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MET)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自1980年以来,国内MET使用量逐年增加。MET无法被人体代谢,经患者口服之后,约70%的MET会以体液形式排出体外,随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MET结构稳定,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效果有限,因而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均检测出含有MET。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MET在污(废)水、地表水及饮用水等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归纳了MET在环境水样检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固相萃取(SPE)样品前处理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等仪器分析方法。最后,从物理、生物及化学法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水体中MET的主要去除技术。其中,以高级氧化技术为代表的化学法去除MET被广泛研究,主要分为臭氧氧化、氯氧化、电化学氧化以及光化学氧化四类。最后从去除效能、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比较了各高级氧化技术在MET去除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超滤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其膜污染问题是阻碍水回用系统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当前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已对污水厂深度处理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综述了二级出水有机物特征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总结了典型环境突发事件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代谢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突发事件影响下二级出水超滤膜污染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旨在降低未来突发环境事件对污水厂运行的负面影响。
铁是地壳中含量第四高的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对绝大部分生命形式至关重要。生物源Fe(Ⅱ)是异化铁还原菌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以Fe(Ⅲ)为电子受体所形成的,形成机制包括直接接触、电子穿梭体、螯合剂和纳米导线。微生物介导的异化铁还原是自然界中Fe(Ⅲ)还原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生物源Fe(Ⅱ)对N、P和S等营养物质的循环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着重介绍生物源Fe(Ⅱ)形成机制及其诱导下,次生Fe(Ⅱ)矿物的形成机理,并阐述其在各类营养元素、重金属的还原固定和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生物源Fe(Ⅱ)对特定污染物在实际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近年来,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虽然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很低,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可生化性差,对生态环境乃至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吸附分离是一种简单、快捷、高效去除水体中PPCPs的方法。分别综述了用于水体中PPCPs分离的4种深受学者关注极具发展潜力的吸附材料〔生物炭、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MOFs)、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它们改性复合的方法和改性复合后对PPCPs的吸附性能,最后探讨了4种新型吸附材料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自1980年被提出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废物处理、尤其是有机危废的处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超临界水自身的特性出发,系统地介绍了SCWO的特点,并从基础研究进展、技术应用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等方面综述了SCWO的发展历程,重点对SCWO在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针对目前SCWO工艺的废水增容问题,指出了废水最小化的建议,提出通过提高现有SCWO体系的氧化容量和提高SCWO工艺过程中水的利用率实现废水减容的措施。
粉煤灰作为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颗粒物,由于其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在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利用粉煤灰处理重金属废水,既能解决废水污染问题,又使粉煤灰得以有效利用。粉煤灰的外观、物相、化学成分等特性使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粉煤灰的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粉煤灰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归纳了改性粉煤灰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分别对火法改性、碱法改性、酸法改性、盐法改性以及其他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种改性手段下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去除率、吸附温度等参数。此外,还着重探讨了粉煤灰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等,以期为改性粉煤灰在重金属废水处理行业应用提供参考。最后,对粉煤灰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臭氧催化氧化因其具有氧化能力强、降解效果好且无二次污染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多种工业废水处理中,成为当前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今大部分学者对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反应机理、副产物种类和反应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不同见解。通过详细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臭氧催化氧化及其耦合工艺研究的文献以及其他相关报道资料,分别对该工艺的性能特点和反应机理、处理工业废水的应用、相关耦合工艺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认为臭氧催化氧化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高效稳定的臭氧催化剂以及新型臭氧反应器,并且对其相关耦合工艺进行优化,提升臭氧催化效率,以此减少臭氧和催化剂用量,降低工艺运行成本,从而有利于该工艺在深度处理工业废水领域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二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SM)等嗅味物质引起的饮用水嗅味问题是供水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水中2-MIB和GSM的有效去除,研究了亚硫酸氢钠(BS)活化高锰酸钾(PM)对两种物质的氧化降解特性,优化了PM/BS体系的药剂投加方式,解析了常见水质因子对PM/BS体系去除2-MIB和GSM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M/BS体系能有效氧化去除水中的2-MIB和GSM,但加药方式、药剂浓度比和PM投加量对氧化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多次投加比单次集中投加更有利于2-MIB和GSM的氧化去除,纯水条件下适宜的药剂浓度比和PM投加量分别为1∶5和50 μmol/L,2-MIB和GSM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6%和98%以上。水体pH与HCO3 -对降解效果具有重要影响,pH为6.8的中性微偏酸性条件最有利于2-MIB和GSM的氧化去除;HCO3 -升高会显著抑制PM/BS体系对2-MIB和GSM的氧化去除。水中Cl-浓度未对PM/BS体系氧化降解2-MIB和GSM的效能产生明显影响。实际原水条件下PM/BS体系对2-MIB和GSM的氧化去除效果减弱,但去除率仍能达到44.8%和56.7%,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探究了pH、反应时间和污泥投加量对给水厂污泥竞争吸附Pb(Ⅱ)、Hg(Ⅱ)、Cr(Ⅵ)、Cd(Ⅱ)4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自身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半径、电负性及水解常数都将影响其与给水厂污泥间的亲和力〔Pb(Ⅱ)>Hg(Ⅱ)>Cd(Ⅱ)>Cr(Ⅵ)〕。当Pb(Ⅱ)、Hg(Ⅱ)、Cd(Ⅱ)处于同一体系时,各离子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吸附,Cr(Ⅵ)和Hg(Ⅱ)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吸附竞争能力较弱的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可以通过增加给水厂污泥的投加量来提高。给水厂污泥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包括发生共沉淀现象、重金属离子与给水厂污泥的表面官能团发生络合反应、形成分子间范德华力以及给水厂污泥的多孔结构使Hg(Ⅱ)发生污泥内扩散。
为解决印染废水连续化脱色处理问题,采用自制TiO2/ACF反应器(13.8 L)辅以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酸性红B(ARB)染料废水的连续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循环实验中,当单次循环时间为103 min,催化剂投加量为100 cm×100 cm时,ARB废水(质量浓度21 mg/L,对应色度128倍)3组平行实验脱色率平均值为86.43%;优化条件下连续进出水实验,ARB废水前2 h脱色率快速上升至86.29%,连续处理12 h脱色率始终维持在86%左右,出水基本无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ARB废水在515 nm处最大吸收峰随处理过程的进行明显减小直至消失,说明TiO2/ACF光催化技术在印染废水连续脱色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生物氧化除锰法处理锰矿废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常见的锰氧化菌在酸性条件下活性差,以湘潭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来源,通过平板划线法筛选耐酸性锰氧化菌,通过16SrDNA序列对比分析进行菌种鉴定,考察污染物初始浓度、溶液pH、接种量等对其去除Mn(Ⅱ)能力的影响,结合产物理化表征与动力学过程,全面研究该菌株的除锰行为。结果表明:该锰氧化菌菌株属于Klebsiella sp.,在Mn(Ⅱ)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依然长势良好;当pH为中性,氧化除锰率能达到98.93%,更重要的是pH为4时,除锰率仍能达到52.20%,表现出极强的耐酸性;随着Mn(Ⅱ)初始浓度的升高,菌株除锰率逐渐降低,然而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除锰率则升高。固相产物SEM、XPS与FTIR表征结果显示,菌体表面产生了含锰沉淀,且主要以Mn(Ⅳ)和Mn(Ⅲ)存在。动力学分析表明,生物除锰过程基本遵循假一级反应,高浓度Mn(Ⅱ)可以抑制锰氧化菌活性。
为了提高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67对硼的吸附效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Co-Mn-ZIF-67沸石咪唑骨架材料来进一步解决当前硼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发现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晶体形貌,且稳定性较高。讨论了吸附时间、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来探究该材料的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pH=6,温度为25 ℃的条件下最大吸附量达34.35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吸附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表明整个吸附过程更加符合Freundlich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吸附。通过阴阳离子干扰实验确定该材料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该材料在10次循环吸附实验后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再生性,在用于水溶液除硼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强化脱氮技术是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关注的技术之一,现有大量研究表明改性填料可以增强污水生物脱氮效果。制备了一种锰负载丝瓜络填料,构建以锰负载丝瓜络为生物载体的生物滤池系统,应用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技术处理模拟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考察反应器的启动及一系列C/N条件下系统脱氮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系统运行20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氮去除率分别可达39.92%和60.07%左右,实现了SND的启动;且在反应器启动阶段,实验组COD、NH4 +-N、TN平均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61%、20.09%、16.31%。在DO=(4.0±0.5) mg/L、HRT=12 h,进水C/N=5的条件下,实验组NH4 +-N、TN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8.95%、64.98%,相较对照组分别提高9.72%、10.84%。可见锰负载物可提高污水处理中NH4 +-N、TN以及COD的去除效果。
采用一步法制备了以氮掺杂碳纳米笼(NCNCs)为组成单元的分级多孔碳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以阳离子染料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模拟废水作为处理对象,考察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其多级的孔隙结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随着染料分子体积的减小而增大,对Rh-B和MB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18 mg/g和505 mg/g。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并且四次回收后的吸附效率可以保持在99%。
为了研究适宜于季节性水质波动条件下矿井水处理的最优实验条件,提出面向生态灌溉的矿井水处理方法,进一步实现露天矿区矿井水资源化利用。以内蒙古某露天煤矿冬、夏两季矿井水为研究对象,选取新型成核剂硅藻土与传统助凝剂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联合投加,对其进行强化混凝处理。结果表明:PAC单独投加条件下,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出水TDS逐渐升高,HCO3 -浓度逐渐降低;200 mg/L PAC+CPAM联合投加方式下,投加4 mg/L CPAM时冬、夏两季矿井水出水浊度取得最低值0.46、1.04 NTU,浊度去除率高达99.51%、99.71%。CPAM投加量的增加对总溶解固体(TDS)没有显著的影响,对HCO3 -浓度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去除效果不明显。矾花形成快速,时间明显短于PAC单独投加与200 mg/L PAC+硅藻土联合投加,此外,随着CPAM投加量的递增,矾花形成时间呈现依次变短的趋势;200 mg/L PAC+硅藻土联合投加方式下,投加400 mg/L硅藻土时冬、夏两季矿井水浊度分别为6.01、8.25 NTU,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 25499—2010)限制性绿地的限值要求,浊度去除率达93.58%、97.67%,TDS、HCO3 -浓度变化基本不受硅藻土投加量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提高绿色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和缓蚀机理,研究了一种Q235碳钢材料的复合绿色缓蚀剂。利用重量法、阻抗图谱(EIS、Bode)、动电位极化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探讨了在自来水介质中,钨酸钠、葡萄糖酸钠和Zn2+对Q235碳钢材料的缓蚀协同作用。结果表明:钨酸钠、葡萄糖酸钠和Zn2+三元药剂在该体系中有较强的协同缓蚀作用。当钨酸钠、葡萄糖酸钠、Zn2+质量浓度分别为40、20、4 mg/L时,协同缓蚀效果最好,缓蚀率最高达到90%以上。动电位极化数据证明该复合缓蚀剂为以抑制阳极为主的阳极型缓蚀剂,阻抗图谱的数据表明,三元配方药剂增强了在Q235碳钢表面电荷转移的阻力。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分别证明了三元复合配方药剂在碳钢表面形成了保护膜和膜中的主要成分。三元复合配方药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是通过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两种方式吸附在碳钢材料表面的。
为了提高小麦秸秆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采用二硫化碳(CS2)在碱性条件下对小麦秸秆(WS)进行二硫代羧基改性,制备了二硫代羧基化小麦秸秆(DTWS)。通过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DTWS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DTWS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DTWS的最佳制备条件:WS粒径为420 μm(40目),m(WS)∶V(CS2)∶m(NaOH)为1∶2∶2,预反应温度为35 ℃,预反应时间为45 min,主反应温度为50 ℃,主反应时间为1.5 h,该条件下制备的DTWS对水样中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TWS的比表面积为0.738 2 m2/g,孔容为0.000 268 cm3/g。研究表明,DTWS制备中的改性反应主要发生在WS分子结构的羟基(—OH)上,改性后的DTWS对重金属Cd(Ⅱ)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冰淇淋生产废液具有高有机物含量、高含水率、高黏度、易生物降解的特性,使得其处理处置难度大、成本高。通过微生物筛选实验,获得了3株形态各异的单菌株,接种不同菌种的对比实验表明,添加Pichia cecembensis的生物蒸发处理发酵温度最高、升温最快。进一步开展不同处理负荷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负荷为1.5 kg/批的条件下,生物蒸发处理7 d,累积减量率达99.9%,含水率基本稳定在60%~65%的区间范围内,处理负荷提高至2.0 kg/批,需采取驯化培养或增加投菌量等手段来实现生物蒸发的连续稳定运行。生物蒸发去除的水分经冷凝回收后,COD降至600 mg/L以下,可有效降低后续废水的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针对醇酸树脂生产废水COD高、成分复杂等问题,以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SSSAB)为载体,对比研究了物化预处理对SSSAB处理醇酸树脂生产废水效果的影响,考察是否可通过使用SSSAB省略传统预处理,并确定了废水中有机物的种类。结果表明:SSSAB对经物化预处理的水样的厌氧处理效果优于未经物化预处理的水样,但两者均达到了良好的降解效果。未经物化预处理的水样在平均进水COD为9 133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5 d,有机负荷(OLR)为7.2 kg/(m³·d)(以COD计,下同)时,SSSAB对COD的去除率为89.36%;经物化预处理的水样在平均进水COD为6 399 mg/L,HRT=0.83 d,OLR=7.56 kg/(m³·d)时,SSSAB对COD的去除率为94.62%。GC-MS分析表明醇酸树脂生产废水主要有机组分为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峰面积占总出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6.57%和30.42%;经物化预处理后,主要有机组分为苯乙酮和苯酚,峰面积占比例分别为80.49%和12.38%;这4种有机组分在厌氧降解后均未检出,表明SSSAB具有较好的有机物降解效果,并且使用SSSAB反应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省略传统预处理。
采用PAC作为地表水预处理的混凝剂时,过量地使用混凝剂常常导致双膜系统的混凝剂污染。研究发现,当pH低于6.5,PAC投加量为15 mg/L时,铝离子水解不彻底,原水中残留的铝离子质量浓度可达到0.3 mg/L。而在超滤反渗透处理系统中,总体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于2 h时常出现后絮凝现象。同时,铝盐絮体与反渗透阻垢剂发生交联反应,沉积到反渗透膜面,直接影响双膜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合理地控制混凝剂投加量、调节pH、控制系统HRT等可有效抑制混凝的后絮凝现象,防止超滤反渗透膜的污染。
为探究新型钛铁复合药剂的微絮凝强化过滤性能,通过微絮凝滤柱模拟试验制备了聚合硫酸钛(PTS)、碱化度分别为0.5、0.75、1.0的钛铁复合药剂(PTFC),考察出水浊度、颗粒数、溶解性有机物、过滤周期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药剂的助滤效能;结合有机物荧光特性、亲疏水性有机物去除情况,探究有机物去除机制。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光谱及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发现PTFC中Fe和Ti产生了多种高聚态化合物,PTFCb0.75助滤剂对浊度、颗粒数、溶解性有机物等显示出高效的去除效果;通过LO-COD检测说明了PTFC能够很好地降解大分子有机物,吸附小分子有机物。
研制了一种由混合氨基酸络合铜、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和D-异抗坏血酸钠复配的杀菌除氧剂,应用于油田水系统。研究了此杀菌除氧剂在高矿化度油田模拟水质下的杀菌和除氧性能。杀菌性能测试表明,复配试剂对油田常见的SRB、TGB和IB这3种细菌都具有很好的灭杀效果,附着型垢层细菌的杀菌率在98%以上,游离型细菌的杀菌率在99%以上。该试剂在40~80 ℃温度区间能达到98%以上的垢层杀菌率,且能实现12 h内的高效快速杀菌。除氧测试表明,复配试剂在温度为30~70 ℃或pH为6~10的范围内,除氧率能达到99%以上。此杀菌除氧剂能很好地适用于西北某油田水系统的高矿化度水质。
系统分析了四川地区不同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水质情况,明确了返排液中超出回用水质标准的关键指标,通过室内实验系统研究不同工艺对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效果,提出了能适应不同水质返排液的回用处理技术,并在现场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返排液经软化-混凝-絮凝-杀菌处理后出水达到回用水质标准,其最优条件为:升高pH至10,混凝剂投加量(Y 1)满足Y 1=0.46X 1+39(X 1为混凝前悬浮物浓度),絮凝剂投加量(Y 2)满足Y 2=0.004 1X 2-0.9(X 2为絮凝前悬浮物浓度),杀菌剂投加量、杀菌pH和时间分别为200 mg/L、6和30 min。根据最优条件制造了能自动加药的回用处理装置。应用结果表明,自动加药处理出水水质比手动加药的出水水质更优且能达到回用水质标准,其药剂费比手动加药低35%,自动加药处理出水配成的滑溜水性能优于原水及手动加药处理出水配成的滑溜水性能,且能达到滑溜水性能要求。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焚烧为主,填埋托底”的垃圾终端处理格局,各地均开始积极推进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焚烧厂及其渗滤液的处理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相比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垃圾焚烧厂的渗滤液CODCr和SS浓度更高,处理难度增加,其氨氮含量相对较低,碳氮比协调,有利于脱氮处理。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渗滤液处理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水质特性、工艺选择的重难点和工艺系统设计。渗滤液处理规模为800 m3/d,采用IC厌氧反应器+两级A/O+UF+NF+RO组合处理工艺,确保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水质标准。该组合处理工艺具有高效降解有机物和氨氮,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达标,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渗滤液处理系统产生的回用水、浓缩液、沼气、污泥、臭气通过焚烧系统协同处理,节省了项目投资、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实现了渗滤液处理零排放。该项目运行至今各处理单元均正常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要求。渗滤液处理系统运行成本为32.36元/m3。
潍坊某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104 m3/d,原出水水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通过提标改造将污水厂出水水质提高到准Ⅳ类水质,针对该厂进水工业废水比例较高、TN浓度较高和有机污染物难降解等特点,将现有生化系统卡鲁赛尔氧化沟工艺改造为Bardenpho工艺,同时将表面曝气改造为微孔曝气,强化脱氮的同时降低电耗;深度处理系统增加自养型反硝化深床滤池进一步脱氮,增设臭氧催化氧化池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标改造工程中选用的工艺和设备注重节约能耗和药耗,减少运行成本。项目改造后运行稳定良好,出水水质完全达到了地方要求的准Ⅳ类水质标准。
以某旅居小区为例,重点介绍了该小区污水处理站的工程设计和运行效果。该站点的进水来源于居民生活污水,出水COD、SS、TN和TP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BOD5、NH4 +-N、pH和总大肠菌群执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城市绿化标准。结合小区进出水水质和其他综合要求,站点采用以A2/O生物膜为生化处理工艺的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站点按照2列配置4个碳钢箱体(每列75 m3/d),总设计规模为150 m3/d。站点运行1 a后,各项出水指标均能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以某生活垃圾填埋场(>10 a)渗滤液处理升级改造项目为例,改造后渗沥液处理系统采用“预处理+高抗逆耐盐菌生化+外置式超滤(UF)+纳滤(NF)+两级反渗透(RO)”的组合工艺,RO产水水质指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2排放标准,NF及RO浓水经碟片式反渗透膜(DTRO)浓缩减量后回灌,实现渗沥液无害化处理。
某发电厂的凝结水精处理再生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阴阳树脂分层效果差、阳树脂中残留阴树脂的情况,造成了阳树脂再生时的交叉污染,从而影响再生效果,导致混床周期制水量偏低,也使得混床出水氯离子超标。通过分析再生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设备改造、程序优化。改造后的再生系统运行效果良好,混床周期制水量明显提高,混床产水水质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