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吸附重金属试验面临参数众多、污染状况复杂、生物炭特性丰富以及研究成本高且周期长等问题,传统吸附模型已无法满足当前研究需求。近年来机器学习在高维数据处理和复杂问题分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建模流程清晰且成熟,在重金属污染预测方面精准而稳定,对发掘隐藏的吸附机制具有独特价值,是生物炭吸附重金属建模研究的优质选择。阐述了机器学习建模的工作流程及优势;从吸附效率预测、促进优化实验、洞察吸附机理三方面综述了机器学习在生物炭吸附重金属中的应用;分析了机器学习在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跨学科合作的前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如构建更加全面可靠的吸附数据库、引入表面官能团等深层影响因素、关注模型准确性和计算成本平衡等以深化对生物炭吸附重金属建模的研究。
海水淡化是生产清洁水的重要手段,反渗透(RO)是目前海水淡化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然而,随着RO系统的运行,RO膜表面或内部会发生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污染现象,从而导致膜通量和截留率降低,影响膜性能和减少使用周期,大大增加了工程的运行成本,其中生物污染是引起膜功能下降的首要原因。综述了海水淡化RO膜的几种污染形式,对近年来国内外RO膜生物污染早期监测和防控方面的研究及分析成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微生物污染的形式、发生膜生物污染的原因及相关早期监测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RO膜污堵防控提出了新思路。
在废水生物脱氮过程中,碳源匮乏常常成为限制氮去除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若不被妥善解决,会造成出水中总氮含量超出法定排放限值,从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和利用新型固体缓释碳源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替代传统溶解性碳源的方案。固体缓释碳源相较于传统碳源,在氮去除过程中表现出更优的碳供应特性,有助于提升硝酸盐的去除效率。旨在综述不同类型的固体缓释碳源,探讨它们的特性和在脱氮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释放速率的控制、环境适应性、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等。通过克服这些障碍,推进废水处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符合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
目标选择性填充床电渗析(Ion exchange selective electrodialysis,ISED)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填充提高电渗析在特定条件下离子分离效率的水处理技术。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能源效率以及无需树脂酸碱再生的优势,现已在超纯水制备以及电力、制药、汽车等行业的特定废水处理方面得到应用。在对离子交换电渗析(Ion exchange electrodialysis,IXED)与ISED两种工艺进行区分的同时,全面总结并讨论了目标离子在IXED与ISED两种工艺离子运动与分离过程所涉及的理论、机制与模型。在此基础上对IXED与ISED两种工艺结构与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归纳,讨论并分析了ISED技术在地下水、工业废水中离子分离与回收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从ISED的树脂、膜材料、运行方式3个方向对ISED技术选择性分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Fenton铁泥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以及较多的难降解有机物、泥沙、病原体以及重金属,不进行妥善处理会引发二次污染,造成资源浪费。为较全面地总结Fenton铁泥的组成结构并寻求适用于Fenton铁泥的利用途径,梳理了Fenton铁泥的主要组分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回用现状;重点对Fenton铁泥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直接回用、制备絮凝剂、合成类Fenton催化剂、合成吸附剂、应用于厌氧消化等技术的核心方法和优缺点进行介绍;结合Fenton铁泥回用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副作用及回用的经济性,在兼顾Fenton铁泥资源化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基础上,指出将Fenton铁泥应用于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又可以将铁泥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有望实现铁泥零排放,是Fenton铁泥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阐明金霉素(CTC)对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及机制,采用序批式反应器,以酪蛋白水解物为唯一碳源,研究了CTC对EBPR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TC投加量为0.1 mg/L时,PO4 3-和COD的去除率与对照组相似;当CTC投加量为1.0 mg/L时,PO4 3-去除率从90.0%下降为75.0%,COD去除率从95.3%下降为90.4%;当CTC投加量为5.0 mg/L时,PO4 3-去除率仅为40.0%,遭到显著抑制,但COD的去除率仍然达到85.1%,随着CTC投加量的增加,其对生物除磷系统的抑制作用加强。典型周期内基质代谢过程分析发现,CTC对生物除磷中的好氧吸磷过程影响更为显著,会降低糖原和多聚磷酸盐的合成。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CTC的存在会抑制磷去除的相关代谢途径和聚羟基烷酸盐(PHB)合成过程中部分关键酶的合成,进而导致系统除磷性能恶化。
构建基于A2O与SBR串联工艺的改良型序批式一体化设备(MSBR),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该设备在水量波动、间歇断流和水温变化条件下的运行特征与处理效能,并对其运行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间歇和连续进水两种工况下,COD、NH4 +-N和TN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TP满足一级B标准。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0.4 h时,COD、NH4 +-N、TP和TN去除率达到82.4%、88.3%、97.1%和68.3%,此时COD和NH4 +-N满足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夏季系统出水COD、NH4 +-N、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92.8%、95.7%、93.0%、77.8%,冬季系统出水COD、NH4 +-N、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89.8%、89.3%、91.6%、72.3%,COD、NH4 +-N和TN均满足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TP满足一级B标准。与现有工艺对比分析表明,MSBR的COD和NH4 +-N去除负荷明显较高,总运行维护费用为0.67元/t,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可为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技术与新思路。
以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钠(NaOH)、次氯酸钠(NaClO)、二硫化碳(CS2)为原料,制备了二硫代羧基化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DT(PEI-PAM)〕。以DT(PEI-P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目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出DT(PEI-PAM)的最佳制备条件;利用絮凝实验研究了DT(PEI-PAM)对Cu(Ⅱ)的去除性能;通过表征手段探究了DT(PEI-PAM)的制备机理及其除Cu(Ⅱ)机理。结果表明,以PAM质量分数为1%、n(PAM)∶n(NaClO)∶n(NaOH)为1∶1∶2、反应温度为30 ℃、反应时间为120 min、反应介质pH为6.5的最佳条件制备出中间产物聚乙烯亚胺(PEI);再以PEI、CS2、NaOH质量浓度比为1∶2∶3、预反应温度为25 ℃、预反应时间为40 min、主反应温度为60 ℃,主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最佳条件制备出最终产物DT(PEI-PAM)。DT(PEI-PAM)对含Cu(Ⅱ)水样〔Cu(Ⅱ)初始质量浓度25 mg/L、pH 6.0〕中Cu(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6.15%。红外表征和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DT(PEI-PAM)制备过程中成功引入了二硫代羧基,DT(PEI-PAM)对Cu(Ⅱ)的去除机理主要为氧化还原作用和螯合沉淀作用,絮凝作用机理主要为吸附架桥作用,并辅以网捕卷扫作用。
以淤泥为原料制备免烧材料,选择淤泥/水泥质量比、激发剂投加质量分数、硅酸钠投加质量分数和养护时间4个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BB)响应面法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制备条件。通过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评价吸附性能,结合表征手段探究对磷酸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免烧材料最优制备条件:淤泥/水泥质量比为2.48、激发剂投加质量分数为12.95%、硅酸钠投加质量分数为1.4%、养护时间为13 d,破损率预测值仅为2.32%,磷吸附量预测值为0.582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免烧材料通过化学沉淀、配体交换等方式吸附磷酸盐。免烧材料环境风险性低,经济效益高。
采用好氧生物法对二乙二醇丁醚(DGBE)进行降解,过程中逐步提升进水DGBE浓度考察其降解效果。分别在驯化前、驯化稳定期和高浓度驯化期获取活性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基于降解中间产物推测出DGBE可能存在的降解途径。实验结果表明:DGBE质量浓度低于832.85 mg/L时,DGBE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和93%以上,继续提升进水浓度则去除率出现下降趋势。DGBE驯化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大幅降低,驯化稳定期的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78.59%),优势菌属为Cupriavidus(42.44%)和Rhodanobacter(20.02%),高浓度驯化期Actinobacteriota(51.15%)超越Proteobacteria(43.41%)成为丰度最高的菌门,Nakamurella(49.81%)为主要优势菌属。检测到DGBE的主要中间产物包括乙二醇丁醚、丁醛和乙烯基正丁醚,分析其可能的降解途径为ω-β-氧化降解途径和次末端氧化导致的醚键断裂降解途径。
以市政污泥为原料,ZnCl2为活化剂,通过浸渍-热解法制备改性污泥生物炭(ASBC),通过构建ASBC/过一硫酸氢钾(PMS)体系并用于降解罗丹明B(RhB),探究ASBC投加量、PMS浓度、反应pH和共存无机阴离子等反应条件对ASBC/PMS体系降解RhB的影响。BET结果表明,经过活化后的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从8.19 m2/g提高至175.04 m2/g,孔容从0.017 cm3/g提高至0.189 cm3/g,活化后的污泥生物炭具备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当ASBC投加量为0.2 g/L、PMS浓度为0.8 mmol/L,反应5 min后对RhB的去除率高达99.7%,反应可在较宽的pH范围(3~11)内发挥作用;H2PO4 -和NO3 -对ASBC/PMS体系降解效果无显著影响,HCO3 -具有抑制作用,Cl-具有促进作用;ASBC/PMS体系降解RhB是非自由基路径,主要活性物质是1O2。
垃圾渗滤液具有较高的COD、氨氮和电导率,其复杂的水质污染特性使得采用反渗透处理时负荷过高,导致膜性能及膜渗透通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处理效率。为使工艺能够顺利进行,以进水pH、运行压力和温度作为影响因素,以浓缩液和产水的COD、氨氮和电导率作为评价参数,通过分析浓缩倍率、膜通量及产水率的变化情况,对兰州某垃圾填埋厂渗滤液进行处理并得出最佳工况。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碟管式反渗透(DTRO)系统影响效果为运行压力>温度>进水pH,且当pH为6.5,运行压力为6 MPa,温度为40 ℃时,系统的浓缩倍率最高,达到4.07,产水率最好,稳定达到75.6%,为后续浓缩液处理减轻了负荷。
以四氟对苯二腈(TF)为刚性分子支柱,通过化学插层法制备了多孔氧化石墨烯(GO-TF),并通过机械球磨法将纳米Fe3O4负载到GO-TF上,制备了新型磁性多孔氧化石墨烯(GO-TF/Fe3O4)复合材料。研究了磁性GO-TF/Fe3O4对磺胺嘧啶(SD)的吸附性能,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研究了GO-TF/Fe3O4对SD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与GO去除SD相比,GO-TF/Fe3O4的吸附去除性能显著提高,饱和吸附量达到106.57 mg/g,表明TF支撑GO纳米片形成了新的吸附孔道,并且球磨后纳米Fe3O4成功嵌入GO-TF上形成了新的吸附位点。研究了溶液pH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低pH有利于SD的吸附。SD在GO-TF/Fe3O4上的吸附主要涉及π-π作用、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在5个再生循环内表现出对SD较好的重复吸附性能。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策略。TiO2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之一。然而,较宽的带隙和载流子的快速复合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构建异质结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酞菁钴(CoPc)原位复合得到了S型的TiO2/CoPc异质结,二者匹配的能带结构使光生载流子得到有效分离。同时,金属Co离子中心可以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TiO2/CoPc异质结+PMS在可见光下照射60 min可实现72%的盐酸四环素(TC)降解。与TiO2+PMS相比,反应速率提升了11倍,这是因为光生电子改善了Co2+/Co3+的循环,异质结中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和Co2+/Co3+循环起协同效应,实现了对TC的高效降解。
过硫酸盐单一氧化技术在过渡金属活化下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但存在氧化剂投加量过大、pH适用范围窄和金属离子浸出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采用浸渍还原法将过渡金属Cu负载至水滑石(LDHs)载体上,得到高分散负载型零价铜固体催化剂(Cu0@LDHs)。通过Cu0@LDHs活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H2O2-Na2S2O8)双氧化体系降解油田高聚物羟丙基瓜尔胶(HPG)。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pH为3~11的范围内,H2O2-Na2S2O8双氧化体系对HPG均能保持较高的降解效果,25 min内降解率皆高于76.30%,且120 min后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3.91%。Cu0@LDHs循环再生5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其对HPG的降解效率能保持在80%以上。在此过程中,·OH和SO4 ·-是主要活性物种并且二者间存在协同作用。反应前后Cu0@LDHs的XRD、SEM、BET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所表现出的高活性主要归结于高度分散在水滑石载体表面的Cu0具有良好的活性以及稳定性。
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控制合成了Ce、Mn掺杂的钴基钙钛矿系列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EPR等方法探究了催化材料的结构特性,并以茜素红和酸性品红作为探针有机污染物,探究在氙气灯条件下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其茜素红和酸性品红降解率分别可达95%和90%以上,催化剂在循环使用6次后仍保持良好的降解稳定性。结果表明,Mn、Ce元素的引入促进了LaCoO3基钙钛矿比表面积的增大,且在晶体结构中形成了更多结构缺陷,XPS、ERP及反应前后的红外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结构中的氧空位缺陷可促使茜素红结构中的醌式结构瓦解,进而促进光催化降解性能提升。同时,表面氧物种及氧空位是主要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活性物种,LaCo0.7Ce0.3O3因其适宜的结构性能而表现出最优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以脱水污泥与消化污泥为原料,采用 、H2SO4、KOH为活化剂制备污泥活性炭,以碘吸附值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以 为活化剂制备出的脱水污泥活性炭(TSAC)和消化污泥活性炭(XHAC)的碘吸附值最高,分别为355.1 mg/g和289.2 mg/g。将TSAC和XHAC应用于含磷污水的吸附并与商业活性炭(CAC)进行比较,探究了吸附时间、投加量、pH对磷吸附量的影响,对污泥和TSAC中的重金属化学形态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采用SEM、XRD、FT-IR和BET等表征手段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吸附时间为360 min,pH为6时,TSAC和XHAC对磷的吸附量分别为7.3 mg/g和6.8 mg/g,高于CAC对磷的吸附量(4.1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为单分子层表面的化学吸附;TSAC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生态风险,而污泥为中等生态风险,通过热解污泥制备污泥活性炭能够实现重金属稳定化。
以神东集团柳塔矿区餐厨垃圾为例,研究了过氧化氢(H2O2)预处理对餐厨垃圾性质及其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的影响,并考察厌氧发酵液作为矿区污水处理厂碳源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发现,H2O2预处理可有效促进餐厨垃圾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同时强化餐厨垃圾浆液的流动性,H2O2预处理后挥发性脂肪酸(VFAs)产量从10 810~18 131 mg/L增大到21 000~28 000 mg/L,发酵产物从丁酸转化为乙酸,餐厨垃圾厌氧发酵酸化效率大幅度提升。预处理后的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液作为碳源不会影响活性污泥中硝化菌群的功能特征,出水NH4 +-N小于1 mg/L,TP保持在0.5 mg/L以下,与葡萄糖作为碳源时的污水处理效果相当,说明矿区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液具有良好的可利用性。
针对煤矿矿井回用水,采用响应面(RSM)优化除浊除铁混凝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pH、混凝剂投加量和曝气时间作为影响因子,浊度去除率和总铁去除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 Design(BBD)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研究各自变量之间单独与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于浊度去除率的影响,曝气时间>pH>混凝剂投加量;各因素对于总铁去除率的影响,pH>曝气时间>混凝剂投加量。根据拟合的二次回归方程得到的最佳混凝条件:pH为6.8,混凝剂投加量为84.9 mg/L,曝气时间为7.3 min。根据实际运行条件,修正混凝试验最佳条件:pH为6.8,混凝剂投加量为90 mg/L,曝气时间为7 min。在此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结果表明,浊度和总铁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2±0.3)%和(97.0±0.2)%,与模型预测值均偏差0.6%,应用后回用水出水水质良好并可节约运行成本。
海水循环冷却系统取水头部及管道中污损生物附着会堵塞管道,加速腐蚀,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杀生剂的投加方案与污损生物的种类密切相关,由于监测困难,现在通常采用固定杀生剂投加方案。污损生物在管壁建构筑物上的附着主要是以优势种群聚集附着的形式,可以在海水管道头部及管道中加装摄像头,实现污损生物的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加药方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污损生物分类模型,实现常见污损生物的自动分类。利用常见污损生物聚集图像作为模型训练数据,以交叉熵损失函数和准确率作为模型评价指标,进行模型训练。该模型分类准确率较高,可用于自动化加药设备中污损生物的自动识别,以此为基础,配合自动化加药设备,可实现杀生药剂投加方案的自动实时调整,提高海水循环冷却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酸洗环境中的缓蚀效率并降低使用成本,以油酸、三乙烯四胺和溴代正丁烷为原料,制备出一种高效的双咪唑啉季铵盐化合物SMZB。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实验、表面形貌和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SMZB在1.0 mol/L HCl溶液中对Q235的缓蚀性能及其缓蚀机理。结果表明,SMZB浓度为2.0 mmol/L时,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阻抗谱(EIS)、动电位极化曲线(Tafel)测试得到的缓蚀效率分别为98.88%、98.15%、99.62%;电化学实验可进一步证明SMZB能够吸附在Q235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并进一步降低腐蚀体系内的电荷转移速率;SMZB是一种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且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理论计算表明SMZB的吸附位点主要位于咪唑环和Br-,且能够自发地吸附在Q235表面。SMZB能够在1.0 mol/L HCl溶液中发挥优异的缓蚀性能,主要是在Q235表面形成稳定保护膜并降低体系内的电荷转移速率,从而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
使用白酒固态酿造过程中黄水(R1)、底锅水(R2)为碳源,以葡萄糖及乙酸钠(R3)为对照,探究了白酒酿造废水作为碳源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污泥出现颗粒时间、颗粒粒径:R1为10 d、2~3 mm,R2为7 d、3~4 mm,优于R3的20 d、0.4~0.6 mm。在污泥浓度和沉降性方面,R1、R2均优于R3,其中污泥质量浓度分别为5 413、5 217、2 614 mg/L,污泥沉降指数分别为40.85、39.66、53.56 mL/g。各实验组运行效能表明:由于白酒酿造废水中含有大分子有机物,导致对照组的COD、氨氮、总氮平均去除率优于实验组(p<0.05),其中R1、R2和R3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5%、82.1%和92.7%,氨氮平均去除率为89.4%、89.2%和96.4%,总氮平均去除率为93.1%、93.0%和95.6%,但在总磷平均去除率方面较为接近,分别为96.8%、96.9%和96.2%。白酒酿造废水主要通过影响胞外聚合物(EPS)和紧密型多糖(TB-PS)的比例来影响颗粒化,EPS由初始的44.31 mg/g分别增加至87.06、103.69、88.34 mg/g;TB-PS分别提升了2.07、1.80、1.19倍。各反应器停运24 d后对颗粒污泥系统进行重新启动,R1污泥沉降性能和污染物去除效率均得到良好恢复,而R2、R3恢复后,总磷去除率仅为66.5%、75.4%。
焦化废水中毒性物质超过500种,是公认的难处理废水。国内多数焦化企业的生产废水采用生化-物化法处理,最终出水水质指标难以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因此,对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成为行业热点。作为最受青睐的光催化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3N4)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采用二氧化铈(CeO2)负载及氮掺杂来优化氮化碳,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吸光性能及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CeO2/N-g-C3N4(CeO2/NGCN)复合光催化剂。CeO2/NGCN(质量分数1%)展现了极佳的光催化性能,120 min内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COD、UV254的降解效率分别达到了49.79%、69.37%,远高于g-C3N4及氮掺杂g-C3N4。氮掺杂及二氧化铈负载可有效拓宽g-C3N4的光吸收范围,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对构建高性能g-C3N4基光催化剂具有借鉴意义。
由于邯郸某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填埋量激增和渗滤液处理设施老化损坏,填埋场原有渗滤液处理站已无法满足现有渗滤液处理需求。采用“预处理+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的组合工艺对原有渗滤液处理站进行扩容改造,并新建纳滤浓缩液减量化系统,采用“物料膜减量+腐殖酸提取”工艺实现纳滤浓缩液减量处理。通过合理布置、利旧改造和新建钢罐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工期紧张、场地紧凑和资金短缺等问题。扩容改造后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规模提升至500 m³/d,出水清液产率达到95%,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表2排放标准。工程总投资为2 218万元,改造后渗滤液处理站实际运行成本为41.82元/m3。
某有机氟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中有机氟化物易被生化法氧化为无机氟化物而导致出水氟化物不稳定。为提高出水稳定性,并降低废水中有机氟化物的浓度,采用“Fenton氧化+高效沉淀池”工艺对该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小试结果表明,Fenton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对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有机氟化物均有一定的氧化效果,氟化物平均增加率为35.48%和46.79%;通过工程实践表明,Fenton氧化法+高效沉淀能够有效处理含有机氟化物废水,Fenton氧化后氟化物平均增加率为29.40%,两级高效沉淀池对氟化物的去除率分别为29.98%和17.97%,出水氟化物稳定低于4.5 mg/L,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工程污水处理经营成本增加1.95元/t。
以内蒙古某焦化废水处理站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气候特点、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进出水水质、所采用的工艺流程以及项目在充分考虑冬季低温影响下而确定的各单元主要设计要点,并对设备保温、管路放空与保温、构筑物保温的相关设计进行了总结。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AOO+催化臭氧工艺用于处理寒冷区域焦化废水运行效果良好、稳定,即使在冬季低温影响下,强化深度处理出水中各污染物指标也能稳定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中表2规定的直接排放限值,且运行费用在可接受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