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压裂技术在非常规油气田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压裂过程中产生的高COD、高矿化度和高固体悬浮物的压裂返排液也随之增多。压裂返排液处理困难、处理成本高,成为制约油气田高效经济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压裂返排液的深度处理和再利用技术成为油气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从压裂返排液的预处理、高级氧化处理、生物处理、脱盐技术和联合处理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方法和研究现状,并对不同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压裂返排液的深度处理和再利用存在的相关问题,阐明了压裂返排液深度处理的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硫自养反硝化技术具有脱氮成本低、污泥产量少、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在污水深度脱氮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因纯硫磺存在易燃、质软、抗水力冲击能力弱、溶解度低、产酸能力强等问题,无法直接用于实际污水深度脱氮。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硫磺、碱性材料等制备出硫基复合填料颗粒,拓宽了硫自养反硝化技术的应用市场。介绍了硫自养反硝化脱氮的生化原理,以硫磺-石灰石自养反硝化混合填料应用为基础,全面综述了硫基复合填料(包括复配金属和非金属)的制作工艺、基本特性,总结了硫基复合填料介导的小试和中试规模深度脱氮及工程实例。未来应考虑填料实际使用时的磨损率及高浓度硫酸盐生成等问题,从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多工艺耦合应用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期推进硫自养技术深度脱氮的规模化应用。
g-C3N4因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合适的导带还原电位,已在光催化还原U(Ⅵ)的研究领域中成为一种优异的半导体材料。然而,比表面积较小、可见光响应范围有限以及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光催化还原U(Ⅵ)的应用。综述了通过形貌调控、掺杂离子和与其他半导体耦合等策略对g-C3N4进行优化改善,并应用于光催化还原U(Ⅵ)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他半导体耦合g-C3N4复合材料在光催化还原U(Ⅵ)中的主要作用机理,并总结了各种改性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最后,从实际应用、装置设备、经济性等方面对g-C3N4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水中U(Ⅵ)的前景加以分析。
随工业废水排入水体的难降解污染物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去除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绿色有效措施。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光催化剂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稳定性好、易回收、易功能化等优点,近年来在去除环境污染物领域广受关注。总结了电纺纳米纤维光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方法,探讨了其优缺点;阐述了电纺纳米纤维光催化剂在处理水中环境污染物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有机染料、酚类污染物、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六价铬等重金属的光催化还原以及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传统的石油基纳滤膜因其具有能耗低、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高碳排、不可生物降解的石油基材料被过度开发,限制了纳滤膜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质材料具有零碳排、可再生、产量高、成本低和官能团丰富的特点,是具有天然抗菌性和易抗菌功能化改性的绿色环保型膜材料。以生物质有机高分子壳聚糖、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线,分别从材料分类、特性和抗菌性生物质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膜制备中的生物质原料及其衍生物。总结了基于生物质材料改性的纳滤膜制备方法,包括界面聚合法、层层自组装法和共混法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关于生物质基纳滤膜抗菌性能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壳聚糖、纤维素和木质素改性纳滤膜的抗菌机理,发现生物质材料是开发抗菌性环境友好型纳滤膜的适宜选择。最后对生物质基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和抗菌性能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了以CuFe2O4为主要成分、具有(311)晶面的磁性铜铁氧体材料(CFO),在羟胺(HA)辅助下该催化材料可高效活化过硫酸盐(PDS)降解磺胺甲 唑(SMX)。实验结果表明,pH在5~9的范围内,SMX在CFO/PDS/HA体系中60 min的降解率均可达80%以上,HA、PDS和CFO在适当的投加浓度范围内均与SMX降解速率呈现正相关性。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温度-降解速率拟合曲线表明,该催化降解反应受限于化学反应速率而非界面传质。通过进一步的铜铁位点角色分析,推测HA促进了CFO表面的Cu(Ⅰ)/Cu(Ⅱ)和Fe(Ⅱ)/Fe(Ⅲ)循环,从而支持了PDS的非均相高效催化分解;自由基鉴定和猝灭实验则表明,1O2和·OH为SMX的去除做出了主要贡献。在常见阴离子共存下CFO/PDS/HA体系也具有较好的表现,其中NO3 -与SO4 2-对CFO/PDS/HA体系中SMX降解的影响较小,Cl-、Br-和HCO3 -在中低浓度下可显著加速SMX降解。
针对我国乡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高能耗和运维难题,研究构建了自然通风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器(IBNV),并耦合厌氧/好氧/缺氧工艺,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IBNV在进水COD为99~265 mg/L、SS为122~287 mg/L、NH -N为15.4~38.4 mg/L、TN为20.3~43.3 mg/L、TP为2.7~4.6 mg/L的条件下连续运行,对COD、SS、NH -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71%、95.97%、89.25%、62.83%,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9.33%,基本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在能耗方面,IBNV吨水电耗为0.06~0.08 kW·h,处理成本为0.08~0.10元/t,并在顶部预留了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安装接口,为IBNV的“零能耗”提供可能。
火龙珠根茎作为一种农业废弃物,利用其制备生物炭并吸附重金属废水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通过响应面设计法的中心复合设计方案,以火龙珠根茎生物炭的热解温度、加热速率、热解时间为考察因素,Cr吸附率为响应指标,优化结果显示在热解温度为730.20 ℃,加热速率为17.56 ℃/min,热解时间为125.94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的Cr吸附率最高为86.07%。
金属硫化物是一种新兴的高效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但其自身的粉体性质使其实际应用困难。因此,提出用絮凝方法制备絮体复合材料的新思路。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Fe2+、Fe3+对K/Zn/Sn/S金属硫化物(KZTS-NS)悬浊液的絮凝效果,并探究了絮体对Cs+、Sr2+和Co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PAC、CPAM、Fe2+、Fe3+投加量分别为10、20、60、20 mg/L时,能显著促进KZTS-NS(0.4 g/L)沉降,所得絮体易固液分离。KZTS-NS/PAC和KZTS-NS/CPAM絮体对Cs+、Sr2+和Co2+的去除率均高于98%;KZTS-NS/Fe2+和KZTS-NS/Fe3+絮体对Cs+的去除率不佳,但对Sr2+和Co2+的去除率在93%以上;絮体吸附机理均为离子交换。
为克服金属活性位点的氧化还原反应限制,提高H2O2利用率,实现水中土霉素的高效去除,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钙掺杂的BiOCl(Ca-BiOCl)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技术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Ca-BiOCl催化类Fenton降解土霉素的性能,考察了相关反应参数和环境条件对土霉素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a的最佳掺杂量为1.2 mmol/L,此时12Ca-BiOCl的催化活性最佳。在12Ca-BiOCl催化的类Fenton体系中,当H2O2投加量为2 mmol/L,12Ca-BiOCl投加量为0.5 g/L时,土霉素在45 min内的去除率可达80.3%,该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和单线态氧(1O2)。此外,在pH=3或氯离子条件下,土霉素的去除率有所下降,在pH为5~9的范围内或在硝酸根离子和腐殖酸条件下,土霉素的去除率几乎没有变化,表明所制备的12Ca-BiOCl具有较好的环境适用性。
将一种全氟烷基聚乙氧基乙酸(FPEOAA)接枝在NH2-MIL-88B上制备得到含氟MOF(FNM88B),利用FPEOAA内部化学链结构全氟烷基链(—C n F2 n +1—)和聚乙氧基链〔—O—(CH2—CH2O) m —〕所带来的疏油性和亲水性提升MOF的亲水疏油性。将经过FPEOAA改性的FNM88B按照不同比例投加至聚偏氟乙烯(PVDF)中,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出具有高水通量和高油水分离性能的混合基质膜。结果表明,FNM88B投加质量分数为1%时的共混膜(P/FN-1.0)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拉伸应力(PVDF膜1.27 MPa)提升至2.01 MPa。同时,其纯水通量高达10 526 L/(m2·h⋅MPa),相比PVDF膜〔5 614 L/(m2·h⋅MPa)〕,纯水通量提升了约87.5%。此外,最佳比例改性膜也表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截留率达96.9%。
为考察超声破解剩余污泥的化学效应,用超声对细菌和剩余污泥各作用0~40 min,测量其过程中产生的H2O2质量浓度,再用0~40 min内产生相应量的H2O2作用细菌和剩余污泥,并对比分析加入异丙醇前后超声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作用细菌和剩余污泥后H2O2浓度持续增加,验证了超声空化存在化学效应,超声和H2O2对细菌均有破解作用,超声空化的多种效应能促使细胞质流出。通过对比超声和H2O2对剩余污泥的破解率、超声和添加异丙醇的超声作用剩余污泥后核酸和肽聚糖浓度的降低率发现,超声空化的化学效应对剩余污泥破解的贡献率为10%左右。
电镀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硝酸盐氮,需要投加大量的碳源来脱氮及维持微生物生长。将厨余垃圾发酵液(R1)与常用碳源葡萄糖(R2)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1对总氮、硝酸盐氮、氨氮、COD、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均优于R2。在混合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下,R1与R2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量大量增加,其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明显,在第90天,R1中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含量约为R2的1.2倍;混合重金属离子的长期存在激活了抗性机制微生物生成更多的TB-EPS,而TB-EPS会络合重金属离子降低传质速度来阻碍重金属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在第15天,R1的抑制率达46.8%,R2的抑制率高达87%。对90 d的混合重金属离子污泥负荷进行检测,发现单位质量SS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污泥负荷为(0.74 0.23) mg/g,R1抑制率稳定在31.6%左右,R2抑制率稳定在37.3%左右。厨余发酵液的投加降低了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处理系统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所以厨余发酵液可以作为一种优质外加碳源处理电镀废水。
为实现黄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高效资源化,选用天然斜发沸石和人粪生物炭作为吸附剂,探究吸附剂投加量、粒径对黄水中氮磷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吸附剂均能有效降低黄水的pH、电导率以及溶解性总固体(TDS),对总有机碳(TOC)也有一定的吸附效果。斜发沸石对NH4 +-N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优势,对磷的吸附率则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粪基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性能优于斜发沸石,对NH4 +-N、TP、PO4 3--P的吸附率分别可达78.14%、79.26%、80.48%。斜发沸石粒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较小,实验条件下粒径为50~60目时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处理后,在吸附剂表面检测到多种新的有机物及含氮、磷无机盐,证实了两种吸附剂对黄水中的氮磷具有吸附能力。吸附氮磷后的斜发沸石和粪基生物炭不仅可作为缓释肥用于农业生产,还可进一步推动黄水的资源化利用。
采用硫化亚铁(FeS)催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TCE),优化了PMS/FeS体系中药剂投加量以提高TCE降解效率,考察了SDS浓度对去除TCE的影响,探究了反应过程中各类活性氧物种对TCE降解的贡献度,确定了主导自由基,考察了溶液水质条件等因素对TCE降解的影响,验证了PMS/FeS体系对含SDS的模拟实际地下水中TCE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PMS或FeS投加量均有利于TCE降解,当PMS初始浓度为0.8 mmol/L,FeS初始质量浓度为0.8 g/L时,1 h内TCE降解率达90.2%,但其降解率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而略有下降。自由基清扫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检测结果表明,·OH、SO4 ·-和O2 ·-均参与了TCE降解,其中SO4 ·-作用最显著。在溶液初始pH为3.0~9.0的范围内,TCE降解率均达90%以上,Cl-和HCO3 -的存在均会抑制TCE降解,且HCO3 -抑制作用更明显。实际地下水的复杂水质条件对TCE降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预先调节地下水pH至4.0能有效提高TCE去除率,证明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以颗粒活性炭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了一种阴极单极极化的三维电极催化臭氧反应体系(3D/O3)。系统比较了该技术与常规臭氧氧化(O3)、三维电极电化学氧化(3D)、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GAC/O3)等相关技术对某气田采出水低温蒸馏出水的处理效果,并探究了反应机理。经过2 h处理,3D/O3技术可有效去除废水中92%的总有机碳(TOC),优于其他相关技术,并稳定维持运行8个周期。研究结果表明,3D/O3技术可有效强化臭氧传质,提高臭氧利用率和转化为羟基自由基的效率,从而强化了污染物去除效果。同时,3D/O3技术可有效防止活性炭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氧化失效,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有望为气田水提供一种可行的处理技术。
无碳源投加下采用增设分段回流的多级AO工艺处理市政污水,并借助模拟缺氧池反硝化小试试验和缺氧池氧化还原电位(ORP)分析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工艺优化后,在分段回流至一级/二级缺氧池(A1、A2)的内回流比为50%、50%、进水分配比为7∶3及一级/二级好氧池(O1、O2)的DO为0.3、1.5 mg/L的参数下,出水水质达到了“苏州特别排放限值”要求(TN为6~9 mg/L)并低碳运行;工艺A1/A2反硝化微环境良好,ORP分别为-30、-15 mV,且在O1/O2中发现了明显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系统中优势菌属为norank_ f_Saprospiraceae、Dokdonella、Trichococcus,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由21.48%增至51.82%;对比其他提标改造工艺,该工艺能耗低,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具有优势。
为探究工业类白酒酿造废水碳源对颗粒污泥造粒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使用白酒固态酿造过程中黄水(R1)、底锅水(R2)为碳源,以葡萄糖和乙酸钠(R3)为对照,连续运行48 d序批式反应器(SBR)颗粒污泥系统,考察颗粒化过程中颗粒污泥性能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白酒酿造废水能促进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分泌来加速颗粒污泥形成,但在COD、总氮去除效率上比对照组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对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显著,葡萄糖和乙酸钠能促进Blastocatellaceae和Saccharimonadales等菌群富集,增强氮素循环,促进氮元素去除,而白酒酿造废水能促进Comamonas、 Pseudomonas和Brevundimonas等高产EPS菌群的富集来强化造粒。白酒酿造废水还能富集Sphingomonas群体感应菌群,增强造粒过程中的群体感应机制来加速颗粒污泥形成。通过PICRUSt2功能预测也发现以白酒酿造废水作为碳源能促进群体感应机制中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 and interaction)途径的表达。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去除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矿井水硬度,分析了阴极材料结构与形貌对矿井水硬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磨砂结构更有利于钙、镁离子的电沉积去除,网状形貌阴极可进一步强化电沉积效率。同时探讨了初始硬度、电流密度、电极数量、pH等参数对电化学去除矿井水硬度的影响。在中性条件下,初始硬度为310 mg/L,电流密度范围为2~6 mA/cm2,阴极和阳极极板面积之比3∶2时,矿井水硬度去除率可在180 min内约达90%。随着硬度/重碳酸氢盐碱度的不断降低,硬度去除效率也不断增加,通过响应曲面法探究了不同因素对电化学除硬效率影响的交互作用,发现对水软化效率交互影响:电流密度与初始硬度>初始硬度与硬度/重碳酸盐碱度>电流密度与硬度/重碳酸盐碱度。并且在初始硬度为795.6 mg/L,硬度/重碳酸盐碱度为0.668、电流密度为4.74 mA/cm²的优化条件下,矿井水硬度去除率可达99.91%,验证试验得到硬度去除率为99.54%,相对误差为0.37%。SEM、EDS、XRD分析结果显示,阴极沉积物的主要晶型为方解石,主要由不规则形状、2~10 μm的碳酸钙晶体构成。
了解海水淡化全过程产水中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是控制反渗透膜生物污染的关键,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于膜面微生物,因此,为探究海水淡化系统中可培养微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及种群结构,以核电海水淡化厂全系统海水为研究对象,对冬季和夏季不同运行模式下多种微生物菌群以及化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淡化处理工艺的进行,异养微生物生物量整体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SRB)和真菌生物量在保安过滤器前呈下降趋势,但经过保安过滤器过滤后明显增加,分析与此采样点添加还原剂有关。夏季模式海水中的SRB生物量明显低于冬季模式。SRB在盐度较高的采样点生物量较低,在超滤和一级反渗透系统产水中呈现较高的生物量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SRB生物量与盐度、pH和DO浓度显著相关(P<0.05);铁细菌与异养细菌生物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水样中共分离出89株细菌,主要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1.8%),优势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可能是造成反渗透膜生物污染的关键菌属。
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对于实现焦化废水零排放至关重要。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的光催化技术已在水中有机物去除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在众多光催化剂中,基于石墨相氮化碳(g-C3N4,GCN)所开发的新型光催化剂备受青睐。利用一步水热与煅烧法合成了负载CeO2的C自掺杂氮化碳(CeO2/GCNC),并用其处理焦化尾水。CeO2/GCNC2展现了良好的光催化去除焦化尾水中COD的性能,120 min内对焦化尾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了56.79%,相对于氮化碳单体提高了5.3倍。其中,CeO2/GCNC2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得益于C自掺杂拓宽了材料的光利用范围和负载的CeO2在光催化过程中作为助催化剂,不仅可以聚集光激发电子,其独特的Ce4+/Ce3+氧化还原对的存在可作为电荷迁移介质来促进光生电子的迁移,从而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非均相铁基材料因具有效果显著、成本较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有机污染物,而如何有效促进催化剂中Fe2+/Fe3+循环从而提升其活化性能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以卡拉胶作为天然的S源和C源,采用一步煅烧法制备了铁硫碳纳米材料(Fe-SC-x),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分析了Fe-SC-x的微观形貌及物质组成,并将其应用于活化PMS降解抗生素污染物磺胺甲 唑(SMX),以评估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900 ℃下制备的催化剂Fe-SC-900催化效果最佳,其活化PMS在40 min时可降解99.8%的SMX。此外,Fe-SC-900/PMS体系能够抵抗共存阴离子和天然有机质,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潜力。降解机理实验表明,·OH、SO4 ·-、O2 ·-和1O2均存在于Fe-SC-900/PMS体系中,且1O2和SO4 ·-对SMX的降解起主导作用。
石化废水浓缩液有机物浓度高、盐度高,且通常含有氰、胺、酚、醇、有机酸碱、有机氯等毒性物质,导致单独的生化工艺对其处理效果不佳。探讨了活性焦吸附、混凝、电子束辐照(EB)、Fe/C微电解、催化臭氧氧化、过硫酸氢钾氧化等单项技术及其部分组合工艺对石化废水浓缩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单项技术中EB、Fe/C微电解对COD的去除效果好,且在经济性、可行性方面更具优势,各组合工艺对COD也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Fe/C微电解+ EB工艺处理后出水COD最低。测定了各工艺出水B/C,结果表明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各工艺在提高石化废水浓缩液可生化性方面的优势,采用Fe/C微电解-活性污泥-EB-活性污泥组合工艺处理低盐度(盐质量分数≤1.05%)的石化废水浓缩液,处理后出水COD可以达到60 mg/L左右,而当采用该组合工艺处理盐度为1.55%的浓缩液时,需在废水中加入0.5 g/L葡萄糖作为补充碳源以增强生化工艺对盐的抗性,最终使得出水COD稳定在60~70 mg/L。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能、高负碳潜力的特点,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采用旋流一体化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对小麦淀粉糖生产废水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能力为4 000 m3/d,设计容积负荷为10.0 kg/(m3·d)(以COD计,下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为1 240 m3,直径为8.50 m,有效水深为21.00 m。运行数据表明,旋流一体化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小麦淀粉糖生产废水具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运行过程中实际处理水量为4 080 m3/d、实际运行负荷为12.0~13.0 kg/(m3·d)、出水碱度(Alk)为1 200~1 600 mg/L,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稳定在150 mg/L以下,VFA/Alk稳定在0.10以下,出水COD稳定在400 mg/L以下,COD去除率稳定在89.2%以上,单位COD的沼气产率为0.4 m3/kg,实现节省供氧能耗5 256 MW·h/a,回收甲烷1 314 t/a,温室气体减排量达30 364.44 t/a。
竹子深加工产业因在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快速发展。针对鲜竹提取液生产废水有机污染物成分复杂、COD高、可生化性低等特点,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联用水解酸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两级生化工艺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产生的新生态Fe2+可催化Fenton系统生成活性自由基,快速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使BOD5/COD从0.18提升到0.37。废水预处理后进入水解酸化-MBBR两级生化系统,确保系统的抗冲击性。实际进水COD、BOD5、NH3-N分别为6 112~6 320、1 090~1 180、35~38 mg/L,出水COD、BOD5、NH3-N分别为78~91、21~23、2~3 mg/L,出水指标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直排要求。项目运行成本为4.27元/m3,稳定性强,处理效果好,可为“双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背景的同类型废水处理提供借鉴。
山东某精细化工厂生产废水水质复杂,具有高COD、高氨氮、可生化性差等特点,且废水中含有一股高浓度的对甲砜基苯甲酸废水,该股废水毒性强,处理难度大。综合废水需进行处理达标后纳管排放。中试采用分类收集处理,除甲砜基苯甲酸废水之外的综合废水采用水解酸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改良型两级A/O-二沉池工艺进行处理;对甲砜基苯甲酸废水单独进行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预处理后超越厌氧单元,直接进入改良型两级A/O-二沉池处理。投产运行结果表明,采用的工艺可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污水站出水COD、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98%、83%,废水处理装置能够稳定达标运行,出水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中A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