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少勇,金相灿,余刚.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J]. 生态学报,2006,26(8):2670-2677.
[2] 丁怡,王玮,王宇晖,等. 不同进水碳氮比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J]. 工业水处理,2014,34(10):29-32.
[3] 邵留,徐祖信,王晟,等. 新型反硝化固体碳源释碳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8):2323-2327.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4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0-20.
[5] 赵文莉,郝瑞霞,李斌,等. 预处理方法对玉米芯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14,35(3):987-994.
[6] 席国赟,张璐鑫,王晓昌. 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化学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7,25(2):77-84.
[7] 丁怡,宋新山,严登华. 补充碳源提取液对人工湿地脱氮作用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7):1646-1652.
[8] 邵留,徐祖信,金伟,等. 以稻草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水中的硝酸盐[J]. 环境科学,2009,30(5):1414-1419.
[9] 肖蕾,贺锋,梁雪,等. 添加固体碳源对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J]. 湖泊科学,2012,24(6):843-848.
[10] 贾文林,吴娟,武爱国,等. 碳氮比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0,4(4):767-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