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绿色低碳成为工业园区水环境系统污染防治的重要指标。工业园区具有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污水排放量大,污水中污染物排放浓度高、含有较多高风险工业特征污染物等特点,是我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阵地。依托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成果,基于工业园区全过程水污染防治思路,分析了海河、太湖两流域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系统整体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运行的环境管理决策方法,主要涉及处理工艺可行性评估、技术路线诊断评估、预处理排放标准和协商排放模式。最后,以江西某省级工业园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工业园区水环境系统管控模式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石油化工园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及产排污的非规律性导致其污水成分复杂且水质水量波动大,加之日趋严格的排放限制以及对废水回用及资源化的要求,使得污水处理成为园区普遍面临的环保压力。基于对石油化工行业污水特征和全流程处理技术的认知,突出强调了源头管控对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性,识别了需要重点管控的污染物并提出了纳管指标建议值和污水预处理方法,之后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园区集中处理进行了阐述。此外,对湿式氧化、臭氧催化氧化、生物脱氮等典型处理技术和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未来污水处理由“去除”向“回收”转变的趋势作了进一步展望,以期为石油化工园区污水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磁性纳米粒子介导分离(MMI)技术无需对底物进行标记即可从复杂微生物系统中分离具有活性的功能微生物菌株/菌群,是筛选获取特定功能微生物并丰富完善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有力工具。针对印染废水特征污染物壬基酚(NP)的污染问题,基于MMI技术进行功能微生物驯化富集与筛选识别,构建了NP关键降解功能菌群,并评估了其对实际印染废水中NP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驯化污泥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水形杆菌属(Undibacterium)、贪铜菌属(Cupriavidus)、unclassified_Enterobacteriaceae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被识别为NP降解关键功能菌属。通过纯培养筛选获得5株NP降解关键功能菌,其对NP降解率均在70%以上;通过筛选菌株构建了NP降解复合功能菌群,其对NP降解率可达96.87%,最佳应用条件为pH 6.87、温度30.16 ℃、摇床转速141.57 r/min。复合菌群对实际废水中低质量浓度NP(1 mg/L)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NP半衰期为(7.69±0.05) h;对高质量浓度NP(200 mg/L)的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反应模型,NP半衰期为(3.11±0.11) d。复合菌群处理可显著降低实际废水的急性毒性和类雌激素效应。
以江苏、福建、山东等地不同规模的41家纺织企业和2家纺织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其直接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在线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纺织污水排放中COD的变化规律。之后引入参数K,以COD日均值与K的乘积来表示COD瞬时排放值,以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纺织污水排放单位直接排放的COD均可满足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要求,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直接排放的COD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34.5%,与COD排放浓度、排水量均呈现负相关。对于直接排放的COD实测值与《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中规定的COD排放限值之比分别<0.5、0.5~0.75、>0.75的3类污水排放单位,其K值中位数分别为1.21、1.12、1.04。本研究可为纺织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及监测值的修正提供参考。
化工行业覆盖面广,排放污染物多,简单以COD、氨氮等常规污染物为指标评估废水排放达标情况并不能准确反应真实情况。为精准地评估废水排放达标情况,需要确立优控特征污染物指标。以江苏省某沿江化工园区为例,通过分层次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在筛选出园区内企业废水优控特征污染物的基础上,以企业排放量、污染物当量、企业数量、环境质量标准和致癌性5个指标分别对有机污染物、无机重金属和综合性污染物指标进行赋值,对各特征污染物总赋值进行排序,筛选得出园区废水优控特征污染物为苯乙烯、甲苯、甲醛、总镍、氟化物。结合该化工园区开展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结果,将砷、锑两项特征污染物一并纳入优控特征污染物的管控。优控特征污染物的筛选可为化工园区污染防治提供更精准的方向和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地化的碳排放因子是工业园区精准碳核算和有效碳减排的基础,碳排放因子与区域气候、工艺流程、管理水平、运行工况等息息相关,波动和差异较大,应首先基于实地检测和模型计算获取本地化数据。因此,构建排放因子的本地化方程,对缺水城市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和污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工业园区水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和实地监测数据,量化不同涉水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因子,分析了其碳排放因子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关键影响因素,量化了关键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因子的影响,最终构建了工业园区水网络直接碳排放因子的本地化方程,并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定量化探究了直接碳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情况,验证了所构建本地化方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各涉水环节碳排放因子差异较大,而其中污水处理环节中的初沉池和AAO反应池碳排放强度最大;各涉水环节碳排放因子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温、NO2 --N、COD、TN、TP等;与其他涉水环节相比,污水处理环节CH4的碳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最大。本研究对工业园区水网络碳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外加磁场+强化混凝+络合除氟”的改良型Fenton工艺对制药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重点研究改良型Fenton工艺对有机物、悬浮物、总磷的去除效果,以及耦合络合除氟后对氟化物的协同去除效果。与传统Fenton工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加药量条件下改良型Fenton工艺处理效果更好,而控制相同处理水质条件下,改良型Fenton工艺药剂消耗更少。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型Fenton工艺运行稳定,对多种污染物协同增效去除效果显著,在中试系统进水COD、SS、TP、F-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15.78、0.47、4.10 mg/L条件下,处理后出水COD、SS、TP、F-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到33、5.35、0.03、0.80 mg/L,满足山东省地方标准《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第5部分:半岛流域》(DB 37/3416.5—2018)中一级标准要求。对工艺稳定运行后所投加药剂成本进行分析,得到深度处理药剂消耗约为0.51 元/m3。
在干旱地区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工程将精细化工废水处理至达到园区绿化、纤维作物用水及生态林地绿化用水等多种回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在防止废水污染环境的同时可为当地提供辅助水源。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某园区精细化工废水可生化性极差的特点,设计利用臭氧氧化将废水B/C从0.12提升至0.33,为生物处理创造条件,之后经过生化及深度处理后采用电化学氧化进一步去除难降解有机物,使出水COD低于30 mg/L。电化学氧化对出水达标起到了保障作用,其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达75%以上,其中对甲苯、挥发酚、胺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1.25%、85.71%、85.71%。成本核算表明,项目建设总投资26 596.76万元,运行期直接费用2.580元/t。该工程运行效果良好,每年可节约当地新鲜用水量230万m3以上。
生物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痕量有机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质的检测中,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准确性、检测范围、灵敏度等检测性能是近年来的重点研究内容。掺硼金刚石(BDD)电极基于其优异的物化性质,是目前生物传感器理想的基底材料之一,但其存在价格昂贵、传感性能不高等问题,而化学修饰是提高BDD电极传感性能的有效途径。系统论述了吸附法、共价键结合法和电沉积法3种当前主流的BDD基底修饰方法,在阐述其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方法所修饰的BDD电极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并深入分析了各修饰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总结了BDD电极作为基底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BDD电极的修饰和潜在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
非均相Fenton催化剂与过氧化氢反应可以产生高活性氧物种,具有对污染物降解速度快、催化剂易回收、适用pH范围广等优点,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对以往研究的综合调查,综述了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机理,包括正负电中心类原电池机理、加速电子转移催化机理和氧空位作用机制,总结了近年来非均相Fenton工艺在动力学建模方面的最新研究,之后针对现有非均相Fenton催化体系中Fe2+生成速率低、过氧化氢利用率低、催化剂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分别从掺杂元素、改变催化剂结构、引入外部能量3个方面总结了提升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策略方法,最后,指出了未来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开采区域的西延,煤矿矿井水水量逐年增多,水质也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煤矿区排水水质标准也大幅提高,给煤矿矿井水处理和矿用絮凝剂的开发与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梳理了絮凝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煤矿矿井水处理中的应用与挑战,并针对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发方向。为了满足新需求、适应新形势,新型矿用絮凝剂未来会向多功能、高效率、低成本及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优先考虑絮凝性能和环保要求,在满足处理水质需求和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对其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抗生素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光电催化技术(PEC)以电化学辅助光催化反应,在光照下通过向光催化剂施加外部偏压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提高自由基浓度,以此显著提高系统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具有环保节能、氧化能力强、操作方便等优势,已成为去除抗生素等难降解污染物最有前景的高级氧化技术之一。对PEC降解抗生素的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介绍了PEC原理,重点总结了电极材料改性方法及其性能,阐述了PEC降解抗生素的最新应用及降解中偏置电压、pH、电解液、光源等对抗生素降解率的影响,最后对PEC降解抗生素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应用光电催化技术高效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提供参考。
以传统活性炭(AC)粒子电极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AC粒子电极以及掺N、掺Mn、N-Mn共掺杂改性的TiO2/AC粒子电极,并将几种粒子电极应用于三维光电系统,考察其对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性能。XRD表征结果表明,TiO2成功负载于AC表面且以锐钛矿晶型为主,N元素并未取代晶格氧,而是进入TiO2晶格间隙,加快了电荷转移,Mn元素则以间隙掺杂形式进入TiO2晶格,加快了光生空穴(h+)的转移;SEM、EDS和FT-IR结果显示,相比TiO2/AC粒子电极,N-Mn-TiO2/AC粒子电极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含氧官能团明显增加;印染废水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实际印染废水中COD、NH4 +-N、TN分别为1 600~1 800、25~40、40~60 mg/L时,N-Mn-TiO2/AC三维光电体系对COD、NH4 +-N、TN的去除率分别为82.9%、93.7%、89.5%,废水处理能耗11.92 kW·h/m3;与TiO2/AC、N-TiO2/AC、Mn-TiO2/AC光电体系相比,N-Mn-TiO2/AC光电体系对CO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2.0%、19.8%、12.2%,对NH4 +-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9.2%、18.2%、7.2%,对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83%、17.9%、8.4%,而体系能耗分别降低了65.4%、61.5%、41.1%。
采用界面聚合+涂层法制备了高性能盐湖提锂纳滤膜。以哌嗪(PIP)与十聚甘油混合水溶液为水相,1,3,5-苯三甲酰氯(TMC)的异构烷烃Isopar G溶液为油相,通过优化水相中十聚甘油添加量经界面聚合获得表面荷负电的疏松分离层,之后通过调整涂覆液中荷正电高聚物壳聚糖季铵盐的添加量在疏松分离层上附着性能优异的荷正电涂层,得到高性能盐湖提锂复合纳滤膜。采用Zeta电位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膜表面荷电性及膜表面形貌。之后考察了该复合膜对模拟卤水的提锂性能,结果表明,当水相中十聚甘油的质量分数为0.3%,涂层中壳聚糖季铵盐的质量分数为0.5%时,所制备的复合纳滤膜在操作压力2.0 MPa下,对镁锂质量比为60∶1的模拟卤水中镁锂分离因子达0.028,产水通量达20 L/(m2·d)。
利用光合细菌(PSB)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同时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PSB的光合作用中心吸收光谱位于近红外光光谱范围内,因此近红外光可能是提高PSB废水资源化效率的有利条件。探索了近红外光对采用沼泽红假单胞菌(R. palustris)实现废水资源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红外光有利于提高R. palustris从废水中累积高价值生物质的能力。近红外光单独作用可将R. palustris的指数增长期缩短为2 d并提高其生物量与色素产量,实验条件下生物质质量浓度与菌体产率分别为1 156.22 mg/L与(0.282±0.031) g/g,类胡萝卜素和菌绿素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5.48、44.00 mg/L;近红外光与自然光叠加有利于累积辅酶Q10(CoQ10),实验条件下干菌体中CoQ10质量分数可达41.83 mg/g;近红外光与白炽灯叠加可提高R. palustris蛋白质产率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验条件下蛋白质质量浓度与产率分别高达790.76 mg/L与(3.625±0.156) g/g,对污水中COD和NH4 +-N去除率分别达80.84%、91.44%。近红外光的使用为提高PSB污水资源化效率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目前有关重金属对于生物脱氮系统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受不同反应器工况和实验环境的影响,结论具有一定偏差,因此借助统计学方法评价多项研究的一致性十分有必要。为系统评估重金属对于生物脱氮系统的影响,采用meta分析方法,从数据库检索到200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论文,通过统计分析论文的结果,分析了Cd2+、Cu2+、Cr6+、Ni2+、Pb2+、Zn2+ 6种重金属离子对于SBR和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Cd2+、Cu2+、Cr6+ 3种重金属离子对于SBR活性污泥的生物学效应,及影响重金属毒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SBR工艺对6种重金属的敏感性大小为Cr6+>Cu2+>Pb2+>Cd2+>Zn2+>Ni2+,厌氧氨氧化工艺对6种重金属的敏感性大小为Cr6+>Cu2+>Ni2+>Zn2+>Cd2+>Pb2+,在总体上厌氧氨氧化工艺对于重金属的敏感性略高于SBR工艺;重金属会使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但其对于丰富度的影响略大于对多样性的影响;重金属初始浓度和污泥浓度是影响重金属毒性的主要因素。
微藻具有生长周期短、油脂含量高等优势,以城市废水和工业废气作为微藻的培养基和无机碳来源,开展废物利用与微藻能源耦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阶段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可知,随着微藻浓度增加,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逐渐增加,且质量浓度为1.5 kg/m3时效果更好;随采收周期变长,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先增加后降低,减排效果先降低后增加,经综合考虑,采收比为80%时获得最佳效果;随污水配比变化,微藻对废水处理效果变化较大。基于此,本研究最终选用质量浓度为1.5 kg/m3、油脂含量为20%的微藻,在下水道污水、垃圾渗滤液、生活废水体积比为8∶1∶1条件下,以80%的采收比进行生物柴油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碳税基础上,微藻生物柴油生产成本比现有生物柴油低35.6%,基于国家总体碳排放量可实现0.27%的碳减排,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Ni-MIL-53(Fe)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液相体系的pH、温度、浓度等条件对Ni-MIL-53(Fe)吸附亚甲基蓝(MB)的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Ni-MIL-53(Fe)吸附MB的最优pH为6,在一定的考察区间内,吸附量随MB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Ni-MIL-53(Fe)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323 K下最大理论吸附量可达198.8 mg/g。303、313、323 K温度下Ni-MIL-53(Fe)吸附MB的ΔG均小于0,证明该复合材料吸附MB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ΔΗ>0,说明该复合材料对MB的吸附是吸热反应。Ni-MIL-53(Fe)再生循环利用5次后对MB的去除率依然良好,说明该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性能良好。
以交联淀粉和MgSO4·7H2O为原料,NaOH为碱化剂,制备了交联淀粉负载氢氧化镁复合材料ISt-Mg(OH)2,采用FTIR、SEM、EDS、XRD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对模拟废水中Cu2+的吸附去除,考察了ISt-Mg(OH)2投加量、pH、Cu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ISt-Mg(OH)2吸附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质量浓度为20 mg/L,pH=5.32,ISt-Mg(OH)2投加量为300 mg/L,吸附温度为25 oC时,Cu2+的去除率可达91.7%。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ISt-Mg(OH)2对水中Cu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umir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在25 oC时,拟合饱和吸附量为82.78 mg/g。吸附动力学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将ISt-Mg(OH)2应用于处理Cu2+质量浓度15.20 mg/L、pH=5.45的电镀废水时,在其投加量为100 mg/L时,Cu2+去除率可达90%以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高效率、低能耗等要求,分别通过集成式气提装置、集成水泵+气泵两种方式,将传统SBR工艺进行改进,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并考察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在处理量不超过1.0 m3/d的条件下,两种改良SBR工艺均可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处理后出水NH3-N、TN及TP等指标能够稳定达到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626—2019)的一级标准,出水CODCr稳定达到其三级标准。相较于以气泵和水泵为主体的Ⅱ型设备,以气提装置为主体的Ⅰ型设备在污染物去除潜力和节能等方面更具优势,运行及维护费用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研究Fenton法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耐药菌(ARB)的去除效果,以明确Fenton对于降低污泥ARGs和ARB传播风险的有效性。采用宏基因组测定Fenton处理前后污泥,分析ARGs、移动遗传元件(MGEs)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此外,以5种常见抗生素为基础,从Fenton处理后的污泥中筛选出ARB并推测其致病性。结果表明,经Fenton处理后污泥中ARGs明显下降,总去除率达到了67.36%。其中,特曲霉素类、春日霉素类、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ARGs的去除量最高,分别为1.12log、1.04log、0.78log和0.69log。另外,Fenton处理后污泥样品仍筛选出9株ARB,其中4株ARB与寡养单胞菌亲缘关系接近,具有致病性;2株ARB与蜡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相似,可能为未知致病菌;剩余3株ARB虽具有抗性,但目前无证据显示其对人体致病。由此可知,Fenton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污泥ARGs和ARB,但仍有部分ARGs和ARB难以去除,它们可能会随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再次进入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采用超声和生物酶联用技术处理剩余污泥以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实现污泥资源化。首先,以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为处理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超声预处理过程中处理时间、超声频率、超声振幅对剩余污泥溶出SCOD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处理时间5 min、超声频率20 kHz、振幅80%,此条件下,污泥溶出SCOD为407.5 mg/L。之后向经超声处理后的剩余污泥中分别投加污泥质量5%的α-淀粉酶、纤维素酶、溶菌酶和复合酶进行厌氧发酵,以探究生物酶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35 ℃下,复合酶对于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效果最好,污泥溶出SCOD在第2天增加2 384.9 mg/L,在第4天产酸量达到最大值1 465.8 mg/L,其中乙酸量为1 058.6 mg/L,丙酸量为136.0 mg/L。溶菌酶效果优于其他单酶,SCOD第2天增幅达1 840 mg/L,在第4天产酸量达1 240.4 mg/L,其中乙酸量为406.4 mg/L,丙酸量为524.3 mg/L。
针对环氧树脂精制废水存在排放量大,盐含量高,三效蒸发能耗高、操作困难等问题,开展了高盐废水(盐质量分数20.00%、甘油质量分数0.40%)的“溶剂法绿色脱盐-洗涤环氧树脂”循环应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m(脱盐剂)∶m(盐水)=2.34、脱盐温度为20 ℃、磁力搅拌速率200 r/min、搅拌时间和沉降分离时间均为2 min的条件下,采用溶剂法对高盐废水进行绿色脱盐,脱盐率达到45.66%;在蒸馏温度为80~90 ℃、蒸馏时间为60 min下回收脱盐剂,回收的脱盐剂脱盐效果与新鲜脱盐剂脱盐效果相当;在85 ℃、盐水与树脂质量比约为12∶13条件下用盐质量分数为12%的盐水洗涤粗树脂,经历38次“绿色脱盐-洗涤环氧树脂”循环后精制树脂中Cl-质量分数≤50 μg/g,满足《双酚-A型环氧树脂》(GB/T 13657—2011)对优等品环氧树脂Cl-质量分数的要求。与现有环氧树脂精制工艺相比较,该工艺盐水排放量减少98.55%,取缔了三效蒸发操作,蒸汽消耗下降了66.67%。
针对苏里格压裂返排液处理难度大、处理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工艺优化和处理单元灵活组合,形成了压裂返排液的快速处理工艺和精细处理工艺,实现了压裂返排液差异化处理和精细化回用。快速处理工艺对压裂返排液的处理量高达40 m3/h,处理水质满足洗井、试压等需求。精细化处理后压裂返排液的悬浮固体质量浓度<50 mg/L,钙镁离子质量浓度<50 mg/L,细菌低于100 CFU/mL,矿化度<20 000 mg/L,满足重复配液施工需求。采用精细化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进行压裂液的配制,通过配方优化形成了配液配方,所配制压裂液的交联、耐温、破胶等性能均能满足行业标准和压裂需求,施工参数及压裂改造效果与使用清水配制时一致。该技术已成功推广,累计处理并回用返排液2.4×104 m3,相对常规工艺平均处理速率提高30%以上,处理成本降低20%以上。
采用改良型Bardenpho+MBR+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预处理后的液蛋加工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合适的操作参数控制,并在Bardenpho工艺后置缺氧池增设碳源投加装置强化脱氮效果,保障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平均COD 945.9 mg/L,NH3-N、TN、SS分别为26.2~97.7、45.3~118.7、90.5~192.7 mg/L时,该工艺对COD、NH3-N、TN、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5%、98.5%、85.9%、99.1%,出水各项指标达到《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307—2013)中的B排放标准。该工艺的成功应用可为类似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超滤+反渗透组合的双膜法在海水淡化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反渗透膜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淤泥密度指数(SDI)已经成为评价反渗透进水水质的主要指标。通过对超滤出水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反渗透膜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探讨目前胶州湾海水淡化过程中反渗透进水SDI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微生物作为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生物,其随季节和温度变化造成的总量变化是影响SDI的最主要因素;水体中的硫酸盐以及Si、Al、Fe胶体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无机污染物;此外,浊度与水样的SDI没有相关关系,也不能在反渗透过程中对水质情况进行有效衡量。最后,针对影响SDI的微生物因素的研究以及膜表面无机胶体的清洗提出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