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玉川, 傅涛.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J]. 中国给水排 水, 1999, 15(2) : 53-54.
[2] 吴舜泽, 夏青, 刘鸿亮.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J]. 2000, 23(2) : 1-6.
[3] 许保玖. 论水质科学与工程, 兼论 21 世纪的水处理技术[J]. 工 业水处理, 2000, 20(1) : 1-4.
[4] 张燕, 王志奇, 陈英旭. 微污染水源水的控制技术[J]. 环境污染 与防治, 2001, 23(2) : 69-71.
[5] 许建华, 万英, 汤利华, 等. 微污染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 术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 1995, 23(4) : 376-381.
[6] 马军, 邱立平. 曝气生物滤池及其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02, 20(3): 7-11.
[7] 李德生, 黄晓东. 生物沸石反应器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 2000, 21(5) : 71-73.
[8] 夏四清, 高廷耀. 受污染饮用水源的生物预处理技术[J]. 上海环 境科学, 2000, 19(6) : 285-287.
[9] 于鑫, 李旭东, 杨俊仕. 微污染原水的生物硫化床预处理技术试 验研究[J]. 环境工程, 1999, 17(5) : 10-13.
[10] 张华, 徐彬士. 上海惠南水厂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设 计[J]. 给水排水, 1999, 25(8) : 1-4.
[11] 肖羽堂, 许建华, 王冠平. 强化微污染原水净化效果的生产性应 用研究[J]. 环境科学, 1998, 19(3) : 28-34.
[12] 叶旭全, 谢汉强, 张辉, 等. 东深原水硝化工程试运行小结[J]. 给水排水, 2000, 26(2) : 1-5.
[13] 王占生, 刘文君.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1999: 141-142.
[14] 季民, 周菁, 任智勇, 等. 两种微污染原水生物预处理方法工艺 性能比较[J]. 给水排水, 2002, 28(10) : 26-29.
[15] 张东, 许建华. 受污染原水的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的挂 膜试验研究[J]. 重庆环境科学, 2001, 23(1) : 59-62.
[16] 黄晓东, 王占生. 氯化反应条件对三氯甲烷生成量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02, 18(6) : 14-17.
[17] 许景翼, 贾霞珍. 含藻微污染水的高锰酸钾预处理研究[J]. 中 国给水排水, 1999, 15(1) : 56-58.
[18] 章琪, 姚萱.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巢湖微污染原水[J]. 中国 给水排水, 2002, 18(8) : 36-39.
[19] 刘伟, 马军. 高铁酸钾预氧化处理受污染水库水[J]. 中国给水 排水, 2001, 17(7) : 70-73.
[20] 马军, 石颖, 刘伟, 等. 高铁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除藻效能研究 [J]. 中国给水排水, 1998, 14(5) : 9-11.
[21] 张淑琪, 刘彦竹, 胡江泳. 臭氧氧化自来水生物稳定性研究[J]. 环境科学, 1998, 19(5) : 33-35.
[22] 龚云峰, 吴春华, 丁恒如. 强化混凝在给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J]. 中国给水排水, 2000, 16(12) : 29-31.
[23] 黄晓东, 孙伟, 庄汉平. 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J]. 中国给水 排水, 2002, 18(12) : 45-48.
[24] 戴之荷. 受污染水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 给水排水, 2002, 28(1): 8-12.
[25] 苑宝玲, 曲久辉, 张金松. 高铁酸盐对两种水源水中藻类去除效 果研究[J]. 环境科学, 2001, 22(2) : 78-81.
[26] 曲久辉. 高铁酸盐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处理效果及其应用展望[J]. 中国给水排水, 1997, 13(3) : 21-23.
[27] 田宝珍, 曲久辉, 雷鹏举. 饮用水水源的化学灭菌[J]. 环境化 学, 2001, 20(1) : 65-69.
[28] 苑宝玲, 曲久辉. 高铁酸盐氧化絮凝去除藻类的机制[J]. 中国 环境科学, 2002, 22(5) : 397-399.
[29] 许国仁, 李圭白.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的混凝效果[J]. 中国给水 排水, 2001, 17(5) : 68-70.
[30] 许国仁, 李圭白.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色 度浊度强化去除效能的生产性试验研究[J]. 给水排水, 1999, 25 (6) ; 13-15.
[31] 张玉先, 李宪立, 张敏, 等. O 3-沸石-GAC 处理常州运河微污染 水源水研究[J]. 给水排水, 2002, 28(11) : 3-7.
[32] 李伟光, 马放, 杨基先, 等. 生物活性炭净化效能的研究[J]. 哈 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 32(6) : 105-109.
[33] 翟砚章. 膜技术处理饮用水是当代重大技术突破———当代水处 理新技术[J]. 净水技术, 1998, 18(1) : 38-40.
[34] 李灵芝, 李建渠, 周蓉, 等. 纳滤膜制取饮用水的研究[J]. 水处 理技术, 1998, 24(2) : 88-91.
[35] 王锦, 王晓昌, 何自琦. 超滤膜直接过滤水处理试验研究[J]. 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3(1) : 51-55.
[36] 董秉直, 曹达文, 范谨初.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处理黄浦江原水 的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22(11) : 731-732.
[37] 莫罹, 黄霞. 混凝—微滤膜净水工艺的膜污染特征及其清洗[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3) : 258-262.
[38] 潘碌亭, 肖锦, 赵建夫, 等. 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微污染原水的 初步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03, 29(5) : 301-303.
[39] 潘碌亭, 肖锦, 赵建夫, 等. 氧化絮凝复合剂去除原水中氨氮的 实验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12) : 732-734.
[40] 潘碌亭, 肖锦, 赵建夫, 等. 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微污染原水的 应用研究[J]. 给水排水, 2002, 28(5) : 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