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第七届编委会
第二届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引
投稿指南
写作指南
出版伦理
相关下载
开放获取
订阅指南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3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20
专论与综述
试验研究
油气田水处理
分析与监测
工程实例
经验交流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Select
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孙茜茜, 付萍, 李睿华, 李海霞, 沈建华, 肖才林
2017,37(11): 1-5.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01
摘要 (
)
阐述了硝基苯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单元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组合工艺,并分析各处理工艺的机理、效果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得出,以物理法或化学法作为预处理技术提高硝基苯废水的可生化性,再利用生物处理技术彻底矿化污染物的组合工艺将是今后硝基苯废水发展的主要方向。
Select
氯酚类废水处理机理研究进展
项奇, 谢晟瑜, 张佳丽, 俞林佳, 沈昊宇, 胡美琴, 董新艳
2017,37(11): 5-1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05
摘要 (
)
氯酚类化合物(CPs)是典型的难降解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已被列入美国环保局和我国环保局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如何去除和降解CPs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目前处理和降解CPs污染物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化学还原法、化学氧化法和生物处理法等。归纳总结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特点,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在吸附与降解CPs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Select
BDD电极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石艳玲, 姚迎迎, 黄思远
2017,37(11): 11-1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11
摘要 (
)
介绍了BDD电极的电化学特性、氧化机理及制备技术。重点总结了BDD电极在酚类、染料、农药、医药等难降解模拟废水和垃圾渗滤液、印染、制药、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等实际废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开发大面积BDD电极制备技术,提高电极电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增强基底附着力,开发组合工艺技术是未来BDD电极实现工业化应用的研究方向。
Select
功能化磁性Fe
3
O
4
纳米材料去除水污染物研究进展
柏杉山, 王利红
2017,37(11): 17-22.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17
摘要 (
)
磁性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迅速分离,同时还能通过表面修饰或改性等方法使其功能化,因此在去除水环境污染物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综述了不同方法修饰的Fe
3
O
4
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在去除水污染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试验研究
Select
锆改性玉米苞叶强化吸附水体中的四环素
宋端梅, 何泽祥, 史静, 孙静, 杨梅贵
2017,37(11): 23-2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23
摘要 (
)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苞叶为原料,用氯氧化锆对其进行改性,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采用SEM、FTIR对改性前后的玉米苞叶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初始pH、温度等因素对四环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过程使玉米苞叶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显著提高了其对四环素的吸附量。在30℃,四环素溶液初始pH=5的条件下,吸附量为54.1 mg/g。在293~313 K的温度范围内,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Select
电磁场对循环冷却水微生物污垢及水质参数的影响
鲁敏, 李房玉, 曹生现
2017,37(11): 27-3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27
摘要 (
)
基于污垢热阻监测实验台,考察了电磁场作用下换热器微生物污垢形成过程典型水质参数的变化,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了水质参数与污垢热阻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电磁场作用下,细菌数、污垢热阻、浊度较未加磁的对照组低,而pH、电导率较未加磁的对照组高。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水质参数与污垢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浊度对污垢热阻影响最为显著。
Select
羧甲基纤维素-单宁基吸附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邹婷, 张黔安, 彭志远, 周鹏
2017,37(11): 31-34.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31
摘要 (
)
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单宁基吸附树脂,并研究了吸附树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羧甲基纤维素与单宁结合,通过羧甲基纤维素羧基与单宁酚羟基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吸附树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 300 mg/g。在亚甲基蓝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 mg/L,吸附剂投加质量浓度为1.5 g/L时,吸附树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可达98%以上,且羧甲基纤维素-单宁基吸附树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Select
零价铁促进厌氧微生物降解喹啉效能的研究
刘召华, 岳秀萍, 周爱娟, 温凯丽
2017,37(11): 34-37.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34
摘要 (
)
对比考察了厌氧生物处理(AD)、ZVI处理和ZVI-AD协同处理对喹啉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ZVI能够明显促进厌氧微生物降解喹啉的能力。通过考察协同体系中pH和ZVI投加量对降解喹啉的影响,得出体系的最佳pH=7.5,ZVI投加质量浓度3 g/L。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处理96 h时,喹啉降解率可提高到80.5%,而甲烷产量比单独AD处理提升2.4倍。
Select
ACF-FBB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研究
龚丽影, 赵如金, 李一晖, 刘巧, 朱海东, 杨启志, 陆军
2017,37(11): 38-42.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38
摘要 (
)
以黏胶基活性炭纤维(ACF0)及改性填料ACF1、ACF2作为微生物载体,对比研究了3种填料挂膜及用于污水处理时的效果。结果表明,ACF1、ACF2表面生物膜量明显高于ACF0,且含ACF2的反应器污水处理效果更好。以ACF2为填料设计制作ACF-FBBR,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处理实际生活污水,COD、NH
4
+
-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0%、74.74%。填料ACF2对接种污泥表现出更好的亲和性,表面生物膜的脱氢酶活性最大。
Select
UV/O
3
高级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胡兆吉, 孙洋, 陈建新, 王白杨
2017,37(11): 42-45.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42
摘要 (
)
采用UV/O
3
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反应时间、pH和臭氧进气流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pH=9、臭氧进气流量80 L/h、紫外光功率为10 W、反应时间1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UV/O
3
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COD、氨氮、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0.61%、64.47%、91.70%,相比单独臭氧处理时,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9.31%、17.77%、6.10%。
Select
含苯类有机物的高浓度硫酸废水的固态化处理方法
余中山, 胡巧开
2017,37(11): 46-49.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46
摘要 (
)
探讨了用重质碳酸钙粉对含苯类有机物的高浓度硫酸废水进行固态化处理的工艺条件,例如重质碳酸钙粉与废水反应生成灰色固体物质的用量、灰色固体物质煅烧的温度、时间以及废水中硫酸浓度不同时所需重质碳酸钙粉的用量。固态化处理方法不仅工艺简单、操作简便,而且处理过程无废水和有害废气排放,不导致二次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Select
不同曝气控制方式下的活性污泥呼吸速率特征研究
董晓宇, 李志华, 杨成建, 李仁运
2017,37(11): 50-53.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50
摘要 (
)
采用两个相同的反应器R1和R2,研究了不同曝气控制方式下活性污泥理化特征及呼吸图谱的变化。其中R1根据活性污泥现状呼吸速率变化调整曝气量;R2根据出水水质变化调整曝气量。结果表明,R1的曝气控制方式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的实际需氧量,有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不同控制方式下污泥沉降性、浓度及形态差异较大,但出水水质情况相似;颗粒污泥形成期间总呼吸速率升高,稳定的活性污泥总呼吸速率及比内源呼吸速率稳定;呼吸速率相对于出水水质变化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及时反映微生物的状态。
Select
对苯二甲酸废水厌氧反应酶竞争效应及应用
雷玲, 钱枝茂
2017,37(11): 54-57.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54
摘要 (
)
介绍了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生化处理工艺流程、厌氧反应器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研究了PTA废水中易降解脂肪酸浓度对于对苯二甲酸(TA)厌氧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等易降解脂肪酸对TA的厌氧降解反应有酶竞争性抑制作用;建立了废水中有易降解有机物存在时TA厌氧降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并求得有关特征参数;提出了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厌氧反应器故障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Select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电絮凝处理技术研究
孟宣宇, 朱营莉, 林雯杰, 郭春梅, 孔繁鑫, 陈进富
2017,37(11): 58-61.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58
摘要 (
)
采用电絮凝技术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电絮凝处理的最佳实验条件:阴阳极材料均为铝板,电流密度10.0 mA/cm
2
,极板间距3 cm,反应时间60 min,pH=7。电絮凝工艺对低浓度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具有较良好的处理效果,可望成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达标排放组合工艺的重要单元。
Select
GO-PANI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吸附性能
王艳, 郭勇, 王存月, 杨永芳
2017,37(11): 62-65.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62
摘要 (
)
将对苯二胺化学接枝在氧化石墨烯(GO)片层边缘,利用其为锚固位点原位氧化接枝了聚苯胺(PANI),得到复合材料GO-PANI。复合材料GO-PANI对染料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其对亚甲基兰、甲基橙的平衡吸附量高达465、299 mg/g,是纯PANI对亚甲基兰、甲基橙的平衡吸附量的1.88、2.6倍。
Select
正渗透膜对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效果研究
马英, 冉美惠, 谷战英, 林锡柱, 吴玲利, 王金凤, 李建安
2017,37(11): 65-69.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65
摘要 (
)
以1 mol/L KCl为汲取液,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为原液,进行了正渗透水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正渗透处理时间的增加,原液逐渐被浓缩。水通量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反向盐通量以重金属Cd原液最高。正向截留率Cd原液最小,其他4种重金属原液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重金属拦截率显示了CTA正渗透膜对5种重金属拦截效果较好。5种重金属的拦截率大小依次为:Cd > Hg > As > Cr > Pb。
Select
聚乙烯亚胺修饰磁性碳纳米管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
岳文丽, 赵海亮, 潘学军, 陈波
2017,37(11): 70-74.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70
摘要 (
)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多壁碳纳米管(MWCNTs@Fe
3
O
4
),用聚乙烯亚胺(PEI)进行表面修饰,得到MWCNTs@Fe
3
O
4
/PEI。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研究pH、离子强度和天然有机物对水中铬(Ⅵ)的吸附及吸附剂的循环再生能力。结果表明,最佳吸附pH=3,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离子强度抑制Cr(Ⅵ)的吸附;腐殖酸对Cr(Ⅵ)的吸附影响不大。在6次吸附解吸后,吸附剂仍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Select
臭氧在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缓蚀性能
李雪, 陈康, 焦莉莉, 冯长春
2017,37(11): 75-78.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75
摘要 (
)
将臭氧应用在中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处理中,研究在不同臭氧投加量下模拟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腐蚀情况,并对中水主要存在的COD、NH
3
-N较高问题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质量浓度为3.5mg/L时,臭氧缓蚀能力最佳,碳钢挂片腐蚀率最低为0.303 5 mm/a,缓蚀率为51.67%,臭氧与DJNP01共同作用时腐蚀率为0.189 3 mm/a,具有较好协同作用。COD
Cr
和NH
3
-N的去除率分别为70.2%、65%,达到工业水补水水质要求。
Select
P(DMC-AM)对活性染料废水絮凝脱色效果研究
袁力, 陈铖, 赵晓蕾
2017,37(11): 78-82.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78
摘要 (
)
采用混凝烧杯实验,以脱色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系列化阳离子絮凝剂P(DMC-AM)对活性染料废水的絮凝脱色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P(DMC-AM)阳离子度越大、特征黏度越高、活性染料分子中所含磺酸基数越多,絮凝脱色效果越好,并具有一定耐酸耐盐性。P(DMC-AM)絮凝脱色机理主要为电中和和吸附架桥。实验证明,P(DMC-AM)对活性染料废水具有良好处理效果。
Select
絮凝-微滤处理洗煤废水及膜污染机理研究
金海斌, 张光望, 曾耀添, 游火阳, 郑睿, 姚强, 于萍
2017,37(11): 83-86,10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83
摘要 (
)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预处理+微滤工艺处理电厂的洗煤废水,研究了混凝对水质的影响,考察了絮凝减缓膜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当PAFC的投加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废水中COD、悬浮固体、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8%、98%、95%。PAFC混凝处理将过滤过程中的总阻力降低了39.2%,其中滤饼层阻力降低了68.7%,膜孔阻塞阻力降低了59.1%,但是浓差极化阻力升高了138.4%。PAFC混凝处理减轻了膜孔阻塞和滤饼层污染。
油气田水处理
Select
蓬莱19-3油田酸化返排液难处理原因探究
王国弘, 王贺昌, 王吉照, 马浴铭
2017,37(11): 87-88.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87
摘要 (
)
针对蓬莱19-3油田酸化返排液难处理问题展开研究,实验发现,该油田酸化返排液脱水困难,油相含水率偏高,乳化状态稳定。对可能导致返排液乳化稳定的物质进行了分离并鉴定,初步确定该物质主要成分为FeS。经验证,对除去FeS后的酸化返排液破乳,油水顺利分离。据此判定,导致蓬莱19-3油田酸化返排液乳化状态稳定且油水分离困难的物质主要为FeS。
分析与监测
Select
氨氮在线监测仪预处理系统研究
陈玉宣, 刘秋平, 刘腾, 孙小方, 潘海天
2017,37(11): 89-93.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89
摘要 (
)
以《水质氨氮的测定蒸馏-中和滴定法》(HJ 537—2009)为基础,拟研发1套新型氨氮水质在线监测仪。针对水样预处理系统中存在的若干技术难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水样预处理系统取样单元引入的误差小于0.5%,蒸馏单元引入的误差在低浓度检测时小于0.2 mg/L,高浓度检测时小于1.5%。
工程实例
Select
水质均衡/MBR/NF/RO工艺处理填埋场中老龄渗滤液
林有胜
2017,37(11): 94-96.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94
摘要 (
)
以福建省某市处理规模为250 m
3
/d的中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水质均衡+两级A/O+超滤+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在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处理后出水COD≤30 mg/L、BOD
5
≤10 mg/L、NH
3
-N≤20 mg/L,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表2排放限值,且大大减少药剂投加成本。
Select
含重金属高浓度乳化液废水的处理工艺
范荣桂, 王健, 王世玉, 赵丹
2017,37(11): 97-100.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097
摘要 (
)
针对高浓度的含石油类乳化油及铜、锌等重金属离子的钢丝帘线废水,采用电絮凝—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的工艺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电絮凝系统运行时,控制电流在30 A,进水pH在5.0~6.0,停留时间在30 min时处理效果最佳;生物接触氧化池污泥负荷以0.05 kg/(m
3
·d)为宜;混凝沉淀系统PAC、PAM加药量分别控制在70、4 mg/L时效果最佳。处理后的出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类污染物三级标准要求。
经验交流
Select
超滤和反渗透技术在电厂中水回用中的应用
余冬贞
2017,37(11): 101-105.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101
摘要 (
)
为将中水回用于电厂生产,做到节约用水、节能降耗,提出预处理+机械过滤+超滤+反渗透技术的工艺设计方案,选用PLC为控制器,组态王为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电厂中水回用系统优化控制。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中水中污染物,对COD、悬浮物、氨氮、氯离子、总硬度、电导率去除率分别达到97.96%、99.36%、98.8%、99.39%、97.42%、99.56%,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满足设计要求。
Select
磷酸铵镁法优化某发动机厂废水氨氮去除效果
刘章卓
2017,37(11): 106-109.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106
摘要 (
)
某柴油发动机厂污水站实际进水氨氮值远高于设计进水氨氮值,设计工艺无法承受高氨氮负荷,导致实际出水氨氮值有不达标风险。经研究选择采用磷酸铵镁沉淀法进行优化。经过实验室小试分析,确认pH=9.5,药剂投加配比
n
(Mg
2+
)∶
n
(N)∶
n
(PO
4
3-
)=1.4∶1∶1为最优。实际运行后,氨氮去除效果较好,能确保生化处理后实际出水氨氮<20 mg/L,符合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Select
河南某焦化厂焦化废水处理技术改造
张萌, 丁绍峰, 滕济林, 靳昕, 崔粲粲
2017,37(11): 110-112.
https://doi.org/10.11894/1005-829x.2017.37(11).110
摘要 (
)
河南某焦化厂污水处理站采用预处理—生化—混凝沉淀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差,影响后续回用单元处理效果。在原有废水处理设施基础上,工程改造在预处理单元增加污泥吸附,并在曝气池投加活性焦粉吸附剂,形成活性焦吸附与生化处理耦合工艺,提高生化处理效果。增加活性焦吸附深度处理单元,对混凝沉淀池出水进行进一步吸附处理,确保最终出水COD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