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灰水系统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问题,不利于灰水资源化。农村灰水收集系统分为管道系统和沟渠系统;处理系统主要采用生物转盘、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等生物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工艺和物理过滤等物化处理工艺;回用系统以加氯消毒和紫外消毒较为常见。农村灰水系统的工程应用中,管道系统造价高、处理系统冬季运行效果差是常见问题,技术上应优化灰水收集管道管径以降低造价,改进处理与回用技术以提升运行效果,并在回用前进行科学消毒,结合管理提升和制度优化协同推进农村灰水资源化。分析了农村灰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现状及问题,从技术、管理和制度层面提出建议并展望了发展趋势。未来应研究灰水系统中物质和微生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发低温适用的灰水处理技术,并科学评估灰水管道和沟渠的综合效益,推进农村灰水有关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污水处理厂对污废水进行生物处理时应用最广泛的工艺是活性污泥法。但该工艺存在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学者们对新型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之一。简要论述了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与形成机制,重点综述了连续流系统中,水力剪切力、HRT、微生物饱食-饥饿期、反应器构型及运行方式等因素对污泥颗粒化及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该技术对氯化苄生产废水、实际生活污水、黄连素废水、乳制品废水等污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技术差距进行讨论,最后指出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
淀粉废水是淀粉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该类废水有机物含量丰富、COD高、水质复杂。据统计,2018年中国淀粉年产量达2 700万t,可产生约7 900万t淀粉废水。淀粉废水如直接排放或处理不当,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导致周围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人类生活与环境构成威胁。淀粉废水的处理已成为淀粉加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淀粉废水处理相关研究主要为资源化利用与传统处理工艺改进等,对高浓度淀粉废水综合处理的研究较少。对高浓度淀粉废水的研究趋势、废水类型、水质特点、处理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和优缺点,以期为高浓度淀粉废水类似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减少此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近些年来,人类活动产生大量农业、市政、工业等污废水。排放此类废水会向水中释放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迅速繁殖,极易产生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等一系列嗅味物质对饮用水品质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其产生的土霉味令人感觉不悦,引发供水危机。因此,有效去除2-MIB等嗅味物质对于提升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紫外光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用于处理2-MIB等嗅味物质时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阐述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饮用水嗅味问题,综述了UV/H2O2、UV/Cl、UV/PS、UV/O3等高级氧化组合技术去除2-MIB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嗅味物质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水中新兴污染物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生素属于新兴污染物之一,其难降解、用量大且无法被完全吸收利用。残留的抗生素排放到水环境中逐渐积累,给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矿物材料具有成本低、处理工艺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中的抗生素。对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危害进行介绍,描述了抗生素进入不同水环境的方式,同时对黏土、金属矿物及其他矿物材料去除水中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不同材料的去除能力进行比较。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Fenton反应以及光催化反应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抗生素。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抗生素的含量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注意不同工艺之间的相互配合。
抗生素是治疗人类和动植物感染性疾病的核心药物,已成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使用剂量最大的药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量抗生素进入环境中,会诱导抗生素抗性基因(ARG)产生,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构成威胁。抗生素抗性菌(ARB)和ARG的环境排放问题日益凸显。制药废水处理系统是环境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ARB和ARG增殖扩散的热点场所,同时是控制ARB和ARG环境排放的重要节点。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制药废水处理系统中ARG的研究进展、ARG的增殖扩散机制、各种处理单元中ARG的分布特征和去除效果,对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制药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选择及ARG去除方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氮素负荷过高是淡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之一。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水华现象发生,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产生对人体有威胁的天然毒素,使水体不宜饮用、关键物种消失,最终导致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作为生物脱氮的前端处理阶段,短程硝化具有高效、低耗的性能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对近年来短程硝化研究中的各影响因素,如微生物、温度、pH、游离氮、游离亚硝酸盐、DO、碳氮比、化学抑制剂等进行总结,同时综述了短程硝化耦合反硝化(PND)、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NA)及短程硝化耦合反硝化除磷(PN-DPR)等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反应机理、处理废水种类及运行条件。上述耦合工艺对实际污水进行高效节能处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为探究PD-Anammox耦合工艺快速启动过程中基质波动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及氮代谢功能基因的响应机制,通过改变进水的基质比例,联合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深度解析耦合工艺的脱氮效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代谢功能基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D-Anammox工艺的总氮去除率在进水氮源基质改变初期大幅下降,长期运行后其贡献率高达97.1%。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与进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呈正相关,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碳源浓度呈负相关。氮源瞬时冲击时,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hdh/hzo和hzsA/B/C、硝酸盐还原基因napA/B/C和narB/C、亚硝酸盐还原基因nirS等表达量均显著下降,1 d后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表达量显著回升。长期运行后,PD-Anammox耦合系统恢复脱氮效能,与冲击前的系统相比,hdh/hzo和hzsA/B/C基因表达量降低,而nosZ基因表达量升高。
作为污水处理的核心工艺,生物曝气环节的稳定性受进水水质、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且电能消耗高。对曝气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提出一种基于工况感知-自主决策-性能评估方法的污水处理曝气优化控制策略。将K-means聚类算法与注水原理相结合,对入水数据进行入水工况感知;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与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BPNN)建立软测量模型,并结合PSO全局寻优算法求解当前入水的溶解氧浓度优化设定值;将所得曝气池溶解氧浓度优化设定值输入仿真模型中进行性能评估,由仿真评估的结果优化更新工况感知与决策控制部分。经仿真验证,优化系统在出水达标且出水水质与原系统相差不到2%的情况下,经济指标下降10% ~15%,节能效果显著。
电Fenton是电化学与Fenton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铁泥产量少、无需投加H2O2等优点。电Fenton过程中O2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O2,再与Fe2+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OH,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阴极材料对电Fenton技术降解效果有一定影响。以硫酸和苯胺为原料,通过电聚合法改性石墨毡,研究了改性石墨毡(GF-N)的物理化学性能,并将其用于电Fenton降解印染废水实验。FT-IR、扫描电镜、接触角分析结果表明,GF-N表面成功负载上聚苯胺,含氧官能团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接触角变小。实验结果表明,GF-N的吸附性能和产H2O2性能明显增强,120 min时,H2O2质量浓度从111 mg/L增加到158 mg/L,且稳定性较好。以石墨毡为阴极构建电Fenton体系降解印染废水,120 min时,GF-N阴极电Fenton体系的COD、氨氮去除率分别为56.76%和78.32%,相比未改性体系,COD、氨氮去除率分别增加了20.47%、33.30%。
化学镀镍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并产生大量废水。此类废水一般由预处理工艺废水、镀件清洗水、废镀液及其他废水组成,成分复杂,具有微生物毒性,如直接排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采用高铁酸钾(K2FeO4)对含高浓度Ni和COD的化学镀镍废槽液进行处理,探讨K2FeO4浓度、废水初始pH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2FeO4最适浓度为5 mmol/L,最佳废水初始pH为3,对络合态Ni的破络效率最高可达99%,COD去除率最高达80%。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表征结果显示,废水中的Ni主要以苹果酸-Ni形态存在。K2FeO4处理化学镀镍废槽液的机理可能为:K2FeO4先与废水中的还原物质反应得到还原产物Fe(Ⅲ),再与Ni-有机络合物发生置换使Ni游离,同时,Fe(Ⅲ)的絮凝作用可降低废水的COD。
印染行业使用的染料多为化学合成染料,其中以偶氮发色团为基础的合成染料约占80%。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偶氮活性染料之一,活性黑5(RB5)常用于棉花、其他纤维素纤维、羊毛和尼龙的染色。偶氮染料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脱色外,对废水中的染料与中间产物进行降解矿化、降低毒性,也是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目标。针对RB5经微生物脱色后的产物难以生化降解的特点,对生物膜反应器出水毒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B5废水经微生物脱色后仍有残留毒性。采用钛基金属氧化物涂层为阳极材料的电化学装置对含RB5脱色产物的废水进行处理,在电解质氯化钠浓度为0.05 mol/L、初始pH为7、电流密度为60 mA/cm2、电解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出水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0.23%,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某制药厂生产头孢类产品,产生的废水具有COD高、残存有机物多且难生物降解等特点。探讨了臭氧氧化、铁碳微电解和Fenton氧化3种预处理方法对废水COD、B/C、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铁碳微电解和Fenton氧化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1.97%、33.61%、30.18%,废水的B/C从0.14分别提高至0.30、0.28、0.24。其中臭氧氧化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铁碳微电解和Fenton氧化次之。预处理过程去除废水中的COD主要是通过曝气吹脱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氧化或还原有机物去除的COD相对较少。头孢制药废水中含有多种共轭双键、羧基、羰基及酯类官能团的大分子有机物,同时含有大量腐殖酸、木质素磺酸及其衍生物,腐殖化程度较高。曝气吹脱对易挥发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作用,但对其他不易挥发的大分子物质及腐殖质基本无去除效果。臭氧氧化和铁碳微电解对大分子有机物有较好的降解效果,而Fenton氧化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相对较差,对小分子有机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于腐殖质的去除,铁碳微电解优于臭氧氧化,Fenton氧化的处理效果不佳。
为达到环保要求,某炼钢厂建设了除尘脱硫装置,而脱硫过程中有稀硫酸副产物产生。该稀硫酸废水具有一定酸度,同时含有铬、镍、镉等多种重金属离子,以及一定量(60~4 700 mg/L)的铁,超出环保标准要求。采用传统的碱中和法对该废水进行处理时,难以一次性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无法达标排放。提出采用碱中和+螯合+絮凝沉淀法处理稀硫酸废水,并考察了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调节废水pH为8~10,投加120 mg/L螯合剂DTC-1或 TMT-1,添加适量絮凝剂PAC+PAM搅拌反应20 min,可使稀硫酸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具有沉降速度快、容易分离等优点。该方法对铬、镍、镉离子的最佳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9.97%、99.95%、99.32%。
随着我国印染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印染废水随之产生。印染废水具有色度高、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水质波动大等特点,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采用碱液沉积交联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MWCNTs/CS),对二甲酚橙和茜素红染料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处理,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与壳聚糖质量比为1∶4、交联剂戊二醛投加量为2.5 mL、交联温度为50 ℃、交联时间为5 h时,制得的复合材料吸附效果最好。MWCNTs/CS对茜素红的最大吸附量可达291.44 mg/g,对二甲酚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263.59 mg/g。2种染料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为自发放热过程。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拟合该吸附过程,n大于1,表明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
高盐废水的处理和减量是废水处理的难题之一。对渗透汽化工艺应用于高盐废水减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工艺运行效率的主要参数为废水温度、渗透侧真空度以及膜表面的紊流程度。此外,废水盐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废水温度为70 ℃、渗透侧真空度为5 kPa、曝气速率为4 L/min时,膜渗透通量高达19.6 L/(m2·h)。在进水中盐的质量浓度为100 g/L、COD为2 000 mg/L、氨氮为10 mg/L的情况下,渗透汽化出水水质稳定,电导率低于20 μS/cm,COD低于40 mg/L,氨氮低于0.4 mg/L。同时考察了渗透汽化工艺对实际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水的处理效果,膜渗透通量可达到15.28 L/(m2·h),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工业水回用标准。研究结果为高盐废水的浓缩减量提供了新的工艺开发方向。
为确定电催化氧化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及优化运行参数,采用连续流反应器,以天津市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极板类型、极板数量、电流密度、极板间距、水力停留时间对COD、氨氮、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COD和氨氮的去除,钌钛电极的去除效果优于钌铱电极;增加极板数量可以强化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采用钌钛电极的优化运行参数:电流密度10 mA/cm2,极板间距8 cm,水力停留时间2.75 h;在优化条件下运行时,COD平均去除率为55.1%,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9.6%,总氮平均去除率为85.9%。综合系统消耗的电费、极板损耗费及日常维护等费用,优化运行条件下吨水运行成本为10.2元。推测氨氮及COD的去除机理为活性氯与·OH的共同作用。
研究了以零价铁(Fe0)为催化剂的Fe0/O3体系对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废水的预处理效果,通过对照实验验证了Fe0/O3体系的优越性。UV-Vi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废水中的苯环和硝基均被完全去除。采用SEM-EDS和XRD对反应前后的Fe0进行表征,推断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Fe0的腐蚀产物(如Fe2+、Fe3+、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通过机理研究发现,Fe0的还原作用、臭氧的直接氧化和Fe0/O3的催化氧化均对污染物的去除有贡献。系统探究了实验参数对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0添加量为30 g/L、初始pH为2、O3曝气量为1.0 L/min、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79%,色度显著降低,B/C从0.09提高至0.53。经过5次连续实验,Fe0/O3体系对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废水的COD去除率依然可以达到70%以上。
某印染工业园内的印花废水水量波动大,导致综合污水处理厂氮负荷高。采用混凝—铁碳微电解—次氯酸钠氧化组合工艺对该高氮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调节初始pH、硫酸亚铁与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分别为400、15 mg/L的条件下,混凝阶段的COD去除率达到83.12%。在初始pH为4、铁碳质量比为1∶1、铁投加量为60 g/L、气水比为5∶1、HRT为120 min的条件下,对混凝出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出水pH升至6.91,COD和NO3 --N的去除率分别为50.26%、53.66%,NH4 +-N为NO3 --N的主要还原产物。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微电解出水,未调节初始pH、次氯酸钠与总凯氏氮质量比为8.5∶1、反应时间为30 min时,TN、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88.56%、97.75%。经该组合工艺间歇处理后,出水COD≤55 mg/L、TN≤14 mg/L、NH4 +-N≤1 mg/L,可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表2的直接排放要求。经核算,该工艺的药剂成本为5.09元/t。
有机磷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作为有机磷农药的代表,毒死蜱使用后在水中的残留时间长、毒性大,被多个国家禁用,而在我国仍有使用。以球形铁碳粒子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极-电Fenton体系处理毒死蜱模拟废水,探讨不同操作条件对废水中COD和有机磷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探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活性炭纤维、泡沫镍相比,不锈钢作为阴极材料时对废水中的COD和有机磷去除效果较好。以不锈钢为阴极,适量Na2SO4为电解质,在电流密度为16 mA/cm2、极板间距为5 cm、铁碳粒子固液比为600 g/L、初始pH为3、电解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93.7%,有机磷去除率达95.9%。各因素对COD和有机磷去除率的贡献程度依次为初始pH>铁碳固液比>曝气量>电流密度。
采用混凝-沉淀+SBR+Fenton氧化工艺综合处理ABS生产废水,研究了预处理阶段PAC和PFS混凝剂对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SBR生化阶段和Fenton氧化深度处理阶段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显示,PFS混凝剂的处理效果整体优于PAC。PFS对废水中COD、浊度、TP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38%、94%、68%,PFS最佳投加量为200 mg/L。生化处理阶段对COD、NH3-N、TN和TP的整体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94%、81%、84%,生化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中的COD、NH3-N、TN、TP平均为75、2、9、1.2 mg/L。生化处理出水经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后,出水COD平均为44 mg/L,出水TP平均为0.3 mg/L。经多级工艺综合处理后,出水COD<50 mg/L,NH3-N<5 mg/L,TN<15 mg/L,TP<0.5 mg/L,可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
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具有运行负荷高、出水效果好、经济高效、易于管理等优点,在污废水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但传统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存在不足之处,如采用固定床定期间断反冲洗,实际运行时系统配置复杂、自动控制要求高、占地面积大。移动床生物滤池对传统生物滤池进行了优化,使滤料在池内进行内循环流动。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研究了移动床生物滤池与传统生物滤池对COD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负荷略高于传统生物滤池的情况下,移动床生物滤池对COD的处理效果高于传统滤池;处理负荷高于传统滤池负荷3倍的情况下,移动床生物滤池对COD的去除效果与传统滤池接近。
磷是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也是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常含有大量的磷,需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或回用。因此,对污水中的总磷含量进行监测十分必要。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污水中总磷的方法。水样经硫酸钾和硫酸微波消解后,在多谱拟合技术(MSF)模式下采用ICP-OES法测定水中总磷。最佳测量条件:射频功率为1 400 W,等离子气流量为15.0 L/min,雾化气流量为0.65 L/min,辅助气流量为0.2 L/min,蠕动泵流速为1.5 mL/min,观测高度15 mm,观测方式为轴向,分析谱线为P 213.617 nm。磷的线性范围为0~50 mg/L,检出限(3.143 s)为0.01 mg/L,加标回收率在98.0%~100.5%,水样测定值的RSD(n=6)为0.43%~5.71%,标准溶液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04%~0.80%。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后脱水产生的沼液具有水质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含油率高、处理难度大等特点。目前处理工艺以膜处理的组合工艺为主,存在膜通量下降快、过负荷能力差等缺点,同时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浓缩液处理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开发了气浮+两级A/O+气浮工艺处理餐厨垃圾沼液。餐厨沼液经该工艺处理后,COD、BOD5的去除率达到98%,NH3-N、TN、TP、SS的去除率达到99%,实际出水的COD、BOD5、NH3-N、TN、TP、SS等均能稳定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的要求,可满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接纳要求。该工艺处理成本约为7.72元/m3,其中电费7.01元/m3,FeCl3 0.05元/m3,PAM 0.18元/m3,碳源0.26元/m3,维修费0.22元/m3。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具有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同时可避免膜浓缩液处理等问题的产生。
氯代烃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染料、润滑油、农药和电子等行业的生产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使用、存储与处置等环节中,氯代烃类化合物易渗入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在某氯代烃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工程中应用高效吹脱技术,以实现污染羽的有效控制。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抽出处理后出水中的四氯化碳、1,1,2-三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和三氯甲烷等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599—2006)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标准的要求,可为类似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提供一定技术借鉴和工程示范。
以云南某铅锌冶炼厂废水脱盐工程为例,从废水特点、设计参数、工艺流程、物料平衡、运行效果等角度出发,对脱钙软化+膜浓缩+蒸发结晶的脱盐零排放综合工艺进行介绍。其中,脱钙软化工序采用CO2+NaOH脱除硬度;膜浓缩工序采用高压海淡膜+碟管式反渗透浓缩,辅以中低压卷式膜对产水进行脱盐淡化;蒸发结晶工序采用硫酸钠三效结晶+冷冻结晶+氯化钠单效结晶+杂盐干燥进行盐硝分离。脱钙软化生成的碳酸钙渣可用作铅锌冶炼原污酸处理的中和剂,不产生固废。该工程产水水质优于设计要求,总溶解性固体11~23 mg/L、总硬度(以CaCO3计)2~5 mg/L、电导率20.2~34.9 μS/cm,膜浓缩系统回收率≥85%、脱盐率≥99%,出水回用可显著改善全厂水质。该工程自投产以来运行稳定,产水水质良好,且实现盐硝分离,结晶盐质量分数均≥92%,并以产品盐外售,扣减收益后运行费用为18.26元/m3。
近年来锅炉水冷壁管爆管现象频有发生。对某台锅炉水冷壁管爆口进行宏观形貌检查、金相组织分析、拉伸性能试验及硬度检验,并对爆口管进行结垢腐蚀评价和垢样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水冷壁管爆管的直接原因为炉管沉积物下介质浓缩发生氢腐蚀。炉管沉积结垢的原因在于,凝汽器管渗漏、未执行锅炉定期排污、机组水汽循环不良、机组停(备)用保护执行不到位、机组冷态启动期间水汽指标不合格、检修未严格执行水冷壁割管检查要求等。建议根据锅炉清洗间隔年限及垢量,及时进行化学清洗;落实水冷壁受热面过热、结焦及水循环情况检查;启机时加强机组冷态启动期间水汽品质监督;停机时提高机组停(备)用保护执行力;检修时全面落实水冷壁割管检查,运行时做好锅炉排污及凝汽器渗漏预防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