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有关氯离子对冷却水系统中不锈钢腐蚀研究的最新进展,涉及冷却水中氯离子引发不锈钢孔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理,氯离子的限度,以及影响水中不锈钢腐蚀的其他因素。对如何应对冷却水中氯离子的负面效应提出了见解。
介绍了焦化废水的电化学处理技术的现状,并结合近年来环境电化学技术的前沿研究,提出了焦化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量子力学和结构化学理论,重点分析了采用极端的电化学条件来改变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云结构,从而达到降解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可能性。
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提出在现有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一套投资低、运行成本少、易建设、可操作性好的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可以使出水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级排放标准并能实现回用。而开发不同处理方法的有效组合是印染废水回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工艺。综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特征,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低温下厌氧处理低浓度废水的效果,并展望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
以天然植物胶粉F691为原料,通过羧甲基化、接枝共聚和曼尼奇(Mannich)三步反应合成出改性两性型絮凝剂(CG-AC),确定了其较佳的制备条件。试验表明:20mg/LCG-AC与100mg/LPAC配合使用处理活性红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率可达68%,效果明显优于对比样PAM-C;CG-AC对造纸混合污泥的絮凝脱水性能优于对比样PHP和PAM-C。
以TNB为原料,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末。采用XRD和TEM对粉体的粒径和物相进行了表征。用其处理乙烯废水,考察了常温下pH、光照时间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因素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佳的光催化处理工艺条件。对乙烯工业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COD和氨氮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4.1%和84.5%。
针对维生素C废水生化处理难度大、处理效率低等问题,采用磁聚复配物絮凝预处理维生素C废水,讨论了pH、复配物用量、搅拌速度与时间、温度、磁场强度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pH5~6,40mg/L壳聚糖与100mg/Lfe3O4复配,搅拌速度200r/min下搅拌5min,温度35~40℃,外加磁场(0.5T)作用1min的情况下,维生素C废水的絮凝率达到99.6%,COD去除率为87.5%,表明磁聚复配物对维生素C废水不仅有很好的净化效果,且可显著提高固液分离的速度。
研究了微滤法脱除皮革废水中有机物的性能,并考察了其影响因素,对其主要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中以COD指标来表征微滤法对有机物的脱除性能。其对皮革废水中COD去除率约为40%,酸性条件有利于COD去除,最佳操作pH为5,且蛋白质并不是影响皮革废水中COD水平的主导因素。同时比较了微滤法、活性炭吸附、生物吸附、超滤等方法对皮革废水中COD的脱除性能。
通过外加磁场影响膜分离土霉素发酵液过程的实验研究,发现外加磁场有助于提高膜通量,在外加磁场条件下,有利于改善膜分离效果。
研究了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含高浓度SO42-的酸性钛白粉废水的技术可行性及ASBR处理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试验结果表明:SRB法处理含高浓度SO42-的酸性钛白粉废水是可行的,在选定试验条件下,模拟废水和钛白粉废水的SO42-去除率分别为92.7%和88.3%,且出水硫酸盐质量浓度<250mg/L,达到了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3)的要求。
采用A/OMBR与BAF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首先用含苯酚和氨氮模拟废水对种污泥进行预驯化处理,然后切换实际垃圾渗滤液进行通水实验,在不同的进水渗滤液稀释比条件下,系统考察A/OMBR和BAF对COD及氨氮的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OMBR处理单元,当进水稀释比分别为9:1和5:1时,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可分别保持在90%和60%左右;而当稀释比减小到2:1时,COD与氨氮的去除率会分别减小到80%和35%左右。对BAF处理单元,A/OMBR出水中剩余的COD几乎不能被降解,而剩余的氨氮可被继续降解,其结果可使组合工艺的氨氮去除率提高到75%左右。
叙述了PTA废水国内外处理技术的现状。试验研究了复合催化氧化法处理PTA废水的效果,系统地考察了pH、反应时间和氧化剂投加量对COD、色度去除率的影响,优化了废水处理的操作条件,最终以较低的成本和方便的操作将PTA混合污水的COD降至420mg/L左右,进一步用生物降解系统进行处理可使其COD降至150mg/L以下。本方法操作简单,工艺流程合理,处理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环境友好。
通过试验探讨了利用粉煤灰和赤泥制备复合絮凝剂FC的最佳工艺,并将FC与市售聚合氯化铝(PAC)和明矾做了对比,试验表明,FC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较好,残余铝量比明矾低。
退浆废水水量较大,污染性强,可生化降解性差。将自制的新型聚硅酸硫酸铝复合絮凝剂用于退浆废水处理,并与其他絮凝剂的处理效果做对比,发现该絮凝剂用量较少,产生絮体时间短,矾花大而实,沉降快。通过考察探索出了适宜的絮凝条件:250mL废水中该絮凝剂投加量为4.00g,温度控制在30℃,pH调节为4,搅拌时间为2 min。在此条件下退浆废水COD由22736 mg/L降低到6053 mg/L,COD去除率达到73%。废水的色度由原来的250倍降低到30倍,去除率为88%。所得絮凝清液回用于退浆工序,絮凝沉淀物可用作粉煤的黏结剂。
采用凝胶法并加入有机酸,制备出盐基度为27.8%、稳定性好的改性聚合硫酸铝。以此为混凝剂,取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混凝实验,得出最佳投加量为3.0mL/L,最佳pH为6.5~7.5;CODCr去除率可达55.5%,酚去除率可达61.3%,总氰去除率可达83.7%,浊度去除率可达90.2%,色度去除率可达97%。
用铝炭代替铁炭,对印染废水进行了微电解处理,研究了混凝剂、停留时间、铝炭比(质量比)和pH对废水COD、悬浮物及色度的去除效果,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通过对天津纪庄子再生水厂原水(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讨论了投药种类、投药量、搅拌强度、pH、温度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初步遴选出最优的凝聚剂、絮凝剂,并确定其投加量为PAM1.0mg/L,PAC14mg/L,在此投加量下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浊度、TP、COD去除率分别为91.43%、92.41%、62.1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凝沉淀工艺的最佳混凝条件:快搅45s,快搅速度150r/min;慢搅20min,慢搅速度50r/min。并且运用统计原理和统计处理软件(SAS系统)建立了确定凝聚剂投加量的数学模型。
研究了一种微波消解无银无汞快速测定废水COD的方法。该方法用m(CuSO4)∶m(MnSO4)=2∶1的混合物作为催化剂代替了经典方法中的Ag2SO4,以Bi(NO3)3代替HgSO4作为Cl-掩蔽剂,用V(H2SO4)∶V(H3PO4)=5∶1的混酸作为介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消解试样和测定的最佳条件。当试样体积为3mL时,0.2500mol/L1/6K2Cr2O7的用量为3mL,催化剂总用量为0.03g,混酸总体积为5mL,微波消解时间为4min。在对含氯离子300mg/L以下的COD理论值为250mg/L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进行测定时,测定值在(250±5)mg/L范围内,RSD=0.79%。本法对糖蜜酒精废液测定的结果与标准方法一致。
作者研制的在线痕量钠离子分析仪,根据能斯特响应的原理,以新颖的化学分析流路系统为核心技术,摒弃了传统技术形成的连续流动和手工标定的工作方式,借助于单片机技术,实现了间歇式静态测量和全自动标定的方式。经现场运行考核证明,该仪器工作可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维护量小、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骨素生产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参数和运行情况。实践结果表明,采用水解酸化+CASS为主体的工艺对骨素生产废水进行处理,总排放口出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在对蒸汽锅炉冷凝水回用状况的市场调查和新型过滤器研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组合——高温烧结陶瓷过滤和脉冲式气水复合反冲洗工艺,用于去除蒸汽冷凝水中的铁,以提高冷凝水的品质,并使之达到回用标准。通过采用该工艺,解决了普通过滤器处理蒸汽冷凝水中存在的反洗用水量大、滤料板结和滤料产生溶出物等问题。
针对某公司化纤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通过对废酸水进行清污分流,黑液与浓酸水混合酸析等措施,实现了废水的综合治理和集中排放,达到了"以废治废,节约资源"的目的,出水基本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兖矿鲁南化肥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结垢现象严重,浓缩倍数只有2.5左右,为了节约用水,维护系统设备正常运行,对该厂一循系统进行了高浓缩倍数水处理试验研究,并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连铸、热轧浊环水回水中含有高浓度悬浮物、油污等,容易引起喷淋系统喷嘴堵塞、过滤器滤料板结和偏流,使冷却水供水不足或供水不均,造成铸坯、轧件出现缺陷,以至次品。在已有处理设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配合使用化学助剂,使浊环水供水水质得到很好的改善,解决了系统存在喷嘴堵塞和过滤器滤料板结的问题,满足了生产高质量铸件和精轧产品的需要。
通过现场中试考察了新型叶轮气浮机的除油和除COD效果,以及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可行性。中试试验于2005年11月下旬在炼油事业部污水处理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叶轮气浮机可以达到与溶气浮选池相近的除油和除COD效果。
介绍了彭城电厂反渗透系统,以及反渗透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范措施,重点论述了反渗透前预处理的重要性。
将二级处理后的焦化废水直接回用于转炉煤气洗涤水,并通过絮凝和阻垢缓蚀试验,对回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经恰当处理后,循环水浊度可降至60NTU以下,阻垢率和缓蚀率可分别达到99%和95.6%,腐蚀率小于0.078mm/a,可满足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