快、且操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处理结果令人满意.
天然橡胶制胶过程中排放高浓度含NH3-N的有机废水,该废水由浓缩乳胶(含胶清胶)废水、乳标胶废水、凝标胶废水等组成,混合后的废水COD5800mg/L左右,NH3-N220mg/L左右.作者采用UASB+两级A/O组合工艺处理该废水.实验结果表明,用UASB法处理,在HRT为23h时,COD去除率达62%;两级A/O法处理,在HRT为32h时,出水的NH3-N去除率达90%以上.由此可见,UASB和两级A/O组合工艺能有效处理含高浓度NH3-N的天然橡胶废水,其出水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国家—级排放标准.
采用单体试验、重复试验、相互作用试验考察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抑制性物质及其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的抑制性物质主要是破乳剂1231和SO42-.采用厌氧生物法处理青霉素废水时,需将破乳剂1231的进水质量浓度控制在>200mg/L,将SO42-的进水质量浓度控制在>1000mg/L.
在聚硅酸中同时引入镁盐和三价铁盐,制备出聚硅酸铁镁絮凝剂(PMFS).将其用于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结果表明,其絮凝性能及稳定性受硅含量、n(Si):n(M)、n(Fe):n(Mg)以及碱用量等因素的影响,SiO2浓度为0.2mol/L、n(Si):n(M)=1、n(Fe):n(Mg)=0.5、n(OH):n(M)=0时,其脱色效果明显优于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等传统絮凝剂.
用甘氨酸、甲醛、亚磷酸合成了新型阻垢剂甘氨酸二亚甲基膦酸(GDMP),并将其与其他常用阻垢剂HEDP、PBTCA、ATMP、PESA、PASP进行二元复配.用碳酸钙沉淀法对GDMP单剂及其二元复配物的阻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DMP与其他常用阻垢剂复配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可用于改进现有工业冷却水阻垢剂配方.并对其阻垢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研究比较了几种吸附材料的除As(Ⅴ)性能,结果发现,颗粒活性炭的除As(Ⅴ)效果较差,活性氧化铝对As(Ⅴ)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离子交换纤维(IEF)除As(Ⅴ)的效果最好.作者着重研究了IEF除As(Ⅴ)的吸附等温线和反应动力学,考察了pH、共存阴离子对IEF除As(Ⅴ)的影响.研究发现,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要好于Langmuir模型.吸附速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IEF的除As(Ⅴ)潜力较大,在As(Ⅴ)初始质量浓度为25mg/L时,其吸附As(Ⅴ)的能力达285mg/g.pH偏酸性有利于吸附的进行.但共存离子的存在影响砷的吸附,通过负载铁到IEF上,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且总的吸附As(Ⅴ)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研究了用Fenton试剂处理阿奇霉素废水的影响因素及适宜工艺条件.试验表明,用Fenton试剂处理阿奇霉素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反应温度为25℃、pH为3.0、FeSO4投加量为10mL/L、H2O2投加量为30mL/L、氧化时间为2.0h.在此条件下,其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51.09%.
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向活性污泥系统中投加BP型高效复合微生物,考察其对冷轧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连续进水的条件下,控制活性污泥的SV30为20%、BP高效复合菌的投加质量浓度为10mg/L、HRT为20h、DO为4.0mg/L、温度为25~32℃,系统对CODCr、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和95%以上,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和5%.在某冷轧薄板厂污水处理站采用该技术对原生化系统进行改造后,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的一级排放标准.
介绍了采用连续流动分析法,快速同时测定污水中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优化方案.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质量控制样品测定值均在保证值范围内,样品回收率为96.0%~104.0%,RSD>2%.
研究了在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镉的方法.首先采用悬浮聚合技术,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合成了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对其吸附水溶液中Cd(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溶液的Cd(Ⅱ)具有很好的选择识别性能,而且具有快速的吸附动力学性质,吸附在20min内即达到平衡.常见的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4.88%,检出限(3σ)为0.76μg/L.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糖厂以二效汽凝水取代原水回用锅炉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但含糖量过高的二效汽凝水回用锅炉后,将影响锅炉的正常使用.作者重点阐述了二效汽凝水水质与锅炉排污率的关系,推算出二效汽凝水含糖量的允许值,提出了中压锅炉回补二效汽凝水的除糖净化新工艺.为糖厂高效、安全运行锅炉提供依据.
针对某石化厂废水处理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装置改造,并采用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两段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保证了废水达标排放.
江西某食品深加工企业生产废水具有酸度大、COD高等特点,废水经过调节pH后采用UASB+生物接触氧化+Biofor工艺进行处理.作者介绍了该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以及工程调试运行情况.经过该工艺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检查高压废锅炉水水质恶化的原因,往往只考虑水中可溶硅和胶体硅对炉水水质的影响,而忽略了水中惰性硅对炉水水质的影响.实践证明:降低离子交换器进水的浊度,也是防止锅炉补给水造成炉水中溶硅含量偏高的重要措施.
介绍了国内外电厂烟塔合一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烟塔合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探讨了它对循环水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该影响的对策,用烟塔合一技术进行电厂脱硫烟气排放值得推广.
综述了酒钢不锈钢冷轧生产排放的重金属废水、含酸废水和含油废水的化学、物理化学处理工艺,总结了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介绍了酒钢公司不锈钢热轧工程浊循环水处理系统.该系统选择采用旋流沉淀池—化学除油—变间隙自清洗过滤器处理工艺,经处理后的浊环水水质达到悬浮物质量浓度为50mg/L、油质量浓度5mg/L,满足了工艺要求.该工艺在不锈钢热轧浊环水处理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淡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下,通过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可以制得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淡水.海水反渗透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要点:取水源需要根据海水淡化规模和现场情况确定采用开放式取水或海边挖井等;预处理系统需要根据海水水质确定悬浮物的去除、防止结垢和控制活性生物的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澄清、多介质过滤或超滤等;海水反渗透装置主要考虑膜元件的选择、回收率、排列方式、污染指数、配套的能量回收装置和自动冲洗及化学清洗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