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与传统絮凝剂相比,具有高效、无毒、来源广泛等显著优点,其研发和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查阅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的文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来源、制备表征方法、絮凝机理进行了总结。同时为解决微生物絮凝剂制备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改善物化条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采取化学改性、使用复合絮凝剂、加强群感效应等一系列优化絮凝剂生产和使用的方法。最后,结合微生物絮凝剂在工业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探索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高成本、强损耗、低回报的提取技术是限制微生物絮凝剂工业化应用最主要的原因,对此提出见解并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盐废水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在双碳背景下,高盐废水的资源化不仅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利用,还要求对废水中的盐分(主要是NaCl和Na2SO4)进行分离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归纳了高盐废水处理中的几种混盐分离技术,包括传统的变温结晶分盐和纳滤分盐,以及近年来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选择性电渗析法(SED)分盐、电容脱盐法(CDI)分盐等电化学方法,以期为实际生产过程中选取适宜的高盐废水资源化手段提供一定借鉴。分析表明,传统方法具有低成本、技术成熟的优点,但也存在高能耗、膜污染等弊端;电化学方法是很有前景的混盐分离手段,但还需要开发高性能的离子交换膜和电极等电化学材料,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对分离后得到的NaCl和Na2SO4的资源回用途径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Na2SO4的资源化利用是重点和难点,需要将其转化为K2SO4等其他产品以提高其经济价值。
综述了利用氨氧化共代谢强化去除药物类污染物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相关的微生物及其功能性酶对不同目标污染物的转化能力与转化机理,并分析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与生长代谢途径相比,氨氧化共代谢在去除高毒性或难降解药物类污染物时具有明显优势。在合适的范围内,多种药物的降解速率与氨氮负荷呈正相关;当氨氧化受到抑制时,多种药物的去除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也有研究发现某些共代谢产物具有比母体化合物更强的生态毒性或持久性。在工程应用中,氨氧化共代谢对药物类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废水水质、工艺条件和微生物种群等。后续研究应关注药物代谢中间产物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通过优化处理工艺和运行参数实现氨氮和药物污染物的同步高效去除。
硝基芳香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化学品,具有生物毒性强、成分复杂、稳定性高等特点,若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直接进入环境将会对动植物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从物理法(吸附法、萃取法、膜分离法)、化学法(电解法、Fenton法、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法、膜催化法、湿法氧化法)、生物法(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目前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最新研究报道以及相关实例,解析现有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根据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特性以及处理现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针对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综合处理的新型处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在分析脱硫废水水质特点,以及调研排污许可证中脱硫废水去向和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的基础上,论述了脱硫废水达标处理、厂内回用和零排放的技术路线。排污许可证基本不允许脱硫废水外排,并对脱硫废水车间排放口水质进行了严格限定。约80.0%电厂的污染物因子和限值按《火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废水水质控制指标》(DL/T 997—2006)执行,部分电厂增加了氨氮污染物因子控制指标、下调了氟化物和COD限值。脱硫废水达标处理,一类污染物重金属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去除,二类污染物氟化物采用复合盐沉淀技术去除,曝气法和次氯酸钠氧化法相组合的工艺可同步去除脱硫废水中的COD和氨氮。脱硫废水厂内回用方式包括湿除渣和干灰调湿,其中湿除渣系统应主要关注设备腐蚀问题,干灰调湿主要考虑气候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脱硫废水零排放采用结晶工艺时需考虑盐的处置以及需通过工艺优化避免产生二次污染物;目前旁路烟气蒸发工艺系统简单、无固废处置问题,是当前脱硫废水固化的主流工艺。
因暴露于农业和工矿业等来源的各类污染物,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一种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的创新技术,该技术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宜的墙体反应介质,如广泛研究的零价铁(ZVI)、碳材料、沸石等。介绍了PRB技术的原理、介质材料类型与选取所需考虑的因素;回顾了含铁、含碳和含硅(矿物)组合材料应用于PRB修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并聚焦了批量实验和柱试验中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作用机理。通过固定、表面修饰与混合等方式,组合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ZVI的聚集或表面钝化现象,并新增作用机制以助力污染物的去除;通过改性或混合等形式,组合材料还可增强含碳或含硅(矿物)材料对某些特定污染物的去除性能。最后,还展望了未来PRB技术中组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向,以期为研发长效和环境友好型PRB反应介质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印染废水随之产生。印染废水具有色度高、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等特点,且存在致畸、致癌等健康风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MCPs),并系统研究了其对酸性嫩黄G染料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MCPs对酸性嫩黄G的平衡吸附量(qe)随染料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pH的减小而增大。在MCPs添加量为0.05 g、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溶液体积为50 mL、pH为3.5、吸附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MCPs对酸性嫩黄G的吸附量达到272.86 mg/g。在时间尺度上,前200 min内MCPs对酸性嫩黄G的吸附量随时间延长迅速增加,200~480 min时吸附速率逐渐降低,480 min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表明,MCPs对酸性嫩黄G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Langmuir模型相关系数高达0.924 9,表明MCPs吸附酸性嫩黄G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本研究可为MCPs在印染废水处置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为快速降低高NH4+水源中的NH4+浓度,便于后续生化工艺处理,本研究选用天然沸石作为吸附剂,并考察了影响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4+吸附性能的因素;通过研究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4+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特性,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4+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天然沸石投加量为50 g/L、NH4+-N初始质量浓度为4 000 mg/L、温度为35 ℃、吸附时间为3 h时,天然沸石对NH4+-N的吸附量可达26.94 mg/g。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析表明,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4+的吸附过程更适合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理论计算和红外光谱表征佐证了氢键和化学吸附作用的存在。天然沸石吸附高浓度NH4+受多重作用共同影响,主要由离子交换过程、静电引力和化学吸附作用协同促进,同时氢键也对天然沸石的高效吸附起辅助作用。本研究对丰富沸石吸附水体中NH4+的吸附机理内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为使肼类燃料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本研究利用超临界水氧化和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推进剂甲基肼废水并对比2种技术的降解效果。以COD和NH3-N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及过氧系数对甲基肼处理效果的影响,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对比分析了不同压力下甲基肼降解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过程,探讨了超临界水氧化和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状态下水的主要物性参数变化,并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探讨了自由基氧化反应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550 ℃、过氧系数为5、反应时间为4 min时,超临界水氧化状态(24 MPa)和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状态(18 MPa)下COD和NH3-N的处理效果均可达标;2种状态的反应进程不同,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状态主要受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影响,超临界水氧化状态主要受高效传热和传质的影响,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状态处理肼类燃料废水更经济。
钼广泛分布于天然矿山中,且主要以钼酸盐〔Mo(Ⅵ)〕的形式存在。钼资源的快速消耗,可能会增加含钼工业废水的排放并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采用水热法合成黄钾铁矾矿物并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Mo(Ⅵ),利用XRD表征了矿物材料的理化性质,基于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Mo(Ⅵ)初始浓度、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和不同共存离子对黄钾铁矾吸附Mo(Ⅵ)行为的影响,并结合黄钾铁矾吸附Mo(Ⅵ)前后FT-IR官能团变化结果,揭示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速率受化学过程主导且为单分子层吸附;随着pH的上升,黄钾铁矾去质子化能力增强,对Mo(Ⅵ)的吸附量减小;吸附剂投加量在0.8 g/L时达到吸附饱和,继续增加黄钾铁矾投加量并不能增加Mo(Ⅵ)的去除率;共存阴离子的加入会与Mo(Ⅵ)竞争矿物表面的吸附位点,对吸附起抑制作用;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过程中—OH起了关键作用,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外圈络合吸附的协同作用。
通过原位沉淀法制备了Ag3PO4/WO3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于降解盐酸四环素(TC),利用SEM、XRD、FT-IR、XPS和UV-vis DRS等手段对合成材料的表观形貌、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并以可见光下催化降解TC(10 mg/L)的效果来评价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与单一Ag3PO4和WO3相比,可见光照射60 min后,Ag3PO4/WO3复合材料对TC具有更高的光降解性能,WO3质量分数为25%时性能最优,TC降解率达到最高84.82%,且经5次循环后仍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通过对自由基捕获试验以及对电子顺磁共振(ESR)光谱的分析,明确h+和O2·-为Ag3PO4/WO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TC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推断出Ag3PO4/WO3复合材料为p-n型异质结光催化机理。
对氮化碳(C3N4)进行氮掺杂碳纳米管(N-Ct)修饰,形成的氮掺杂碳纳米管/氮化碳(N-Ct/C3N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在可见光条件下,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RhB)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5%N-Ct/C3N4(理论N-Ct质量分数为5%)在2 h内对RhB的降解率可达99.0%,相应的TOC去除率为59.0%,降解性能最为卓越且显著高于普通C3N4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等多元表征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经N-Ct修饰后,复合材料的禁带宽度变窄,其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有所增强;N-Ct还可利用自身极强的导电特性迅速转移C3N4激发产生的光生电子,有利于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提升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活性。N-Ct/C3N4复合材料显示出其作为高效光催化材料处理染料等工业污染废水的卓越潜力。
利用臭氧微气泡/紫外光处理费托合成水,研究臭氧微气泡/紫外光对小分子氧化物脱除过程的影响。首先获得了微气泡的最优粒径分布,再分别对费托合成水及其主要单一组分的水溶液进行氧化处理,并对臭氧微气泡/紫外光体系的氧化效果进行表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微气泡可增强气液传质,提高臭氧氧化处理效率,COD降解率随微气泡直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气泡中位径为25.20 μm;在不同紫外光强、氧化体系、反应温度下,臭氧微气泡/紫外光体系氧化费托合成水的COD脱除率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光强越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相比单一体系,O3+UV耦合体系氧化反应速率最快,费托合成水氧化反应活化能为4.088 kJ/mol。在氧化过程中,甲醇转化成甲酸,乙醇转化成乙酸,乙酸转化成甲酸,丙酸转化成乙酸和甲酸。紫外灯功率为1 kW时的设备能耗效率最优,处理时间为2 h时,能耗为58.3 W·h/g。
为实现对印刷线路板生产领域高浓度蚀刻废液的高效处理,建立了“膜吸收+Na2S破络+PAC混凝沉淀”工艺,考察其对实际高氨氮蚀刻废液的脱氨除铜效能,并优化了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料液pH和流速、吸收液浓度和流速、膜组件级数与温度等因素对NH4+-N去除率、传质系数和过膜通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运行参数:料液pH=10.5、流速3.6 cm/s,吸收液浓度2.0 mol/L、流速1.1 cm/s,膜组件级数为18级,温度为40 ℃。在该最佳运行条件下,蚀刻废液NH4+-N可由82 000 mg/L降至100 mg/L左右,去除率保持在99.8%以上,膜传质系数为3.38×10-6 m/s,过膜通量为40.7 mg/(m2·s)。同时对Na2S破络及混凝沉淀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以n(S2-)/n(Cu2+)=1.4投加Na2S对铜氨络合物进行破络,并投加150 mg/L PAC进行混凝沉淀,可将出水铜质量浓度控制在0.5 mg/L以下。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膜吸收法长期运行效能稳定,对印刷线路板高氨氮生产废水处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是解决高浓度蚀刻废液污染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经连续高速污泥碳化系统脱水、干化和缺氧干馏处理后,可制得碳化污泥吸附剂。通过检测碳化污泥的基本特征参数、粒度分布、元素组成、水溶物和重金属离子表征其物理化学特性,并用碳化污泥吸附与三氯化铁混凝耦合处理污水。结果表明,碳化污泥的孔容积、比表面积和碘值分别为0.10 cm3/g、140 m2/g和515.2 mg/g,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0~5.7 mm,碳质量分数接近50%,最大碳氢质量比(C/H)为39.09,且碳化过程实现了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离子的固定化,溶出物质量浓度和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均低于水处理相关标准指标值,可被安全应用于污水处理。利用碳化污泥吸附耦合铁盐混凝对市政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在三氯化铁、碳化污泥投加量分别为15 mg/L和4 g/L时,污水中COD、NH3-N、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9.38%、28.20%、59.41%和91.84%。碳化污泥吸附与铁盐混凝的协同作用,不仅可提高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率,而且可减少33.33%的三氯化铁投加量。
为解决广东某电镀厂含氰废水达标排放问题,针对含氰废水中铁氰络合物浓度高的特点,采用两步沉淀耦合H2O2氧化工艺深度处理高浓度含氰废水,重点考察了沉淀剂及H2O2投加量、反应pH等因素对总氰、游离氰、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亚铁实际投加量与理论投加量之比(质量比)为1.5、反应pH=8,氯化锌实际投加量与理论投加量之比(质量比)为2、反应pH=6时,高浓度含氰废水经硫酸亚铁和氯化锌两步沉淀处理后,废水总氰质量浓度从51 400 mg/L降低至1.65 mg/L;两步沉淀处理后的含氰废水进一步经H2O2深度氧化,H2O2实际投加量与理论投加量之比(质量比)为1.8、反应pH=9,处理后总氰质量浓度可降至低于0.5 mg/L,总氰综合去除率接近100%;铜、铬、锌等重金属离子可分别处理至<0.3、<0.5、<1 mg/L,该工艺对重金属离子也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的废水主要指标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高浓度聚酯树脂生产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难以直接利用生化工艺处理。采用“Fenton+气浮+水解酸化+高密度曝气生物流化池(MABFT)”联合处理工艺对聚酯树脂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并考察各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平均COD为34 418 mg/L的生产废水,经“Fenton+气浮”预处理后,平均出水COD为22 501 mg/L,B/C由0.11提升至0.28;将预处理出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后,平均COD降至8 160 mg/L;混合废水进入“水解酸化+MABFT”生化处理系统,经生化系统处理后,平均出水COD为372 mg/L,能够稳定小于排放要求的500 mg/L,达到并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纳管标准。COD整体去除率达到98.8%,其中生化段COD去除率达95.4%。该联合处理工艺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可为高浓度聚酯树脂生产废水的达标排放提供参考。
为扩大WO3-SiO2气凝胶的可见光吸收范围,改善其光催化效果,先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WO3-SiO2气凝胶,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Ag2O负载量的Ag2O/WO3-SiO2复合气凝胶光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在464 nm波长光源下考察了样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负载的Ag2O与WO3-SiO2气凝胶中的WO3存在电子转移相互作用,形成了Ag2O/WO3异质结;Ag2O/WO3异质结使催化剂的带隙宽度变窄,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的激发,同时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结合光催化剂降解MB的效果,负载Ag2O形成的Ag2O/WO3异质结增强了Ag2O/WO3-SiO2气凝胶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提高了其光催化性能。其中,Ag2O负载量为0.4%(质量分数)的Ag2O/WO3-SiO2气凝胶具有最佳的催化降解性能,2 h内对MB的降解率达到94.91%,较WO3/SiO2气凝胶提高了58.17%。根据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分析,推断了Ag2O/WO3异质结降解MB的可能机理为Ⅱ型异质结机理。
重金属废水是一类难处理的废水,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类水滑石(LDHs)因比表面积大、制备简单、环境友好等特性,成为一类具有较高应用潜力的重金属吸附剂。制备了具有更多吸附位点的空心类水滑石(LDHs-H),选取重金属离子Cu2+、Pb2+、Zn2+和Ni2+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和竞争离子等因素对LDHs-H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LDHs-H对Cu2+和Pb2+的等温吸附数据较好地拟合了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Zn2+和Ni2+的等温吸附数据较好地拟合了Langmuir等温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描述了LDHs-H对4种重金属离子的动力学吸附过程。LDHs-H层板上的羟基与Cu2+和Pb2+反应生成沉淀是Cu2+和Pb2+去除的主要方式,与Zn2+和Ni2+发生同晶替代和晶体生长是LDHs-H吸附Zn2+和Ni2+的主要机理。共存离子实验证明废水中常见离子几乎均不会影响LDHs-H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且中性条件下LDHs-H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液晶面板显影液废水的主要污染成分是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该有机物具有强碱性和神经毒性。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对实际显影液废水进行中试处理,考察了不同处理负荷下的TOC处理效果以及有机氮的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在进水TMAH质量浓度为2 070~8 900 mg/L时,经UASB处理后,出水TMAH质量浓度低于0.5 mg/L,TOC去除率保持在96.4%以上;UASB不仅能有效去除显影液废水中的TMAH,还可大幅降低出水有机物浓度;UASB在高进水TMAH浓度工况下仍能长期稳定运行,得益于其高回流比对TMAH的不断稀释。稳定运行期间,UASB可将93%~97%的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氨氮,大幅降低废显影液毒性,有利于后续处理工艺进一步脱氮。研究还发现,单位TOC沼气产率为1.57~1.81 m3/kg,且沼气中CH4与CO2的体积比约为3.26。本中试试验直接运行费用(电耗和药剂)为13.22元/m3,后续工程实践还可通过回用沼气进一步降低废水处理系统运行费用。
采用喷射环流反应器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重点研究了系统的氨氮硝化性能,分别考察了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对氨氧化菌(AOB)和亚硝态氮氧化菌(NOB)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OB菌群活性在FA质量浓度<6.5 mg/L、FNA质量浓度<0.1 mg/L时不受影响;在FNA质量浓度>0.1 mg/L时受到一定抑制但仍有较大活性。NOB菌群活性在FA质量浓度<3 mg/L且FNA质量浓度<0.01 mg/L时基本不受影响;在FA质量浓度>3 mg/L或FNA质量浓度>0.01 mg/L时受到明显抑制,且抑制作用随FA、FNA浓度升高呈增大趋势。碱度(碱度/氨氮需>7 g/g)对AOB有较大影响,而对NOB基本无影响。喷射环流反应器的氧转移效率可达45%,硝化速率可达0.06 g/(g·d),相较于传统MBR硝化单元具有氧转移效率和硝化效率高、水力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的优点。
某餐厨垃圾压榨液废水处理项目设计处理规模为240 m3/d。为确保项目废水达标排放,在分析餐厨垃圾压榨液原水水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预选论证与组合工艺设计。设计采用隔油沉渣+混凝沉淀+气浮为前期预处理单元,利用VABR厌氧+二级A/O+MBR系统作为生化处理单元,最后利用臭氧催化氧化+混凝沉淀并联合活性炭过滤塔作为深度处理单元。项目跟踪监测运行结果表明,工艺出水COD为80~120 mg/L、BOD5<5 mg/L、NH3-N为22~36 mg/L、TN为32~57 mg/L、TP<5 mg/L、动植物油<5 mg/L。组合工艺整体出水水质稳定,符合污水接管排放要求。压榨液处理的直接成本约为32.83元/m3。该项目具有整体投资少、占地省、处理成本低等优点,可为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河南某县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收集该区生产废水及部分城区生活污水,进水以有机类工业废水为主,占比在70%以上,且进水水质波动大、氮磷等污染物浓度高。污水处理厂设计近期规模2万m3/d,远期规模4万m3/d。针对进水特点,生化段设计采用改良A2O+MBR工艺,并设置双缺氧池及两级硝化液回流以强化脱氮除磷。出水指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其中出水TN参考《河南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1/777—2013),TN≤15 mg/L。冬季低温期3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出水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4.26%、98.77%、87.76%、95.19%,出水水质全部优于设计出水标准,该工艺对水质冲击有较好的承受能力。本工程运营成本为1.47元/m3。
青神县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含量较高且可生化性低,出水执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为使出水达到高标准排放,设计采用“水解酸化池+A2/O/A-MBR+Fenton流化床氧化系统+紫外消毒”处理工艺,设计规模为3×104 m3/d。介绍了该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主要构筑物参数、工艺设计特点等。经过调试运行后,出水COD为32~39 mg/L,出水NH3-N为0.11~0.19 mg/L,出水TN为10.4~14.4 mg/L,出水TP为0.11~0.18 mg/L。Fenton氧化系统对NH3-N去除效果显著,但对污水中TN基本无影响,Fenton流化床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化学降解有机物以及化学除磷。稳定运行5个月的出水水质可稳定达标排放。经测算,该工程合计运行成本(药剂费、电费、人工费)为1.491元/m3。
针对某精细化工企业生产废水的不同水质特点,将废水进行分类收集,根据不同处理需求,选择“蒸馏+隔油+Fenton氧化”工艺对高盐废水、树脂脱附废水进行预处理,选择“隔油+Fenton氧化”工艺对高浓废水、废气洗涤水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废水再与其他低浓水按照一定比例复配,满足生化进水要求后,采用“水解酸化+两级A/O+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综合废水。该工艺不仅适合较复杂的水质处理,还适合应对波动性大的生产工况;预处理效果显著,综合出水可稳定达标。实际运行效果证明,综合废水COD、氨氮、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85%、80%、75%及以上,处理排放水质远低于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其他特征指标也满足《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939—2020)表4有机特征污染物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