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材料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均匀、表面富含不饱和基团以及长程结构有序等优点而在化工、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和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全面综述了介孔吸附剂在处理电镀、染料、造纸、化工、冶金等领域废水中的应用,并就该类材料在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做了简要论述。
从生物膜技术的优点入手,分析了广义生物载体的定义,概述了水质净化生物法中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生物载体开发原则及目前各类生物载体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型的生物载体,包括纳米材料生物载体、生物活体和可降解生物载体,并分析了它们作为生物载体的可行性和优点,最后指出了生物载体的开发方向和前景。
对厌氧消化工艺氨抑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对氨抑制的机制进行了剖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工程对策。结果表明,由于所用接种污泥、废物成分、试验条件和方法各不相同,氨抑制效应也各异。微生物驯化以及在厌氧消化前采取多种方法,可促成氨的去除或与其他毒物相互抵消毒性,从而显著改善废物处理的效率。
系统介绍了目前炼油废碱液主要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点和不足,揭示了炼油废碱液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途径,最后针对炼厂在减少炼油废碱液排放总量、炼油废碱液处理工艺的选择及现场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锅炉给水中溶解氧的存在是造成热力设备腐蚀的重要原因,必须选择合适的化学除氧剂,尽可能地降低溶解氧含量。化学除氧剂分为无机除氧剂和有机除氧剂,作者对研究应用较多的几种化学除氧剂的除氧效果、缓蚀性能、优缺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和比较。
生物毒性检测能直观地反映污染水体的综合毒性,是预测和控制化学物质污染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描述了生物毒性的种类及测试的意义,并从毒性测试的种类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各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探讨了终端超滤膜工艺对水中常见微囊藻毒素(MC-RR和MC-LR)的去除效率、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中超滤膜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很低,由最初的26%(MC-RR)、42%(MC-LR)分别降为2%、10%。氢键吸附和静电吸引可能是超滤膜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主要机理。
采用Fenton工艺对较长填埋龄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Fenton工艺对经过吹脱后的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最佳条件为pH=4、n(H2O2)∶n(Fe2+)=10以及Fe2+投加量为0.08 mol/L。同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发现,氧化与絮凝去除有机物作用的相对大小比值a平均为4.6。
通过串联的四级反应槽,利用光合细菌处理中成药废水,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负荷越高,处理效果越明显,且最佳处理工艺参数为:进水pH为6.5~7.5,1#槽SV30为28%,PSB反应装置各槽DO分别为3.5、3.8、4.5、5.2 mg/L。用聚合硫酸铝作混凝剂对PSB反应槽出水进行混凝处理,当调节pH在7.5~8.0,混凝剂投加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CODCr
试验了压力式接触氧化工艺在中等盐度条件下的微生物活性及系统的耐盐性能。研究表明,当废水含盐质量浓度为10 g/L时,压力式接触氧化塔中微生物活性高于常规生物接触氧化法:在未驯化条件下当进水含盐质量浓度为20 g/L时,可取得84.4%的COD去除率。经驯化后当吡虫啉农药废水含盐质量分数为2.8%时,COD去除率达70.7%,保证了其对高盐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
采用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与双氧水氧化的联合处理工艺(MW/UV/H2O2)对染纱高温皂洗水和热水洗废水进行在线处理并回用。通过小样实验、中样放大实验考察将处理后水分别回用于前处理、染色、后处理等工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MW/UV/H2O2工艺处理的高温水回用于染纱过程的全工序用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论证,但可应用于后处理工序。回用1 t水可节约水及热能总费用达9.0元以上。
采用微波辐射Fenton试剂处理TNT废水,分别考察了TNT废水初始浓度、双氧水用量、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和pH等因素对TNT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480 W、微波辐射时间为6 min、6%的双氧水用量为1.5 mL、FeSO4质量为0.07 g和pH=4的条件下,TNT废水COD去除率达到84.5%。单独微波辐射、单独Fenton试剂氧化、微波辐射Fenton试剂3种不同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微波辐射Fenton试剂有明显的优越性。
针对草浆中段废水的特点,集合水解酸化、好氧流化和生物过滤等工艺的优点,同时采用多孔弹性材料设计了一种新型生物膜一体化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对碱法草浆中段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HRT为16 h条件下,系统出水CODCr为250~350 mg/L,BOD5在50 mg/L左右,浊度<6 NTU,CODCr去除率达到72%,BOD5去除率达到80%以上,有95%以上的除浊率。
为了改善回注地层的三次采油产生的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从5种药剂中筛选出FX微絮凝剂作为最佳药剂,用于微絮凝-悬浮污泥二级过滤处理工艺中。实验确定最佳投药质量浓度为4 mg/L,在此条件下,当来水中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别为80、30 mg/L时,出水油、悬浮物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0%,达到了三级过滤工艺的处理效果,满足了油田回注水标准。
采用水力循环澄清池和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处理橡胶废水,着重研究了影响MBR稳定运行的相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MBR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污泥质量浓度为7~12 g/L,混合液回流比为300%,溶解氧(DO)为2 mg/L。在此条件下,系统最终出水CODCr<50 mg/L,平均去除率为93.2%,NH3-N<5 mg/L,平均去除率为95.4%,SS<5 mg/L,去除率<90%,出水水质能满足循环冷却水的回用要求。
油田实施聚合物驱后,采出水对化学混凝的敏感性降低,现有药剂的加药成本大幅上升。介绍了一种针对含聚合物污水研制的新型混凝剂的合成、性能和适用条件等。通过对河南油田污水处理的试验表明,当该种混凝剂加入质量浓度为3 500 mg/L时,出水浊度达到3 FTU以下,聚合物去除率达到85%以上,加药成本与聚合铝相比降低80%以上。
采用电絮凝-MB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工业废水,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电絮凝工艺采用铁-碳电极,电流密度为45 mA/cm2,极板间的水流速度6 mm/s,此时废水处理能耗为1.17 kW.h/t;MBR工艺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溶解氧(DO)控制在2.0~2.5 mg/L。在上述最佳条件下CODCr、石油类的去除率均在70%以上,B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中水回用水质标准。
研究了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甲酸废水的最适合的工艺条件。在苯甲酸质量浓度为3 000 mg/L时,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为室温,pH=2,动态吸附流速为7BV/h;最佳洗脱条件为: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用量为80 mL。静态吸附后苯甲酸的去除率为78.7%,动态吸附后其去除率为99.98%,树脂的反复使用性能良好。
在活性污泥和土壤中筛选出5株对石化废水絮凝效果较好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以菌1和菌5混合培养所形成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为研究对象,得到其最适絮凝条件:废水温度30℃,pH=9,絮凝剂投加量60μL,慢搅转速20 r/min,慢搅时间6 min,1 mol/L的Ca2+是最好的阳离子助剂。
通过静态阻垢实验对PESA和其他阻垢剂的协同阻垢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对不同的水垢,PESA和不同的阻垢剂产生不同的协同作用。对碳酸钙垢,PESA与AA/AM/MA和HEDP有协同作用;对硫酸钙垢,PESA与PASP和PBTCA有协同作用。实验结果为PESA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利用混凝气浮—UA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含乳化油冷轧废水,结果表明高分子无机絮凝剂PAC、PFS和阳离子有机絮凝剂CPAM组合破乳效果良好,其质量浓度分别约为80、800、15 mg/L;厌氧系统低负荷运行,在HRT为48 h、COD容积负荷为0.5~0.6 kg/(m3.d)时COD去除率约为70%,进水需有足够碱度,保证进水pH约为7.2;内循环式好氧接触池串联在厌氧反应器后,DO控制在3.0 mg/L以上、HRT为27 h以上时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
建立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腐殖酸的新方法。新方法测量准确、简单、快捷。线性方程为Y=0.829 61X+0.234 86,相关系数(r)为0.998 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2%,最高检测上限为20 mg/L。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废水由于含有大量的蛋白、低聚糖类和盐分,导致废水中CODCr、NH3-N、PO43-、SO42-、SS的浓度较高,且pH较低(4.6左右),因此处理该类废水难度较大。通过分析国内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的废水处理的实例,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的废水治理情况,以及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LTBR工艺处理石化行业碱渣废水的过程中,由于碱渣废水的特性和LTBR工艺的特点,生物反应器运行温度常常达到40℃以上,严重影响了碱渣废水处理装置的平稳运行。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对LTBR工艺进行了改进,成功地消除了反应器大幅温升带来的影响,使处理装置的运行更加平稳、高效,并为LTBR工艺在其他高浓度废水处理领域的推广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水回用是目前解决城市缺水和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抗污染型反渗透膜在中水回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概述了VONTRON FR11-8040抗污染型反渗透膜在大连热电集团中水回用项目上的应用,并与国外某知名品牌抗污染反渗透膜的长期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
通过对己内酰胺生产污水治理中曝气池温度的研究,探讨了夏季曝气池高温的根源以及对曝气池运行的影响,找出了解决池温过高的有效途径,实现夏季曝气池的平稳运行。
通过对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沉淀处理工艺的初步理论分析,并结合工程设计,对机械加速沉淀工艺进行了介绍,给出了设计进出水水质、相关工艺参数及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