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贺一晋,王悦,赵文昌,高瑞霞,吕东梅

    淡水资源紧缺及水生态污染问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发展简单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是解决水污染的核心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及膜过滤法等,吸附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对吸附剂的分类与优势,由磁性纳米载体和壳聚糖、类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ZIF-67及离子液体等具有大量吸附位点的修饰物结合而成的复合吸附剂的合成方法及修饰策略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复合吸附剂对水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染料等的去除效果。最后,对现有磁性纳米复合吸附剂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对更高效的磁性纳米复合吸附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杨宗政,朱雅萍,武莉娅,王娇,李泽洵,郭越

    放射性锶是核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也是放射性废水中含量较多的放射性污染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持续的生物毒性。随着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放射性核素锶不可避免地会被释放到环境中,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含锶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引起人们的重视。吸附法因具有选择性高、工艺简单、易于再生处理、高效环保等优点,在放射性废水除锶领域被广泛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吸附法处理含锶放射性废水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新型复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Sr2+的应用现状,对比了单一吸附材料和复合吸附材料对Sr2+的吸附性能,对吸附除锶的关键因素和吸附机理进行总结,比较了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并展望吸附除锶的未来发展方向。

  • 康赛,郑利兵,魏源送,李清雪

    高氨氮废水主要包括畜禽养殖废水、尿液、垃圾渗滤液、焦化废水、化工废水等,来源广、排放量大,其有效处理与高效回用成为水处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膜蒸馏(MD)具有显著的耐污染能力和高效的处理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对MD在典型高氨氮废水处理与回用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综合分析其处理高氨氮废水时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归纳了主要解决策略与进展。研究表明,MD可实现高氨氮废水中的水回用和氨回收,是处理与回用高氨氮废水的一项关键技术。膜污染和润湿仍是MD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氮与水的分离效率低也是限制MD工业应用的重要因素。未来MD在高氨氮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工业化应用的关键,是新型膜材料与组件的开发、膜污染机制与控制研究、新型组合工艺开发等。

  • 狄惠琴,张沂頔,王洪涛

    纺织染整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耗水、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纺织染整废水含有大量难处理污染物,重金属也时有检出。近年来,因排放废水的锑超标而导致纺织染整企业限产停产事件时有发生。相关标准对锑的排放限值日趋严格,如《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增加了对锑的排放限值(0.10 mg/L)。因此,确保废水中的锑达标排放,同时满足实用性与经济性的要求,是当前纺织染整废水处理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与锑有关的水质标准和处理技术,提出纺织染整废水中锑污染的控制策略,包括研发经济实用的除锑新技术(如强化/优化混凝、新型吸附剂和膜材料、高效生物法),推动清洁生产,重视含锑化学品的源头控制,建立完善的含锑化学品管理体系,推进纺织染整产业聚集,对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 余嵘,陈晓

    聚天冬氨酸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水处理剂,生物降解性好,广泛用于医药、农业、日化、水处理等领域。用作水处理剂时,聚天冬氨酸主要起到阻垢、分散的作用,兼具缓蚀作用,可抑制水中碳酸钙垢、硫酸钙垢、硫酸钡垢和磷酸钙垢的形成。为拓宽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范围,使其适用于各种复杂的水质环境,近年来研究者对聚天冬氨酸进行了改性研究,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简要回顾水处理领域中聚天冬氨酸改性途径的基础上,评述了改性聚天冬氨酸衍生物在阻碳酸钙垢、硫酸钙垢、磷酸钙垢,分散氧化铁、缓蚀以及生物降解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分析了羧基、羟基、磺酸基、酰胺基等基团的引入对聚天冬氨酸阻垢缓蚀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聚天冬氨酸类阻垢缓蚀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任大军,庄梦娟,张淑琴,张晓晴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循环冷却水系统。伴随着冷却水使用过程的不断循环与浓缩,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不断增加,从而引起设备管道结垢。垢的存在不仅降低了传热效率与水流速度,还会产生垢下腐蚀,严重影响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导致生产成本极大增加。添加阻垢剂是普遍认为的防止结垢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传统的阻垢剂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毒、高效且降解性良好的绿色阻垢剂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对近年来绿色阻垢剂在国内外的研发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阻垢剂对钙垢的阻垢性能及机理。同时,对绿色阻垢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探索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鲁亮,蒲生彦,李博文

    过氧化镁作为释氧化合物,具有活性氧含量高、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物碱性弱、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环境修复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但现有过氧化镁制备技术存在工序复杂、产品纯度低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与推广。以氧化镁和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备了高纯度过氧化镁,用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以增强其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能力,并用于原位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镁质量(以g计)与过氧化氢体积(以mL计)之比为1∶16时,制备的过氧化镁纯度可达94%,继续增加过氧化氢的用量不会显著提高过氧化镁的纯度。表面活性剂可提高过氧化镁悬浊液的稳定性,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过氧化镁的改性效果显著。2种表面活性剂用量均为过氧化镁质量的2%时改性效果最佳,静置1 h不分层沉淀。改性后的过氧化镁在含水层介质中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且较大的介质粒径和较高的流速有利于过氧化镁的迁移。

  • 李喜林,李克新,刘玲,马佳递,于晓婉

    电镀、金属加工、鞣制毛皮、冶炼金属、胶版印刷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高浓度的含铬废水。为解决高浓度含铬废水难处理问题,采用室内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还原剂种类、反应时间、投加量、pH以及初始含铬废水浓度对Cr(Ⅵ)还原性能的影响,建立还原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实际含铬废水处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多硫化钙(CaSx)还原性优于Na2SO3、Na2S2O4等其他硫系还原剂;CaSx最佳投药量为理论投加量的1.75倍,最佳反应时间为90 min,且偏酸性环境条件下处理效果更好;XRD分析表明,CaSx还原Cr(Ⅵ)的产物中含有结晶状态良好的Cr(OH)3沉淀与S单质;CaSx对Cr(Ⅵ)的还原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含有105.42 mg/L Cr(Ⅵ)的实际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90 min时Cr(Ⅵ)的去除率高达95.16%。

  • 黄南,李阳,吴乾元,王文龙,巫寅虎,贾振睿,刘佩春,胡洪营

    随着再生水用途的不断拓展,反渗透工艺在城市污水再生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城市污水的反渗透浓水具有污染物种类复杂、浓度高、难生物降解等特点,亟需开发经济高效的处理技术。采用臭氧高效催化氧化法对反渗透浓水进行处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离子臭氧均相催化氧化工艺处理反渗透浓水时,COD去除速率始终< 20 mg/(L·h),且出水水质不稳定,受膜清洗废水冲击时几乎无法去除COD。臭氧均相/非均相催化氧化去除COD效果好,稳定性高,适于浓水处理。反渗透浓水的COD去除速率明显提升,最高可达56 mg/(L·h)。当进水COD为42~96 mg/L,出水COD可控制在16~48 mg/L,稳定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与臭氧均相催化氧化相比,臭氧均相/非均相催化氧化去除单位COD的臭氧消耗量下降26%。

  • 白周央,季华,张婧伟,刘佳,杨树成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生产过程产生大量废酸,可用废酸再生(SAR)工艺进行回收。硫酸再生冷凝液是废硫酸再生前浓缩冷凝过程产生的一类废水,其成分与前端生产工艺密切相关。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配套的SAR装置冷凝液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和二甲醚,COD高达54 000~107 800 mg/L,Na+质量浓度超过10 000 mg/L。采用间歇实验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连续处理SAR冷凝液,结果表明该冷凝液具有较好的厌氧可处理性。采用柠檬酸厂厌氧颗粒污泥和原化工厂厌氧絮状污泥启动的UASB反应器经过53 d左右的运行,COD负荷分别达到12.0 kg/(m3·d)和8.0 kg/(m3·d),出水COD分别维持在800、600 mg/L以下。

  • 罗书舟,王东田,魏杰

    水体中过量的氨氮导致黑臭和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对水生动物造成危害。吸附法具有高效、成本低、容易操作等优点,是去除水中氨氮的理想方法之一。采用净水污泥为原料,柠檬酸钠为改性剂,通过研磨—改性—造粒—焙烧工艺制备了改性颗粒吸附剂,探究其对水中氨氮的动态吸附效能。通过SEM、BET、FT-IR分析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柱高度、进水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穿透时间随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和进水流速的增大而缩短,随吸附柱高度的增加而延长。BDST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吸附柱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改变氨氮初始质量浓度时的穿透时间。

  • 张文燕,郝紫阳,赖璐,梅平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含油污水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为使含油污水能够回注或达标排放,可向污水中投加净水剂,达到除油效果。以四乙烯五胺和二硫化碳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清水剂,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合成产物与目标产物结构一致。以配制的模拟含油污水为实验水样,对DTC的清水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了不同因素对DTC清水效果的影响,确定DTC清水剂与Fe2+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1∶5,DTC清水剂最适投加量为60 mg/L,在最优条件下DTC的除油率可达91.3%。在考察范围内,温度和污水含油量对DTC的清水效果影响不大。与其他两种市售清水剂相比,该DTC清水剂产品的处理效果更优。

  • 于婉婷,侯亮

    铬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多以Cr(Ⅲ)或Cr(Ⅵ)的价态存在。而Cr(Ⅵ)的毒性远高于Cr(Ⅲ),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高效去除废水中的Cr(Ⅵ)意义重大。将聚间苯二胺(PmPD)接枝至壳聚糖(CTS)表面,制得聚间苯二胺修饰的壳聚糖吸附剂(CTS-PmPD),研究其最佳合成条件及对水中Cr(Ⅵ)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CTS-PmPD的最佳合成条件为:m(PmPD)∶m(CTS)=1∶5,反应温度100 ℃。在30 ℃下用0.06 g CTS-PmPD吸附处理pH为3.0、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模拟含Cr(Ⅵ)废水,100 min后Cr(Ⅵ)去除率达到99.7%。CTS-PmPD吸附Cr(Ⅵ)的过程为吸热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特征。水中的共存阴离子对CTS-PmPD吸附Cr(Ⅵ)的影响程度依次为SO42->NO3->Cl-。CTS-PmPD吸附剂经4次吸附-解吸后,平衡吸附量仍可达到134.1 mg/g,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

  • 蒙小俊,龚晓松,王秋利

    以厌氧氨氧化菌(AAOB)驱动的Anammox反应为主流城镇污水处理厂(WWTPs)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AAOB的多样性在主流WWTPs中尚不清楚。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析了4个主流WWTPs处理工艺的不同处理单元中AAOB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主流WWTPs中A2/O、氧化沟和间歇进水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的各生物单元均存在AAOB,但多样性较低,相同WWTPs不同生物单元的AAOB组成相似性较高。Planctomycetes门丰度在41.873%~96.565%,AAOB由CandidatusBrocadiaCandidatusKueneniaCandidatus Anammoxoglobus、unclassified Candidatus Brocadiaceae和未明确分类地位的菌属组成,优势AAOB为unclassified Candidatus Brocadiaceae,丰度在33.363%~95.346%。研究结果可为主流Anammox工艺城镇污水处理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许兵,张旭,刘佳,成小翔

    碳源不足已成为人工湿地脱氮受限的重要因素。植物材料因富含丰富的纤维素,且成本低廉、可再生,在自然环境中可广泛获取,具有作为外加碳源应用于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的潜力。为研究添加植物碳源对人工湿地脱氮过程的影响,选取3种常见植物材料作为潜在碳源,探究其释放特性,并作为外加碳源,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和N2O的释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材料可以很好地释放有机碳,其累积释碳量为119.78~172.84 mg/g,添加植物碳源进行人工湿地试验,HRT为3 d、碳氮比为6、温度为30 ℃时,脱氮效率最高。其水解产物多为类腐殖酸化合物,TN去除率从24.5%~37%提升至64.1%~75.7%,但投加植物碳源可使N2O释放量升高。植物材料作为外加碳源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

  • 杨应秋,魏杰

    Fe(Ⅱ)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产生的活性氧化剂能够降解卡马西平(CBZ)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但Fe(Ⅲ)转化为Fe(Ⅱ)的速度较慢,限制了降解过程的效率。采用天然多酚化合物没食子酸(GA)强化Fe(Ⅲ)/PDS体系对CBZ的降解,同时研究降解效率、降解机理及转化路径。结果表明,反应25 min内CBZ降解率达到90.2%,降解速率常数为Fe(Ⅲ)/PDS体系的10倍。GA作为电子供体和还原剂有利于Fe(Ⅲ)的还原,可达到强化Fe(Ⅲ)活化PDS的效果。SO4·-和HO·为GA/Fe(Ⅲ)/PDS体系降解CBZ的主要活性氧物种。CBZ的降解率随GA、Fe(Ⅲ)和P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量GA和PDS会猝灭活性自由基,降低CBZ的降解效率。初始pH由3.0提升至5.0可促进CBZ降解,而pH进一步增至7.0、9.0时Fe(Ⅲ)和Fe(Ⅱ)会转变为沉淀,导致PDS的活化效率降低。CBZ的降解途径主要为羟基化、羧化和氢原子提取。

  • 张若砺,童兴明,钟浩源,杨金平,许心武,王新华

    采用正渗透(FO)—低温蒸发—固化耦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碟管式高压反渗透(DTRO)浓缩液进行全量处理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3 d的连续运行,中试装置的水回收率为64%,产水水质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 2中排放标准要求;FO膜的平均运行通量为2.02 L/(m2·h),清洗周期为23 d;经过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后,FO膜的通量恢复率在95%以上,体现出较好的抗污染性能;固化产品的含水率 < 30%,满足运输和填埋要求。中试装置的处理规模为12 m3/d,总投资为300万元,运行成本为73.82元/m3。FO—低温蒸发—固化耦合工艺解决了垃圾渗滤液DTRO浓缩液的全量处理问题,在高盐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苏成龙,杨阳,高永刚,史志伟

    膜蒸馏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能同时进行热量与质量的传递。膜蒸馏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蒸发过程结合起来,以多孔疏水膜作为汽、液两相间的屏障,膜两侧的蒸汽压力差为传质推动力,使水蒸气透过膜孔在膜的另一侧冷凝,可实现溶液的浓缩、分离或提纯。采用多效平板膜蒸馏中试装置进行反渗透高盐水的浓缩,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为:加热温度70 ℃,末端真空压力8~9 kPa,进水流量63 L/h。结果表明:膜蒸馏过程可以实现盐水的高倍浓缩,浓缩液TDS可达240 g/L,产水通量随浓缩液TDS的增加由7 L/(m2·h)降至2.65 L/(m2·h),水回收率高达97.5%。运行期间,膜蒸馏产水水质比较稳定,电导率在20 μS/cm以下,脱盐率超过99.9%,满足回用要求。膜蒸馏的动力消耗较低,可利用低品位的热源,有效节约成本。

  • 张鲜,王之峰,杨铭,马文臣

    以某化工厂TDI装置区排放的酸性凝液废水、红水、氢化水及清洁生产下水等混合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预处理+Fenton反应器+厌氧水解反应器+两级A/O工艺路线,开展了中试研究。经过Fenton氧化后,混合废水中的硝基苯类、苯胺等污染物毒性降低,调节pH至中性后,出水进入厌氧水解酸化段处理,进一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考察了Fenton氧化段对CODCr、氨氮的去除效果,厌氧水解酸化段对CODCr的去除效果,两级A/O段对CODCr、氨氮、总氮及总磷的去除效果。中试装置运行情况表明,出水中CODCr < 60 mg/L、氨氮 < 20 mg/L、总氮 < 45 mg/L、总磷 < 1.0mg/L,完全能够满足园区管网纳管水质标准要求。同时,对中试装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 王晓磊,王伟燕,安少锋,陈金杰,韩墨菲

    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时会产生大量高温酸性废水,经电石渣中和后氨氮含量高、碳氮比低。采用化学氧化法进行脱氮费用高,且无法达到去除总氮的目的。针对此类废水,采用A/O活性污泥法替代化学氧化法进行中试研究。在进水温度为40~50 ℃、COD为36.6~71.4 mg/L、氨氮为6.5~17.8 mg/L、总氮为11.1~27.8 mg/L的条件下,控制DO在3.5~4.5 mg/L、污泥回流比为60%、混合回流比90%、碳源投加量55 mg/L,结果显示,接种活性污泥经过驯化,出水COD为25~35 mg/L,氨氮在1 mg/L以下,总氮在6~9 mg/L,可稳定达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中的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要求。经核算,吨水运行成本为0.628元。通过逐步提高温度和水力负荷的驯化方法,达到去除此类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效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分析与监测

  • 彭义华,安瑞,程柏森,陈永玉,何岩,李旭东,安晓英

    就一种废液中溶解性难生物降解化学需氧量的测定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参考生物膜法中接触氧化法的挂膜废水处理方式,搭建小型循环系统。采用基于生物膜法的动态循环法对溶解性难生物降解化学需氧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降解特性。通过对装置的循环流速调节、接种挂膜培养、驯化、清洗、测试,并经不同实验室验证,校核参比样品降解率达96%以上,平行试验测定绝对差值与算术平均值之比为1.01%、1.33%。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定废液中的溶解性难生物降解化学需氧量是可行的。该方法适于废液中溶解性难生物降解化学需氧量的评价,对于废液生化处理工艺中的污泥活性评价及化学需氧量降解试验条件筛选也可参考使用。

  • 行业标准化

  • 王学军,王旭峰,褚平安,周云辉

    聚丙烯酰胺(PAM)是一种线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因具有优良的水溶性、絮凝性和增稠性等,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石油开采、造纸工业、矿物洗选等领域。PAM活性较高,通过交联、接枝反应可制得诸多衍生物。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PAM系列产品在水处理领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复杂的应用场景对PAM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我国PAM材料标准的制修订情况进行检索统计,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对PAM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讨论,探讨了未来PAM标准化的工作思路,并建议进一步重视标准体系化建设,以推动PAM材料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 工程实例

  • 白华清,贺阳,袁绍春,蒋彬

    在新的地方标准实施背景下对夹江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了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情况。根据进水水质及原有CASS工艺的运行状况,确定了提标改造的技术难点为总氮的去除。将原有CASS工艺改造为改进型Bardenpho工艺,改善反硝化效果,同时增加深床反硝化滤池作为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保障脱氮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状况良好,出水水质稳定,对TN、SS、TP、COD、NH3-N、BOD5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7.2%、91.7%、91.2%、90.4%、95.1%、93.2%,水质符合《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的排放标准要求。提标改造工程显著削减了对青衣江的污染负荷,可为出水TN要求严格地区的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或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 孙进才,陈自建,陈宏平

    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某企业的大麻脱胶废水处理工程需进行提质改造。原工程经过一次改扩建后运行至今,主体工艺为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气浮,其中厌氧、好氧处理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12.2、39.7 h。前期运行发现,因厌氧处理HRT不足,COD去除率不高。提质工程在原厌氧生物滤池之后增设了上流式厌氧过滤床,将厌氧处理的HRT延长至32.2 h,充分发挥了厌氧处理能力。COD的去除方式由原来的好氧处理为主转化为厌氧处理为主,同时生物处理对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更为彻底。厌氧处理对COD的去除率由提质改造前的26.29%提高到56.55%,生物处理对COD的总去除率由76.65%提高到85.05%。正式投产运行8个月后,工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最新排放标准要求。

  • 王仁雷,秦树蓬,马红亮,唐国瑞,衡世权

    西北地区某大型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系统采用双碱法软化+陶瓷膜超滤+反渗透脱盐+纳滤分盐+碟管式反渗透膜法浓缩+MVR蒸发结晶工艺,设计处理水量为1 900 m3/h,最终产水可达到工业水、农田及绿化灌溉水的回用标准要求,固体产品为质量分数98%以上的高纯度硫酸钠。对该工艺进行运行性能评估,对各个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出水水质进行连续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基本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实现矿井水的综合利用及零排放目标。同时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如高密度沉淀池污泥未资源化利用、超滤装置运行膜通量偏高、浓水超滤进水压力过高、纳滤装置出力及回收率偏低等进行了优化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经验交流

  • 洪新华,刘祥亮,董立,姚中栋,杨秀富

    对发电机组正常汽水损耗和除盐水天然饱和溶解氧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技术。以补给水为加氧介质,向锅炉给水系统加入适量溶解氧,以满足热力系统的防腐防垢要求,全程无需外加氧气,并应用于某超临界机组转化试验。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稳定控制给水DO在30~40 μg/L、pH在9.0~9.1,在此条件下水冷壁内表面形成了致密圆滑的保护膜,水汽系统的Fe < 0.5 μg/L,精处理周期的制水量增至3倍,各项指标均达到给水加氧处理的理想目标。该技术具有加氧效果稳定、自动控制精准、运行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廉等明显优势,在超临界及以上机组中具有推广应用前景。